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科学内涵及重大意义

来源 :今日湖北·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youzhang0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邓小平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的现实实践,创造性地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科学的概括,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把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科学水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 社会主义本质 邓小平 内涵 意义
  邓小平在领导中国人民改革开放、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提出了一个基本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围绕这个基本问题,他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做了科学的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概括是在理论上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重大突破,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形成过程
  19世纪中叶,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书中对社会主义特征作了三点原则性论述,一是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二是实行按劳分配;三是没有阶级差别,没有商品生产,没有货币交换。马克思的这些设想初步的对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做了概括。
  由于社会主义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首先取得胜利,20世纪初,列宁根据新的历史条件,重新思考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问题,他把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概括为“生产资料公有和按个人的劳动量分配产品”。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人们心中似乎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但长期以来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教条式理解、对苏联模式的盲目崇拜和实践中的空想成分错误,使得社会主义运动一再遭受重大损失。
  邓小平在1985年3月举行的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提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随着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1992年初南方谈话中,邓小平针对人们在姓“社”还是姓“资”问题上的困惑,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形成的标志。至此,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就完整表述出来了。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探索所形成的新观念,集中体现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中,他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基础,运用严密的哲学思维方式,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吸取了历史经验和新的实践经验,从根本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观的重大发展。
  1、首要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一方面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了科学,开始了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的伟大社会主义运动;另一方面在实践发展的过程中顺势提出了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探讨,既是历史遗留的未解决的问题,也是邓小平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立邓小平理论的过程中,一再提出和反复思考的根本性问题。早在苏联社会主义大厦初露端倪时,邓小平就曾发出了一段令人深省的话:“多年来,存在一个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理解问题….马克思去世以后一百多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变化的条件下,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没有搞清楚。”正是在这样的思想认识下,邓小平观察到世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认识到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他意识到社会主义理论在新的形势下,应该有一次新的飞跃,才能完成向当代社会主义的转变和发展。
  所以,邓小平从这个根本问题出发,正确地揭示社会主义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什么是社会主义?”这是认识论的范畴,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实践的范畴,这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应该首先弄清楚的问题。他认为我们过去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和改革开放以来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所遇到的犹豫和困惑,都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搞清楚。因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就不断把“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鲜明的提出来,逐步加深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他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也没有社会主义;僵化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照搬外国也不能发展社会主义;不重视物质文明搞不好社会主义,不重视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会主义。在这样的基础上,在长期的实践和考察下,概括总结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2、根本任务: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在科学社会主义史上第一次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同社会主义的本质联系起来,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内容,将它提高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本质观的继承和创新,纠正了过去忽视生产力发展的错误倾向,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别需要注重生产力发展的迫切要求,明确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还需要通过改革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贯穿马克思主义全部科学体系和全部发展历史的基本原则,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邓小平主张:“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我们说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和其他一切剥削制度,是因为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社会,它能够始终自觉地改革和调节自身的生产关系与其他社会关系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某些方面和环节,以解放生产力。所以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他一直强调生产力对社会主义的意义,并在实践中大力发展生产力,始终坚持生产力标准,最后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从而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3、最终归宿:实现共同富裕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这说明,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目标是共同富裕。列宁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可能根据科学的见解来广泛执行和真正支配产品的社会生产和分配的,也就是如何使全体劳动者过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这一点。”劳动者的“最美好、最幸福生活”只有社会主义才可以实现,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共同富裕。
  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明确提出实现共同富裕最根本的手段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还强调“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一个阶段,有一个发展过程,并不是马上就能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那怎样才能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呢?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中国改革开放所实行的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新的经济体制,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提供了充分的可能性。
  4、实现条件: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价值归宿。富裕,要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基础上,但要实现共同富裕,仅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现代资产阶级私有制是建立在阶级对立上面,建筑在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剥削上面的生产和产品占有的最后而又最完备的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共产党人并不剥夺任何人占有社會产品的权力,它只剥夺利用这种占有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力。”他们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们实际的生活经验看出,之所以有剥削和两极分化,就是因为私有制的存在。所以,要想使广大劳动人民摆脱受奴役的地位,就必须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真正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所有制基础。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劳动者所有,为广大劳动者利益服务,并根据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的原则分配个人消费品,这就从根本上排除了一部分人凭借生产资料所有权占有另一部分人劳动成果的可能性。因此,只有以公有制代替私有制、按劳分配,才能消除剥削和两极分化。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更进一步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容,也明确划清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指明了实现社会主义价值归宿的手段。
  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大意义
  今天,在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提出20周年之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进入21世纪的发展和实践的重要时期,站在新世纪人类历史发展的制高点,历史地、科学地审视邓小平这一科学论断的重大意义和实践发展空间,对新的时代背景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重大意义。
  1、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适应性和解放生产力的功能,为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开辟了广阔空间。
  唯物史观认为, 一切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是以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基础和前提的。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取代资本主义,根本原因就是社会主义能够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使生产力以资本主义社会所没有的速度发展。邓小平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并以此作为社会主义本质最根本、最核心的内容。究其原因就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具有的与众不同的特点。在剥削阶级社会中,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上升阶段时,在新的生产关系下生产力会得到解放和发展,这说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相互适应的。随着生产力的继续发展,私有制下必定将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抗性矛盾也将展开,矛盾的展露将使劳动力的解放受到损伤。新的生产关系会取代原有的生产关系,以适应新的更高生产力的发展,就成为历史的必然选择。从这方面意义讲,社会主义社会不同于以往的任何社会形态,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是是基本适应以及非对抗性的,二者之间可能不够完美,但都是可以克服的。因为社会主义国家通过改革来解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从而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正是由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非对抗性特点,决定了社会主义社会自始至终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揭示了共同富裕这一根本目标的发展规律,为十二五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根本方向。
  在当代中国,“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显现了最高纲领与现阶段基本纲领的有机统一,是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须牢记的根本目标,也是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根本目的和庄严责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所以能够对邓小平理论做出那么好的继承与发展,就是在社会主义本质论基础上突出了党对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着眼将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将会促使我国经济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会很大程度的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基础上,如果各方面配合得当,生产力得到解放和发展必将促进经济社会将会继续向前发展,工业化、现代化得以实现,进而实现多数人的富裕生活;反之则会出现贫富差距加大、失业问题严重、社会矛盾加剧等问题,进而导致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徘徊不前,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社会主义本质论为我们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方法。
  3、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奠定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的理论基础,为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指明了发展道路。
  邓小平理论针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实际,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等一系列的问题,每一个论断,都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正反两面的经验和教训得来,因而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的影响。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就要求我们坚持改革开放。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发展生产力的迫切要求。我们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我们的开放,是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前提下的开放;我们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则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指明了社会主义方向。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维护和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坚持按劳分配,保证全体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实践证明,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锐意改革,使整个国家发出勃勃生机,中华大地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为全世界瞩目。
  4、体现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观,并实际指导当前乃至未来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实质。
  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一直都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真正的社会平等和公正。社会主义本质论最大的贡献有两点,一是抛弃了企图在极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为地消灭剥削的错误认识和做 法;二是在现实社会主义实践的方向上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追求和最高价值目标。对这一点意义的认识,将对我们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有莫大的帮助。社会主义本质理论通过有 机结合实现社会公正、平等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最基本价值与现阶段的要求来体现价值目标与目标实现过程的有机统一,从而指导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的矛盾与课题,意义重大。
  四、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形成过程、科学内涵和意义的分析,认识到社会主义本质论是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立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科学客观的提出的。从邓小平科学社会主义本质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与时俱进、不断进取,社会主义本质论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的丰富和发展,把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上。
  参考文献:
  [1]列宁选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第60页.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第313页.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第63页.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第373页.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第291页.
  [6]邓小平文选.第3卷[M].第63页.
  [7]邓小平文选.第3卷[M].第116页.
  [8]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第370页.
其他文献
比特币是一种虚拟数字货币,起源于虚拟世界,发展到今,在一定领域里流通、支付,但比特币毕竟不是一种信用货币,也不是法偿货币,更不具备货币的价值符号、缺乏国家对信用货币进
研究性学习是中学生学习生物的一种十分有效的学习方式,也是真正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研究性学习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研究性学习对于初中生来说,有限的能力和知识储量使得开展研究性学习困难比较大,但是在某些教学环节,适当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方法,对于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是大有益处的。那么,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
摘 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开放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让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得到真正的开放呢,我们可以从三各方面去做,首先是教学内容的开放;其次是教学问题的开放;最后是教学活动的开放,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课堂从真正意义上得到开放。  关键词:小学 数学 课堂教学 开放    纵观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现状,不难发现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的现象少了,而教师通过简单提问将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的现
我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庞大的经济总量加上经济转型升级的需求,迫切需要一个完善、公平且有活力的资本市场为企业和投资者服务,这对于改变过多依赖以银行贷款为主的间
一、生食文化的形成  日本是四面环海的岛国,其海岸线由北至南大概3万公里左右。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悠久历史,孕育了日本别具一格的饮食文化。其中,生食作为日本饮食文化的代表,逐渐被各国所知。日本固有的风土条件决定了日本人以渔业作为重要谋生手段,及其以鱼肉为主的膳食结构。日本人对待事物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追求食物的原味,所以料理的口味很清淡。  日本的海岸漫长曲折,为形成优良港湾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其中,
11月17日,海盐县百步镇得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成员代表会议,表决通过了《百步镇得胜股份经济合作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定量不定位”确权登记工作方案》和《关于实行“定量不
经济增长是经济稳定的基础,可是经济增长与经济稳定这两个概念并不等同,这是由于经济稳定应当有经济可持续发展作为基础.然而经济增长并不是表示经济发展,如果经济增长没有相
当前世界社会经济发展网络体系已将基本构成,企业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发展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20世界80年底改革开放到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经济经历了突破性发展.在发展
在欧空局(ESA)商业孵化中心的支持下,荷兰B4自行车(B4-Bikes)公司研制开发出1款新型的电动自行车——B4e-cruizer(电动巡航者).其采用ESA在航天器太阳能阵列稳定器方面的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