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cade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言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与鲜明的民族特点,是中华文明成果最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习近平总书记在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建设好“美丽乡村”。那么怎样把传统文化融入美丽乡村建设?这个问题就摆在我们眼前。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包含自然美和社会美,是能够引起人们的愉悦、舒畅、振奋或使人感到和谐、是有益于社会的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属性。美丽是所有一切能够使人产生美好心情或身心舒畅的事物。
  1、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重基础设施建设忽视文化传承
  美丽乡村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延续和发展,顺应了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期望,符合当前的国情。因此,要实现中共十八大提出的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就必须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的步伐。根据调研大部分地区对于美丽乡村建设,仅仅是加快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却不够重视,甚至完全忽略。这是当前的美丽乡村建设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弊病,即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不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甚至信奉“拿来主义”造成某个区域大部分村庄格局,规划完全一致。更有甚者为了应付检查而只做表面文章,使得有些农村传统的乡土文化丧失殆尽。对于这些不良现象,习近平总书记曾给予严肃批评。他指出:“建设美丽乡村,是要给乡亲们造福,不要把钱花在不必要的事情上,比如说‘涂脂抹粉’,房子外面刷层白灰,一白遮百丑。不能大拆大建,特别是古村落要保护好。”因此说,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千万不能忘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应用。
  1.2区域性文化特色不够突出
  当下,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规划设计中,对区域性文化特色重视程度有所提升,有着专业的建设与设计团队,当地农村居民也参与到了其中,但在实际落实的过程中却忽视了对地域传统文化的融入,使得整体设计缺乏地域性特色。虽然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上的乡村传统文化相对稳定一些。但是在保护和传承过程中,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存在形式得到改变。原有的乡村风貌和特点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取代它的是开放的、时尚的、理性的现代文化,现代化进程对乡村文化的冲击和消解日益明显。
  2、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应用在在美丽乡村建设中
  2.1运用传统文化重在保护
  要将中国传统文化合理利用在美丽乡村建设当中,需要结合当地特色文化。我国各地都存在一些古村落,而这些古村落在经历历史长河洗礼的过程中,成为了地域性文化的重要构成元素。改革开放至今,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很多古村落在城镇化建设的冲击下而逐渐走向消亡,因此,将地域性传统文化融入到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就需要将工业遗产活态化特征进行充分复原与保留,并完善配套设置,同时加强文化资源保护,以实现文旅观光景点的打造,以特色地域传统文化赋予乡村以独特的审美,进而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并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保护继承奠定基础。此外,要借助社会资源,鼓励家乡企业家或有意愿的社会精英人士,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和传统文化保护,使其承担起历史上农村乡绅阶层的社会功能
  2.2要做体现人文精神的乡村景观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明显,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乡土建筑和代表传统文化的自然景观,这些原有的乡村环境中凝聚着当地百姓千百年来形成的生产生活习惯、审美情趣、宗教信仰等,都是当地传统文化内涵的具体体现。因此,要想将地域传统文化融入到景观规划建设中,就需要针对这一问题的存在,对地域传统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造工程的实施,将乡村传统特色文化融入其中。在实际践行的过程中,要在对村落进行合理规划布局的基础上将生态景观、产业布局以及居民形态相融合,同时充分融入当地乡村的特色人文精神,让乡村景观体现更多地人文关怀。
  2.3加强对民意的尊重
  美丽乡村建设中所提倡的传统文化是原生态的农耕文化,是讲究自然美与社会美的综合体现,更是老百姓的精神家园。在建设乡村传统文化时,应首先正确认识其价值和意义是否符合当地老百姓的意愿,应充分做好实地调研工作。应懂得它寄托着农民的价值情感和精神需要,而这与现代工业文明对物质的需要有着明显不同。因此,我们的基层政府应对乡村传统文化予以大力扶持。其重点要从农民的需要出发,提高农民的参与热情和主体意识,要切实做到惠民,只有这样才能有力地推动传统文化发展。
  2.4走可持续发展的传统文化产业化道路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将乡村传统文化产业化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单纯依靠对工业遗产活态化特征的抢救保护,而不辅以合理适度的商业化运作,乡村传统文化终将难以具有长久的活力。因此必须积极推動乡村传统文化走上产业化的道路,把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资本。比如,一些工艺流程、生产技能和与其相关的文化表现形式,以及存在于人们记忆、口传和习惯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只要加以合理保护利用,不仅可以调整和优化乡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劳动素质,增强乡村传统文化竞争力,还会助推美丽乡村建设的全面发展。
  总之,无论未来城市化如何发展,我们都要合理的将中国传统文化應用在美丽乡村建设当中,真正做到让百姓“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参考文献:
  [1]王丽霞.谈美丽乡村建设中传统生态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J].山西建筑,2016,(07):4-5.
  [2]何丽芳.基于旅游发展导向的“美丽乡村”建设探讨 [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16,(03):59-60
  本文系2016年度山东省“传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专项课题《中国传统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应用研究》研究成果,立项编号ZD20161030.
  本项目研究由“全国妇联山东女子学院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山东女子学院女性传统文化研究与培训基地”资助
其他文献
【摘要】:将系统设计思想、方法融入平面设计,具体应用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设计思考工作环节,利用系统化思想梳理各种设计因素的关系,使设计做到有的放矢,平面设计功效最大化;另一方面在设计成果形式方面考虑融入系统化方法,使平面成果在应用领域更完整,更具实用性。  【关键词】:民间美术;设计;实践;创新  平面设计虽然只是一种平面媒介的处理,但是其实质还是信息的有效传递,关系到“人、事、物”等诸多设计因素。
期刊
【摘要】:VP-neg式疑问句产生之初为反复疑问句,并且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是汉语反复问句的优势形式,在汉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一直是研究的重点,本文以综述的形式,对近年来对该句式的来源,归属,虚化的问题进行一个总结。  【关键词】:VP-neg式;反复问句;来源;归属;虚化  汉语“VP-neg”式问句由动词或动词短语+称代否定词构成(你喝茶不?),主要包括“VP不”“VP否”“VP无”“VP未”
期刊
【摘要】: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形势下,要弘扬新型生育文化这一崭新的事物,就要依靠和谐计生服务体系的科学引导,从计生服务机制创新出发,营造和谐氛围,增强生育文化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完善保障措施,优质计生服务,转变人们的传宗接代,养儿防老等传统生育观念和生育行为,彻底形成一种生男生女都一样,顺其自然的新型文明生育观念。  【关键词】:计划生育;计生文化;计生宣教;群众文化  前言  新型生育文化起源于传统
期刊
【摘要】:现如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导示系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各种大型商场、机场、火车站、医院、社区、道路等公共空间中随处可见它的身影,可以说它的出现已经深深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本文从导视系统的明显易见、准确性与效率、安全保障以及人文关怀四个方面浅议了导示系统的设计与现代生活方式的关系,体现了导示系统在当今社会无法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导示系统;现代生活方式;效率;安全保障;人文
期刊
【摘要】:在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群众除了物质方面的需求之外对于文化的需求也正在日益增加。当下社会出现了各种不同类别的文化,在这种文化普遍开花、遍地结果的时代群众文化也承担着一定的社会功能,同样也具有相当的文化价值。人类社会的文明总是相似的,但文化必定是有差异的。群众文化正是这样一些各领风骚的文化元素,在主流文化之余丰富着这个社会的角落。  【关键词】:群众文化;社会功能;文化价值  引言  群众文化
期刊
【摘要】:戏曲表演是艺术表演中一个重要的内容。近年来,我国戏曲表演事业在不断改进中获得持续的发展,而这也促使我国戏曲表演对演员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戏曲表演的重要形式之一的形体语言,其运用就显得非常重要。本文分析了戏曲表演中形体语言类型,并就形体语言在戏曲表演中的把握与思考做了相关的探讨。  【关键词】:戏曲表演;形体语言;运用  在传递信息的各种方式中,使用最多的是语言符号
期刊
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生命之源,而文化遗产又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充分利用我们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是开拓文化产品市场、不断改善传统文化遗产的生存困境、保护传承文化遗产的一个有效途径。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发展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难,也迫切需要探索新的保护路径。开发非遗文化创意产品,改善非遗生存困境,是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非遗文化
期刊
俗话说:头伏饺子二伏面。吃完过水面,爷爷和腊八在院子里玩耍,爷爷抽完烟,教腊八唱歌。一更里家贫寒,又缺吃又缺穿,日子艰难。人穷了求亲朋,亲朋不理。鸟急了奔树林,叶儿更稀。这段歌腊八没费劲就学会了。  忽然,大树上喜鹊嘎嘎叫,大黄狗汪汪直咬,村东头传来打竹板声。循声望去,只见远处走来一老一小两个人。走在前面的是一个十五、六岁的男孩,一身破旧的粗布衣裳,光着脚,瘦得麻杆似的,身上背着个晃来晃去的三弦,
期刊
【摘要】: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下,隐性翻译被解释为语际交际的描述性用法。衡量译文成功的标准不再是译文与原文在功能上的对等,而是译文是否对译文接受者有最大最直接的相关性。这就为改动原文信息提供了合理的依据。城市外宣新闻文本具有明确的目的性,适用于这种评估方法。以此,本文以天津《今晚报》海外版的城市外宣新闻为例,通过说明原文本在翻译中的地位,研究了关联理论视角下的隐性翻译对翻译该类文本的指导作用。  【关
期刊
【摘要】:民间剪纸艺术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是最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民间艺术之一,其中淮河流域的民间剪纸艺术,深刻的体现了淮河流域的民俗文化,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本文主要对淮北地区和阜阳地区的民间剪纸艺术进行了研究,以期为相关人士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淮河流域;民间剪纸艺术;区域特色  前言: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剪纸艺术被应用到服装设计、礼品包装、家庭装饰等各个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