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开放的作文课堂激活学生的创作情趣

来源 :空中英语教室·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rtal_1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语文教师要建构生命形态的作文课堂,用动态生成的观点创新作文教学,从而丰富学生生活和写作素材,让作文与学生的真实世界越来越近,使语言的载体很好地承载学生真实的思想情感,真正激活中学生的创作情趣,切实提高他们的作文能力。
  【关键词】 作文课堂;创作情趣;作文能力;生活体验。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9-0123-02
  
  写作是一种生命历程,是一种创造性的脑力活动,是一种用书面语言来进行思想交流的方式。作文是学生的精神家园,是心灵对话的自然产物。作文是有感而发,只有走进青少年学生的心灵世界,才会激活他们的思绪,产生倾吐的欲望。在当前“大语文教育观”思想的指导下,总结多年来的作文教学经验,要创新作文教学,彰显课改理念,就必须在作文课改中完成三个核心理念:一、构建开放的作文课堂,现场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引导学生扎根生活,让学生有话可写;二、给学生放飞心灵、放开思维、放达情感的空间,激发写作情趣,让学生敢于倾吐,乐于表达;三、指导帮助学生敏感地把握时代脉搏,反映时代热点,表现时代精神,让作文始终洋溢着时代气息。
  遵循这样的作文教学理念,我们反思传统的作文教学,不难发现存在着几个误区。误区之一:封闭单一的教学模式统治课堂,学生缺少自主作文、自主创造、发展个性的空间;误区之二:只重作文方法、写作知识的指导,忽视了指导学生进行生活积累和写作材料的搜集;误区之三:教师先入为主,命题公式化,难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心理体验,使学生处于被动写作的地位,抑制了他们的写作兴趣。为了培养他们的生活情感,提高他们的作文能力,就必须走出传统作文教学的误区。其基本途径有如下四方面:
  1 丰富学生生活,搭建写作平台
  中学作文教学再也不能走技术主义,形式主义的老路了,只有注重写作的实效性,才能激活学生的创造潜能。写作强调让学生直接或间接地积累更多的生活体验、社会实践经验,以增加写作素材,增强写作时的真情实感,这已经成为国内作文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诚然,对学生进行写法指导,这本身无可非议,但是脱离了“生活”这块写作的“土壤”,写作技巧的指导就成了空泛的说教。
  1.1 实施开放式的作文课堂教学,是丰富学生生活空间的有效方法。教师要把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结合起来,要从写的角度来引导阅读课文,要从分析作者为什么要写,写什么,怎样写,这样写有什么效果等方面来学习理解课文,这样做,作文教学就会向阅读教学开放,课文作者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就会交融,学生就能间接地与作者一道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回归生活。
  1.2 把作文教学与课外活动、校外活动结合起来也是丰富学生生活空间有有效方法。这一写作理念,将最大限度地利用写作资源,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和热情,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和意志,实现写作的可持续发展。语文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打破“以本为本”的教科书垄断地位,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丰富多采的生活这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的“源头”。通过各种途径,丰富学生的生活,让他们在广阔的沃土良野之中,采撷生活之“蜜”,使他们空荡的脑瓜充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1.3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实际学习和生活也是丰富学生生活空间的有效方法。作文教学是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的,没有大量的社会实践,就没有优良的习作。学生感受最深,写起来历历在目的当然是亲身经历体验的直接生活,乡村大部分中学生都能参加或看到家务劳动,他们在家里的承包园子里干活种菜、养鸡养鸭、养牛喂兔等等,把这些实践活动认真具体地写下来,具有着浓烈的生活气息,我注意引导他们把这些实践感知的信息及时地储蓄起来。
  2 关注生活过程,培养写作能力
  生活过程本身既是作文的内容,也是作文的过程,生活中处处潜藏着培养、提高写作能力的机会。要注意在生活的全过程和作文的全过程中,在生活实践和作文实践的全过程中培养、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1 关注生活过程是培养观察能力和积累能力的有效方法。在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农村的优势,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选择农村中的自然美景或人或发生在身边的事让学生观察。比如:春天,到麦地、油菜田去欣赏,熟悉事物的色彩、形状,了解农民活动情况;夏天,到池塘边看一看荷花,听一听青蛙的叫声;秋天,到稻田,到果园,让学生体会农忙劳动艰辛,领略丰收的喜悦;冬天,组织学生堆雪人,打雪仗,让学生从迷人的雪景及快乐活动中,体验雪天的乐趣。比如我让学生观察自己一家人某天晚饭后各自的活动,事前强调观察后要把观察的情况向班上同学作介绍,让大家了解你家里的不同特点。这样,学生带着如何发现家人的不同特点和如何向同学们介绍,从这两方面的需要去观察,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2.2 关注生活过程是培养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只有把学生置身于生活的过程中才能教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生活,学会在生活中发挥联想和想象,丰富认识和思维的内容,增加他们认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促进认识和思维能力的提高。表面上看农村学生的生活面窄,生活空间不够开阔;但是他们每天都要经历一些事情,都要接触许多真诚和质朴的人和事,都要认识和思考生活,而只要善于去认识和思考,农村中学生的生活是极丰富的。
  2.3 关注生活过程是培养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有效方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最重要的是培养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我们常常被古人的佳词丽句所折服,“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寥寥十来字,写出了春到江南的秀色、春天万物勃发的过程及诗人思乡的情绪。正如老舍先生所说:“从生活中找语言,语言就有'根'”。在生活中、在民间具有丰富的语言材料;在生活中,在生活体验中更有许多语言灵感的生发机制。
  3 在生活中孕育升华,培养写作情感
  作文绝不是无病呻吟,东施效颦;好的文章必然真情四溢。情真才能使人信服,感挚才能打动读者。朱自清的《背影》写得感人至深,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作者真实地反映了父亲对儿子的真爱和儿子对父亲的亲情。试想,如果没有这浓浓的真爱深情,只怕很难写出如此优美动人的文章来。
  3.1 开设作文情景课是培养学生写作情感的有效方法。面对实情实景,师生共同在创设的特定范围内有组织、有目的、有对象地写作,容易酿造氛围,调动情绪,激发兴趣,触发灵感,最终形成稳定的情感。教师要充分利用模型、挂图、灯光、色彩、音响、多媒体等设备创设物理环境;要充分利用诵读、表演、讲述、讨论、联想、想象等手段创设心理环境。要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观察、感受、体会;要在情境中激发起情感,激发起写作的欲望;要在情境中提出作文任务;要在情境中完成作文。
  3.2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真心感受真实生活也是培养写作情感的有效方法。中学生既具有儿童天真、纯朴、善良的心理特点,也具有少年勇敢、坚定、进取、创新的心理特点。要注意引导学生面向社会,关注生活,以饱满的热情去观察和对待周围的人、事、物,对待周围的一切现象和变化。要鼓励学生将感情融入生活,融入写作过程,融入文章的字里行间,最终形成“在生活中孕育情感,在情感中孕育作文”的作文生成机制。
  4 把握生活脉搏,让作文始终洋溢着时代气息
  虽然是学生作文,也应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也应站在时代的前列,敏锐感应时代脉搏,透出时代气息。“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要引导、鼓励学生正视现实,探索人生,及时而准确地提出并回答当代人们普遍关心的各个方面、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
  4.1 指导学生从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中去积累材料,是体现时代精神的有效方法。
  教师应做有心人,为学生建立写作素材库,如剪辑自然风光、人物素描、异域风情、环求动态等图片或视频信息:也可利用电视资源,储备动态资料,诸如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人与自然”“军事天地”“海峡两岸”“社会广角”“法治在线”“科技博览”“文化视点”“法治在线”等,节目时间不长,却有着丰富的内涵,对把握时代脉搏,丰富写作素材,大有裨益。切忌把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封闭在过去的所谓“美好的净土”之中,这种“远离”、“逃避”现实和生活的做法,无益于学生作文的学习与运用,无益于实现培养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的教育目标。
  4.2 着眼于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等选材也是体现时代精神的有效方法。语文教师可指导学生可以以转基因植物的出现、破译人类基因密码、人类起源的各种学说、环境保护、纳米技术的出现、超薄电视的出现、第三代移动电话系统的推广运用、电脑的普及运用以及现代农村信息技术与远程教育的实施等为内容进行作文。选材也要着眼于当代新风,如以义务植树、便民服务、珍爱生命、终身学习、清正廉洁、群众健身活动的兴起、农村和城市的差别缩小等内容进行作文。
  4.3 着眼于社会热点选材也是体现时代精神的有效方法。在语文教师的指导下,可以以民主选举村官、农村的新经济增长点、贫困生救助及免费教科书、学生统一校服的利与弊、正确认识素质与升学的关系,正确处理师生和生生关系、网络与生活、积极面对自然灾害等内容进行作文。纷繁多变的当代社会生活是写作的无尽活水,中学生只有紧跟时代步伐,才能不断激发出对生活的新鲜感受,写出时代感强的鲜活文章。
  综上所述,写作课应该是教师与学生用生命共同谱写的一曲生命欢歌,应该绽放出教师自己的生命个性,也应该展示一个个学生的生命光彩。实践证明,语文教师只要走出淡化生活积累的误区,建构开放而有活力的作文课堂,同时辅以写法指导,就不仅能使学生“有话说”,并知道怎样说,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说真话”“抒真情”“写真文”,进而学会“做真人”。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
  [3] 秦曙光.创新作文教学,凸显课改理念
  [4] 陈光云.对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C]
其他文献
【摘要】 谈到作文教学,很多教师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上好作文课,如何拟题,如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如何批改,如何讲评等。但语文教师们也常常感到,无论作文课设计得多么精彩,课堂气氛多么活跃,都很难避免作文内容单调、贫乏、或是雷同的弊病,其实这些问题都是因为学生平时积累的生活经验较少,情感体验不多,既然“胸中无竹”,那么文中无料也就在所难免了。实践表明,解决这个问题,积累不失为作文成功之路的捷径。  【关
期刊
【摘要】 通过诵读经典,可以明显、快速地增加学生识字量和词汇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孩子的记忆能力、文化素养;增强孩子的自律性,促进学校、家庭的和谐。  【关键词】 小学;经典教育;做法;作用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9-0142-01    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观念的深入人心,整个社会都日益功利化、物质化。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开始变化
期刊
【摘要】 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这就要求我们要高度重视学困生,尤其要关注学困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才能实现全体学生全面发展。那么在英语教学中应该怎样去帮助这些学困生?怎样去挖掘他们的闪光点?怎样帮助他们树立自己的形象呢?  【关键词】 了解;消除;自卑;关爱;宽容;魅力;形象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9-0149-01
期刊
【摘要】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尽量剔除情境创设的非语文元素,最大限度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自己去尝试、体验、感悟和表达,从而显示语言形象,深化语言理解,内化语言积累,避免语文文字本体的失落或淡化,让有效的情境创设扎扎实实地为学生理解语言、品味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服务,让语文课堂教学真正走向一条语文之路。  【关键词】 小学语文;情境创设;错位;回归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
期刊
【摘要】 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和实践,不仅对我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今天义务教育工作者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美术教育作为今日中国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疑也应当贯彻这一教育理念,美术教育是一个十分强调个性作用的体系,因材施教的思想在美术教育实践中的贯彻,既符合艺术规律,也符合教育原则。  【关键词】 美术教育;因材施教;历史沿革;基本要求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9-0144-01    班主任做的是育人的工作,是一项塑造人灵魂的伟大工程,也是一种长期、艰辛而且需要倾尽心血的工作。班主任既要关注学生的思想行为,又要注意学生方方面面的细节问题,因为面对的是几十名来自不同家庭、性格各异,有着不同兴趣爱好和追求的学生,他们的身体心理尚处在多有变数的青春期,必然会在学习中、生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9-0141-01    新课程理念下美术课程标准的宗旨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美术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这里明确指出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本人结合实际教学,谈谈在美术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几点做法。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兴趣是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9-0152-01    班级的管理重在疏导,而不是压制。尤其是学生的学习,如果教师一味地强行压制,采用管、卡、压,势必会削弱甚至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和动力,那么教师花费再多的精力也等于白费。  一个班级学习成绩的好坏,关键在于看这个班级有没有良好的学习风气。班级良好的学习风气决不是靠班主任制订一套多么完善、多么
期刊
【摘要】 新课改下我们的语文该走哪一条教学之路,此次研讨课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将隐性思维显性化,不断加强方法指导,思维性加文学性,让思维和能力在文采中飞扬,这就是我们语文教师共同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 同课异构;思维和能力;隐性思维显性化;方法;思维性和文学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9-0153-01    有幸于2008年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9-0108-01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新课程关于“生活”的理念大致可以表述为:“为了生活、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引导生活和发展生活”,这种理念必须通过教学这个重要渠道得到体现和实施。在教学中,应树立一种新的“教学即生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