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言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与鲜明的民族特点,是中华文明成果最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习近平总书记在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建设好“美丽乡村”。那么怎样把传统文化融入美丽乡村建设?这个问题就摆在我们眼前。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包含自然美和社会美,是能够引起人们的愉悦、舒畅、振奋或使人感到和谐、是有益于社会的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属性。美丽是所有一切能够使人产生美好心情或身心舒畅的事物。
1、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重基础设施建设忽视文化传承
美丽乡村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延续和发展,顺应了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期望,符合当前的国情。因此,要实现中共十八大提出的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就必须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的步伐。根据调研大部分地区对于美丽乡村建设,仅仅是加快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却不够重视,甚至完全忽略。这是当前的美丽乡村建设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弊病,即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不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甚至信奉“拿来主义”造成某个区域大部分村庄格局,规划完全一致。更有甚者为了应付检查而只做表面文章,使得有些农村传统的乡土文化丧失殆尽。对于这些不良现象,习近平总书记曾给予严肃批评。他指出:“建设美丽乡村,是要给乡亲们造福,不要把钱花在不必要的事情上,比如说‘涂脂抹粉’,房子外面刷层白灰,一白遮百丑。不能大拆大建,特别是古村落要保护好。”因此说,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千万不能忘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应用。
1.2区域性文化特色不够突出
当下,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规划设计中,对区域性文化特色重视程度有所提升,有着专业的建设与设计团队,当地农村居民也参与到了其中,但在实际落实的过程中却忽视了对地域传统文化的融入,使得整体设计缺乏地域性特色。虽然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上的乡村传统文化相对稳定一些。但是在保护和传承过程中,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存在形式得到改变。原有的乡村风貌和特点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取代它的是开放的、时尚的、理性的现代文化,现代化进程对乡村文化的冲击和消解日益明显。
2、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应用在在美丽乡村建设中
2.1运用传统文化重在保护
要将中国传统文化合理利用在美丽乡村建设当中,需要结合当地特色文化。我国各地都存在一些古村落,而这些古村落在经历历史长河洗礼的过程中,成为了地域性文化的重要构成元素。改革开放至今,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很多古村落在城镇化建设的冲击下而逐渐走向消亡,因此,将地域性传统文化融入到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就需要将工业遗产活态化特征进行充分复原与保留,并完善配套设置,同时加强文化资源保护,以实现文旅观光景点的打造,以特色地域传统文化赋予乡村以独特的审美,进而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并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保护继承奠定基础。此外,要借助社会资源,鼓励家乡企业家或有意愿的社会精英人士,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和传统文化保护,使其承担起历史上农村乡绅阶层的社会功能
2.2要做体现人文精神的乡村景观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明显,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乡土建筑和代表传统文化的自然景观,这些原有的乡村环境中凝聚着当地百姓千百年来形成的生产生活习惯、审美情趣、宗教信仰等,都是当地传统文化内涵的具体体现。因此,要想将地域传统文化融入到景观规划建设中,就需要针对这一问题的存在,对地域传统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造工程的实施,将乡村传统特色文化融入其中。在实际践行的过程中,要在对村落进行合理规划布局的基础上将生态景观、产业布局以及居民形态相融合,同时充分融入当地乡村的特色人文精神,让乡村景观体现更多地人文关怀。
2.3加强对民意的尊重
美丽乡村建设中所提倡的传统文化是原生态的农耕文化,是讲究自然美与社会美的综合体现,更是老百姓的精神家园。在建设乡村传统文化时,应首先正确认识其价值和意义是否符合当地老百姓的意愿,应充分做好实地调研工作。应懂得它寄托着农民的价值情感和精神需要,而这与现代工业文明对物质的需要有着明显不同。因此,我们的基层政府应对乡村传统文化予以大力扶持。其重点要从农民的需要出发,提高农民的参与热情和主体意识,要切实做到惠民,只有这样才能有力地推动传统文化发展。
2.4走可持续发展的传统文化产业化道路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将乡村传统文化产业化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单纯依靠对工业遗产活态化特征的抢救保护,而不辅以合理适度的商业化运作,乡村传统文化终将难以具有长久的活力。因此必须积极推動乡村传统文化走上产业化的道路,把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资本。比如,一些工艺流程、生产技能和与其相关的文化表现形式,以及存在于人们记忆、口传和习惯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只要加以合理保护利用,不仅可以调整和优化乡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劳动素质,增强乡村传统文化竞争力,还会助推美丽乡村建设的全面发展。
总之,无论未来城市化如何发展,我们都要合理的将中国传统文化應用在美丽乡村建设当中,真正做到让百姓“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参考文献:
[1]王丽霞.谈美丽乡村建设中传统生态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J].山西建筑,2016,(07):4-5.
[2]何丽芳.基于旅游发展导向的“美丽乡村”建设探讨 [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16,(03):59-60
本文系2016年度山东省“传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专项课题《中国传统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应用研究》研究成果,立项编号ZD20161030.
本项目研究由“全国妇联山东女子学院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山东女子学院女性传统文化研究与培训基地”资助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与鲜明的民族特点,是中华文明成果最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习近平总书记在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建设好“美丽乡村”。那么怎样把传统文化融入美丽乡村建设?这个问题就摆在我们眼前。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包含自然美和社会美,是能够引起人们的愉悦、舒畅、振奋或使人感到和谐、是有益于社会的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属性。美丽是所有一切能够使人产生美好心情或身心舒畅的事物。
1、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重基础设施建设忽视文化传承
美丽乡村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延续和发展,顺应了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期望,符合当前的国情。因此,要实现中共十八大提出的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就必须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的步伐。根据调研大部分地区对于美丽乡村建设,仅仅是加快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却不够重视,甚至完全忽略。这是当前的美丽乡村建设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弊病,即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不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甚至信奉“拿来主义”造成某个区域大部分村庄格局,规划完全一致。更有甚者为了应付检查而只做表面文章,使得有些农村传统的乡土文化丧失殆尽。对于这些不良现象,习近平总书记曾给予严肃批评。他指出:“建设美丽乡村,是要给乡亲们造福,不要把钱花在不必要的事情上,比如说‘涂脂抹粉’,房子外面刷层白灰,一白遮百丑。不能大拆大建,特别是古村落要保护好。”因此说,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千万不能忘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应用。
1.2区域性文化特色不够突出
当下,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规划设计中,对区域性文化特色重视程度有所提升,有着专业的建设与设计团队,当地农村居民也参与到了其中,但在实际落实的过程中却忽视了对地域传统文化的融入,使得整体设计缺乏地域性特色。虽然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上的乡村传统文化相对稳定一些。但是在保护和传承过程中,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存在形式得到改变。原有的乡村风貌和特点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取代它的是开放的、时尚的、理性的现代文化,现代化进程对乡村文化的冲击和消解日益明显。
2、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应用在在美丽乡村建设中
2.1运用传统文化重在保护
要将中国传统文化合理利用在美丽乡村建设当中,需要结合当地特色文化。我国各地都存在一些古村落,而这些古村落在经历历史长河洗礼的过程中,成为了地域性文化的重要构成元素。改革开放至今,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很多古村落在城镇化建设的冲击下而逐渐走向消亡,因此,将地域性传统文化融入到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就需要将工业遗产活态化特征进行充分复原与保留,并完善配套设置,同时加强文化资源保护,以实现文旅观光景点的打造,以特色地域传统文化赋予乡村以独特的审美,进而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并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保护继承奠定基础。此外,要借助社会资源,鼓励家乡企业家或有意愿的社会精英人士,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和传统文化保护,使其承担起历史上农村乡绅阶层的社会功能
2.2要做体现人文精神的乡村景观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明显,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乡土建筑和代表传统文化的自然景观,这些原有的乡村环境中凝聚着当地百姓千百年来形成的生产生活习惯、审美情趣、宗教信仰等,都是当地传统文化内涵的具体体现。因此,要想将地域传统文化融入到景观规划建设中,就需要针对这一问题的存在,对地域传统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造工程的实施,将乡村传统特色文化融入其中。在实际践行的过程中,要在对村落进行合理规划布局的基础上将生态景观、产业布局以及居民形态相融合,同时充分融入当地乡村的特色人文精神,让乡村景观体现更多地人文关怀。
2.3加强对民意的尊重
美丽乡村建设中所提倡的传统文化是原生态的农耕文化,是讲究自然美与社会美的综合体现,更是老百姓的精神家园。在建设乡村传统文化时,应首先正确认识其价值和意义是否符合当地老百姓的意愿,应充分做好实地调研工作。应懂得它寄托着农民的价值情感和精神需要,而这与现代工业文明对物质的需要有着明显不同。因此,我们的基层政府应对乡村传统文化予以大力扶持。其重点要从农民的需要出发,提高农民的参与热情和主体意识,要切实做到惠民,只有这样才能有力地推动传统文化发展。
2.4走可持续发展的传统文化产业化道路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将乡村传统文化产业化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单纯依靠对工业遗产活态化特征的抢救保护,而不辅以合理适度的商业化运作,乡村传统文化终将难以具有长久的活力。因此必须积极推動乡村传统文化走上产业化的道路,把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资本。比如,一些工艺流程、生产技能和与其相关的文化表现形式,以及存在于人们记忆、口传和习惯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只要加以合理保护利用,不仅可以调整和优化乡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劳动素质,增强乡村传统文化竞争力,还会助推美丽乡村建设的全面发展。
总之,无论未来城市化如何发展,我们都要合理的将中国传统文化應用在美丽乡村建设当中,真正做到让百姓“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参考文献:
[1]王丽霞.谈美丽乡村建设中传统生态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J].山西建筑,2016,(07):4-5.
[2]何丽芳.基于旅游发展导向的“美丽乡村”建设探讨 [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16,(03):59-60
本文系2016年度山东省“传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专项课题《中国传统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应用研究》研究成果,立项编号ZD20161030.
本项目研究由“全国妇联山东女子学院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山东女子学院女性传统文化研究与培训基地”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