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为何出不了土生土长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撇开一些偶然与机遇因素外,我觉得有两点是值得反思的。
首先,目前依旧顽固的“应试教育”和“应赛教育”往往导致一个后果:即使有一些不错的“科学苗子”,也在这种意识的指导下,慢慢变成一个个角逐分数的考生。即使进入大学,读硕士、读博士,成为很有潜力的科技工作者。但平均年龄也比人家大了好几岁。错过了杰出科研人才“成就高潮”年龄段。20多岁就能做出重要的科技成果又从何谈起呢?
其次,凡科研有大成就者,研究探索的动机往往都很单纯。但是在我国。时时会有一些非学术因素的加人。别的不说。就如SCI高潮时,本来是宏观统计的参考,却变成了人人“论文挂帅”的驱动力——读大学时忙着到处发论文,成为科研人员后,一些人丢失了对科学的忠诚和信念,有人甚至把一篇文章掰成几瓣来发表,这种文章当然与诺贝尔奖无缘!类似的非学术因素还有很多。
事实上,我国目前对三四十岁的年轻科技人才给予的支持是得力的。从人员素质、课题水平到支持强度、项目数量,较一些发达国家都并不逊色。可是为什么在以诺贝尔奖为代表的重大科学成就上仍然落后?这可能主要归咎于这种学术机遇与学术环境上的差距。
人们常问:“诺贝尔奖离我们有多远?”其实,与其关注这个问题,不如抓紧时间调整我们的教育和学术环境,选好参照系。找到努力的方向。
(《人民日报》王绶绾/文)
成功要靠自己的用功
16岁华裔同时获3学位
来自中国台湾的16岁少年徐安庐,目前获得美国华盛顿大学神经生物学、生物化学及化学等3个学士学位,创下该校同时以3个学位毕业的最年轻毕业生纪录,他将进入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
在台北出生的徐安庐,5岁随父母移民美国西雅图,他在2岁时就展现惊人专注力,能够以乐高玩具组成和自己同高的机器人;6岁参加智商测验,超出智商量表能测出的范围,被认定为天才儿童;12岁进入华盛顿大学就读,而且是运动健将。游泳、划船、跑步样样精通,文武双全。虽然年纪尚小。但徐安庐自小已展现了超龄的成熟,11岁时他就与弟弟成立世界儿童组织基金会。以帮助贫困儿童。他平常除了念书做研究。最喜欢的就是到医院当义工。
对于被问及是否有先天优势,他表示,有些人天生比较有才华,不过这不代表会成功,要成功还需靠99%的用功才行。
(《人民日报·海外版》)
让玩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怎么样可以吹出一个巨大的肥皂泡?在杭州市教科所附小的一个课堂上,五年级的孩子想了很多办法,有的加糖,有的加甘油,吹出各种大小的肥皂泡。一堂课下来,大家都很有收获,也玩得很开心。校长罗永军说,这是他们学校搞的一个自由研究课题,目的只有一个:在玩中激发孩子的好奇心。这个目的针对性很强。现在的孩子很聪明,但不太爱学习。
从2007年2月开始,每逢周一下午,很多学生自愿参加一个数学实验班,学什么呢?大家想办法,怎么测量学校教学大楼的高度;找一幅世界上最美的人的脸,大家一起研究一下,最美的脸有什么特点;给你一些纸。建造一座金字塔瞧瞧……这么好玩的实验,谁不喜欢呢!还可以亲手种蔬菜,浇水、拔草。能长出果实来;要不去陶艺班玩两把……“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学会主动去思考。人的发展不是靠知识堆积到一定的水平。而是靠思想的深度与深刻。”罗校长说。
罗校长班里有一个学生,一般的活动从来不参加,认为对学习没帮助。在他眼里,学习只是做作业,作业完成了,学习就结束了。这个学生的父母从来只对孩子的考试成绩感兴趣。所以。这个孩子只参与对考试有帮助的兴趣班,动手操作的班一个也不参加。罗校长说:“我们对知识价值不应该先判断,而是要通过体验来评判。一个活动对孩子有没有用,要让孩子自己去体验。我试着让他参加学校的头脑奥运会。”现在,这个男孩子不再认为动手操作是浪费时间了,他反而开导父母,要他们不要把考试看得太重。
(《钱江晚报》)
孩子太“乖”可能是“退缩儿童”
生活中,人们会用乖来形容一些孩子,他们容易管教,不争抢也不吵闹,让父母非常“省心”。医学心理学专家却提醒家长,对这样的“乖”孩子,应多加注意,他们有可能是“退缩儿童”。
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教授王丽敏说,有些孩子虽然已经掌握语言,但经常保持缄默,不主动与人交往。与陌生人接触,会令他们惶惶不安。对他们来说,在家玩玩具、静静地看电视、看书是最好的安排。实际上,这类孩子有可能属于“退缩儿童”,容易产生交往困难、言语表达差、在陌生环境紧张焦虑、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等问题。
王丽敏解释说,退缩行为的产生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天生的神经类型较弱,适应性差;二是后天的教育方式不当。另外,受到严重心理和生理创伤的孩子也容易出现退缩行为。
对这样的孩子。家长首先要有耐心,保持态度和善、亲切,消除不必耍的紧张与焦虑。其次,要引导孩子多与外界接触,鼓励孩子开口讲话,如讲故事、念儿歌等,从家人逐渐扩大到外人。父母应注意发现孩子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如果经过一段时间锻炼情况没有改变,孩子仍然是“喜欢坐在角落的孩子”,那么最好带他们去正规的心理咨询机构进行矫治。
(《新华每日电讯》)
按契约戒网瘾家长可与孩子约定上网时间
目前,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网络安全专家王大伟提出。要彻底戒除青少年的网瘾,契约化家庭教育模式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据王大伟介绍,契约化家庭教育模式指的是家长和孩子达成一个契约。共同约定上网的时间和内容,让孩子在计划好的时间段内上网。他认为,双方达成契约后。利用技术手段来保证,不管家长是否在场,孩子都能有效地按照约定执行。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孩子“说话算话”,而且不会激化家长和孩子之间的矛盾。
王大伟说,避免染上网瘾关键在于防范。家长应将孩子每天上网的时间控制在1小时之内。而对于那些已经有网瘾的孩子。戒网瘾工作则要循序渐进,起初阶段控制在3小时内就算达到了目的。
(《中国教育报》)
怎样才能把“天才”变成“庸才”
有一种教育。非但不能使人聪明,反而使受教育者越来越愚昧。即使是“天才”,也能变成“庸才”。它不需要有多深的水平,在特定的环境下一般的人都能做到,而且简单易行。仅以学校教育而论,下面几种方法都卓有成效,而且屡用屡爽。
方法一、凡是与现行不一致的思想、观念、行为一概排斥。有独立思考的学生,都是异类。作业上不许有自己的想法,只准用现成的“标准答案”。凡与教科书上的“标准答案”不一致的,哪怕少一个字、错一个字,哪怕一个标点符号不正确,一律算错。
方法二、不能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一定要他们读死书、读书死,两耳不闻窗外事,两眼不看窗外事,心里不想窗外事,要像防火防盗 那样防着他们读课外书。
方法三、不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让他们独立思考的基因永远酣睡。比如在解题上,老师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凡是老师的都是正确的,当然校长说的比老师更正确;比校长权力大的,说的又比校长正确。
方法四,加大作业量。如果学生的作业每天做到晚上12点,试问:他还有时间去想别的吗?他还有时间阅读课外书吗?他即使有心也无力。
方法五。三天两头地考试,考完后就排名,给他们加大精神和肉体的压力,使他们整天疲于应付、疲于奔命。
以上方法,并不是独立使用的,而是要综合运用。一般来说,经过十几年这样的教育,大多数学生已经没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我们就不用再担心他们会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即使是天才,棱角也应该磨平了,灵性也应该泯灭了。
(摘自《杂文报》冯远理/文)
盖茨限制女儿玩电脑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说,他和妻子梅琳达决定,规定孩子每天使用电脑玩游戏的总时间只能达45分钟,周末则是一个小时,不过,利用电脑做功课的时间不在此限。
盖茨10岁的女儿一向不沉迷于互联网或电脑之中,一直到今年,她进入一所着重以电脑为教学媒介的学校后,学习习惯才开始改变。“她开始变得热衷于使用电脑,开始接触好些电脑游戏。在游戏中,玩者得照顾好自己建立的园地。她有时候会在园地里耗上两三个小时。”于是,盖茨夫妇做出了上述决定。
(《今日女报》)
你何时能放开孩子的手?
吃橘子家长剥皮、上学书包由家长背、参加课外培训由家长陪……这种“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学生过度依赖家长”的现象像流行病一样在很多家庭蔓延。在南京市一家以青少年为主要培训对象的大型社会办学点现场,有的孩子上课4次后竟不知道自己在哪个教室。据统计,约90%的学生由家长护送到教学区门口;在参加培训的学生中,自己背着书包的只有60%。让人担忧的是,家庭过度溺爱、家长过分包办、孩子缺乏锻炼。长此以往。孩子的自理能力如何提高?现在的孩子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一定要放手让孩子从小接受应有的锻炼,有意识地培养弦子独立自理的能力,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生活态度,自己处理好力所能及的事情。
(《健康时报》程守勤/文)
告诉孩子:你是什么样的人
当你接受自己的不幸。并学会微笑。你就是坚强的。
当你克服了恐惧,你就是勇敢的。
当你身陷痛苦。并不因此无视他人的痛苦,你就是仁爱的。
当你明白自己智慧的有限,你就是睿智的。
当明天的希望比昨天的过失对你更为重要,你就是充满活力的。
当你能够控制自己,且不希冀控制他人,你就是自由的。
当你发现赢得他人的尊重在于尊重他人,你就是值得尊重的。
当你对自己的谦虚浑然不觉,你就是谦虚的。
当你谴责自身的过错,却能原谅他人身上同样的过错,你就是宽厚的。
当你的所求不再超出你的所有,你就是富足的。
(据“人民网”胡英/译)
英语不是学问
我小时候学英语是把它当作一门学问来学的——记单词、背语法规则,考试时又把它当作数学一样来“推理”——什么填空题、改错题、判断题,把语法的规律掌握后,运用数学的逻辑推理就能搞掂。即使是听力。只要掌握了题型,靠猜也能猜个八九不离十。可真要和老外交流,却张不开嘴巴了。
再来看看我女儿在美国学习英语的过程:先是大量地听,然后慢慢开口学着说。接着是自己找书看。并学着写日记。这种学习外语的方式和咱们学母语的过程完全一样,它是符合语文规律的,所以才行之有效。最后的结果是,我学了30年英语竟不如12岁的女儿。
女儿回国后,校长特准她可以在英语课上看课外书。她就利用英语课的时间,把原先在美国用中文写的30多篇文章,逐一翻译成英文。每个周末,我带她到这里的一个美国朋友家,和他们的孩子一起玩,并请美国朋友帮她修改作文。
我女儿有幸走出了学英语的误区。但是,绝大多数中国人把英语当学问来研究的习惯依旧未改。这不仅贻害了我们“60后”,而且还在继续危害下去。我看到,“90后”的中国孩子学的还是“哑巴英语”,还在重蹈覆辙。因为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把学生首先定位为“英语学习者”,而不是“英语使用者”。这种本末倒置,必然导致英语教育的失败,只能培养出一批像我这样“高分低能”的标本。
(据《中国青年报》陈强/文)
创新能力首先要创新思维
培养青少年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他们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决定创新意识,创新意识影响思维方式。在培养青少年逻辑思维、线形思维方式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逆向思维方式。不但要着眼于记忆力、理解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而且要特别重视想像力、观察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逾七成孩子发展兴趣靠“挤时间”
读书、看报、打篮球、做手工……这都是孩子们常见的兴趣爱好,但“捉虫子”、“切菜”、“收拾房间”等在部分家长眼中“没意义”的事情。也是孩子们的爱好。
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日前发布的“倾听儿童呼声——中国小学生兴趣爱好调查”结果显示,在目前的学习节奏下,七成以上的孩子表示要“挤时间”来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调查还显示,一些家长对孩子的兴趣爱好所持的态度带有明显的功利性。近三成家长表示,如果兴趣爱好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就会让他们“改变兴趣”;近1/4的父母“希望孩子的爱好能对其未来发展有帮助。否则会考虑改变孩子的兴趣”。
有关专家表示,兴趣爱好可以让孩子们从中获得独特的快乐。并成为激发学习和生活热情的原动力。因此,学校和家庭要持宽容的态度,为孩子们留出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发展兴趣特长。
(《中国教育报》)
适动少年有人缘
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喜欢运动的孩子更爱交朋友。加拿大的研究人员调查显示,喜欢运动的孩子朋友最多,而对运动能力没信心的孩子就比较孤独。让孩子多运动,能让他们获得更多的友谊。
人对自己的五宫、体形、气质都会有一定的关注。尤其是小孩子,他们对“内在美比外在美更重要”的认识比较模糊,因此在他们眼中,外存的协调和美更有吸引力。爱运动的孩子,他们身体优势比较明显,正如王朔《看上去很美》一书中的情景,一群孩子在抡拳,那个身体键壮的孩子更有力量,最终成为孩子中的“老大”。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在孩子看来,身体的优势可以奠定他们在群体中的地位,吸引更多同伴的关注和跟随。另外,运动就是一种探索。可以这么说,爱运动意味着好奇心强、乐于探索。爱运动的孩子,性格更开朗、更自信,对外界的关注也多。这反映在人际交往中。就表现出爱交朋友的特质。
(《生命时报》)
用微笑与学生交流
教师的微笑在学生心目中地位十分重要,微笑不是放任、纵容,而是一种情感的交流。教育家提出:“要用微笑去征服学生的心灵。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的微笑。输出的是积极、乐观的情绪,传递的是友好、愉快的信息,体现教师对学生充满信心和美好的希望。一个热爱自己职业和学生的教师,一定会用真诚的微笑来面对自己的学生。
用情境抓住小学生注意力
小学生由于处于特殊的年龄阶段,一节课中的注意力、理解力只能集中20至25分钟。如何能使小学生注意力延续,保持40分钟,这要求教师创设使学生乐学的学习情境。如果能设计出故事情境或者活动情境,并且用这种情境贯穿一节课始终,从情感上抓住学生的思维,那就等于牢牢抓住了课堂,就能解决小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的问题。
偷偷下工夫
几乎每个成功的艺人、演说家、沟通者,都下过苦功。即使是表演的天才,也得一点一点摸索,才能出头。
我自己曾经一点一点被专家训练。又一点一点自己摸索,再一点一点传授给我的学生。全世界说话的道理都一样,无论中英文。也无论演讲、朗读或一般沟通,原则是差不多的。最重要的是你不能只学皮毛,而应该从根本处加强。
当你的基础好了,就算你的普通话不够标准,相貌和音色也很平凡,你说出的话仍然能够感人,你仍然能成为第一流的演说家和沟通者。
也可以讲,说话的“根本功夫”不见得是优美的音色和标准普通话,而是更内里的许多东西,那是呼吸、气势、气韵、潜意识的影响力,也是对环境的掌控和时机的把握。你必须在看不到的地方下苦功,才能给人说不出的感动。
这些微妙的东西,简单到由接电话的第一个字“喂”开始,抽象到教你养气的方法,甚至引申到生活背景对说话的潜在影响。座位方向、灯光角度、身体斜度会对沟通效果产生影响,甚至怎么穿袜子、解扣子、提领子也会有影响。
我不敢奢望你百分之百接受我的想法,但我绝对相信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会一次又一次停下来,试试“我”提供的建议。那些可能是你过去从来想过的,却足以影响你的一生。
(刘墉/文)
首先,目前依旧顽固的“应试教育”和“应赛教育”往往导致一个后果:即使有一些不错的“科学苗子”,也在这种意识的指导下,慢慢变成一个个角逐分数的考生。即使进入大学,读硕士、读博士,成为很有潜力的科技工作者。但平均年龄也比人家大了好几岁。错过了杰出科研人才“成就高潮”年龄段。20多岁就能做出重要的科技成果又从何谈起呢?
其次,凡科研有大成就者,研究探索的动机往往都很单纯。但是在我国。时时会有一些非学术因素的加人。别的不说。就如SCI高潮时,本来是宏观统计的参考,却变成了人人“论文挂帅”的驱动力——读大学时忙着到处发论文,成为科研人员后,一些人丢失了对科学的忠诚和信念,有人甚至把一篇文章掰成几瓣来发表,这种文章当然与诺贝尔奖无缘!类似的非学术因素还有很多。
事实上,我国目前对三四十岁的年轻科技人才给予的支持是得力的。从人员素质、课题水平到支持强度、项目数量,较一些发达国家都并不逊色。可是为什么在以诺贝尔奖为代表的重大科学成就上仍然落后?这可能主要归咎于这种学术机遇与学术环境上的差距。
人们常问:“诺贝尔奖离我们有多远?”其实,与其关注这个问题,不如抓紧时间调整我们的教育和学术环境,选好参照系。找到努力的方向。
(《人民日报》王绶绾/文)
成功要靠自己的用功
16岁华裔同时获3学位
来自中国台湾的16岁少年徐安庐,目前获得美国华盛顿大学神经生物学、生物化学及化学等3个学士学位,创下该校同时以3个学位毕业的最年轻毕业生纪录,他将进入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
在台北出生的徐安庐,5岁随父母移民美国西雅图,他在2岁时就展现惊人专注力,能够以乐高玩具组成和自己同高的机器人;6岁参加智商测验,超出智商量表能测出的范围,被认定为天才儿童;12岁进入华盛顿大学就读,而且是运动健将。游泳、划船、跑步样样精通,文武双全。虽然年纪尚小。但徐安庐自小已展现了超龄的成熟,11岁时他就与弟弟成立世界儿童组织基金会。以帮助贫困儿童。他平常除了念书做研究。最喜欢的就是到医院当义工。
对于被问及是否有先天优势,他表示,有些人天生比较有才华,不过这不代表会成功,要成功还需靠99%的用功才行。
(《人民日报·海外版》)
让玩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怎么样可以吹出一个巨大的肥皂泡?在杭州市教科所附小的一个课堂上,五年级的孩子想了很多办法,有的加糖,有的加甘油,吹出各种大小的肥皂泡。一堂课下来,大家都很有收获,也玩得很开心。校长罗永军说,这是他们学校搞的一个自由研究课题,目的只有一个:在玩中激发孩子的好奇心。这个目的针对性很强。现在的孩子很聪明,但不太爱学习。
从2007年2月开始,每逢周一下午,很多学生自愿参加一个数学实验班,学什么呢?大家想办法,怎么测量学校教学大楼的高度;找一幅世界上最美的人的脸,大家一起研究一下,最美的脸有什么特点;给你一些纸。建造一座金字塔瞧瞧……这么好玩的实验,谁不喜欢呢!还可以亲手种蔬菜,浇水、拔草。能长出果实来;要不去陶艺班玩两把……“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学会主动去思考。人的发展不是靠知识堆积到一定的水平。而是靠思想的深度与深刻。”罗校长说。
罗校长班里有一个学生,一般的活动从来不参加,认为对学习没帮助。在他眼里,学习只是做作业,作业完成了,学习就结束了。这个学生的父母从来只对孩子的考试成绩感兴趣。所以。这个孩子只参与对考试有帮助的兴趣班,动手操作的班一个也不参加。罗校长说:“我们对知识价值不应该先判断,而是要通过体验来评判。一个活动对孩子有没有用,要让孩子自己去体验。我试着让他参加学校的头脑奥运会。”现在,这个男孩子不再认为动手操作是浪费时间了,他反而开导父母,要他们不要把考试看得太重。
(《钱江晚报》)
孩子太“乖”可能是“退缩儿童”
生活中,人们会用乖来形容一些孩子,他们容易管教,不争抢也不吵闹,让父母非常“省心”。医学心理学专家却提醒家长,对这样的“乖”孩子,应多加注意,他们有可能是“退缩儿童”。
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教授王丽敏说,有些孩子虽然已经掌握语言,但经常保持缄默,不主动与人交往。与陌生人接触,会令他们惶惶不安。对他们来说,在家玩玩具、静静地看电视、看书是最好的安排。实际上,这类孩子有可能属于“退缩儿童”,容易产生交往困难、言语表达差、在陌生环境紧张焦虑、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等问题。
王丽敏解释说,退缩行为的产生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天生的神经类型较弱,适应性差;二是后天的教育方式不当。另外,受到严重心理和生理创伤的孩子也容易出现退缩行为。
对这样的孩子。家长首先要有耐心,保持态度和善、亲切,消除不必耍的紧张与焦虑。其次,要引导孩子多与外界接触,鼓励孩子开口讲话,如讲故事、念儿歌等,从家人逐渐扩大到外人。父母应注意发现孩子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如果经过一段时间锻炼情况没有改变,孩子仍然是“喜欢坐在角落的孩子”,那么最好带他们去正规的心理咨询机构进行矫治。
(《新华每日电讯》)
按契约戒网瘾家长可与孩子约定上网时间
目前,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网络安全专家王大伟提出。要彻底戒除青少年的网瘾,契约化家庭教育模式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据王大伟介绍,契约化家庭教育模式指的是家长和孩子达成一个契约。共同约定上网的时间和内容,让孩子在计划好的时间段内上网。他认为,双方达成契约后。利用技术手段来保证,不管家长是否在场,孩子都能有效地按照约定执行。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孩子“说话算话”,而且不会激化家长和孩子之间的矛盾。
王大伟说,避免染上网瘾关键在于防范。家长应将孩子每天上网的时间控制在1小时之内。而对于那些已经有网瘾的孩子。戒网瘾工作则要循序渐进,起初阶段控制在3小时内就算达到了目的。
(《中国教育报》)
怎样才能把“天才”变成“庸才”
有一种教育。非但不能使人聪明,反而使受教育者越来越愚昧。即使是“天才”,也能变成“庸才”。它不需要有多深的水平,在特定的环境下一般的人都能做到,而且简单易行。仅以学校教育而论,下面几种方法都卓有成效,而且屡用屡爽。
方法一、凡是与现行不一致的思想、观念、行为一概排斥。有独立思考的学生,都是异类。作业上不许有自己的想法,只准用现成的“标准答案”。凡与教科书上的“标准答案”不一致的,哪怕少一个字、错一个字,哪怕一个标点符号不正确,一律算错。
方法二、不能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一定要他们读死书、读书死,两耳不闻窗外事,两眼不看窗外事,心里不想窗外事,要像防火防盗 那样防着他们读课外书。
方法三、不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让他们独立思考的基因永远酣睡。比如在解题上,老师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凡是老师的都是正确的,当然校长说的比老师更正确;比校长权力大的,说的又比校长正确。
方法四,加大作业量。如果学生的作业每天做到晚上12点,试问:他还有时间去想别的吗?他还有时间阅读课外书吗?他即使有心也无力。
方法五。三天两头地考试,考完后就排名,给他们加大精神和肉体的压力,使他们整天疲于应付、疲于奔命。
以上方法,并不是独立使用的,而是要综合运用。一般来说,经过十几年这样的教育,大多数学生已经没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我们就不用再担心他们会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即使是天才,棱角也应该磨平了,灵性也应该泯灭了。
(摘自《杂文报》冯远理/文)
盖茨限制女儿玩电脑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说,他和妻子梅琳达决定,规定孩子每天使用电脑玩游戏的总时间只能达45分钟,周末则是一个小时,不过,利用电脑做功课的时间不在此限。
盖茨10岁的女儿一向不沉迷于互联网或电脑之中,一直到今年,她进入一所着重以电脑为教学媒介的学校后,学习习惯才开始改变。“她开始变得热衷于使用电脑,开始接触好些电脑游戏。在游戏中,玩者得照顾好自己建立的园地。她有时候会在园地里耗上两三个小时。”于是,盖茨夫妇做出了上述决定。
(《今日女报》)
你何时能放开孩子的手?
吃橘子家长剥皮、上学书包由家长背、参加课外培训由家长陪……这种“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学生过度依赖家长”的现象像流行病一样在很多家庭蔓延。在南京市一家以青少年为主要培训对象的大型社会办学点现场,有的孩子上课4次后竟不知道自己在哪个教室。据统计,约90%的学生由家长护送到教学区门口;在参加培训的学生中,自己背着书包的只有60%。让人担忧的是,家庭过度溺爱、家长过分包办、孩子缺乏锻炼。长此以往。孩子的自理能力如何提高?现在的孩子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一定要放手让孩子从小接受应有的锻炼,有意识地培养弦子独立自理的能力,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生活态度,自己处理好力所能及的事情。
(《健康时报》程守勤/文)
告诉孩子:你是什么样的人
当你接受自己的不幸。并学会微笑。你就是坚强的。
当你克服了恐惧,你就是勇敢的。
当你身陷痛苦。并不因此无视他人的痛苦,你就是仁爱的。
当你明白自己智慧的有限,你就是睿智的。
当明天的希望比昨天的过失对你更为重要,你就是充满活力的。
当你能够控制自己,且不希冀控制他人,你就是自由的。
当你发现赢得他人的尊重在于尊重他人,你就是值得尊重的。
当你对自己的谦虚浑然不觉,你就是谦虚的。
当你谴责自身的过错,却能原谅他人身上同样的过错,你就是宽厚的。
当你的所求不再超出你的所有,你就是富足的。
(据“人民网”胡英/译)
英语不是学问
我小时候学英语是把它当作一门学问来学的——记单词、背语法规则,考试时又把它当作数学一样来“推理”——什么填空题、改错题、判断题,把语法的规律掌握后,运用数学的逻辑推理就能搞掂。即使是听力。只要掌握了题型,靠猜也能猜个八九不离十。可真要和老外交流,却张不开嘴巴了。
再来看看我女儿在美国学习英语的过程:先是大量地听,然后慢慢开口学着说。接着是自己找书看。并学着写日记。这种学习外语的方式和咱们学母语的过程完全一样,它是符合语文规律的,所以才行之有效。最后的结果是,我学了30年英语竟不如12岁的女儿。
女儿回国后,校长特准她可以在英语课上看课外书。她就利用英语课的时间,把原先在美国用中文写的30多篇文章,逐一翻译成英文。每个周末,我带她到这里的一个美国朋友家,和他们的孩子一起玩,并请美国朋友帮她修改作文。
我女儿有幸走出了学英语的误区。但是,绝大多数中国人把英语当学问来研究的习惯依旧未改。这不仅贻害了我们“60后”,而且还在继续危害下去。我看到,“90后”的中国孩子学的还是“哑巴英语”,还在重蹈覆辙。因为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把学生首先定位为“英语学习者”,而不是“英语使用者”。这种本末倒置,必然导致英语教育的失败,只能培养出一批像我这样“高分低能”的标本。
(据《中国青年报》陈强/文)
创新能力首先要创新思维
培养青少年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他们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决定创新意识,创新意识影响思维方式。在培养青少年逻辑思维、线形思维方式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逆向思维方式。不但要着眼于记忆力、理解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而且要特别重视想像力、观察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逾七成孩子发展兴趣靠“挤时间”
读书、看报、打篮球、做手工……这都是孩子们常见的兴趣爱好,但“捉虫子”、“切菜”、“收拾房间”等在部分家长眼中“没意义”的事情。也是孩子们的爱好。
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日前发布的“倾听儿童呼声——中国小学生兴趣爱好调查”结果显示,在目前的学习节奏下,七成以上的孩子表示要“挤时间”来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调查还显示,一些家长对孩子的兴趣爱好所持的态度带有明显的功利性。近三成家长表示,如果兴趣爱好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就会让他们“改变兴趣”;近1/4的父母“希望孩子的爱好能对其未来发展有帮助。否则会考虑改变孩子的兴趣”。
有关专家表示,兴趣爱好可以让孩子们从中获得独特的快乐。并成为激发学习和生活热情的原动力。因此,学校和家庭要持宽容的态度,为孩子们留出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发展兴趣特长。
(《中国教育报》)
适动少年有人缘
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喜欢运动的孩子更爱交朋友。加拿大的研究人员调查显示,喜欢运动的孩子朋友最多,而对运动能力没信心的孩子就比较孤独。让孩子多运动,能让他们获得更多的友谊。
人对自己的五宫、体形、气质都会有一定的关注。尤其是小孩子,他们对“内在美比外在美更重要”的认识比较模糊,因此在他们眼中,外存的协调和美更有吸引力。爱运动的孩子,他们身体优势比较明显,正如王朔《看上去很美》一书中的情景,一群孩子在抡拳,那个身体键壮的孩子更有力量,最终成为孩子中的“老大”。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在孩子看来,身体的优势可以奠定他们在群体中的地位,吸引更多同伴的关注和跟随。另外,运动就是一种探索。可以这么说,爱运动意味着好奇心强、乐于探索。爱运动的孩子,性格更开朗、更自信,对外界的关注也多。这反映在人际交往中。就表现出爱交朋友的特质。
(《生命时报》)
用微笑与学生交流
教师的微笑在学生心目中地位十分重要,微笑不是放任、纵容,而是一种情感的交流。教育家提出:“要用微笑去征服学生的心灵。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的微笑。输出的是积极、乐观的情绪,传递的是友好、愉快的信息,体现教师对学生充满信心和美好的希望。一个热爱自己职业和学生的教师,一定会用真诚的微笑来面对自己的学生。
用情境抓住小学生注意力
小学生由于处于特殊的年龄阶段,一节课中的注意力、理解力只能集中20至25分钟。如何能使小学生注意力延续,保持40分钟,这要求教师创设使学生乐学的学习情境。如果能设计出故事情境或者活动情境,并且用这种情境贯穿一节课始终,从情感上抓住学生的思维,那就等于牢牢抓住了课堂,就能解决小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的问题。
偷偷下工夫
几乎每个成功的艺人、演说家、沟通者,都下过苦功。即使是表演的天才,也得一点一点摸索,才能出头。
我自己曾经一点一点被专家训练。又一点一点自己摸索,再一点一点传授给我的学生。全世界说话的道理都一样,无论中英文。也无论演讲、朗读或一般沟通,原则是差不多的。最重要的是你不能只学皮毛,而应该从根本处加强。
当你的基础好了,就算你的普通话不够标准,相貌和音色也很平凡,你说出的话仍然能够感人,你仍然能成为第一流的演说家和沟通者。
也可以讲,说话的“根本功夫”不见得是优美的音色和标准普通话,而是更内里的许多东西,那是呼吸、气势、气韵、潜意识的影响力,也是对环境的掌控和时机的把握。你必须在看不到的地方下苦功,才能给人说不出的感动。
这些微妙的东西,简单到由接电话的第一个字“喂”开始,抽象到教你养气的方法,甚至引申到生活背景对说话的潜在影响。座位方向、灯光角度、身体斜度会对沟通效果产生影响,甚至怎么穿袜子、解扣子、提领子也会有影响。
我不敢奢望你百分之百接受我的想法,但我绝对相信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会一次又一次停下来,试试“我”提供的建议。那些可能是你过去从来想过的,却足以影响你的一生。
(刘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