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评价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环。课堂评价能否充分、合理地起到激励、导向、测定和反馈的作用,会直接影响到小学生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及价值观的形成。评价的科学、有效与否,关键是要看能否把握好评价的针对性、启发性和灵活性。
关键词 语文课堂 评价 讨论 比较 阅读
科学的评价有三大基本功能:一是定位,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准确的描述;二是引导,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指引努力的方向;三是激励,给学生的学习注入不竭的动力。评价是为目标服务的。课堂评价能否充分、合理地起到激励、导向、测定和反馈的作用,会直接影响到小学生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及价值观的形成。《语文课程标准》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对语文课程目标进行了全面科学的设计,这是教师对学生语文学习进行评价是必须牢牢把握的依据和准绳。本文结合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谈谈在评价的具体做法。
一、在讨论中评价
讨论是师生、生生之间“平等对话”的有力体现,可以活跃课堂气氛,集思广益。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思维暴露的不同状况,适时组织讨论,可使问题相对明朗化。
教学《司马光》一文时,在学生基本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下,可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从什么地方看出司马光的机智、灵活?大多数学生从“慌”这个词展开了讨论。认为别的孩子都“慌了”,有的吓哭了,有的跑去找大人,而司马光没有慌,这就是司马光机智、灵活的表现。对于这种抓住重点词句思考问题的方法,应及时予以评价鼓励。教师的评价是:“同学们进行了认真的讨论,体会得很有道理,不仅抓住了‘慌’这个词,还能将别的孩子与司马光的表现进行比较。你们也像司马光一样是——”学生接着说:“机智、灵活的孩子!”这样的评价看似“闲庭信步”,却不仅激励了学生,且能将学法巧妙地“渗透”到学生的脑海里。
二、在比较中评价
有比较才有鉴别,才有发展。如前所述,对于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几种不同情况,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比较中辨优劣、定是非。
人教版第二册《语文园地八》中有一个特殊的展示台,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一个十分完整的故事,本来是由四幅图组成,却空出了最关键的一幅——怎样将掉到河里的皮球捞上来。大多数同学想当然地想到了用“猴子捞月”的办法。个别学生却提出了异议,认为这种办法不太好:要让好几只一个拉着一个去捞,又麻烦又危险,还不如在树上拴一根绳子,让一只猴子倒掉在树上去捞。这个想法很有创意,教师不能“一锤定音”而应在比较中对学生的想法进行评价。这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很有帮助。
师:这两种做法都有一定的道理。前一种看上去又麻烦又危险,但不需要再去找工具,可以节省时间;后一种虽说方便、快捷,但哪里有现成的绳子供猴子去拿呢?
生众(七嘴八舌地):是呀!恐怕等找来了绳子,皮球早就被河水冲走了……答案不言自明,还是第一种办法比较理想。教师“趁热打铁”:同学们以后思考问题,要善于比较,在比较种才能找到最准确的答案。”
三、在阅读中评价
阅读的过程是知识内化的过程。在对文本的理解过程中,教师跟学生共同斟酌,相互启发,可以促进学习目标的顺利完成。教材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例子”,教师对于学生如何阅读“例子”,如何扫清课文中的障碍都应适时点拨、启发或评价。
读完《火车的故事》第一段,有个学生问:“老师,‘飞驰而过’是什么意思?”教师说:“这个同学很爱提问题,大家要向他学习,谁能帮帮他?”学生大都一脸疑惑,个别学生光用手比划,但明心不明口,表达不出来。这时,我趁机拿出火车模型演示了一番。大家才纷纷举起手来,有的脱口而出:“‘飞驰而过’就是速度快,像飞一样跑过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一些疑难问题,教师切莫包办代替,这样会削弱他们的问题意识,在阅读中进行必要的赏识性评价,是促进孩子们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催化剂。评价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它的科学、有效与否,不在于多少,关键是要看能否把握好评价的针对性、启发性和灵活性。
针对以往语文教学评价中“年年算总账,一卷定输赢”的弊端,新课标提倡采用多种方法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上“抓住契机,随机评价”的几点做法,对于盘活文本资源。激发学生的语文潜能大有裨益。
关键词 语文课堂 评价 讨论 比较 阅读
科学的评价有三大基本功能:一是定位,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准确的描述;二是引导,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指引努力的方向;三是激励,给学生的学习注入不竭的动力。评价是为目标服务的。课堂评价能否充分、合理地起到激励、导向、测定和反馈的作用,会直接影响到小学生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及价值观的形成。《语文课程标准》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对语文课程目标进行了全面科学的设计,这是教师对学生语文学习进行评价是必须牢牢把握的依据和准绳。本文结合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谈谈在评价的具体做法。
一、在讨论中评价
讨论是师生、生生之间“平等对话”的有力体现,可以活跃课堂气氛,集思广益。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思维暴露的不同状况,适时组织讨论,可使问题相对明朗化。
教学《司马光》一文时,在学生基本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下,可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从什么地方看出司马光的机智、灵活?大多数学生从“慌”这个词展开了讨论。认为别的孩子都“慌了”,有的吓哭了,有的跑去找大人,而司马光没有慌,这就是司马光机智、灵活的表现。对于这种抓住重点词句思考问题的方法,应及时予以评价鼓励。教师的评价是:“同学们进行了认真的讨论,体会得很有道理,不仅抓住了‘慌’这个词,还能将别的孩子与司马光的表现进行比较。你们也像司马光一样是——”学生接着说:“机智、灵活的孩子!”这样的评价看似“闲庭信步”,却不仅激励了学生,且能将学法巧妙地“渗透”到学生的脑海里。
二、在比较中评价
有比较才有鉴别,才有发展。如前所述,对于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几种不同情况,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比较中辨优劣、定是非。
人教版第二册《语文园地八》中有一个特殊的展示台,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一个十分完整的故事,本来是由四幅图组成,却空出了最关键的一幅——怎样将掉到河里的皮球捞上来。大多数同学想当然地想到了用“猴子捞月”的办法。个别学生却提出了异议,认为这种办法不太好:要让好几只一个拉着一个去捞,又麻烦又危险,还不如在树上拴一根绳子,让一只猴子倒掉在树上去捞。这个想法很有创意,教师不能“一锤定音”而应在比较中对学生的想法进行评价。这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很有帮助。
师:这两种做法都有一定的道理。前一种看上去又麻烦又危险,但不需要再去找工具,可以节省时间;后一种虽说方便、快捷,但哪里有现成的绳子供猴子去拿呢?
生众(七嘴八舌地):是呀!恐怕等找来了绳子,皮球早就被河水冲走了……答案不言自明,还是第一种办法比较理想。教师“趁热打铁”:同学们以后思考问题,要善于比较,在比较种才能找到最准确的答案。”
三、在阅读中评价
阅读的过程是知识内化的过程。在对文本的理解过程中,教师跟学生共同斟酌,相互启发,可以促进学习目标的顺利完成。教材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例子”,教师对于学生如何阅读“例子”,如何扫清课文中的障碍都应适时点拨、启发或评价。
读完《火车的故事》第一段,有个学生问:“老师,‘飞驰而过’是什么意思?”教师说:“这个同学很爱提问题,大家要向他学习,谁能帮帮他?”学生大都一脸疑惑,个别学生光用手比划,但明心不明口,表达不出来。这时,我趁机拿出火车模型演示了一番。大家才纷纷举起手来,有的脱口而出:“‘飞驰而过’就是速度快,像飞一样跑过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一些疑难问题,教师切莫包办代替,这样会削弱他们的问题意识,在阅读中进行必要的赏识性评价,是促进孩子们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催化剂。评价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它的科学、有效与否,不在于多少,关键是要看能否把握好评价的针对性、启发性和灵活性。
针对以往语文教学评价中“年年算总账,一卷定输赢”的弊端,新课标提倡采用多种方法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上“抓住契机,随机评价”的几点做法,对于盘活文本资源。激发学生的语文潜能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