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会议前党和毛泽东在纠正“共产风”错误中“算旧帐”问题上的演变及启示

来源 :党史研究与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cond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1958年冬到1959年7月,党中央和毛泽东为了纠正“大跃进”和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多次召开政治局会议和中央全会,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并采取了许多具体措施。对于当时“左”的理论和实践中的错误,是一次陆续发现问题、认识不断深化、逐步进行纠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毛泽东提出的一些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起了重要作用。当时毛泽东和党中央从办人民公社的一些混乱中,发现了急于向全民所有制和向共产主义过渡,搞产品 From the winter of 1958 to July 1959, in order to correct the errors in the “Great Leap Forward” and the communist movement,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and Mao Zedong held many meetings of the Politburo and the Central Plenary Session, formulated a series of guidelines and policies and adopted many specifics Measures. The mistakes i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he “leftist” at the time were the process of successively identifying problems, deepening understanding and gradually correcting them. In this process, Mao Zedong put forward some theoretical views and guidelines and policie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At that time, Mao Zedong and the Central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found some chaos from running communes and communes, hurried to ownership by the entire people and a transition to communism,
其他文献
高元钧先生形容曲艺韵诵体是“韵脚上的故事”。大师一句通俗的话,不但承载着曲艺韵诵文学整体美的特征,更值得我们研究的是蕴藏在曲艺韵诵文学深处那美的源头。美的源头被包裹在每一个有生命的音节①里,每一个音节在声、形、情、律的妆点下,使得韵诵文学仿佛是一片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源。就让我们随着韵脚上的故事,去寻找韵诵文学那些不易察觉的美丽吧。  1.韵味美  由衷赞叹曲艺韵诵文学的韵味十足,这韵味儿是从我
为贯彻落实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文联、中国作协6部门联合印发的《2016—2017年全国文艺业务骨干和管理干部培训工作规划》,根据中国文联九届八次
走上舞台,他身着戏装,扮演舞台上的各种角色.瞟、睨、顾、盼,每一个眼神中都闪烁着星光.唱腔嘹亮高亢,身姿绰约,绝活层出不穷.舞台,已经融入了他的生活,如果没有戏,生活便失
(一)  他是一个名字和个性完全相反的人;  他是一个情感丰富溢于言表的人;  他是一个不知老之已至而越老越精神的人;  他是一个洞悉世事看透人生而无忧无虑的人;  他是一个工作起来忘记疲劳的人;  他是一个把冥思苦想出的最美语言留给世人永远传承的人;  他就是阎肃同志。  与阎肃先生的认识,初为慕名,后则相见。虽相见无多,但每次见面的印象都深镌脑海,挥之不去。  1978年,本溪歌舞团恢复了革命
按照中宣部等六部门印发的《2016—2017年全国文艺业务骨干和管理干部培训工作规划》的部署和《中国文联各全国文艺家协会会员培训工作方案》的要求,中国曲协组织研讨班学习
福州评话是以福建省福州方音讲述并有徒歌体唱调穿插吟唱独特的汉族说书形式,流行于福建省的福州、闽侯、永泰、长乐、连江、福清、闽清等十几个县市及台湾省和东南亚的福州
2011年4月11日,陈鸣志先生因病医治无效,离开了我们。至今,已经整整五年了。在过去的五年中,当我每每回忆起这位令人尊敬的老师,也常常陷入一种突如其来的哀痛之中,那哀痛不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每位相声演员都有自己的艺术风格。相声演员的艺术风格一定脱离不开自己的性格,相声演员将自己的性格放大到极致便是他的艺术风格。正所谓“活如其人”
夏文兰从艺三十年座谈会上我曾受邀发言,这30年,我感叹很多,因为我亲眼见证了夏文兰的成长,亲眼见证了一个绣花厂女工成长为一名百姓喜爱的女笑星;亲眼目睹她们夫妻俩从草根
背景:常宝华老师虽然年事已高,但悠对相声热情未减,始终笔耕不缀,写心得写新作,保持着与时俱进的思维。他关心相声事业更关注青年相声演员的成长,怹曾多次谈到相声传承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