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欧债危机愈演愈烈,尚无“救治”良方,未来可能出现何种不利局面尚难预料。作为在欧债危机中“倒下”的第一家银行,德克夏银行的命运是整体银行业大面积遭遇经营问题的前兆,还仅是个案?传统观点认为,压力测试作为考验银行应对极端情况的重要方式,对银行业预测未来经营环境、未雨绸缪应对可能的不良局面意义重大。但德克夏作为通过欧洲银行业压力测试的重要银行机构,却在随后的不长时间内因经营困难而倒闭,这不得不让人反思“压力测试”的结果与意义。《银行家》在上期刊发分析德克夏银行倒闭原因一文(《为何拆分德克夏银行》)基础上,从目前“炙手可热”的“压力测试”视角,探究德克夏银行的拆分命运,为国内银行业发展提供参鉴。
2011年10月初,在欧洲债务危机愈演愈烈背景下,比利时政府宣布分拆德克夏银行集团(Dexia)。令人费解的是,该银行并未如想象中那么差,早在2008年年初,这家银行就获得比利时银行金融与保险委员会(CBFA)批准,成为比利时第一家实施高级内部评级法的银行。更令人诧异的是,它在2011年上半年顺利通过了欧洲银行业监管局、欧洲系统风险委员会、欧洲中央银行和欧盟委员会联合进行的压力测试,而这次压力测试的主要目的就是评估欧洲金融机构抵抗风险的能力,包括抵抗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能力。测试结果与实际情况的巨大反差不禁让人对压力测试产生了极大的怀疑。
壓力测试结果的可信度
欧洲银行业监管局的前身是欧洲银行监管机构委员会,成立于2011年1月1日。今年3月,它组织对欧洲的90家金融机构进行了压力测试(德克夏银行集团是其中之一),测试2011~2012年间各家金融机构抵御压力事件的能力,测试内容包括压力情形对金融机构损益的影响、对风险加权资产的影响、对核心一级资本的影响和对风险缓解措施的影响。
欧洲银行业监管局的做法听起来逻辑性很强。第一步,确定宏观经济恶化的主要因素,选取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持续发生、美国经济低迷导致欧洲内部和外部需求减弱以及美元贬值作为测试的压力情形。第二步,确定主要宏观经济指标测试的起点(Baseline),及压力情形导致的宏观经济指标变化状况。以实际GDP增长、通货膨胀率、失业率、政府债券收益率、股票价格、房屋价格作为测试的宏观经济指标。第三步,通过计量模型或模拟技术,量化宏观经济指标变化对每家金融机构资产、负债、损益和资本的影响。很明显,每个步骤中设定的假设条件是否成立和采用的量化方法都会影响最终结果。
比如,此次压力测试假设欧元区总体股票价格下跌15%,区内每个国家股票价格下跌的幅度是根据各国历史上股票市场的波动性(使用MSCI指数),通过2010年10月29日至2010年12月1日间股票日收益的标准差进行校准。其中,15%的下跌幅度是否合理及校准选择的时间段能否合理代表2011~2012年股票价格下跌幅度都很容易遭到质疑。此次压力测试还假设美国经济低迷从2011年第二季度开始影响欧洲地区,对私人消费和投资的影响分别为2.2%和5.6%,并假设美元名义有效汇率贬值4%。这些假设的合理性如何也未可知。再如,假设参加压力测试的金融机构2011~2012年间的资产负债表与2010年相同,产品组合也完全相同,在此期间到期的资产、负债由完全相同类型、相同风险状况和相同期限的资产、负债来代替。这样的假设看起来完全是出于测试方便的目的。
德克夏银行集团是采用高级内部评级法的银行,对于列入银行账簿的主权和金融机构风险暴露,此次测试的做法是,如果内部评级结果相当于标普和惠誉的AAA级、穆迪Aaa级,在压力情形下也不进行降级;相当于标普和惠誉的AA到A-级别及穆迪Aa2到A3级的,在压力情形下下降两级;相当于标普和惠誉BBB+及穆迪Baa1级以下的,下降四级,但不会低于CCC级。评级走势如图1所示。出于保守目的,计算预期损失的违约概率以外部评级公司(标普、穆迪和惠誉)不同级别客户两年累计公司违约率作为替代,违约损失率设定为40%;而且,无论是销售目的(Available for Sale),还是以公平价值计入损益的股权暴露与列入交易账簿的风险暴露处理方式相同,使用同样的估值折扣率。其他以公平价值计价的资产都按照全部持有到期来处理。
德克夏银行集团压力测试结果不算太差。在压力情形下,2011年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预计为11.6%,2012年进一步下降到9.3%,最终监管结论是不需要增加额外资本。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对该银行集团资本充足率的实际状况分析,也可以印证这一结论。2008年到2010年末,核心一级资本比率和资本充足率都不断上升,2010年末核心一级资本比率水平甚至远超过“巴塞尔协议Ⅲ”的要求。在此期间,不良率虽有上升,但绝对水平仍保持在低位。单纯从这两项指标考察,该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在逐步改善,很难与银行被分拆的命运关联起来。
压力测试结果还显示,税后净利润由2010年盈利7.24亿欧元变为2011年亏损5.84亿欧元,看起来压力情形的影响已足够严峻。而实际情况是,2011年上半年,德克夏银行集团被迫加速出售资产,导致资产的公平价值向下调整,仅这一项亏损就达到了35.67亿欧元。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已在压力情形之外
德克夏银行是一家国际化程度非常高的银行。2008年年末,对欧盟国家的总风险暴露占德克夏银行集团风险暴露的71.1%,尤其是对法国和比利时的主权风险暴露合计占到全部风险暴露的34.6%。2008年和2009年,对希腊的主权风险暴露都未见单独披露。2010年,对希腊的主权风险暴露占集团风险暴露的1%。按照当年集团风险暴露5476亿欧元的总额推算,对希腊的主权风险暴露约在54亿欧元左右。据披露,截至2011年6月30日,德克夏集团对希腊的主权暴露绝对额为41.62亿欧元,这意味着2011年上半年该银行对希腊主权风险暴露主动压缩了约22%。具体情况如图2所示。
为了评估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可能影响,此次还专门就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进行了压力测试。按照测试规则,被测试的金融机构持有的主权债务如果列入交易账簿,根据压力情形下的利率变化和信用利差拓宽程度,使用市场风险折扣对估值进行调整(如表2所示)。如果主权债务列入银行账簿,则设定保守的违约损失率水平,测算在压力情形下的违约概率变化及相应的准备金水平。出于保守目的,还设定了提取主权风险准备金的最低水平。
虽然列入交易账簿的债券的估值折扣已较为保守,但德克夏银行集团列入银行账簿的希腊主权风险暴露份额更大。由于主权国家的内部评级模型往往由历史违约率推断得出,而主权国家历史违约率和损失率相对其他内部评级法下分类资产而言非常低,即使是处于压力情形下的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也很容易低估风险。以希腊主权债券为例,在未违约之前,选取标普1981~2010年CCC级公司类债务人2年期平均累计违约概率(理论上违约概率值应高于主权国家的违约概率)36.79%、违约损失率40%进行计算,压力情形下的预期损失率(“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也仅为14.72%。而据2011年上半年财务指标披露报告,德克夏银行集团在2020年12月31日前到期的希腊债券总额为17.97亿欧元,之后到期的债券为23.65亿欧元。该银行预计2020年12月31日前到期的债券损失在21%左右,为此提取了3.77亿欧元的准备金。
压力测试恰忽略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德克夏银行集团的业务线由零售和商业银行业务、公共和批发银行业务、资产管理和服务组成,其中,公共和批发银行业务的主要对象是政府和公共部门。2008年,该银行的长期承诺金额高达3626亿欧元,融资主要依赖回购交易、中央银行借款、政府担保产生的银行间存款和非银行存款、信托存款、大额存单等短期资金来源,这种模式曾广为市场诟病。金融危机期间,德克夏银行集团因对美国风险暴露金额较大,在无法依赖市场获得流动性情况下,法国、比利时和卢森堡政府对该银行在2011年10月31日之前到期,及2008年10月9日至2009年10月31日间签约、发行、更新合同的负债、债券和证券进行担保,总金额高达1500亿欧元,以化解暂时性的流动性危机。2008年9月,比利时、法国政府对德克夏银行集团的股东增资60亿欧元,帮助其恢复清偿能力。意识到潜在的流动性风险后,2009年,该银行通过出售165亿欧元资产和发行460亿欧元有政府担保和无政府擔保的长期债券方式来改善流动性。即使如此,流动性紧缩的情况似乎仍没有实质性缓解,如表3所示。2011年3月,德克夏银行再次向欧洲央行融入175亿欧元。但进入二季度后,随着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蔓延,德克夏银行集团已很难再获得短期融资。
此次压力测试虽然评估了压力情形下利率变化对德克夏银行资产和负债项目的影响,但未对流动性风险进行专门评估,如表4所示。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比利时监管机构从2009年6月30日开始,要求德克夏银行集团按月计算压力情况下要求的流动性和可获得的流动性比例。然而,据该银行2009年年报披露,监控指标(压力测试比率)没有超过警戒线(100%),其仍然可以应对极端情况下的流动性变化。2010年及以后压力测试比率的情况在年报中语焉不详,也没有明显的流动性风险提示。
压力测试的实践道路仍然很长
“巴塞尔协议Ⅱ”第二支柱下巴塞尔委员会将压力测试的功能大致归结为七类:对承受压力下的风险暴露进行前瞻性评估,针对压力情形建立风险缓解策略和防范计划;提升银行自身对风险的理解,便于监控风险的持续变化;设定风险偏好和容忍程度,使风险暴露与确定的风险偏好和容忍程度保持一致;对“厚尾风险”进行量化,重新评估建模假设的合理性;从资本、盈利、流动性等方面全面评估银行抵御压力情形的薄弱环节;纳入资本和流动性规划及战略决策过程;就银行的风险偏好、风险容忍程度、风险暴露和风险缓解战略进行内部和外部沟通。2008年金融危机后,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监管机构对压力测试的有关监管要求进行了完善,形成了涵盖压力测试目的、范围、程序、风险因素和压力情形选择、监管机构评估等要素在内的压力测试监管体系。然而,受制于技术和判断能力的制约,在实践中很容易出现压力测试结果偏离实际的状况。德克夏银行通过了压力测试却仍难逃被分拆的命运充分说明,压力测试的监管要求与实践之间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压力测试过程比压力测试结果更重要。全面的压力测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实践中,从“巴塞尔协议Ⅱ”第一支柱的压力测试到第二支柱的压力测试应循序渐进、由简入繁,将确立压力测试的目标作为开始(目标决定了压力测试的范围及结论的参考意义)。目标确立的范围越窄,压力测试贴近现实程度的干扰因素越少,结果越具有参考意义。确立压力测试目标后,需要考虑外部环境的变化程度及银行可能受到影响的风险暴露范围。对外部环境变化程度的把握,需要有专业机构定期跟踪和预测(此次压力测试对宏观经济指标在2011~2012年间的预测基本都来自欧洲央行等专业机构,并尽可能保守处理)。在此之后,设计压力事件。虽然建立压力事件与风险因素的量化关联关系在技术上颇为复杂,但更关键的还在于为构建两者关联关系而设定的基本假设是否适当(此次压力测试假设德克夏银行集团在2011~2012年间资产负债规模与2010年保持不变,这与实际情况明显不符。该银行一直通过出售资产降低杠杆水平,资产规模不断缩小是2011~2012年的基本态势)。最后,压力测试应该定期进行,成为银行日常风险管理工作的一部分,融入内部经济资本的管理过程,不断总结最佳做法。
不能过分高估资本充足率的作用,更不能“陶醉”于不良率低的现状。实践中,资本充足率结果不仅滞后于实际风险状况,而且随着风险模型的广泛运用,风险加权资产的计算和模型的预测结果紧密联系在一起。受制于数据不足、模型技术缺陷等约束条件,在模型预测结果难以被证明充分保守、审慎的情况下,资本充足率水平难免脱离风险的真实状况。更为可怕的是,高估资本充足率会误导决策层对风险状况的判断,甚至延误采取处置措施的最佳时机。“巴塞尔协议Ⅲ”倡导通过建立和完善内部机制,保证风险预测的质量和基于风险预测结果的风险管理工作质量。考虑到风险预测模型的专业性及银行与监管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完全对称,如果不能激励银行在内部形成有效的模型风险控制机制,仅依赖监管机构的监督检查,一定还会有银行通过压力测试结果却仍步德克夏银行被拆分“后尘”的案例出现。
编后:目前,“压力测试”对国内银行业来说,仍是“时髦”且被寄予厚望的重要风险测控工具。当然,针对此前国内银行业大范围的压力测试,对其结果也存在诸多争论。从德克夏银行集团在此次欧洲银行业压力测试中的表现和后期被拆分的结果来看,对“压力测试”,我们是否应站在更为全面的视角反思它的真实作用?对国内银行业自身的经营发展来说,不能将风险测控全部“押宝”在“压力测试”上,而应有更多的总结与思考。
(作者单位:中国银行风险管理总部 北京联合大学)
2011年10月初,在欧洲债务危机愈演愈烈背景下,比利时政府宣布分拆德克夏银行集团(Dexia)。令人费解的是,该银行并未如想象中那么差,早在2008年年初,这家银行就获得比利时银行金融与保险委员会(CBFA)批准,成为比利时第一家实施高级内部评级法的银行。更令人诧异的是,它在2011年上半年顺利通过了欧洲银行业监管局、欧洲系统风险委员会、欧洲中央银行和欧盟委员会联合进行的压力测试,而这次压力测试的主要目的就是评估欧洲金融机构抵抗风险的能力,包括抵抗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能力。测试结果与实际情况的巨大反差不禁让人对压力测试产生了极大的怀疑。
壓力测试结果的可信度
欧洲银行业监管局的前身是欧洲银行监管机构委员会,成立于2011年1月1日。今年3月,它组织对欧洲的90家金融机构进行了压力测试(德克夏银行集团是其中之一),测试2011~2012年间各家金融机构抵御压力事件的能力,测试内容包括压力情形对金融机构损益的影响、对风险加权资产的影响、对核心一级资本的影响和对风险缓解措施的影响。
欧洲银行业监管局的做法听起来逻辑性很强。第一步,确定宏观经济恶化的主要因素,选取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持续发生、美国经济低迷导致欧洲内部和外部需求减弱以及美元贬值作为测试的压力情形。第二步,确定主要宏观经济指标测试的起点(Baseline),及压力情形导致的宏观经济指标变化状况。以实际GDP增长、通货膨胀率、失业率、政府债券收益率、股票价格、房屋价格作为测试的宏观经济指标。第三步,通过计量模型或模拟技术,量化宏观经济指标变化对每家金融机构资产、负债、损益和资本的影响。很明显,每个步骤中设定的假设条件是否成立和采用的量化方法都会影响最终结果。
比如,此次压力测试假设欧元区总体股票价格下跌15%,区内每个国家股票价格下跌的幅度是根据各国历史上股票市场的波动性(使用MSCI指数),通过2010年10月29日至2010年12月1日间股票日收益的标准差进行校准。其中,15%的下跌幅度是否合理及校准选择的时间段能否合理代表2011~2012年股票价格下跌幅度都很容易遭到质疑。此次压力测试还假设美国经济低迷从2011年第二季度开始影响欧洲地区,对私人消费和投资的影响分别为2.2%和5.6%,并假设美元名义有效汇率贬值4%。这些假设的合理性如何也未可知。再如,假设参加压力测试的金融机构2011~2012年间的资产负债表与2010年相同,产品组合也完全相同,在此期间到期的资产、负债由完全相同类型、相同风险状况和相同期限的资产、负债来代替。这样的假设看起来完全是出于测试方便的目的。
德克夏银行集团是采用高级内部评级法的银行,对于列入银行账簿的主权和金融机构风险暴露,此次测试的做法是,如果内部评级结果相当于标普和惠誉的AAA级、穆迪Aaa级,在压力情形下也不进行降级;相当于标普和惠誉的AA到A-级别及穆迪Aa2到A3级的,在压力情形下下降两级;相当于标普和惠誉BBB+及穆迪Baa1级以下的,下降四级,但不会低于CCC级。评级走势如图1所示。出于保守目的,计算预期损失的违约概率以外部评级公司(标普、穆迪和惠誉)不同级别客户两年累计公司违约率作为替代,违约损失率设定为40%;而且,无论是销售目的(Available for Sale),还是以公平价值计入损益的股权暴露与列入交易账簿的风险暴露处理方式相同,使用同样的估值折扣率。其他以公平价值计价的资产都按照全部持有到期来处理。
德克夏银行集团压力测试结果不算太差。在压力情形下,2011年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预计为11.6%,2012年进一步下降到9.3%,最终监管结论是不需要增加额外资本。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对该银行集团资本充足率的实际状况分析,也可以印证这一结论。2008年到2010年末,核心一级资本比率和资本充足率都不断上升,2010年末核心一级资本比率水平甚至远超过“巴塞尔协议Ⅲ”的要求。在此期间,不良率虽有上升,但绝对水平仍保持在低位。单纯从这两项指标考察,该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在逐步改善,很难与银行被分拆的命运关联起来。
压力测试结果还显示,税后净利润由2010年盈利7.24亿欧元变为2011年亏损5.84亿欧元,看起来压力情形的影响已足够严峻。而实际情况是,2011年上半年,德克夏银行集团被迫加速出售资产,导致资产的公平价值向下调整,仅这一项亏损就达到了35.67亿欧元。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已在压力情形之外
德克夏银行是一家国际化程度非常高的银行。2008年年末,对欧盟国家的总风险暴露占德克夏银行集团风险暴露的71.1%,尤其是对法国和比利时的主权风险暴露合计占到全部风险暴露的34.6%。2008年和2009年,对希腊的主权风险暴露都未见单独披露。2010年,对希腊的主权风险暴露占集团风险暴露的1%。按照当年集团风险暴露5476亿欧元的总额推算,对希腊的主权风险暴露约在54亿欧元左右。据披露,截至2011年6月30日,德克夏集团对希腊的主权暴露绝对额为41.62亿欧元,这意味着2011年上半年该银行对希腊主权风险暴露主动压缩了约22%。具体情况如图2所示。
为了评估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可能影响,此次还专门就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进行了压力测试。按照测试规则,被测试的金融机构持有的主权债务如果列入交易账簿,根据压力情形下的利率变化和信用利差拓宽程度,使用市场风险折扣对估值进行调整(如表2所示)。如果主权债务列入银行账簿,则设定保守的违约损失率水平,测算在压力情形下的违约概率变化及相应的准备金水平。出于保守目的,还设定了提取主权风险准备金的最低水平。
虽然列入交易账簿的债券的估值折扣已较为保守,但德克夏银行集团列入银行账簿的希腊主权风险暴露份额更大。由于主权国家的内部评级模型往往由历史违约率推断得出,而主权国家历史违约率和损失率相对其他内部评级法下分类资产而言非常低,即使是处于压力情形下的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也很容易低估风险。以希腊主权债券为例,在未违约之前,选取标普1981~2010年CCC级公司类债务人2年期平均累计违约概率(理论上违约概率值应高于主权国家的违约概率)36.79%、违约损失率40%进行计算,压力情形下的预期损失率(“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也仅为14.72%。而据2011年上半年财务指标披露报告,德克夏银行集团在2020年12月31日前到期的希腊债券总额为17.97亿欧元,之后到期的债券为23.65亿欧元。该银行预计2020年12月31日前到期的债券损失在21%左右,为此提取了3.77亿欧元的准备金。
压力测试恰忽略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德克夏银行集团的业务线由零售和商业银行业务、公共和批发银行业务、资产管理和服务组成,其中,公共和批发银行业务的主要对象是政府和公共部门。2008年,该银行的长期承诺金额高达3626亿欧元,融资主要依赖回购交易、中央银行借款、政府担保产生的银行间存款和非银行存款、信托存款、大额存单等短期资金来源,这种模式曾广为市场诟病。金融危机期间,德克夏银行集团因对美国风险暴露金额较大,在无法依赖市场获得流动性情况下,法国、比利时和卢森堡政府对该银行在2011年10月31日之前到期,及2008年10月9日至2009年10月31日间签约、发行、更新合同的负债、债券和证券进行担保,总金额高达1500亿欧元,以化解暂时性的流动性危机。2008年9月,比利时、法国政府对德克夏银行集团的股东增资60亿欧元,帮助其恢复清偿能力。意识到潜在的流动性风险后,2009年,该银行通过出售165亿欧元资产和发行460亿欧元有政府担保和无政府擔保的长期债券方式来改善流动性。即使如此,流动性紧缩的情况似乎仍没有实质性缓解,如表3所示。2011年3月,德克夏银行再次向欧洲央行融入175亿欧元。但进入二季度后,随着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蔓延,德克夏银行集团已很难再获得短期融资。
此次压力测试虽然评估了压力情形下利率变化对德克夏银行资产和负债项目的影响,但未对流动性风险进行专门评估,如表4所示。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比利时监管机构从2009年6月30日开始,要求德克夏银行集团按月计算压力情况下要求的流动性和可获得的流动性比例。然而,据该银行2009年年报披露,监控指标(压力测试比率)没有超过警戒线(100%),其仍然可以应对极端情况下的流动性变化。2010年及以后压力测试比率的情况在年报中语焉不详,也没有明显的流动性风险提示。
压力测试的实践道路仍然很长
“巴塞尔协议Ⅱ”第二支柱下巴塞尔委员会将压力测试的功能大致归结为七类:对承受压力下的风险暴露进行前瞻性评估,针对压力情形建立风险缓解策略和防范计划;提升银行自身对风险的理解,便于监控风险的持续变化;设定风险偏好和容忍程度,使风险暴露与确定的风险偏好和容忍程度保持一致;对“厚尾风险”进行量化,重新评估建模假设的合理性;从资本、盈利、流动性等方面全面评估银行抵御压力情形的薄弱环节;纳入资本和流动性规划及战略决策过程;就银行的风险偏好、风险容忍程度、风险暴露和风险缓解战略进行内部和外部沟通。2008年金融危机后,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监管机构对压力测试的有关监管要求进行了完善,形成了涵盖压力测试目的、范围、程序、风险因素和压力情形选择、监管机构评估等要素在内的压力测试监管体系。然而,受制于技术和判断能力的制约,在实践中很容易出现压力测试结果偏离实际的状况。德克夏银行通过了压力测试却仍难逃被分拆的命运充分说明,压力测试的监管要求与实践之间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压力测试过程比压力测试结果更重要。全面的压力测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实践中,从“巴塞尔协议Ⅱ”第一支柱的压力测试到第二支柱的压力测试应循序渐进、由简入繁,将确立压力测试的目标作为开始(目标决定了压力测试的范围及结论的参考意义)。目标确立的范围越窄,压力测试贴近现实程度的干扰因素越少,结果越具有参考意义。确立压力测试目标后,需要考虑外部环境的变化程度及银行可能受到影响的风险暴露范围。对外部环境变化程度的把握,需要有专业机构定期跟踪和预测(此次压力测试对宏观经济指标在2011~2012年间的预测基本都来自欧洲央行等专业机构,并尽可能保守处理)。在此之后,设计压力事件。虽然建立压力事件与风险因素的量化关联关系在技术上颇为复杂,但更关键的还在于为构建两者关联关系而设定的基本假设是否适当(此次压力测试假设德克夏银行集团在2011~2012年间资产负债规模与2010年保持不变,这与实际情况明显不符。该银行一直通过出售资产降低杠杆水平,资产规模不断缩小是2011~2012年的基本态势)。最后,压力测试应该定期进行,成为银行日常风险管理工作的一部分,融入内部经济资本的管理过程,不断总结最佳做法。
不能过分高估资本充足率的作用,更不能“陶醉”于不良率低的现状。实践中,资本充足率结果不仅滞后于实际风险状况,而且随着风险模型的广泛运用,风险加权资产的计算和模型的预测结果紧密联系在一起。受制于数据不足、模型技术缺陷等约束条件,在模型预测结果难以被证明充分保守、审慎的情况下,资本充足率水平难免脱离风险的真实状况。更为可怕的是,高估资本充足率会误导决策层对风险状况的判断,甚至延误采取处置措施的最佳时机。“巴塞尔协议Ⅲ”倡导通过建立和完善内部机制,保证风险预测的质量和基于风险预测结果的风险管理工作质量。考虑到风险预测模型的专业性及银行与监管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完全对称,如果不能激励银行在内部形成有效的模型风险控制机制,仅依赖监管机构的监督检查,一定还会有银行通过压力测试结果却仍步德克夏银行被拆分“后尘”的案例出现。
编后:目前,“压力测试”对国内银行业来说,仍是“时髦”且被寄予厚望的重要风险测控工具。当然,针对此前国内银行业大范围的压力测试,对其结果也存在诸多争论。从德克夏银行集团在此次欧洲银行业压力测试中的表现和后期被拆分的结果来看,对“压力测试”,我们是否应站在更为全面的视角反思它的真实作用?对国内银行业自身的经营发展来说,不能将风险测控全部“押宝”在“压力测试”上,而应有更多的总结与思考。
(作者单位:中国银行风险管理总部 北京联合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