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不仅能够树立良好的高校形象,增强学校招生能力;而且对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文章以“基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高校服务模式探析”为题,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在简要论述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以及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的基础上,从组织建设、课程体系规划、教师队伍建构与指导评价四个角度,建构起一个系统的以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为核心目标的高校服务模式,并提出了在具体人才培养与教育过程中应注意的几方面问题,由此为当前高校教育提供必要的指导价值。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高校;服务模式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0-0247-01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的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据国家教育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有727万名研究生、大学本专科学生毕业,外加去年尚未找到工作的210万名毕业生,因此2014年高校就业人数多达810万人,而最最终只有62.7%的毕业生能够顺利就业。这充分彰显出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性。高校作为人才培养机构,不仅应关注如何招人和培养人,还应关注如何顺利地实现学生就业,由此才能形成一个健康的教育生态系统。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剖析
1、结构性矛盾导致供其错位
近年来,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整个社会的产业结构也处于剧烈转变之中,不仅催生出一大批诸如计算机、软件设计、电子商务方面的新兴行业,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之中淘汰了一批传统产业。而我国一本、二本之类的高校对市场变化反应速度比较慢,由此仍然坚守传统的人才培养体系,既造成学生所学专业与社会实际需求不对口的问题,同时也存在着所学知识陈旧,实际转化率比较低,无法满足特定岗位工作需求等等,诸如中文、法律、新闻、表演、艺术设计等专业基本上都存在这样的问题。
2、个人准备不足致使就业茫无目的
当前,我国普通高校基本上都形成了模式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即大一主要是公共基础课,大二和大三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大四上学期开始实习或考研,大四下学期就是就业。很多学生在前面三年基本上没有任何就业压力,也缺乏学校的指导和教育,往往不会主动的去实习,而到了大四之后又面临着实习、做毕业论文方面的任务,由此导致其就业准备不足,既不明确自己优势是什么,自己希望从事什么样的行业,同时也不清楚各个企业的人才选拔标准,导致就业过程中茫无目的,完全凭运气,因此“先就业再择业”的思想也就非常普遍。
3、对于个人预期过高致使“高不成低不就”
每年有数百万的毕业生进入市场,寻求工作岗位,而近年来能够解决35.6%毕业生就业人口的民营企业经营情况并不是太好,由此要求广大毕业生必须清楚认识社会实际情况,对自己工作岗位、工资待遇进行合理定位。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很多人对于自己预期设定较高,或者认为自己是名牌大学毕业生,或者是认为自己能力比较强,亦或者是认为自己所学专业比较热门等等,由此对就业公司、就业岗位、就业待遇提出了不切实际的要求,最终导致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困境。
4、依赖性强致使就业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
当前大学毕业生基本上都是90后一代。他们大都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与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从小都受到家人无微不至的呵护,因此,虽然十八岁之后意味着进入成人阶段,但基本上仍然是“小事自己做主,大事还得家长拿主意”,致使其产生强烈的依赖性,做事情主动性不够,尤其是从事一些难度较大的事情的时候更是如此。在此情况下,很多学生大学毕业之后完全靠“等”,也即是等着父母帮助自己找工作,或者是等着亲戚朋友为自己介绍工作等等,很有可能在大学毕业之后还找不到工作,最终只能回家“啃老”。
二、基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高校服务模式设定
1、建构起大学生就业研究与指导机构
众所周知,大学生就业不仅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而且也是一个相当专业的问题,涉及到管理、教学、后勤与心理咨询等诸多内容等等。各个高校要想真正加强对学生就业活动的指导,首先必须建构起一个专业而独立的大学生就业研究与指导机构,能够直接与全校各个部门、各级领导进行沟通与交流活动,从而一方面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情况与社会人才需求状况的调查研究;另一方面也能够统筹学校各个方面的资源,加强对学生就业教育活动等等。
2、设立系统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设立系统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最主要、最核心的手段。具体来说,各个高校应改变过去就业指导课程只提供零散的政策分析与技巧介绍的情况,而是以《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为基础,一方面建构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另一方面则应当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年级与专业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就业指导计划,从而发挥就业指导实际价值,增强学生就业能力,而不能使设定的机构、制定的政策、安排的课程流于形式。
3、组建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
无论是建构起专业而独立的就业指导机构,还是设定科学合理的就业指导课程,都必须由特定的人员来执行,因此,组建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是提高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实际效果的关键所在。具体来说,各个高校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应包括四类人员:第一类是就业指导职能部门的专职工作人员;第二类各院系负责就业工作的领导;第三类是各院系辅导员;第四类还包括聘请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尤其是企事业单位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专家。他们加入就业指导队伍,可以优化就业指导队伍的结构,完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加直接的、更有针对性的指导。
4、建构起系统的就业指导评价体系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高校就业指导是一个双向化的过程,既要依靠学校建构起独立的机构、系统的课程、专业的师资队伍,加强对学生教育活动,同时也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情况,尤其是学生对于高校就业指导的一些观点和意见等等,据此加强对就业指导服务模式的修改和完善,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价值。基于此,这还需要各个高校能够建构起一套系统的就业指导评价体系,通过综合判断、科学分析诊断、客观估计评价质量,然后将建设性的意见反馈给学校就业指导部门或学校主管部门,保证了就业指导评价最终实现科学化。
三、大学生就业高校服务模式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各个高校在实施大学生就业服务模式过程中还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定要为该就业指导服务机构配备具有强大行政权力的领导,使其能够调动学校各个方面的资源,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活动的研究、指导与评估活动,否则该机构很难发挥其实际价值。二是该就业指导服务机构不仅要制定出系统、规范的规章制度,保证各项工作都能够有序而高效地进行;而且还必须设定核心合理的考核措施,包括学生的评价情况、学生实际就业效果情况等等,由此激发机构内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三是该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在进行具体的人才教育与人才培养活动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调动校内师资力量;而且还必须加强对优秀学生、优秀企业家的聘请活动,从而通过多方力量,提高就业指导教育质量与教育水平。
总体来说,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另外一项重要任务,既决定着学校的口碑情况,影响到其未来的招生与可持续发展问题;而且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发展,由此需要引起各个高校的重视,从而通过专业的机构、专业的教师、专业的课程与专业的沟通,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作者简介:吴馨 黄河科技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助教。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高校;服务模式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0-0247-01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的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据国家教育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有727万名研究生、大学本专科学生毕业,外加去年尚未找到工作的210万名毕业生,因此2014年高校就业人数多达810万人,而最最终只有62.7%的毕业生能够顺利就业。这充分彰显出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性。高校作为人才培养机构,不仅应关注如何招人和培养人,还应关注如何顺利地实现学生就业,由此才能形成一个健康的教育生态系统。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剖析
1、结构性矛盾导致供其错位
近年来,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整个社会的产业结构也处于剧烈转变之中,不仅催生出一大批诸如计算机、软件设计、电子商务方面的新兴行业,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之中淘汰了一批传统产业。而我国一本、二本之类的高校对市场变化反应速度比较慢,由此仍然坚守传统的人才培养体系,既造成学生所学专业与社会实际需求不对口的问题,同时也存在着所学知识陈旧,实际转化率比较低,无法满足特定岗位工作需求等等,诸如中文、法律、新闻、表演、艺术设计等专业基本上都存在这样的问题。
2、个人准备不足致使就业茫无目的
当前,我国普通高校基本上都形成了模式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即大一主要是公共基础课,大二和大三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大四上学期开始实习或考研,大四下学期就是就业。很多学生在前面三年基本上没有任何就业压力,也缺乏学校的指导和教育,往往不会主动的去实习,而到了大四之后又面临着实习、做毕业论文方面的任务,由此导致其就业准备不足,既不明确自己优势是什么,自己希望从事什么样的行业,同时也不清楚各个企业的人才选拔标准,导致就业过程中茫无目的,完全凭运气,因此“先就业再择业”的思想也就非常普遍。
3、对于个人预期过高致使“高不成低不就”
每年有数百万的毕业生进入市场,寻求工作岗位,而近年来能够解决35.6%毕业生就业人口的民营企业经营情况并不是太好,由此要求广大毕业生必须清楚认识社会实际情况,对自己工作岗位、工资待遇进行合理定位。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很多人对于自己预期设定较高,或者认为自己是名牌大学毕业生,或者是认为自己能力比较强,亦或者是认为自己所学专业比较热门等等,由此对就业公司、就业岗位、就业待遇提出了不切实际的要求,最终导致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困境。
4、依赖性强致使就业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
当前大学毕业生基本上都是90后一代。他们大都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与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从小都受到家人无微不至的呵护,因此,虽然十八岁之后意味着进入成人阶段,但基本上仍然是“小事自己做主,大事还得家长拿主意”,致使其产生强烈的依赖性,做事情主动性不够,尤其是从事一些难度较大的事情的时候更是如此。在此情况下,很多学生大学毕业之后完全靠“等”,也即是等着父母帮助自己找工作,或者是等着亲戚朋友为自己介绍工作等等,很有可能在大学毕业之后还找不到工作,最终只能回家“啃老”。
二、基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高校服务模式设定
1、建构起大学生就业研究与指导机构
众所周知,大学生就业不仅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而且也是一个相当专业的问题,涉及到管理、教学、后勤与心理咨询等诸多内容等等。各个高校要想真正加强对学生就业活动的指导,首先必须建构起一个专业而独立的大学生就业研究与指导机构,能够直接与全校各个部门、各级领导进行沟通与交流活动,从而一方面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情况与社会人才需求状况的调查研究;另一方面也能够统筹学校各个方面的资源,加强对学生就业教育活动等等。
2、设立系统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设立系统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最主要、最核心的手段。具体来说,各个高校应改变过去就业指导课程只提供零散的政策分析与技巧介绍的情况,而是以《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为基础,一方面建构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另一方面则应当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年级与专业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就业指导计划,从而发挥就业指导实际价值,增强学生就业能力,而不能使设定的机构、制定的政策、安排的课程流于形式。
3、组建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
无论是建构起专业而独立的就业指导机构,还是设定科学合理的就业指导课程,都必须由特定的人员来执行,因此,组建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是提高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实际效果的关键所在。具体来说,各个高校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应包括四类人员:第一类是就业指导职能部门的专职工作人员;第二类各院系负责就业工作的领导;第三类是各院系辅导员;第四类还包括聘请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尤其是企事业单位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专家。他们加入就业指导队伍,可以优化就业指导队伍的结构,完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加直接的、更有针对性的指导。
4、建构起系统的就业指导评价体系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高校就业指导是一个双向化的过程,既要依靠学校建构起独立的机构、系统的课程、专业的师资队伍,加强对学生教育活动,同时也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情况,尤其是学生对于高校就业指导的一些观点和意见等等,据此加强对就业指导服务模式的修改和完善,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价值。基于此,这还需要各个高校能够建构起一套系统的就业指导评价体系,通过综合判断、科学分析诊断、客观估计评价质量,然后将建设性的意见反馈给学校就业指导部门或学校主管部门,保证了就业指导评价最终实现科学化。
三、大学生就业高校服务模式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各个高校在实施大学生就业服务模式过程中还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定要为该就业指导服务机构配备具有强大行政权力的领导,使其能够调动学校各个方面的资源,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活动的研究、指导与评估活动,否则该机构很难发挥其实际价值。二是该就业指导服务机构不仅要制定出系统、规范的规章制度,保证各项工作都能够有序而高效地进行;而且还必须设定核心合理的考核措施,包括学生的评价情况、学生实际就业效果情况等等,由此激发机构内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三是该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在进行具体的人才教育与人才培养活动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调动校内师资力量;而且还必须加强对优秀学生、优秀企业家的聘请活动,从而通过多方力量,提高就业指导教育质量与教育水平。
总体来说,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另外一项重要任务,既决定着学校的口碑情况,影响到其未来的招生与可持续发展问题;而且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发展,由此需要引起各个高校的重视,从而通过专业的机构、专业的教师、专业的课程与专业的沟通,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作者简介:吴馨 黄河科技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