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轻松和谐的文言文教学氛围

来源 :现代语文(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l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设计背景: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困扰许多老师的难题,在教学过程中,常常是教师们用心良苦地在讲台上作“教授”式的传道解惑释疑,坐在下面的学生却似听非听恹恹欲睡。分析其原因,一方面是历史的原因使文言文变的晦涩难懂,激不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是传统的文言文教法过于单调枯燥,学生对“读—译—背”的教学模式已感到厌倦。所以在教授文言文时更需要教师灵活地应用教材,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重视学生自学能力、质疑能力、诵读能力的培养,以激发学习兴趣。这也是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
  
  二、教材分析:
  
  本文(高中语文第一册第21课)是《论语》中的名篇,也是孔子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的范例,全文以学生“言志”为线索,谈话始终在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中进行,孔子和学生的关系十分融洽,孔子充分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当四个学生分别述志后,他高屋建瓴地作了总结,将他们要做的事上升到与治国有关的高度,很有指导意义。本文语言简洁,含义深隽,特别是人物形象鲜明,通过各自的对话表示了不同的意趣、性格和志向。
  
  三、教学思路:
  
  本文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以诵读为主,学生勾画、圈点疑难字词句,扫除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初步学习并了解本文。第二课时以分析人物形象为主,开展探讨性阅读教学,了解孔子的思想,适当进行文学鉴赏,在此基础上尽量做到熟读成诵。
  
  四、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诵读古文和鉴赏作品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这是一篇第二次被选进高中教材的课文,有关词句的理解,教材中有比较详细的注释,重点应该放在文意的理解和分析人物形象上,从而有利于诵读并更好地把握孔子的思想。
  
  (三)课前准备
  1.布置预习:确定好分角色朗读的对象;找出课文中自以为较难理解的语句。
  2.课件准备:孔子侍坐图和轻音乐原文伴读录音。
  
  五、情景描述:
  
  片断1、多媒体视频导入:孔子侍坐图和轻音乐原文伴读录音。
  幻灯片显示见下图:
  在轻音乐原文伴读录音中,学生们体会到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听完后,要求四位男生分别扮演“由,求,点,赤”,老师扮演孔子,叙述语言由一位女同学朗读。老师强调提醒学生“由,求,点,赤”分别指代谁?
  学生答:子路、冉有、曾皙、公西华。
  老师补充:注意体会四人的不同回答以及由此展现出来的各自不同性格特点。四位男生分角色朗读完毕,四大组分别推荐一人归纳“由,求,点,赤”的志向内容与性格特点,教师最后归纳总结。
  板书如右:
  
  片断2、对话式探讨性学习问题: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
  这是一个让学生较难理解的问题,因为曾点的“志”从字面上看,不过是和人出去游玩而已(教参就这样翻译的),其他三人都是从如何治理国家的角度来回答,而孔子也正希望弟子们能够回答他们的“政治”理想,所以“与点”是令人费解的。弄清这个问题,对全文的理解会有一定的帮助。 当然,人们已经从积极或消极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做过不少分析,这里姑且不论。
  (组织学生按合作小组进行讨论,然后各组派代表总结发言)
  ①学生甲:子路说要强国,冉有说要富民,公西华说要成为“小相”,这些都还只是治理国家的一个方面,只有曾点讲到以“礼”来治国,这才符合孔子的“礼仪”主张。
  ②学生乙:我们认为曾皙所描绘的这种优哉游哉老少同乐的春游图景,强烈地触动了孔子的性灵,他赞成曾皙正是他消极思想的表现,这也符合孔子晚年的思想特点,特别是一个“喟”字,活生生地写出了孔子理想难以实现的无奈避世的心态。
  (学生鼓掌,为该生的大胆质疑而鼓掌)
  ③学生丙:我们不同意乙的看法。根据课文注解,“舞雩”是鲁国用来求雨的地坛,所以我们认为曾点所描绘的并非优哉游哉老少同乐的春游图景,而是说在暮春时节,率领人们行祈雨礼,以求得丰收年,从而进一步实现他的治国理想。
  (学生再次鼓掌,为该生的勇于辩驳而鼓掌。)
  ……
  同学们各抒己见,课堂气氛热烈而活跃。
  面对此情此景,我本来应为学生的“各言己见”而欢愉,但考虑到孔子的复杂思想以及评论家们对本文历来所持的不同主张,况且参考书也要求对孔子为什么要“与点”的问题不宜讨论过多,教参的观点也是采取“孔子积极思想”论的,上面同学甲和丙的看法基本上属于这种思想,而乙的说法也很有道理,考虑到学生年纪尚少,不宜过早接受消极思想,所以暂时只能作为一种较典型的反面观点,待今后随知识面的扩大而让学生慢慢去体会。
  于是老师总结:三位同学都分析的很有道理,甲、丙的观点较为接近,都反映了孔子“以礼治国”的主张,非常符合本文“言志”的逻辑思维,而乙的观点也自有道理很符合孔子晚年的思想特征,但避世思想对于我们青少年来说尚为时过早,所以我们暂且采用甲和丙的看法。
  出示幻灯片(见右图)
  
  六、教学反思:
  
  1.课堂气氛较为轻松和谐,是进行“愉悦教学”“面对面教学”的一次尝试。本文被称作是儒家教学的经典,特别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一段,被作为“品性感应品性”“人感人”教育的典范。本人很喜欢《论语》中的这一章,所以在教学中也就格外投入,同时学生们也积极配合,大胆提问,使课堂始终处于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之中,这种情景也正好和本文所描绘的孔子当时教学情景相一致。
  2.本课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一些具有竞争氛围的教学情景,让学生扮演主角,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课堂气氛,打破文言文教学一潭死水的课堂局面。如本课中先通过“轻音乐”设计情景,奠定课堂情感氛围,然后连续两次让学生充当主角,大胆披露自己的看法,形成热烈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主动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去,求知欲和学习兴趣都得到极为充分的激发。课后调查反馈,学生对这种“探讨式”的教学颇感新颖有趣。
  3.学生的观点很值得深思。高中生已具备一定的文化积累和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对某些问题的看法有自己的思想深度与参悟能力,作为教师的也不能死搬教材引之“入瓮”,而应在充分尊重他们的基础上保留他们的意见。学生提出的关于孔子“消极思想”论,也是符合孔子的晚年思想特征的,而且也有很多专家持这种观点,只不过考虑到年龄等方面问题,我们采取了孔子“积极论”思想。
  
  (张同仓浙江瑞安市玉海中学)
其他文献
新颁《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的学科性质定义为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定性阐释中和了长期以来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论争,是对语文课程价值的一种重新定位。语文教学要凸现人文精神,即:关注人的价值、张扬人的个性、提升人的精神。 那么,如何加强语文课堂的人文性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呢?    一、注重挖掘现行教材中的人文知识
期刊
前不久,听一个刚分配的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我与地坛》。该教师声情并茂,用激情点燃学生的智慧,用激情触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当教师深情朗读史铁生的另外一篇散文《秋天的怀念》时,教室里不时响起抽泣声,学生被深深地感动了,听课的老师也被感动了,这节课上得相当成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由此,我想到了我们身边的语文老师,包括我自己,上课的激情不知什么时候已离我们远去了,上课成了机械的讲读课文,有的甚至照搬教参
期刊
随着语文课改的深入,教材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本文从中美两国中学语文教科书中,各自选取一篇课文进行微观比较,尝试探讨不同的编写风格与特色。《斑马》选自美国EMC公司于2001年出版的教科书《探索文学》。这套教材在哥伦比亚市的李察德中学、哈林顿市的哈林顿中学等诸多学校使用,并受到任课教师的普遍好评。《最后一课》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这两篇课文都编排在七年级
期刊
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等富有卓见的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语文教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气象。全新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学习方式,更为合理的课程结构、课程标准、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一切以“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使语文教学充满了无限的魅力和张力。  新课程理念的建构及实践,使语文教育教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这可喜的景象
期刊
语文学习进入高中以后,学生首先接触的是现代诗歌的阅读与鉴赏,这对刚刚结束初中学习的高一新生来说,的确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对学生解读诗歌的方法的指点和由易到难的教学程序的安排就显得尤为重要。  穆旦的《赞美》是一首意象丰富、情感深沉、表达新异的诗歌,几遍读下来,学生仍感茫茫然不知从何入手理解诗歌。在学习《赞美》这首诗歌的时候,依据教学重点和学习现代新诗的一般方法,采取由分析意象入手,从鉴赏艾青的《我爱
期刊
引论:一个峻急而沉重的教学话题  “20世纪中国有了鲁迅,这是我们民族的大幸”    然而,鲁迅研究的丰硕成果和对鲁迅已经全面深化的认识并未及时渗透到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层面。鲁迅作品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是充盈学生精神世界最好的文化大餐之一。从整体上感悟、把握鲁迅作品,与文化大师进行对话,应该是学生一次愉快的精神漫游。然而,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苦读”鲁迅作品的当代中学生却对鲁迅及其作
期刊
[摘要]近代汉语倚变式句法结构“转A转B”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倚变式结构“越……越……”。“转”字本为“反复”义,逐渐引申出“更加”义,两种意义的相互作用,逐渐生成“越发”“越……越……”义,进而形成表达倚变关系的比较固定的句法格式。  [关键词]近代汉语 倚变 句法结构 转A转B    近代汉语作品中存在过具有表达倚变关系功能的结构形式“转A转B”,例如:  (1)一哥已下手刻版矣,转看转晓不得。(
期刊
应用文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生产、学习中处理各种公私事务时经常使用的一种文体。它的适用范围最广,使用频率最高,实用性最强。但由于应用文知识性、理论性强,所以显得单调、枯燥、乏味。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应用文的兴趣呢?照本宣科,采用“查露补缺”的方式,课本上有的东西,简明扼要、蜻蜓点水地讲解;课本上没有的东西大肆引用,加以补充,尤其是举一些电视上经常出现的大家熟悉的广告,分析这些广告的特点,这样既使
期刊
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能力包括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其中关键性的是阅读能力,它对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养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这样就必须改革课堂教学,以适应新课标、新课改的要求。这主要从改革课堂教学,建构探究性、创新性课堂教学着手进行。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应在教育教学中充分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
期刊
古语有云:“之乎者也亦焉哉,安排好了当秀才。”可见,如何运用虚词是一门艺术。现代汉语的虚词虽然不能单独成句,意义比较抽象,但它有帮助造句的作用;用在具体的语境中却并不“虚”,往往蕴含着作者很实在的意图,这就是所谓的“虚词不虚”。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就有两个很好的例证:  我的同事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两个月前才在我们城里去世。  ——高中语文第二册《装在套子里的人》    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