浅谈新课程下的音乐教材

来源 :成长·读写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yaodiua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潮流中,带来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给老师们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但新的音乐教材如何去适应现代的学生呢?如何去贴近生活实际?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新课程;音乐功能;教材内容
  一、现行音乐教材规定的教学目标超前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音乐教育应当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在教学过程中,要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要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从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必要的音乐审美能力。笔者认为,这是音乐的终极目标,不应该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现行目标,音乐教育有长远目标和超前意识固然很好,而历史事实告诉我们,一切急功近利、不顾现状的做法会被时间和结果证明这是错误的。素质教育喊了多少年?可现在的教育仍然是应试教育,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果音乐课把审美功能放在第一位,就相当于还没解决温饱问题就要讲究小康生活了。所以笔者认为,音乐教育应该正视现实,找出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教材是最好的见证,因而本人认为现行的教材必须进行修改,使之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二、现行教材的音乐教育功能有失偏颇
  音乐的三大教育体系都告诉我们,学习音乐应该结合人体的动作,运用人体最本质的乐器——人声,进行和乐,去感受音乐和创造音乐。特别是奥尔夫的音乐教育体系并不仅仅是要求学生做一个倾听者,更需要学生成为其中的表演者和创造者。新课程标准的音乐教育功能定位是审美功能,于是我们的教材也在最大的程度上采用了各种纯音乐欣赏,笔者查看了现行小学和中学的教科书,发现纯音乐欣赏曲目占了一大半,外国曲目所占比重甚至超过祖国音乐曲目。无论是柯达伊也好,奥尔夫也好,他们都强调了歌曲的重要性,强调运用肢体语言的重要性。我们一直推崇他们的教育体系,但在编排教材的时候就相违背了体系的中心思想。因此作为初中的音乐教材,应该立足民族音乐,以歌唱为主,而不是以欣赏为主,强调让学生在活动参与中感受优美的旋律,从而陶冶学生情操。
  三、音乐教材的编排缺乏实用性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和完善的当今社会,一切都首先跟实用挂钩,解决了实用后才会去考虑它的美观,才会去欣赏它的美。音乐教育也是如此,首先考虑的应该是她的实用价值,其次才是审美价值。音乐的实用性很强,但首先应体现在娱乐上。“击节而歌,踏歌起舞。”这个时候想的不是这样唱好不好听,这样跳好不好看,而是从中感受到愉悦的心情,谁也不会去关注唱得如何,跳得怎样,从各少数民族的集体舞看,或者从原始的音乐舞蹈看,人们追求的是一种心情。更有人提出,音乐的起源是源自人性的恐怖,因害怕而唱而跳,相当于我们在黑暗的夜晚回家,用歌声壮胆。无论是哪种说法,都表明音乐首先是作为一种实用性的产物,可我们现在都把这最基本的作用给抛弃了,甚至连表演都成了个别优秀学员的专利,这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我们祖宗创造音乐的初衷。我们教给学生的东西,希望学生能够马上模仿着并参与表演的,但我们的教育内容绝大多数是高深的理论,亦或是复杂的音乐,无论是贝多芬的歌剧《费德里奥》,还是柴科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都是如此。这就要求我们现行音乐教材的编排必须与时俱进,要不断适应变化发展着的现代中学生,把学生的需要和实用放在首位。
  四、音乐教材的编排缺乏时代感
  每个时代都有当时的流行音乐。青年人对音乐的追求莫过于流行音乐。现代学生也是如此,他们对音乐的偏好一般都表现为热衷流行音乐,他们热爱快节奏、重节奏、歌词通俗、模仿容易的流行音乐,这与他们的快速发育、渴望成长、情绪易波动、青春期躁动、喜欢接受新事物的心理、生理是分不开的,他们希望有新鲜的不断变化的音乐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他们注重音乐的娱乐性更超过音乐的审美性,新课程标准也告诉我们,音乐教育应当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形成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这是促使学生学习音乐的重要保证。音乐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
  五、音乐教材的编排与教学条件脱节
  音乐是音响艺术,需要绝对好的音响效果,老师在学生欣赏之前就告诉学生某一节音乐表达的情感,让学生在倾听过程中细细品位,然而学生仍然是云里雾里地听着。好音乐必须再三的聆听,需要有生活相似情感经历才能感悟音乐,我们的学生只能是囫囵吞枣似的欣赏。教师认为是重要的,往往是学生所不在乎的,不能说我们的学生素质低,而要扪心自问,在音乐的教学上,我们是否在做拔苗助长的事!回过头想想自己的初中音乐课吧,那时的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学内容?不要自己成了专家了,就给些专家们喜欢的音乐给孩子们。
  六、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与人们现阶段的欣赏水平脱节
  社会需要什么样的音乐教育呢?学生能够看到的只有“中国好声音”类的音乐娱乐节目,我们的家长如果不是为了有艺术特长加分、或为了考艺术学校而学习音乐的各项技能,有谁能真正喜欢音乐教育呢?毕竟我们现行的教育制度必须是有主课副课之分的。极小部分学生的学习又回到音乐的精英教育了。我们的教材能否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呢?是否有力量跟媒体音乐做抗衡?如果我们的教材还是停留在古典音乐,经典音乐,学生是否会离我们越来越远?东北的“二人转”能够开展得如此如火如荼,是跟它的社会基础分不开,在广闻乐见的基础上,经过耳濡目染的潛移默化,孩子们的接受能力和喜爱程度大大提高;西歐各国观众喜欢贝多芬、莫扎特,跟他人民的素质修养文化水平及人民的社会基础也是大有关系的。我国的小城镇文化总体素质不高,绝大多数的人一辈子都不可能去观看各种方式的演出,特别是大剧院的高水平演出,一个是经济的问题,而最大的问题却在于文化素质修养的低下。现行的音乐教材内容很多都是超出了学生所处的社会地位。要知道,只有去过演出现场的人才会真正喜欢到爱上到投入高雅音乐的。
  总之,新课程的推行是确实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欢迎。但我们的音乐教材不能仅仅满足于精美的装帧和配有大量的多媒体课件,而应该从教材内容上去进行挖掘,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去安排教学形式。让我们这些乡镇音乐老师易于操作。也让学生在音乐课中真正学到知识。
其他文献
【摘 要】自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颁布实施之后,教学核心作为培养学生的素养,也开始逐渐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施开放性的小学美术教学,使得小学美术教学活动变得更加的科学化以及人性化,对于扩展小学美术教师的视野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小学美术的开放性教学已经不仅仅局限于黑板以及粉笔,在教学面拓宽基础上,不断通过开放式的教学活动展现出了教学的活力。  【关键词】小学美术;开放性;教学  开放性的小学美术教学
期刊
【设计理念】大脑是人体的控制中心,对于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五年级学生大多对大脑的认识不足,在学习和生活中存在一些不良的用脑习惯,缺乏科学用脑的意识。因此,帮助学生了解大脑的功能及特点,掌握科学用脑的方法至关重要。
【设计理念】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目前,学校教育对求异思维、发散性思维、辩证思维等的训练较少,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会受到局限,往往在“盒子”里思考问题、想办法。跳出“盒子”想办法,即不局限在一种方式或一个方向上想办法,这往往能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本课通过思维训练活动开发学生潜能,提升学生思维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幸福地成长。
【设计理念】面对生活环境、学习节奏、人际交往的变化,高一新生容易出现不适应的状态,如出现焦虑、孤独、失落、担忧等情绪,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效率和身心健康。本课通过表达性艺术治疗的辅导方式,引导学生自我觉察、探索和表达内心感受,学会从情绪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系统等角度挖掘自身的积极力量,激发自身潜能,解决内在冲突,从而适应新的校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