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美术教学通过感受理解,在多元学习空间互动学习,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健体,以美促劳,教师在组织教学、艺术实践活动中架起通向认识自然与劳动创造的桥梁,拓展教育空间。
关键词:高中美术;互动学习;多元;学习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所领导的帕夫雷什中学在实施美育的具体做法上有两方面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一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首先是教学生感受自然美,继而感受艺术美,最后是理解一种最高级的美——人的美(包括人的劳动美,人的行为美和生活美);二是寓美育于活动之中、行为之中。从自然美到语言美、音乐美和绘画美。高中美术教学借助苏霍姆林斯基思想,进行多元互动学习,在学生与自然、与劳动,与本地特色文化中创设多元学习空间,培育学生综合素养。
一、多元学习空间的拓展内涵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就构建科学的美育课程体系,开设丰富优质的美育课程、改进美育教育教学指出,学校根据自身优势和特点,开发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地方和校本美育课程,开发利用当地的民族民间美育资源,搭建开放的美育平台,拓展教育空间。
高中美术教学通过课程开发多形态的美育内容,教师在组织教学、艺术实践活动中架起通向认识自然与劳动创造的桥梁,让学生感受艺术与自然的关联,与劳动的直接体验,与地方特色文化的融合,架构多元学习空间,感受美术课堂的艺术魅力,美化身心,温润心灵,树立美的理想,更好的悦纳身边的人和事,形塑美的品格,绽放美的人格魅力。
二、多元学习空间互动学习的实践路径
(一)在人与自然的写生互动中,加强心灵美育。
《帕夫雷什中学》书中,学生一旦能面对自然美发出惊叹,在他的心灵里也会有美在开放!孔子对弟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也是这个情境道理。美术教师把课堂搬进大自然,本着“师法自然,从大自然中汲取灵感”的教学理念,在人间四月天的日子,高二学生告别了紧张的会考,拖着画箱,来到苏州太湖明月湾古村落开启写生之旅,投入一场全身心的学习创作。大自然巧妙的安排着光影布局,学生观察阳光的照射下,千年香樟洒落一地的树影,荒破的小房子,起伏的路面,宽窄不同的房屋,独特造形的石墙石屋,石桥石路,乡野阡陌中的开放风景,伴随着听觉嗅觉的观察,有着深刻的体会,湖水的青草气息,炊烟袅袅的农家饭菜,碧螺春的清甜,田间劳作的人们,这些也将成为学生对春天的记忆。学生身心舒展在大自然里,构图,取景,变化角度,笔下的風景色彩和速写鲜活的表现,脱离了画室里的摹本,用画笔调出了固有色以外自己感受到的颜色,轻松画出了远山近水的虚实变化。学生感悟:“写生中不缺乏奇妙,而是缺乏感知奇妙的心灵。”
(二)在人与劳动的实践体验中,培育审美的情怀。
师生实践美育从劳动中来,学生从中(大自然、艺术、人际关系)收获精神的高尚、善良、真挚,并以此为基础确立自身的审美,获得对美的评价标准。
1.图形记录生长,获得生命体验。
在校园一角建立“田园画室”,规划种子培植区域,盆景插花区域和吊兰花卉区域,教师和学生就是这个自然画室的主人,高一进校的学生在培植区域种下自己的植物种子,和植物一起经历发芽、开花、结果的历程,用画笔记下这一过程,一芽一叶,一花一果,描绘不同植物组合的植物主题画作,一幅幅习作充满生机和正能量,学生不仅欣喜于劳动中收获的果实、绽放的花朵,更欣喜于笔下的画作。一天之中,阳光从各个方向照射进来,一年之中,花卉树木之间也交替常青,这使得劳动和写生在四季皆有意趣。学生们在培育植物中生发和同学之间的互助关系,变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劳动关系、形成道德关系中的审美素养,变为每个人的心灵财富。
2.造物泥土艺术,增强动手能力。
在劳动中获得审美体验,劳动中对美的感知创造更真切、更直接。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动手设计、制作完成独一无二的器型陶具。在淘泥、摞泥、拉坯、印坯、修坯的过程中,每个学生体验由设计造型到制作成品的过程,把纸上绘画转换成手的触觉绘画;学生对自我创造的实物美加以欣赏,发挥劳动主体的审美能力,实践审美的再生;体验劳动过程中成功或失败的经历,在自我审视、自我改善的过程中提高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走进园林欣赏,加深文化理解。
搭建学校周边得天独厚的拙政园,在园林中体验苏州园林文化,追寻历史典故,了解造园时期的画风书风,学生在移山裁水的自然画卷中,欣赏盆景艺术藏天地于小中见大,寄情花木,将竟尺之树做笔墨,将盎尺之盆当做画纸,抒怀胸臆,感悟立体的画、无声的诗。探究园林花窗符号艺术,品味传统文化中吉祥图案寄托的寓意,冰裂纹寓意“冰清高洁”,松、竹、梅相搭配“岁寒三友”,竹、梅、兰、菊、莲绘“五友图”,雅意“高风亮节”。探究古代文人的案头清供,增添厅堂、书斋的生活情趣。把心灵诗意栖居于园林之境,再把文化的种子在每个学生心中播撒,找寻苏州文化的乡根。
(四)在课堂教学创新中,提升艺术表现能力。
创设立体画室,展现生活中的美。高二高三的学生在自然画室采摘植物花卉,在陶艺工作室带回自己的制作,布置静物台,写生创作。在仰视、平视、俯视的多视角审视静物搭建的空间主次,协调色彩,对比形体,教师在过程中引导、组织,给予学生建议。学生在静物摆设互动中对美从形式法则和情感上进行完善、概括和整合,进行高于自然的艺术再现。这样的静物写生课,画中的光线和体积,主次、虚实、节奏和取舍充满绿色体验。学生小组互动,将每一阶段的主题习作策划画展,在校园内外展示,与欣赏者互动评价。百年老校摄影展,师生外出风景展,美术教师作品邀请展,全国第六届中小学生优秀书画摄影作品展,学生参与互动,将美术课程与艺术创作展示相结合,促进师生不断地在创作上有新的思考、新的成果。
美术教学通过感受理解,在多元学习空间互动学习,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健体,以美促劳,实践人格修养的入门途径,不断走向成熟、高级的境界。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2]罗晓静.高中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2017(3).
关键词:高中美术;互动学习;多元;学习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所领导的帕夫雷什中学在实施美育的具体做法上有两方面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一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首先是教学生感受自然美,继而感受艺术美,最后是理解一种最高级的美——人的美(包括人的劳动美,人的行为美和生活美);二是寓美育于活动之中、行为之中。从自然美到语言美、音乐美和绘画美。高中美术教学借助苏霍姆林斯基思想,进行多元互动学习,在学生与自然、与劳动,与本地特色文化中创设多元学习空间,培育学生综合素养。
一、多元学习空间的拓展内涵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就构建科学的美育课程体系,开设丰富优质的美育课程、改进美育教育教学指出,学校根据自身优势和特点,开发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地方和校本美育课程,开发利用当地的民族民间美育资源,搭建开放的美育平台,拓展教育空间。
高中美术教学通过课程开发多形态的美育内容,教师在组织教学、艺术实践活动中架起通向认识自然与劳动创造的桥梁,让学生感受艺术与自然的关联,与劳动的直接体验,与地方特色文化的融合,架构多元学习空间,感受美术课堂的艺术魅力,美化身心,温润心灵,树立美的理想,更好的悦纳身边的人和事,形塑美的品格,绽放美的人格魅力。
二、多元学习空间互动学习的实践路径
(一)在人与自然的写生互动中,加强心灵美育。
《帕夫雷什中学》书中,学生一旦能面对自然美发出惊叹,在他的心灵里也会有美在开放!孔子对弟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也是这个情境道理。美术教师把课堂搬进大自然,本着“师法自然,从大自然中汲取灵感”的教学理念,在人间四月天的日子,高二学生告别了紧张的会考,拖着画箱,来到苏州太湖明月湾古村落开启写生之旅,投入一场全身心的学习创作。大自然巧妙的安排着光影布局,学生观察阳光的照射下,千年香樟洒落一地的树影,荒破的小房子,起伏的路面,宽窄不同的房屋,独特造形的石墙石屋,石桥石路,乡野阡陌中的开放风景,伴随着听觉嗅觉的观察,有着深刻的体会,湖水的青草气息,炊烟袅袅的农家饭菜,碧螺春的清甜,田间劳作的人们,这些也将成为学生对春天的记忆。学生身心舒展在大自然里,构图,取景,变化角度,笔下的風景色彩和速写鲜活的表现,脱离了画室里的摹本,用画笔调出了固有色以外自己感受到的颜色,轻松画出了远山近水的虚实变化。学生感悟:“写生中不缺乏奇妙,而是缺乏感知奇妙的心灵。”
(二)在人与劳动的实践体验中,培育审美的情怀。
师生实践美育从劳动中来,学生从中(大自然、艺术、人际关系)收获精神的高尚、善良、真挚,并以此为基础确立自身的审美,获得对美的评价标准。
1.图形记录生长,获得生命体验。
在校园一角建立“田园画室”,规划种子培植区域,盆景插花区域和吊兰花卉区域,教师和学生就是这个自然画室的主人,高一进校的学生在培植区域种下自己的植物种子,和植物一起经历发芽、开花、结果的历程,用画笔记下这一过程,一芽一叶,一花一果,描绘不同植物组合的植物主题画作,一幅幅习作充满生机和正能量,学生不仅欣喜于劳动中收获的果实、绽放的花朵,更欣喜于笔下的画作。一天之中,阳光从各个方向照射进来,一年之中,花卉树木之间也交替常青,这使得劳动和写生在四季皆有意趣。学生们在培育植物中生发和同学之间的互助关系,变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劳动关系、形成道德关系中的审美素养,变为每个人的心灵财富。
2.造物泥土艺术,增强动手能力。
在劳动中获得审美体验,劳动中对美的感知创造更真切、更直接。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动手设计、制作完成独一无二的器型陶具。在淘泥、摞泥、拉坯、印坯、修坯的过程中,每个学生体验由设计造型到制作成品的过程,把纸上绘画转换成手的触觉绘画;学生对自我创造的实物美加以欣赏,发挥劳动主体的审美能力,实践审美的再生;体验劳动过程中成功或失败的经历,在自我审视、自我改善的过程中提高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走进园林欣赏,加深文化理解。
搭建学校周边得天独厚的拙政园,在园林中体验苏州园林文化,追寻历史典故,了解造园时期的画风书风,学生在移山裁水的自然画卷中,欣赏盆景艺术藏天地于小中见大,寄情花木,将竟尺之树做笔墨,将盎尺之盆当做画纸,抒怀胸臆,感悟立体的画、无声的诗。探究园林花窗符号艺术,品味传统文化中吉祥图案寄托的寓意,冰裂纹寓意“冰清高洁”,松、竹、梅相搭配“岁寒三友”,竹、梅、兰、菊、莲绘“五友图”,雅意“高风亮节”。探究古代文人的案头清供,增添厅堂、书斋的生活情趣。把心灵诗意栖居于园林之境,再把文化的种子在每个学生心中播撒,找寻苏州文化的乡根。
(四)在课堂教学创新中,提升艺术表现能力。
创设立体画室,展现生活中的美。高二高三的学生在自然画室采摘植物花卉,在陶艺工作室带回自己的制作,布置静物台,写生创作。在仰视、平视、俯视的多视角审视静物搭建的空间主次,协调色彩,对比形体,教师在过程中引导、组织,给予学生建议。学生在静物摆设互动中对美从形式法则和情感上进行完善、概括和整合,进行高于自然的艺术再现。这样的静物写生课,画中的光线和体积,主次、虚实、节奏和取舍充满绿色体验。学生小组互动,将每一阶段的主题习作策划画展,在校园内外展示,与欣赏者互动评价。百年老校摄影展,师生外出风景展,美术教师作品邀请展,全国第六届中小学生优秀书画摄影作品展,学生参与互动,将美术课程与艺术创作展示相结合,促进师生不断地在创作上有新的思考、新的成果。
美术教学通过感受理解,在多元学习空间互动学习,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健体,以美促劳,实践人格修养的入门途径,不断走向成熟、高级的境界。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2]罗晓静.高中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