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地时间2015年11月13日晚,发生在法国首都巴黎的系列恐怖袭击事件,造成至少129人死亡、300余人受伤。这是法国历史上罕见的恐怖事件,也是自2004年3月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发生的造成190多人死亡的爆炸案以来,欧洲最严重的恐怖案件。这桩恐袭事件是活跃在叙利亚和伊拉克的极端宗教组织“伊斯兰国”一手制造的事端,引起世界各国的震惊和强烈反应。这一事件在国际范围内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法国政府和有关反恐专家一致认为,这次巴黎系列恐袭事件呈现了有别于以往国内外发生的恐怖事件的显著特点。
这次恐怖行动虽然发生在巴黎,但是整个行动不仅涉及法国,而且涉及其他多个国家。根据法国警方目前公布的正式调查结果,直接参与并当场死于这场系列恐袭之中的恐怖分子,已有5人身份得到确认。其中,26岁的萨拉赫·阿布德斯拉姆,住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移民集中居住的莫伦贝克区。事发当晚,此人租用一辆比利时牌照的黑色大众POLO轿车前往巴黎11区的巴塔克兰音乐厅参加屠杀行动,最终自爆身亡;他31岁的哥哥布拉伊姆也参加了当晚恐袭行动,最后自杀死在伏尔泰大街枪击现场,这两人均来自比利时。另外一名袭击者25岁的阿赫默德·穆哈默德,现场被采集的指纹与10月在希腊一个小岛上接受救助的一名叙利亚“难民”指纹相符,其随身携带一本叙利亚颁发的护照,名字不同,但照片与死者相同,这表明,阿赫默德·穆哈默德参与行动前曾在叙利亚活动。另外两名恐怖分子为法国籍,最近两年也都先后多次去叙利亚和也门等地接受极端主义培训,与“伊斯兰国”组织有直接的联系。
从比利时警方的调查结果看,恐怖分子从比利时携带武器装备进入法国,另外一些非直接参与者留在了比利时。其中一个名叫阿巴乌德的比利时人与阿布德斯拉姆过从甚密,而阿巴乌德一直被比利时警方追查,他被指控试图在2015年1月袭击比利时一个警察局的未遂事件中充当了主谋,并在2014年7月的缺席审判中被判处20年监禁。警方推断此人就是巴黎系列恐袭事件的策划人。11月18日凌晨,在法国警方对恐怖分子圣德尼的窝点发动清剿行动中,阿巴乌德被当场击毙。
以上调查结果说明,恐怖分子不仅来自法国国内,也来自国外,而且从现场以及有关嫌疑人住处搜查的爆炸物、通讯器材等物品推断,这起事件涉及了多个国家,是长期策划和有预谋的行动。11月16日,法国总统奥朗德在国会讲话时明确指出,这是一起“在叙利亚决定和策划、在比利时准备和组织、在法国实施并且得到法国同谋者配合”的预谋行动。
巴黎系列恐袭事件有别于以往的恐怖行动。法国和其他国家近年来经历了各种恐怖袭击事件,暴恐行动种类多样,或行刺暗杀、或劫持绑架、或持枪扫射、或引爆炸弹、或制造空难、或自杀式袭击等等,一般是单个的突发行动,恐怖分子大都蒙上面孔以便于事后逃窜,绑架人质事件则往往有具体的诉求和目标。这是目前为止国际恐怖行动的普遍规律。但是,巴黎这次系列恐袭事件却与众不同:这次行动声势浩大,多点同时行动,袭击地点犹如战场。当时,在巴黎市中心和北部郊区共6个地点同时发生袭击,而且先后有序,最先是在北郊正在举行法德足球赛的法兰西体育场引爆炸弹,既引起恐慌又吸引警方的注意力,几分钟后在市中心靠东部的繁华区域餐馆、酒吧和街头持枪肆意扫射,见人就杀,他们的惟一目标就是杀人越多越好。最后3名暴徒冲入巴塔克兰音乐厅劫持人质,警方还像往常解决人质问题那样,曾试图与之进行谈判,但是暴徒们根本不予理睬,只顾连连开枪,口中大喊“真主伟大”“为了叙利亚”等口号,把场内的人质一一处决,至少89人当场毙命。直到警方得到命令向袭击者发动攻击,冲入场内,2名暴徒才自杀身亡,另1名被击毙。6起行动在20分钟内相继展开,直到警方攻入巴塔克兰音乐厅才结束,整个事件持续了大约3小时50分钟。
对于这场悲剧,媒体报道,“巴黎今晚成了惨烈的战场”。奥朗德总统称,这完全是一次“战争行动”。他把这场罕见的恐怖袭击称为“战争恐怖主义”。
暴徒犹如战场上的敢死队员,训练有素。参加这次暴行的8名暴徒都佩带了一种叫做“爆炸腰带”的自杀用背心,手持AK47自动冲锋枪,跳下汽车冲入人群,疯狂扫射,毫无顾忌。他们裸露着头部,不怕暴露身份,最后引爆了身上的爆炸腰带,当场身亡。有目击者说,这些暴徒的行为很像战场上毫无畏惧的敢死队员,并且训练有素,一个人在装子弹,另一个人就接替他继续扫射,保持火力不减,很像在打阵地战。有分析说,组织者专门选择了星期五发动这场袭击,目的就是鼓励这些参与者毫无顾忌地献出生命,因为星期五是“祈祷日”,在这一天“牺牲”能够进入天堂。所以这些暴徒能够视死如归、大开杀戒。
这次巴黎系列恐袭事件还表明,当前“伊斯兰国”组织面对目前叙利亚在军事上的不利形势,正在改变战略,从死守叙利亚和伊拉克的地盘,转变为把行动伸向其他国家,特别是欧洲。
在欧洲,法国成为“伊斯兰国”的主要打击目标并非偶然。2015年1月,巴黎发生袭击《沙尔利周刊》案件后,“伊斯兰国”组织曾宣称,这是对法国在中东地区参与国家反恐行为的报复。2014年9月,法国开始对伊拉克的“伊斯兰国”武装据点展开轰炸行动。2015年年初,法国派遣“戴高乐”号核动力航母前往海湾巡游两个月以加强空中打击力度。9月法国决定把军事打击“伊斯兰国”的范围从伊拉克扩大到叙利亚境内。11月初,法国决定再一次出动“戴高乐”号前往海湾以加强打击“伊斯兰国”的军事行动。 法国遭遇国际恐怖袭击后加强了军事打击“伊斯兰国”的力度,而法国积极打击“伊斯兰国”又招致更大的报复。这种“以暴抗暴”的恶性循环已经成为难以摆脱的怪圈。
有分析评论认为,“伊斯兰国”的目的很可能是威胁11月30日召开的巴黎气候大会,这次大会将有全世界190多个国家参加,80多个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亲临大会。此外,还会有来自世界各地的3000名记者和1万多名非政府组织成员来到巴黎。届时,巴黎将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为了组织如此规模的国际会议,法国为安全计把巴黎北郊的布尔歇机场临时改造成会议地点。而这个机场就在发生袭击事件的法兰西体育场附近。
案件发生在法国,但也让欧洲其他国家胆战心惊。根据欧盟刑警组织2014年6月公布的数据,欧洲各国前往叙利亚和伊拉克参加“圣战”的人数已经超过3000人,其中来自法国、英国、德国、比利时和荷兰的人数分别为900、500、300、200和100人左右。这些人在战场上得到了实战训练和“洗礼”,准备回国后潜伏下来,一旦接到指令就会行动起来。据悉,这次事件的策划地点在比利时,而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移民居住区莫伦贝克被认为是“圣战”分子从叙利亚到欧洲之间的中转平台。这些在叙利亚接受“伊斯兰国”洗脑的青年“回流”到欧洲各国后,犹如定时炸弹,对欧洲各国的安全构成了严峻和现实的威胁。
巴黎系列恐袭事件促使法国政府调整其反恐战略,这一调整势必对叙利亚危机的解决前景产生影响。11月15日,法国总统奥朗德在议会发表的讲话中提出,要求联合国安理会尽快就“伊斯兰国”发动的恐怖袭击事件以及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做出决议;法国将致力于在联合国的授权下推动建立一个全球性的反恐大联盟。2014年6月,“伊斯兰国”组织宣布成立“哈里发”,并在伊拉克和叙利亚边境地区崛起之后,在美国主导下建立的西方国家和海湾地区有关国家的反恐国际联盟,至今有65个国家参与。法国是这个联盟内直接参与军事行动的主力国家。不久前,俄罗斯、伊朗等国决定军事干预叙利亚局势,打击包括“伊斯兰国”在内的恐怖势力,形成了另外一个反恐联盟。目前存在的两个联盟,基于目标不同,难以形成合作的态势,因此很难对“伊斯兰国”构成真正的威胁。法国在遭遇这场恐怖事件的打击之后,希望改变目前这种分裂局面,试图推动国际反恐力量形成合力。
这主要表现在法国同俄罗斯的关系出现缓和。俄罗斯军事干预叙利亚局势之后,法国一直表示质疑,担心俄罗斯的攻击目标不是“伊斯兰国”,而是叙利亚的“温和反对派”。众所周知,法国从一开始就明确支持和扶助“温和反对派”。另外,法俄之间在对待巴沙尔政权的态度上也存在明显分歧。俄罗斯支持巴沙尔的合法政府,而法国把巴沙尔下台作为叙利亚危机政治解决的先决条件。巴黎系列恐袭事件后,奥朗德与普京就联合打击“伊斯兰国”进行了电话磋商。事后,普京向俄罗斯海军下达命令,要求在地中海执行任务的俄罗斯舰队同“戴高乐”号航母率领的法国特混舰队进行直接接触,协调反恐行动。关于巴沙尔去留问题,奥朗德也放缓了调门,他说:“巴沙尔不是(解决叙利亚问题的)‘出路’,真正的敌人是‘伊斯兰国’。”看来,这是法国欲用保留巴沙尔政权来换取俄罗斯打击“伊斯兰国”的合作,这也很可能在西方国家之间形成共识。俄罗斯也有求于法国,乌克兰事件后,俄罗斯处于外交孤立境地,特别是西方严厉的制裁导致俄罗斯经济困难。而在俄罗斯看来,在摆脱外交孤立和缓解制裁压力方面,法国是最佳突破口。不久前,双方圆满解决了废除“西北风”级战舰军售合同的问题,为两国恢复关系做出了铺垫。11月26日,奥朗德出访莫斯科,同普京直接会晤。两人的会谈结果势必对叙利亚危机的政治解决产生推动作用。
奥朗德在访问莫斯科之前,先访问华盛顿,同美国总统奥巴马就加强反恐合作进行磋商。法美两国同属打击“伊斯兰国”的反恐联盟,但是具体做法存在差异,信任度不高。巴黎系列恐袭事件后,两国国防部长立即进行磋商,双方决定强化在反恐中的情报合作,取消目前实行的限制措施。这说明,美国已经把法国列为打击“伊斯兰国”行动中最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美方还表示,如果法国引用北约条约第5条,即“针对北约某一成员国发动武装袭击可被视作对所有成员国的袭击”,美国将全力支持。
法国同欧盟其他国家在反恐方面的合作也得到加强。法国根据欧盟有关规定(一旦某一成员国遭遇军事袭击,其他国家应给予援助),已经提出了援助申请。德国、英国等成员国已经做出军事援助的承诺,决定共同行动打击国际恐怖主义。
以上一系列外交动作表明,巴黎系列恐袭事件后,有可能在打击“伊斯兰国”方面形成国际合作的局面,在叙利亚危机的政治解决方面也将出现向前推进的积极迹象。
责任编辑:刘靖鑫
巴黎系列恐袭事件具有“战争恐怖主义”特征
法国政府和有关反恐专家一致认为,这次巴黎系列恐袭事件呈现了有别于以往国内外发生的恐怖事件的显著特点。
这次恐怖行动虽然发生在巴黎,但是整个行动不仅涉及法国,而且涉及其他多个国家。根据法国警方目前公布的正式调查结果,直接参与并当场死于这场系列恐袭之中的恐怖分子,已有5人身份得到确认。其中,26岁的萨拉赫·阿布德斯拉姆,住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移民集中居住的莫伦贝克区。事发当晚,此人租用一辆比利时牌照的黑色大众POLO轿车前往巴黎11区的巴塔克兰音乐厅参加屠杀行动,最终自爆身亡;他31岁的哥哥布拉伊姆也参加了当晚恐袭行动,最后自杀死在伏尔泰大街枪击现场,这两人均来自比利时。另外一名袭击者25岁的阿赫默德·穆哈默德,现场被采集的指纹与10月在希腊一个小岛上接受救助的一名叙利亚“难民”指纹相符,其随身携带一本叙利亚颁发的护照,名字不同,但照片与死者相同,这表明,阿赫默德·穆哈默德参与行动前曾在叙利亚活动。另外两名恐怖分子为法国籍,最近两年也都先后多次去叙利亚和也门等地接受极端主义培训,与“伊斯兰国”组织有直接的联系。
从比利时警方的调查结果看,恐怖分子从比利时携带武器装备进入法国,另外一些非直接参与者留在了比利时。其中一个名叫阿巴乌德的比利时人与阿布德斯拉姆过从甚密,而阿巴乌德一直被比利时警方追查,他被指控试图在2015年1月袭击比利时一个警察局的未遂事件中充当了主谋,并在2014年7月的缺席审判中被判处20年监禁。警方推断此人就是巴黎系列恐袭事件的策划人。11月18日凌晨,在法国警方对恐怖分子圣德尼的窝点发动清剿行动中,阿巴乌德被当场击毙。
以上调查结果说明,恐怖分子不仅来自法国国内,也来自国外,而且从现场以及有关嫌疑人住处搜查的爆炸物、通讯器材等物品推断,这起事件涉及了多个国家,是长期策划和有预谋的行动。11月16日,法国总统奥朗德在国会讲话时明确指出,这是一起“在叙利亚决定和策划、在比利时准备和组织、在法国实施并且得到法国同谋者配合”的预谋行动。
巴黎系列恐袭事件有别于以往的恐怖行动。法国和其他国家近年来经历了各种恐怖袭击事件,暴恐行动种类多样,或行刺暗杀、或劫持绑架、或持枪扫射、或引爆炸弹、或制造空难、或自杀式袭击等等,一般是单个的突发行动,恐怖分子大都蒙上面孔以便于事后逃窜,绑架人质事件则往往有具体的诉求和目标。这是目前为止国际恐怖行动的普遍规律。但是,巴黎这次系列恐袭事件却与众不同:这次行动声势浩大,多点同时行动,袭击地点犹如战场。当时,在巴黎市中心和北部郊区共6个地点同时发生袭击,而且先后有序,最先是在北郊正在举行法德足球赛的法兰西体育场引爆炸弹,既引起恐慌又吸引警方的注意力,几分钟后在市中心靠东部的繁华区域餐馆、酒吧和街头持枪肆意扫射,见人就杀,他们的惟一目标就是杀人越多越好。最后3名暴徒冲入巴塔克兰音乐厅劫持人质,警方还像往常解决人质问题那样,曾试图与之进行谈判,但是暴徒们根本不予理睬,只顾连连开枪,口中大喊“真主伟大”“为了叙利亚”等口号,把场内的人质一一处决,至少89人当场毙命。直到警方得到命令向袭击者发动攻击,冲入场内,2名暴徒才自杀身亡,另1名被击毙。6起行动在20分钟内相继展开,直到警方攻入巴塔克兰音乐厅才结束,整个事件持续了大约3小时50分钟。
对于这场悲剧,媒体报道,“巴黎今晚成了惨烈的战场”。奥朗德总统称,这完全是一次“战争行动”。他把这场罕见的恐怖袭击称为“战争恐怖主义”。
暴徒犹如战场上的敢死队员,训练有素。参加这次暴行的8名暴徒都佩带了一种叫做“爆炸腰带”的自杀用背心,手持AK47自动冲锋枪,跳下汽车冲入人群,疯狂扫射,毫无顾忌。他们裸露着头部,不怕暴露身份,最后引爆了身上的爆炸腰带,当场身亡。有目击者说,这些暴徒的行为很像战场上毫无畏惧的敢死队员,并且训练有素,一个人在装子弹,另一个人就接替他继续扫射,保持火力不减,很像在打阵地战。有分析说,组织者专门选择了星期五发动这场袭击,目的就是鼓励这些参与者毫无顾忌地献出生命,因为星期五是“祈祷日”,在这一天“牺牲”能够进入天堂。所以这些暴徒能够视死如归、大开杀戒。
法国是“伊斯兰国”打击的主要目标
这次巴黎系列恐袭事件还表明,当前“伊斯兰国”组织面对目前叙利亚在军事上的不利形势,正在改变战略,从死守叙利亚和伊拉克的地盘,转变为把行动伸向其他国家,特别是欧洲。
在欧洲,法国成为“伊斯兰国”的主要打击目标并非偶然。2015年1月,巴黎发生袭击《沙尔利周刊》案件后,“伊斯兰国”组织曾宣称,这是对法国在中东地区参与国家反恐行为的报复。2014年9月,法国开始对伊拉克的“伊斯兰国”武装据点展开轰炸行动。2015年年初,法国派遣“戴高乐”号核动力航母前往海湾巡游两个月以加强空中打击力度。9月法国决定把军事打击“伊斯兰国”的范围从伊拉克扩大到叙利亚境内。11月初,法国决定再一次出动“戴高乐”号前往海湾以加强打击“伊斯兰国”的军事行动。 法国遭遇国际恐怖袭击后加强了军事打击“伊斯兰国”的力度,而法国积极打击“伊斯兰国”又招致更大的报复。这种“以暴抗暴”的恶性循环已经成为难以摆脱的怪圈。
有分析评论认为,“伊斯兰国”的目的很可能是威胁11月30日召开的巴黎气候大会,这次大会将有全世界190多个国家参加,80多个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亲临大会。此外,还会有来自世界各地的3000名记者和1万多名非政府组织成员来到巴黎。届时,巴黎将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为了组织如此规模的国际会议,法国为安全计把巴黎北郊的布尔歇机场临时改造成会议地点。而这个机场就在发生袭击事件的法兰西体育场附近。
案件发生在法国,但也让欧洲其他国家胆战心惊。根据欧盟刑警组织2014年6月公布的数据,欧洲各国前往叙利亚和伊拉克参加“圣战”的人数已经超过3000人,其中来自法国、英国、德国、比利时和荷兰的人数分别为900、500、300、200和100人左右。这些人在战场上得到了实战训练和“洗礼”,准备回国后潜伏下来,一旦接到指令就会行动起来。据悉,这次事件的策划地点在比利时,而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移民居住区莫伦贝克被认为是“圣战”分子从叙利亚到欧洲之间的中转平台。这些在叙利亚接受“伊斯兰国”洗脑的青年“回流”到欧洲各国后,犹如定时炸弹,对欧洲各国的安全构成了严峻和现实的威胁。
法国调整反恐战略推进国际合作
巴黎系列恐袭事件促使法国政府调整其反恐战略,这一调整势必对叙利亚危机的解决前景产生影响。11月15日,法国总统奥朗德在议会发表的讲话中提出,要求联合国安理会尽快就“伊斯兰国”发动的恐怖袭击事件以及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做出决议;法国将致力于在联合国的授权下推动建立一个全球性的反恐大联盟。2014年6月,“伊斯兰国”组织宣布成立“哈里发”,并在伊拉克和叙利亚边境地区崛起之后,在美国主导下建立的西方国家和海湾地区有关国家的反恐国际联盟,至今有65个国家参与。法国是这个联盟内直接参与军事行动的主力国家。不久前,俄罗斯、伊朗等国决定军事干预叙利亚局势,打击包括“伊斯兰国”在内的恐怖势力,形成了另外一个反恐联盟。目前存在的两个联盟,基于目标不同,难以形成合作的态势,因此很难对“伊斯兰国”构成真正的威胁。法国在遭遇这场恐怖事件的打击之后,希望改变目前这种分裂局面,试图推动国际反恐力量形成合力。
这主要表现在法国同俄罗斯的关系出现缓和。俄罗斯军事干预叙利亚局势之后,法国一直表示质疑,担心俄罗斯的攻击目标不是“伊斯兰国”,而是叙利亚的“温和反对派”。众所周知,法国从一开始就明确支持和扶助“温和反对派”。另外,法俄之间在对待巴沙尔政权的态度上也存在明显分歧。俄罗斯支持巴沙尔的合法政府,而法国把巴沙尔下台作为叙利亚危机政治解决的先决条件。巴黎系列恐袭事件后,奥朗德与普京就联合打击“伊斯兰国”进行了电话磋商。事后,普京向俄罗斯海军下达命令,要求在地中海执行任务的俄罗斯舰队同“戴高乐”号航母率领的法国特混舰队进行直接接触,协调反恐行动。关于巴沙尔去留问题,奥朗德也放缓了调门,他说:“巴沙尔不是(解决叙利亚问题的)‘出路’,真正的敌人是‘伊斯兰国’。”看来,这是法国欲用保留巴沙尔政权来换取俄罗斯打击“伊斯兰国”的合作,这也很可能在西方国家之间形成共识。俄罗斯也有求于法国,乌克兰事件后,俄罗斯处于外交孤立境地,特别是西方严厉的制裁导致俄罗斯经济困难。而在俄罗斯看来,在摆脱外交孤立和缓解制裁压力方面,法国是最佳突破口。不久前,双方圆满解决了废除“西北风”级战舰军售合同的问题,为两国恢复关系做出了铺垫。11月26日,奥朗德出访莫斯科,同普京直接会晤。两人的会谈结果势必对叙利亚危机的政治解决产生推动作用。
奥朗德在访问莫斯科之前,先访问华盛顿,同美国总统奥巴马就加强反恐合作进行磋商。法美两国同属打击“伊斯兰国”的反恐联盟,但是具体做法存在差异,信任度不高。巴黎系列恐袭事件后,两国国防部长立即进行磋商,双方决定强化在反恐中的情报合作,取消目前实行的限制措施。这说明,美国已经把法国列为打击“伊斯兰国”行动中最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美方还表示,如果法国引用北约条约第5条,即“针对北约某一成员国发动武装袭击可被视作对所有成员国的袭击”,美国将全力支持。
法国同欧盟其他国家在反恐方面的合作也得到加强。法国根据欧盟有关规定(一旦某一成员国遭遇军事袭击,其他国家应给予援助),已经提出了援助申请。德国、英国等成员国已经做出军事援助的承诺,决定共同行动打击国际恐怖主义。
以上一系列外交动作表明,巴黎系列恐袭事件后,有可能在打击“伊斯兰国”方面形成国际合作的局面,在叙利亚危机的政治解决方面也将出现向前推进的积极迹象。
责任编辑:刘靖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