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历史课堂历史事物评价标准的教学

来源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n77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历史教学“三维目标”的培养,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很显然,这对我们的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体现在对知识的掌握上,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应该引入历史事物的评判标准,既帮助学生准确地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又培养其思维能力。下面,我就自己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分析评判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标准做简要的介绍。
  
  一、评价历史事件的标准
  
  史论结合分析评价历史事件,既是初中历史教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方法。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学生这种能力的培养,把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和标准传授给学生。一般说来,评价历史事件有三种方法:
  1.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抓历史事件所处的历史阶段及当时的社会矛盾,看它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因为每个时代都有其主要特征和主旋律,大多数历史事件都能适应时代需要,但有的历史事件带有陈旧、落后的东西。只有把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并联系社会的主要矛盾进行分析,才能抓住其主流,对其作出公正客观的评价。
  2.从阶级立场的角度,运用阶级分析法,观察分析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认清历史事件的阶级本质。在阶级社会里,一切历史事件都打上了阶级的烙印,或隐或现地维护着某一阶级的根本利益。只有用阶级分析法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动机和目的,才能认清历史事件的阶级本质。
  3.从现实需要的角度,把历史事件分阶段并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着重强调历史事件的结果和影响。在历史长河中,有些历史事件不仅延续时间长,而且复杂多变。我们在分析历史事件时,应该将其分阶段并对各阶段的具体情况进行一分为二的考查,才能防止折中论,才能做出全面正确的评价。
  根据以上方法,引导学生做专项练习,教师做适当的点拨、启发,让学生自己归纳出评价历史事件的标准。标准主要有两个:生产力的标准和社会进步的标准。如可这样评价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其资产阶级政权的性质决定了拿破仑所进行的战争具有侵略的一面(阶级分析法)。但可分两个阶段(划分阶段法),早期战争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并把大革命的思想和精神带到了法军所到之处,动摇了欧洲大陆的封建统治,一度解放了生产力,加速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故早期战争具有进步性、正义性,是民族自卫战争;但后期战争的侵略性大为加强,因为法军在各国掠夺财富,奴役和压迫各国人们,破坏了经济的发展,导致各国人民的反抗,加速了帝国的灭亡。所以说拿破仑战争是“功过参半”(历史地、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也就是说,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历史事件要肯定,反之要否定。同样,对新航路的开辟、“三角贸易”等都应客观、辩证地看待,不应该全盘肯定或者全盘否定。当然对阻碍社会进步、起破坏作用的历史事件要否定,如第一次世界大战、资产阶级革命中的封建王朝复辟等。
  
  二、判断革命性质的标准
  
  在世界近现代史上,提到了许多次革命,如17-18世纪的英法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等。学生对这些革命的性质不易分清、难以把握,所以引导学生分析判断革命性质的标准十分必要。
  1.必须把握革命的定义和内涵。革命是指革命阶级用暴力手段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腐朽的社会制度,造成社会形态的飞跃,推动社会历史向前发展。根据这一概念,我们可以认识到作为革命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它必须采用暴力手段;由代表先进社会制度的革命阶级来领导完成及推翻旧制度、建立新制度;使社会形态发生质的飞跃。
  2.对课本中有关革命的历史事件进行归类。可大体分为三种形式:资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革命、民族民主革命(即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由于民族资产阶级尚未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革命往往由旧的阶级力量来领导;在帝国主义阶段,随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成为领导阶级;十月革命后,受苏俄的影响,中国等国进入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3.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如以英国与俄国为例,比较资产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革命的异同;以英国和法国为例,比较两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在此基础上进行比较,学生自然能得出判断革命性质的标准。把这一标准、这一分析问题的方法教给学生,对学生掌握各次革命无疑是有帮助的。
  
  三、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从不否认个人(重要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遵循中学历史课本的观点,以教材提供的人物活动和事迹为依据,对历史人物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也是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同样需要教给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和标准,对历史人物评价进行专门训练。如通过评价华盛顿、拿破仑、罗斯福等,让学生学会独立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其方法同样是教师做必要的引导、讲述,由学生自己得出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是否促进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是否符合当时人民的利益;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四、判断战争转折点的标准
  
  一般说来,战争的转折点常常是一次决定性的战役。该战役的出现,往往意味着作战双方的战略态势发生变化,即一方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另一方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如果只有一个战场,就比较容易确定战争转折点,例如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战役萨拉托加大捷。但是如有多个战场,学生就不容易把握了。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几个战场几乎同时出现转折战役,但为什么只能以斯大林格勒战役作为这场战争的转折点呢?经过对这几次战役的比较分析,就会发现决定战争转折点的标准取决于战役所处战场的地位、作战结局引起双方实力对比的变化进而使双方的战略态势发生的变化。在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后,希特勒再也没有力量发动进攻了,德军被迫由战略进攻改为战略防御,所以只能是斯大林格勒战役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
  总之,我们历史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帮助学生初步树立历史唯物主义观念,正确地认识历史事物,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他文献
基础教育中如何运用传统文化培养学生作为中国人的优秀道德品质,使中华民族的精神代代传扬呢?笔者认为:现代传统文化教育应遵循德育规律,即:重视学生主体效应,通过传统文化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各环节的反复强化,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这样既根植中国土壤培养了高素质的人才,也在教学的过程中弘扬了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一、古为今用、继承创新,扬弃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全球经济一体化时期,世界各国间经济关联度日益紧密,各经济体之间相互影响愈加明显,经济安全问题日益突显。如何既享受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利益和机遇,又能很好地防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各种风险和危机,牢牢把好经济安全关,是当今世界各国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  一、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经济安全危机表现形式  1.战争和恐怖主义。  战争和恐怖主义历来都是经济发展的大敌,它对经济的致命摧残是其他的经济危机和风险
戊戌变法是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以救亡图存为目的,在光绪皇帝支持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1898年是戊戌年,因此又称为戊戌变法。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了《定国是诏》,拉开了“百日维新”的大幕。此后的三个多月中,光绪皇帝陆陆续续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书和谕令。但新政一开始便遭到守旧势力的强烈抵制和反对,最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戊戌六君子”被杀,新政措施中除京师大学堂被保留下来之外其
大量的企业调研分析,用人市场对技能人才的“软技能”要求强烈,本文分析了职业学校学生软技能培养的现状和职业教育中加强软技能培养必要性,总结了职业学校学生软技能培养的途径
在我省、市教研室领导的引领下,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以把握教学的目标、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最后真正落实课程要求为目的,笔者按照个体研修与同伴交流相结合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