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汪曾棋散文奖“中国散文奖”获奖者答谢词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djc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余秋雨


  能够获得“汪曾祺散文奖”,我很高兴。但是,由于今年我在喜马拉雅讲中国文化史的课程,无法到高邮参加盛会,只得请我的助理金克林先生前往,代我表达感激之情。
  早在二十多年前,我与汪曾祺先生一起被大连市聘为文化顾问,与他有过一个星期的交往。当时两人住在棒棰岛的一个老宾馆里,天天参加多种仪式和会议,还一起旅游,非常愉快。我在一本书里写过,在欢迎仪式上他曾当场轻声纠正两位年轻领导过于华丽的欢迎词,而且提出了最通俗易懂的修改方案,年轻领导立即笑着说:“这已经在顾问了。”我接着在演讲中借着这两种语言方式的不同,论述了散文的写法。
  仪式之后,我们两人相视一笑,非常开心。当时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之后,我们还有一段与散文有关的缘分。我想,他在九天之上,又在笑了。
  感谢高邮,为中国散文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
  同时我要特别感谢《美文》杂志,这是中国当代散文的一个温暖港湾。在资讯海啸的年代,我们这些散文的小船,最愿意到这个港湾停泊。远远近近的亲朋好友,也能在这个港湾里找到我们。这个港湾的掌门人叫穆涛,他的名字已经表明,他有本事讓万顷波涛安静下来。他背后还有一尊大菩萨,那就是我的好朋友贾平凹。港湾和海面都需要由菩萨保佑,所以我总是定期到西安向他敬礼。今天他来了吗?如果来了,那我就失敬了,下次弥补吧。
  谢谢大家!

阎纲


  母亲、女儿去世后,辗转反侧,散文找我,我写散文——用胆汁浇灌苦参。有的散文能够流传,我很感谢期刊杂志,特别是《北京文学》和《美文》。
  我给自己立了规矩:一、没有独特的发现,没有触动你的灵魂,不要动笔;二、没有新的或更深的感受,不要动笔;三、情节是天使,细节是魔鬼!没有一个类似阿Q画圈圈、吴冠中磨毁印章那样典型的艺术细节,不要动笔;四、力求精短,去辞费,不减肥、不出手。
  然而,笔无藏锋,抽象大于形象,含金量稀薄,文采韵味不足。“语言无味,像个瘪三。”
  什么是味?某年看中央台电视访谈,平凹说(大意,或有夸张):作家有味才爱,两情相悦,气味相投,味道好极了,当然不只是性感。
  散文,就是你要描摹的情人或者爱人。
余秋雨手稿

  散文要有味,干巴巴的几条规矩不行,抒情须声容并茂,咏物则心与境合,胸中吟诗句,手中握画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听见了、摸着了,七情六欲五光十色酸甜苦辣十三香,画面、音响、动作甚至于气场在诗中融为一体,津津有味。
  也就是老话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难怪人称老舍是用文字绘画的丹青妙手,称孙犁是现代文学语言大师。
  难怪自称“死后散文胜过绘画”的吴冠中是画家,难怪散文家汪曾祺、贾平凹、周冀南、刘成章、李宗奇、张洁、冯秋子……现在都变成画家。

孙郁


  尊敬的评奖委员会:
  谢谢你们把这个奖颁发给我,我很愿意接受这个荣誉,因为汪曾祺是影响过我的作家,并且曾与他有过一些交往。我自己曾出版过一本研究他的书《革命时代的士大夫——汪曾祺闲录》,表达过对先生的敬意。现在,再次与先生的名字结缘,对我来说仿佛一次神奇的重逢。凝视他的文字的时候,方知道我们与他的遥遥的距离。在一个有着辉煌文学传统的国度里,我们都受过前辈优秀诗文的沐浴,是他们的终生的学生,衔接那些美妙的遗存,是一种幸福。虽然自己不能做到此点,但努力下去,我们才不会被前人落得更远。
  再次感谢大家。

艾平


  首先,请允许我向贾平凹先生致敬。
  各位在场的嘉宾大家好!在以往的日子里和参加汪曾祺散文奖“我的老师”主题征文活动的过程中,我或者拜读了你们的作品,或者感受到了你们高尚的人格,或者看见了你们优雅的微笑,这一切让我有所思、有所晤,所以你们就是我的老师,也向你们致敬。
  在1990年的冬天,我在鲁迅文学院见到了汪曾祺先生。记得那是他给我们做完讲座之后,把我们几位同学留下来聊天。他和蔼诙谐,谈笑风生,是一个令人敬仰的大师,也是个可亲可爱的好老头。印象最深的是,他又一次强调了他在课堂上讲到的观点,即“没有语言不好的好文章,也不可能出现文章好,语言不好的事情”,我当时的理解是语言即是文章,语言和内容是不可切割的有机体,犹如一个人的笑容和呼吸就是生命本身。这句话,我至今不敢忘记,写作的时候经常回味这句话。
  古今中外,以“我的老师”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光彩纷呈,那是因为在历史和现实中,每一个进步着的人,都离不开优秀老师一点一滴的教育,老师就是人类成长的灯塔。时代不同,地域不同,但是那些写老师的经典之作,总是写出了各自时代的风骨,写出了不同文化的底蕴。而今,当我写作《血液的源头是水——致我们敬爱的老师》一文的时候,不知不觉地,我的思考又在回忆中得以升华,从这个意义讲——人类永恒,老师永恒,文学永恒。
范小青(左)艾平(右)
汪朗(左)宁宗一(右)

冯大中


  因了这次征文,才又认真回忆起我青少年痴迷绘画以及悉心求教钻研的岁月,梳理那些发光发亮的光阴和故事,仿佛进入时空隧道,那些逝去的美好时光原来都还在:人在,物在,感动在,万物之美都在……
  正如我曾填的“清平乐”所写的情怀,依然伴随我如今每目的生活——
  艰辛岁月,铸我功名切。
  冷眼南窗观世界,灯火谁家不灭?
  春花秋月冬宵,惜阴怎敢逍遥。
  感叹红尘万丈,唯痴画室悄悄。
  我想,文学的意义就是照亮我们的内心、我们的追求吧。文章就是那一小束光,采撷它,就如采撷光明,使我们满手满心都晶莹剔诱……

宁宗一


  这次我有幸来高邮参加《汪曾祺散文奖》颁奖典礼,真是感慨万千!我六十多年的教书生涯,今天却遇到了“我的老师”这个可以让我抒写回忆、感恩老师、师母的主题散文,这对我来说真是一次绝好的机会。因为我可以通过铭刻在心的记忆,抒写我心灵深处对“师恩永恒”这个颠扑不破的真理的重新认知。天地君亲师,师为上,是因为老师之于我们的恩泽,除传道、授业、解惑以外,更重要的是他们崇高的人格精神和知识人的风骨!我的授业恩师,如李何林、朱维之、華粹深、王达津、邢公畹、朱一玄、许政扬诸先生,他们贯穿一生生命与心灵史的正是永恒的赋予,而从不要求一点一星的回报。今天,我宁愿“舍近而求远”,问道于灵界,问道于我永远感恩的老师,就是他们的思想、学识、智慧、仁爱是点燃我的心灵良知之灯。他们那些无言的思想,那人去人格在的精神,至今给我在这复杂社会指明了坚守的道路和方向。他们的宝贵灵魂使我对自身命运有了明晰的认知。因此,点燃心灵之灯,在最深层意义上说,他们的人格风骨就是为了净化我的心灵,让我保持作为一名平凡的教师应有的道义担当,保持自己的独立之精神与风骨,并且在此基础上坚守作为一个教师的职业伦理!
  说到师恩永恒,对我来说,我同样忘记不了我的众多师母对我的恩泽。用恩泽如海之词形容绝非夸张。今只举几个小例子来说明。八十年代初我们几个人去北京看望李何林先生,忘记了什么事,何林师狠狠地批评了我,我毕恭毕敬地听先生的“训斥”。没想到,师母王振华先生在旁边竟然看不下去了,大声对何林师说:“何林,你别像训儿子那样训小宁!|”可林师头一摆,大声说了一句:“学生和儿子有什么区别!”先生的一句话不仅解除了这尴尬场面,对我来说犹如撲面而来的暖风。恩师和师毋的有趣对话,一下子就把我融进到了他们的生命中去了。另一个例子发生在我和邢公畹先生和师母陈老师中间的一则小“笑话”!六十年代我已经晋升讲师了,“没大没小”的毛病始终没改。一次在邢先生家聊天,我竟然趁机在师母面前给邢先生告起“状”来了!我对师母说:“我大一时,邢先生教我们诗歌写作,我写了一首充满革命激情的诗,邢先生评议时竟认为那不是诗,充满了标语口号,从此我再不敢写诗了,也不喜欢读诗了。”我还自嘲地对师母说:“邢先生把一个天才的诗人扼杀在摇篮中了!”师母极为认真地听后,对着邢师和我说:“老邢说话总是不留余地!”邢师坐在哪儿只是笑而不语!本来就是一次笑谈,师母却在后面补了一句:“小宁不受这次打击,还真许是个写诗的材料呢!”哈哈哈,本来就是一次开玩笑的小事,一经师母的认真呵护和表态,竟像一出小小的家庭喜剧!再有就是华粹深先生对我年轻时教戏曲课不爱看戏曲演出的多次批评,这本来就是老师对学生教导的常态。可是有一次在华师家,华师又提起带我去看京剧《玉堂春》时我睡着了的事。华师母黄湘畹先生正做饭,出来就说:“粹深,你考考小宁戏曲是什么特点?”我在旁答曰:“场上之曲”。华师母立即为我争分说:“别再数落小宁了,他记住了!”说完,就喊我和华师,搬椅子吃饭,吃饭!这就是我大半辈子的幸福,有那么多老师教导,又有那么多师母呵护。今天恰好是5月13日,是母亲节,我要真诚地说,老师是父亲,师母是母亲。是你们把我带大的,这句话是我父亲一直对我说的,我永不会忘怀。难忘师恩,师恩永恒!
高亚平
刘真

  感谢颁奖典礼给我发言的机会,感恩我所有的老师,是你们才让我登上了这个领奖台!
  谢谢,谢谢!

廖伏树


  荣获第二届汪曾祺散文奖,且与余秋雨、阎纲等大家同榜,意外之余,激动莫名。文学上我不是第一次获大奖,但这一次不同,它是我近年来攀越的一次高峰,途中有着独一无二的风景。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一样,这一次的感受是如此独特。人生无定无常,一切都是最好的遇见,任何生命的高峰体验都是命运最美妙的安排。感谢主办方提供了个好角度、好题目,让我的经历与主题有着那么多奇妙的契合点,让我本已蒙尘的记忆和迟滞的灵感竟源源不断地从笔底流出。
  我读的是师范大学,当了10年教师,20年后又回到了教育工作岗位上。30年前,我们把毕业纪念册叫做《太阳门》,寓意我们从培养教师的神圣殿堂出师。我偶尔翻翻纪念册,很自然地回想起当时的一些情形,特别怀念那种也许现在再也找不回来的水乳交融的师生关系,虽然有着时代印记,却更逼近教育的内核,更抵达立德树人的本真。
  教育是民族最伟大的生存法则和生活原则,又是社会传播真善美、铲除假恶丑的最佳手段。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就是教化传灯、赓续文明的接力者、引路人,教师从事的是塑造灵魂、提拎人格的工作。所以,教育工作于教师而言,必定是一种责任、一种理想、一种情怀。责任意味着奉献,理想指导着思想,情怀滋养着幸福,这些,都让教师的生命有了无限的高度与宽度,让教师的人生多了一份不足与外人道的愉悦感。我写的六名恩师,因为责任、理想、情怀,因为深厚的知识素养、精湛的教育艺术、博大的仁爱之心、崇高的家国情怀,几十年过去了,还让学生们肃然起敬,津津乐道。   有一种骄傲,缘于气质上的矜持;有一种自豪,缘于骨子里的高洁,那就是教师身上应有的独有气息!《美文》等主办方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溯与望,为构建尊师重教的浓郁社会氛围鼓与呼,弥足珍贵,可圈可点。愿全社会更多有识之士行动起来,与广大教育工作者一道,孜孜矻矻,勤勉努力,让一茬又一茬的学生更充分感受到成长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享受青春和生命,像庄稼一样在日月朗照、澍雨滋润、星光耀熠下生根、发芽、拔节、开花、结果。

高亚平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
  能获得第二届汪曾祺散文奖,我非常激动,也非常高兴。因为,汪曾祺先生是我最喜欢最敬重的作家之一。
  三十多年前,当我还是一个学生的时候,我第一次接触到了汪曾祺先生的作品《大淖纪事》《受戒》《岁寒三友》等,作品中所描写的奇异的风光、淳朴的风俗,以及优美的人事,一下子吸引住了我。在此后的数十年岁月里,我断断续续地阅读了我所能搜求、购买到的汪先生的所有作品,他的很多小说、散文、戏剧、诗歌、文论,我都是一读再读。从先生的作品中,我认识了高邮,认识了昆明,认识了坝上,认识了蒲黄榆……但认识最多最深的,还是高邮。高邮的过去现在,高邮的人事物事,高邮的景物风物,让我难忘。而先生对故土的一腔痴情,一片挚爱,也让我感动。但还不仅止于此,汪先生的作品还影响了我的写作,影响了我的人生。我从先生的作品中,学会了如何读书,如何观察,如何做文;学会了平和处世,温暖待人,艺术生活,做一个宽厚、善良的人。我也时刻牢记着先生关于生活态度和创作态度所说过的两副联语,“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顿觉眼前生意满,须知世上苦人多”。虽然我没有见过汪先生,但我想,我今生注定是离不开先生。离不开他的作品了。
  感谢主办方,感谢评委把这个奖授予我。我更要感谢高邮这片土地,為我们培养出了汪曾祺先生这样具有古典情怀、浪漫情怀和人文情怀的伟大作家!谢谢!

穆欣欣(澳门)


  汪曾祺散文,代表着令人仰望的高度。
  参加汪曾祺散文奖征文比赛,实乃借此表达个人对这个高度的敬意。
  感谢评委在授奖辞中给予我的文字的肯定:“真切简洁,时时带有一种谦卑而自信的姿态”——这更是素未谋面的汪曾祺先生通过文字传递给我的人生态度。感谢汪老的文字,让我找到了和这个世界安然相处的方式,尽管世界并不如我们想象中的美好。

刘真(旅美)


  感谢主办单位,感谢《美文》杂志,感谢汪曾祺学校的教职员工,让我有机会一睹古城高邮的风貌;感谢负责组织接待工作的朋友;感谢百花文艺出版社的编审甘以雯老师,对我的稿件作出点评和指导。
  这个奖杯拿在手里格外沉重,因为一同获奖的有好几位名闻遐迩的文坛大腕,对我是压力,也是鼓励。由于长年在海外生活,所以更加珍惜每一次中文写作的机会。时下有一句描述海外移民的生活状态的流行语:好山好水好寂寞。其实对我来讲,只要是有中文和中餐的地方,就不会太寂寞。中文和中餐,都是伟大的发明,都有齿颊留香、滋养身心的妙用。贾平凹先生在作品中写道:人生成也罢,败也罢,得也罢,失也罢,要紧的是心灵的清泉上不能没有月辉。而美丽的中文,就是照耀我心灵的那一抹月辉。中文写作是我一生的坚持,即使求不得,也断不能舍离。谢谢大家。
其他文献
小时候常听大人讲:“别去疯子家,她屋子里关着鬼。”  在我们村子里,残疾人是没有名字的,比如眼睛盲了的,大家叫他“瞎子”,耳朵失聪的,就被叫“聋子”,缺了条腿的,自然而然就被喊作“瘸子”了。他们的正名就像深秋挂在树上干瘪的浆果,饱满甘甜的浆汁早就为了平衡重量落进泥土里了,而这样的浆果,注定是无人问津的。大人口中念叨的“疯子”,是个年老的妇人,毫无疑问,她精神有些不正常。我平时瞧见“疯子”,她总佝偻
期刊
韦应物(737-792),唐代诗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一说卒于贞元九年(793)。文昌右相韦待价曾孙。15岁起做宫廷侍卫,豪纵不羁,横行乡里,他曾写诗自述此段经历:“身为里中横,家藏亡命儿,朝提樗蒲局,暮窃东邻姬。”安史之乱是他生命的转折点。玄宗奔蜀,他流落失职,才折节读书,少食寡欲,常“焚香扫地而坐”。广德二年(764)前后为洛阳丞,后因惩办不法军吏,被讼于府衙,愤而辞官,闲居东城同德精舍。
期刊
我的旧朋友中有一位已经谢世的日本南画大师河野秋村先生,曾向我夸耀他以九十多岁的高龄,爬上金字塔。可是他本人居住的地方却是一间全部用竹编成的房子,真是“黄冈竹楼”的活现,记得我赠给他的诗有“出墙桃自媚,穿屋笋犹鲜”二句,完全是写实。我问他:金字塔与竹楼在艺术角度上两种不同的感受,以何者为优?他没有回答。在我看来,姑且拿山水画来作譬喻,以荆浩的深岩穹谷,来比较云林的荒村野树,我则宁愿欣赏后者。    
期刊
又是一年五月天。  离端午节还有好几天,人们早已将节日装点进了生活:大街上飘溢着粽香,女人们买上几个,给家里人解解馋;孩子们颈上挂着香包,手上串着五彩绳,在小巷里嬉闹;老人们采下一把把艾草,插在门头,香味直沁心田……我走在大街上,却始终未能找寻到那记忆中的味道。  不知不觉,我的记忆又飘回童年,飘进那段艾叶满香的日子。  记忆中,端午节的一天是从沐浴着奶奶家的阳光开始的。阳光轻轻开启你的眼睑,原本
期刊
那些物,有象,或者无象,记录而已。一、碑  “杨柳堆烟”,是王国维先生《人间词话》开篇选注的第一首词——欧阳修《蝶恋花》中的景象,也是先生墓碑后不远处“荷塘月色”旁的镜像。  荷塘边,清霜在一位老者的面前结成一团白雾,他揭下口罩,架好车,湖面,被某个学子或一对恋人砸碎的冰,约一拳厚。早落的失色的柳叶,被子一样轻覆冰面。老者轴一般,整个身子转过去,为你指路:前面,拐过右弯,再往前走。一教学楼的后面,
期刊
姨妈家住六楼,那是个陈旧的“混凝土灌木丛”般的公寓,被一片破破烂烂的棚户区包围着,和马路对面的那一片繁华形成鲜明对比:那边俨然是“北上广”,而我们这则是“小渔村”。我童年的乐趣,却和这个“小渔村”紧密相连。  那时在姨妈家常住,虽一点点大的小萝卜头,精力却旺盛得惊人。早上,我会趁着他们都没起床,偷偷溜进那个逼仄的储物间里。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从房间东侧那唯一的小窗户射进来,让我感到十分温暖。  穿着姨
期刊
何 杰    南开大学汉文化学院教授,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中国语言学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长期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及语言学研究。曾赴拉脱维亚大学讲学、任教两年,同时在波罗地海语言中心讲学。曾应邀赴德国汉诺威参加世界汉语教学研讨,一篇论文入选。出席第6届、9届、11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2009年论文入选美国布莱恩大学北美语言学会议。2012年应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邀请赴美交流学术。出版有《现代汉语量词研
期刊
16岁那年,我认识了一位隐者。  彼时,在我16年短暂的人生经历中,所有有关隐者的形象和意念,都来源于书本。书本告诉我,“不食周粟,采薇果腹”的伯夷、叔齐是隐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是隐士;“五斗先生”王绩是隐士;还有那些政途不顺,纵使心怀“兼济天下”的宏大理想,却只能在现实前“独善其身”,不得已而归隐的文人墨客,也成了我想象隐士生活的主要源泉。因此那年夏天,当一个东北大汉坐在我面前
期刊
太阳肆意地散发着光和热,柏油马路似乎要和鞋底粘合在一起。一切都归于沉寂,只有一声声“知了知了”在这午后平添了几点旋律。  阳光被撑开的伞挡住了,嘴里的冰淇淋化了,凉凉的,但热气像被一张膜覆盖着,免不了几分燥热。  “吱呀,吱呀……”一阵难听的摩擦声破坏了午后的安宁。  我从二楼的窗户往下看,那是一辆破旧而生锈的三轮车,一个年纪不大的男子用力地蹬着,车轮与轴的摩擦阻碍了车的行进,车速看上去很慢,激烈
期刊
在文章描述的场面或事件中,所写人物虽然都在作者“我”的视域里活动,但“我”并未介入、参与其中,“我”的叙事身份只是一个“置身事外”的“看客”,但在看似“客观” 的记叙中,文章的选材、立意、构思都体现着“我”的感悟和思考。作家孙道荣的《吃面》就是一篇运用“身置事外,心入事内”的佳作。  【佳作引路】  吃 面  孙道荣  小区边有家面馆,生意火爆。我也常去吃。  店里的桌子,都是那种四人座的,两两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