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新世纪以来,曾是南美经济强国的阿根廷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引起国际各方的高度重视。因此,深入探讨阿根廷经济危机的成因及启示,治理和预防类似的经济危机,已成为各国亟待研究的经济课题。
阿根廷经济危机的主要成因
1、阿根廷的产业结构调整失衡。长期以来,阿根廷按照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思想进行改革,以对内私有化和对外大量引资为主要手段来调整其产业结构。一方面阿根廷于1989年通过《国家改革法》和《经济紧急状态法》,规定对所有企业进行以私有化为主要内容的改造,当前只剩下水电业的私有化活动尚未展开;另一方面,何根廷企业外资化进程大大加快,目前阿全国销售额最大的200家企业中,外资企业的销售量占70%,合资企业产值已接近阿全国总产值的50%,而且外资的产业流向极不合理,多集中在自然资源采掘业、资源加工业和客户工业,这既增加了阿根廷对外资的依赖性,又未能使其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得到有效提高。在此形势下,阿根廷产业结构呈现出明显的集中趋势,少数本国大企业集团和国外跨国公司充分利用私有化与外资化政策迅速做大,但在数量上仅占阿企业总数的0.5%,其他绝大多数企业则生产萎缩、市场份额下滑。可见,阿根廷的新自由主义改革并未能给本国产业注入强大的生命力,却使原有的工业体系被破坏,而新的替代产业远未建立起来,进而严重阻碍国家的经济发展。这种改革的好处,大头落在外国资本的腰包,中头被本国私人资本据有,国家只得小头,并且是以牺牲社会中下层民众的利益为代价的。在阿国内资本和外国资本迅速膨胀的繁荣下面,是大量失业、贫富悬殊加剧和社会动荡。
2、不合理的出口产品结构与本币币值高估严重削弱了阿根廷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首先,阿根廷的出口产品主要以低附加值的初级产品为主,在国际市场上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据英国《经济学家》周刊公布的世界商品价格指数显示,2001年9月的该指数比上年12月下降了87%,其中在阿根廷出口贸易中占重要比重的初级产品价格降幅明显。国际商品市场的这种疲软走势使阿根廷出口贸易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进而导致其出口增长乏力。其次,阿根廷自1991年至2001年6月实行了长达10年之久的本币比索与美元等值自由兑换的“经济美元化”政策,尽管该政策最初在吸引外资方面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但由于美元长期坚挺,钉住美元的比索汇率被人为高估,致使阿根廷的出口产品的生产成本与劳动开支不断上升,令阿根廷难与其他国家尤其是采取浮动汇率的邻国巴西开展竞争。特别是1999年1月巴西货币雷亚尔贬值以来,与巴西贸易联系密切的阿根廷出口贸易开始陷入进一步衰退。
3、长期实行的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是最终引发阿国家信用危机的直接根源。一方面,90年代初阿根廷的经济改革曾取得明显成效,年通货膨胀率由1989年的24%降到1995年的几乎为零,在没有通货膨的情况下,为了追求高速经济增长,当时的梅内姆政府认为没必要保持财政预算平衡,于是尽管从1990年至1997年阿GDP增长了52%,但其财政支出越来越大。另一方面,作为阿政府财政主要来源的税收,长期存在着逃税和税务结构倒挂现象。据阿根廷官方估计,阿每年逃税金额高达250亿美元,已相当于阿实际税收的一半;而且,公正的税收制度应是多得益者多纳税,但现在阿根廷的税务收入更多地是依靠征收消费方面的税收,如增值税(当前阿增值税收入已是利润税收入的两倍之多)、燃料税等,而不是主要依靠收入税和财产税。可见,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与税制不合理是造成阿财政赤字急剧膨胀的根本原因。
同时,由于阿根廷出口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在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的指导下,阿政府通过大量举借外债的方式来弥补其经常项目逆差。目前阿根廷外债已高达近1500亿美元,约占其GDP的45%,随着阿对外债务的不断积累,国际债权方定会要求更高的风险补偿,这必然对阿债务成本产生巨大的上升压力,迫使阿根廷无论是借新债还旧债还是暂停偿还外债,最终都将陷入债务陷阱之中,进而使阿根廷的国家信用出现严重危机。
4、地区经济两极分化和社会财富分配不均已成为造成阿根廷社会危机的重要原因。首先,阿根廷各地区经济发展很不平衡。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人均收入已接近英国水平,而FORMOSA,SANTIAGO DE ESTERO等省的人均收入却只相当于纳米比亚的水平。尤其是近两年国际市场上初级产品价格下跌,使阿根许多依赖初级产品出口的省份遇到极大困难。其次,阿根廷的居民财富分配严重不均。据阿根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阿全国最贫困的30%的人口所占有的社会财富从1990年的9.7%下降到1999年的8.2%;最富有的10%的人口所占有的社会财富从1990年的35.3%上升到1999年的36.1%;1985—1999年期间,贫富阶层收入的差距拉大了一倍。因此对于阿根廷来说,地区经济两极分化与社会财富分配不均已犹如一颗定时炸弹,在经济危机的情况下必然引发严重的社会动荡。
阿根廷经济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1、明确我国的产业发展模式。纵观世界各国的发展历程,其产业发展的总体模式主要有两类:一是依附型发展模式;二是自主型妇展模式。所谓依附型发展模式是以跨国公司为主体,以外国直接投资为主要投资来源的产业发展模式,如新加坡模式;而自主型发展模式是以当地民族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发展模式,它通过民族企业的成长、壮大来充分发挥本国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进而促进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一般而言,一个国家人口越少,越适合选择依附型发展模式;反之,越适合选择自主型发展模式。鉴于阿根廷长期采取依附型产业发展模式并最终导致其产业失衡的教训,我国各产业的健康发展主要只能通过当地企业来实现,对外开放和吸引外资只是推动当地企业发展的方式,而不是目的本身。为此,当前我国的产业规划应坚持以自主型发展模式为主,引资的力度须和国内各相关产业的竞争力相适应。对于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可适当多引进外资,使其实现规模经济;而对于我国竞争力较弱的产业或新兴产业,引进外资的规模要有所限制,以便为这类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较为宽松的空间。需要指出的是,自主型产业发展模式绝不等同于“闭关锁国”,它始终以培育、促进民族产业的成长、壮大为核心,而对外开放只是实现这一目的手段。
2、在比较优势产业进行第二次创业的同时,我国应大力发展竞争优势产业。阿根廷出口产品之所以缺乏国际竞争力,主要根源在于其越来越陷入比较优势陷阱。目前,比较优势存在陷阱的主要原因是比较优势产业一旦形成就产生了难以转向的刚性。今天以生产葡萄酒为主的国家50年后一定还以生产葡萄酒为主,从而使已有的比较优势不断削弱。可见,要跳出比较优势陷阱就必须打破比较优势产业发展的刚性。当今,随着世界各国消费水平的提高,对富有特色的高档次传统产品的需求出现了进一步扩大的趋势。然而,我国出口的传统产品大多品种单一、档次较低,难以适应世界市场的变化。为此,我国应以世界市场需求为导向生产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有特色的、高档次的传统产品。可见,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必须进行第二次创业,努力开发适销对路的传统产品,注重产品的高档化、多样化、特色化,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进一步挖掘其比较优势产业的潜力。同时,我国应大力发展竞争优势产业。当代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科技对贸易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高科技、高生产率已成为决定国际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因此,我国一方面要加强智力开发和科技投入,提高劳动生产率,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另一方面应积极、合理地从国外引进高新技术,弥补自身技术的不足,从而大力增强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发展竞争优势产业和贸易。而且,当前我国还应努力促进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有机结合,加快传统产业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的过程,进而带动我国对外贸易的全面发展。
3、我国应继续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鉴于影响阿根廷国家信誉危机的直接原因在于其巨额的财政赤字和外债,因此我国也应认识到合理调控自身财政赤字和外债的重要性。关于财政赤字我们不仅要从中长期考虑其适度规模,而且要考虑财政赤字不同弥补方式的影响。目前我国须充分注意以下问题:(1)政府以高利率发行国债会挤掉一部分企业投资。(2)政府以高于储蓄利率方式融资将使财政筹资成本过高,还会挤掉银行储蓄等一些社会投资。(3)虽然我国国债的宏观规模已得到较好控制,但核心问题是国债资金的使用效率不高,当前国债的很大一部分作用仍在于借新还旧。(4)我国财政债务期限较短,20年以上的长期品种还未设立,国债市场相当脆弱。
从阿根廷通过大量举借外债来弥补经济项目赤字并最终陷入外债泥潭的教训可知,一国控制外债规模主要应以其还债能力为依据,同时要考虑国家的风险承受能力。我国在目前国际收支形势良好的情况下,须着重分析各种流入外资的结构,特别要把握外债与外国直接投资比例;我们不仅要考虑外债规模的适度性,更重要的是控制外债的用途与提高其使用效率。这样才能真正维护和提高我国的国家信誉。
4、不宜过度依靠市场自发力量来维护社会公平。阿根廷以新自由主义思想为主的经济改革导致其社会财富分配严重不均的现实表明,市场自发力量在维护社会公平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针对我国居民财富分配差距过大的客观事实,一部分人士认为这是我国经济发展初级阶段的必然结果,随着经济增长市场力量会自发地调节分配不均现象,故而主张对此采取无为而治的态度。然而这种观点是极其有害的,如果经济增长真能消除分配不均的话,那么美国理应是当今世界上分配最公平的国家,但事实并非如此。可见,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目前绝不应过度依靠市场自发的调节力量,而应吸收和借鉴别国的经验与教训,通过政府的各种宏观调控措施,在推动经济增长过程中处理好“效率与公平”问题,以便使我国广大民众能够更好地分享到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成果,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目标。
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收入状况与其受教育水平表现出明显的正相关性。而国家投资于义务教育有助于实现教育机会的均等,这比累进所得税或转移支付更具积极性的基础作用,能从根本上抑制贫富不均现象的发生。但近期以来,我国实施了一系列把教育推向市的措施,而完全依靠市场发展教育的结果易使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利于贫困阶层,进而增加其脱贫致富的难度。因为我国现阶段过高的教育收费制度使许多低收入家庭难以承受,从而使很大一部分贫困家庭子女成为被教育边缘化了的人,若长此以往,我国贫困阶层的整体文化水将如何提高?贫富差距如何切实缩小?可见,我国政府应充分发挥其调控职能,努力使教育机会均等化。为此,我国一方面应不断加大教育投入的力度;另一方面,可对贫困家庭实施教育补贴政策,这有助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机会均等,能从根本上改变许多贫困家庭子女的命运,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公平与稳定。
阿根廷经济危机的主要成因
1、阿根廷的产业结构调整失衡。长期以来,阿根廷按照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思想进行改革,以对内私有化和对外大量引资为主要手段来调整其产业结构。一方面阿根廷于1989年通过《国家改革法》和《经济紧急状态法》,规定对所有企业进行以私有化为主要内容的改造,当前只剩下水电业的私有化活动尚未展开;另一方面,何根廷企业外资化进程大大加快,目前阿全国销售额最大的200家企业中,外资企业的销售量占70%,合资企业产值已接近阿全国总产值的50%,而且外资的产业流向极不合理,多集中在自然资源采掘业、资源加工业和客户工业,这既增加了阿根廷对外资的依赖性,又未能使其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得到有效提高。在此形势下,阿根廷产业结构呈现出明显的集中趋势,少数本国大企业集团和国外跨国公司充分利用私有化与外资化政策迅速做大,但在数量上仅占阿企业总数的0.5%,其他绝大多数企业则生产萎缩、市场份额下滑。可见,阿根廷的新自由主义改革并未能给本国产业注入强大的生命力,却使原有的工业体系被破坏,而新的替代产业远未建立起来,进而严重阻碍国家的经济发展。这种改革的好处,大头落在外国资本的腰包,中头被本国私人资本据有,国家只得小头,并且是以牺牲社会中下层民众的利益为代价的。在阿国内资本和外国资本迅速膨胀的繁荣下面,是大量失业、贫富悬殊加剧和社会动荡。
2、不合理的出口产品结构与本币币值高估严重削弱了阿根廷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首先,阿根廷的出口产品主要以低附加值的初级产品为主,在国际市场上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据英国《经济学家》周刊公布的世界商品价格指数显示,2001年9月的该指数比上年12月下降了87%,其中在阿根廷出口贸易中占重要比重的初级产品价格降幅明显。国际商品市场的这种疲软走势使阿根廷出口贸易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进而导致其出口增长乏力。其次,阿根廷自1991年至2001年6月实行了长达10年之久的本币比索与美元等值自由兑换的“经济美元化”政策,尽管该政策最初在吸引外资方面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但由于美元长期坚挺,钉住美元的比索汇率被人为高估,致使阿根廷的出口产品的生产成本与劳动开支不断上升,令阿根廷难与其他国家尤其是采取浮动汇率的邻国巴西开展竞争。特别是1999年1月巴西货币雷亚尔贬值以来,与巴西贸易联系密切的阿根廷出口贸易开始陷入进一步衰退。
3、长期实行的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是最终引发阿国家信用危机的直接根源。一方面,90年代初阿根廷的经济改革曾取得明显成效,年通货膨胀率由1989年的24%降到1995年的几乎为零,在没有通货膨的情况下,为了追求高速经济增长,当时的梅内姆政府认为没必要保持财政预算平衡,于是尽管从1990年至1997年阿GDP增长了52%,但其财政支出越来越大。另一方面,作为阿政府财政主要来源的税收,长期存在着逃税和税务结构倒挂现象。据阿根廷官方估计,阿每年逃税金额高达250亿美元,已相当于阿实际税收的一半;而且,公正的税收制度应是多得益者多纳税,但现在阿根廷的税务收入更多地是依靠征收消费方面的税收,如增值税(当前阿增值税收入已是利润税收入的两倍之多)、燃料税等,而不是主要依靠收入税和财产税。可见,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与税制不合理是造成阿财政赤字急剧膨胀的根本原因。
同时,由于阿根廷出口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在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的指导下,阿政府通过大量举借外债的方式来弥补其经常项目逆差。目前阿根廷外债已高达近1500亿美元,约占其GDP的45%,随着阿对外债务的不断积累,国际债权方定会要求更高的风险补偿,这必然对阿债务成本产生巨大的上升压力,迫使阿根廷无论是借新债还旧债还是暂停偿还外债,最终都将陷入债务陷阱之中,进而使阿根廷的国家信用出现严重危机。
4、地区经济两极分化和社会财富分配不均已成为造成阿根廷社会危机的重要原因。首先,阿根廷各地区经济发展很不平衡。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人均收入已接近英国水平,而FORMOSA,SANTIAGO DE ESTERO等省的人均收入却只相当于纳米比亚的水平。尤其是近两年国际市场上初级产品价格下跌,使阿根许多依赖初级产品出口的省份遇到极大困难。其次,阿根廷的居民财富分配严重不均。据阿根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阿全国最贫困的30%的人口所占有的社会财富从1990年的9.7%下降到1999年的8.2%;最富有的10%的人口所占有的社会财富从1990年的35.3%上升到1999年的36.1%;1985—1999年期间,贫富阶层收入的差距拉大了一倍。因此对于阿根廷来说,地区经济两极分化与社会财富分配不均已犹如一颗定时炸弹,在经济危机的情况下必然引发严重的社会动荡。
阿根廷经济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1、明确我国的产业发展模式。纵观世界各国的发展历程,其产业发展的总体模式主要有两类:一是依附型发展模式;二是自主型妇展模式。所谓依附型发展模式是以跨国公司为主体,以外国直接投资为主要投资来源的产业发展模式,如新加坡模式;而自主型发展模式是以当地民族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发展模式,它通过民族企业的成长、壮大来充分发挥本国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进而促进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一般而言,一个国家人口越少,越适合选择依附型发展模式;反之,越适合选择自主型发展模式。鉴于阿根廷长期采取依附型产业发展模式并最终导致其产业失衡的教训,我国各产业的健康发展主要只能通过当地企业来实现,对外开放和吸引外资只是推动当地企业发展的方式,而不是目的本身。为此,当前我国的产业规划应坚持以自主型发展模式为主,引资的力度须和国内各相关产业的竞争力相适应。对于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可适当多引进外资,使其实现规模经济;而对于我国竞争力较弱的产业或新兴产业,引进外资的规模要有所限制,以便为这类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较为宽松的空间。需要指出的是,自主型产业发展模式绝不等同于“闭关锁国”,它始终以培育、促进民族产业的成长、壮大为核心,而对外开放只是实现这一目的手段。
2、在比较优势产业进行第二次创业的同时,我国应大力发展竞争优势产业。阿根廷出口产品之所以缺乏国际竞争力,主要根源在于其越来越陷入比较优势陷阱。目前,比较优势存在陷阱的主要原因是比较优势产业一旦形成就产生了难以转向的刚性。今天以生产葡萄酒为主的国家50年后一定还以生产葡萄酒为主,从而使已有的比较优势不断削弱。可见,要跳出比较优势陷阱就必须打破比较优势产业发展的刚性。当今,随着世界各国消费水平的提高,对富有特色的高档次传统产品的需求出现了进一步扩大的趋势。然而,我国出口的传统产品大多品种单一、档次较低,难以适应世界市场的变化。为此,我国应以世界市场需求为导向生产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有特色的、高档次的传统产品。可见,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必须进行第二次创业,努力开发适销对路的传统产品,注重产品的高档化、多样化、特色化,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进一步挖掘其比较优势产业的潜力。同时,我国应大力发展竞争优势产业。当代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科技对贸易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高科技、高生产率已成为决定国际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因此,我国一方面要加强智力开发和科技投入,提高劳动生产率,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另一方面应积极、合理地从国外引进高新技术,弥补自身技术的不足,从而大力增强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发展竞争优势产业和贸易。而且,当前我国还应努力促进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有机结合,加快传统产业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的过程,进而带动我国对外贸易的全面发展。
3、我国应继续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鉴于影响阿根廷国家信誉危机的直接原因在于其巨额的财政赤字和外债,因此我国也应认识到合理调控自身财政赤字和外债的重要性。关于财政赤字我们不仅要从中长期考虑其适度规模,而且要考虑财政赤字不同弥补方式的影响。目前我国须充分注意以下问题:(1)政府以高利率发行国债会挤掉一部分企业投资。(2)政府以高于储蓄利率方式融资将使财政筹资成本过高,还会挤掉银行储蓄等一些社会投资。(3)虽然我国国债的宏观规模已得到较好控制,但核心问题是国债资金的使用效率不高,当前国债的很大一部分作用仍在于借新还旧。(4)我国财政债务期限较短,20年以上的长期品种还未设立,国债市场相当脆弱。
从阿根廷通过大量举借外债来弥补经济项目赤字并最终陷入外债泥潭的教训可知,一国控制外债规模主要应以其还债能力为依据,同时要考虑国家的风险承受能力。我国在目前国际收支形势良好的情况下,须着重分析各种流入外资的结构,特别要把握外债与外国直接投资比例;我们不仅要考虑外债规模的适度性,更重要的是控制外债的用途与提高其使用效率。这样才能真正维护和提高我国的国家信誉。
4、不宜过度依靠市场自发力量来维护社会公平。阿根廷以新自由主义思想为主的经济改革导致其社会财富分配严重不均的现实表明,市场自发力量在维护社会公平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针对我国居民财富分配差距过大的客观事实,一部分人士认为这是我国经济发展初级阶段的必然结果,随着经济增长市场力量会自发地调节分配不均现象,故而主张对此采取无为而治的态度。然而这种观点是极其有害的,如果经济增长真能消除分配不均的话,那么美国理应是当今世界上分配最公平的国家,但事实并非如此。可见,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目前绝不应过度依靠市场自发的调节力量,而应吸收和借鉴别国的经验与教训,通过政府的各种宏观调控措施,在推动经济增长过程中处理好“效率与公平”问题,以便使我国广大民众能够更好地分享到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成果,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目标。
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收入状况与其受教育水平表现出明显的正相关性。而国家投资于义务教育有助于实现教育机会的均等,这比累进所得税或转移支付更具积极性的基础作用,能从根本上抑制贫富不均现象的发生。但近期以来,我国实施了一系列把教育推向市的措施,而完全依靠市场发展教育的结果易使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利于贫困阶层,进而增加其脱贫致富的难度。因为我国现阶段过高的教育收费制度使许多低收入家庭难以承受,从而使很大一部分贫困家庭子女成为被教育边缘化了的人,若长此以往,我国贫困阶层的整体文化水将如何提高?贫富差距如何切实缩小?可见,我国政府应充分发挥其调控职能,努力使教育机会均等化。为此,我国一方面应不断加大教育投入的力度;另一方面,可对贫困家庭实施教育补贴政策,这有助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机会均等,能从根本上改变许多贫困家庭子女的命运,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公平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