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谈到作文教学,很多教师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上好作文课,如何拟题,如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如何批改,如何讲评等。但语文教师们也常常感到,无论作文课设计得多么精彩,课堂气氛多么活跃,都很难避免作文内容单调、贫乏、或是雷同的弊病,其实这些问题都是因为学生平时积累的生活经验较少,情感体验不多,既然“胸中无竹”,那么文中无料也就在所难免了。实践表明,解决这个问题,积累不失为作文成功之路的捷径。
【关键词】 教师;作文教学;积累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9-0128-01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常常是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准备一堂作文课,课堂上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也听的兴趣盎然,但实际作文交上来,却不尽如人意。不是千篇一律,内容雷同,就是泛泛而谈,言之无物。很少有充实、新颖的个人体验之作。究其原因,就是平时积累少,胸中无物,自然言辞单调,内容空洞。这就如同厨师师傅对弟子大讲如何做菜,弟子却没有材料,讲得再好也是画饼充饥,因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行千里路,读万卷书。”都强调了平时积累对于写作的重要性。
现代写作强调,作文是人们系统地表达知识和经验,思想和感情的书面语言形式;作文又是一种具有高度综合性、创造性的语言活动。而知识和经验都来自生活,日常生活中不注意观察积累,哪里来的知识和经验?古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因此指导学生积累生活中的点滴感受,是为作文提供内容的活水源泉。有了这股活水,不愁没有好素材。如史铁生这一类经历型作家,他们没有经过系统的写作学习,甚至没有受过多少学校教育,但他们积累了丰富的人生经历,有厚重的情感体验,再加上自己广泛的阅读,厚积薄发。写出了许多感人的作品。我们的学生天天生活在校园与家之间,范围很小,经历方面也很简单,平时再不注意积累,作文自然内容空洞,没有新意。那么,作文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从哪些方面积累呢?
1 积累素材,使作文言之有物
首先,从生活中积累素材。生活中有许多美好的东西,花鸟虫鱼、自然风光、人际关系、社会风貌等,还有你面对自然、生活、人生的感悟,你在审美和创新上的思想火花,所有这些,都是入文的材料。以发现美的眼睛,去观察、理解、提炼生活,何愁写作时无米可炊?积累生活的最好办法是写日记。叶圣陶先生说:“应该随时动笔,写日记,写自己种种要写的,这才可以使自己写作越来越强。”“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用心地使用,才能练习熟练技能的,语言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因此,我们除了让学生每学期写八篇作文外,还规定每人每周至少写两篇日记。学生一开始感觉每天三点一线的生活枯燥无味,没什么可写。我就在上作文课时让学生展开讨论:日记写什么?通过热烈讨论,同学们发现原来日记可写的太多了:像老师、同学、路友、室友……;像吃饭、做操、学习……;像思想总结、热点评析、社会实践……。此时,学生才恍然大悟,只要留心生活,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能写进日记。于是,一篇篇佳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像张新的《今夜好眠》,魏红的《作业没作完……》等,都写得很精彩。
我还选出优秀日记荟萃在我班办的手抄报“丝丝心语”栏目中,供大家阅览欣赏,激励学生养成经常写日记的好习惯。实践证明,写日记是积累写作素材的有效途径。有一次,考试题目为《暖流》。有位同学想起她的日记里的叙述:在自己生病时,爷爷怕孙女嫌熬药时药味难闻,趁孙女在房间里安心做作业时,自己悄悄地在院子里熬药的感人情景。于是,情动辞发,把其写进了《暖流》这篇文章里,赢得了阅卷老师的一致好评。
其次是从阅读中积累。广泛阅读能开阔眼界、充实思想、丰富学识。阅读要“于切要处下心力”潜心思考,深入理解,书本知识就可以逐步化为自己笔下的写作材料。文学家秦牧的作品旁征博引,知识面广,趣味性强,就得益于他丰厚的学识积累。我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多读一些散文或短篇小说,假期则要求读一些长篇小说如《红楼梦》、《三国演义》、《资治通鉴》等文学书籍,还要求读一些关于科技方面的刊物,像《自然与科学》、《十万个为什么》。为了进一步巩固知识,开学后,我没有急于学习新课文,而是拿出一定的时间给同学们,让他们广泛交流假期读的书籍,从而使大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 积累语言,使作文言之有味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最无奈的是词语的匮乏,难以把文章写得生动形象,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我采取每天解决“两个一”的办法,即每天先了解“一”个词的意思,然后用这个词造“一”个句子。至今,学生的“词语集锦”一栏中已收入了600多个词语,日益增多的词汇量使学生尝到了甜头,每天的“两个一”也成了他们乐此不疲的好习惯。
有了丰富的词汇,仅仅解决了作文过程中一小部分问题。要想使文章妙笔生花,还应当多摘抄妙语佳句,精彩片段,并做到熟读成诵,看书不能走马观花地翻一遍了事,于是我把那些精彩的段落要求学生反复阅读,把它们深深地记在心里。每读完一篇好文章,我都要求学生把作者的成功之处和自己的感想记在一本取名“积水潭”的读书笔记上。时间一长,这些句子就不由自主地在学生笔下流淌和升华。有位学生写到:“当我因考试失败而意志消沉时,想起了拿破仑的话'光荣的成功,不在于永不失败,而在于屡败屡战',又重新点燃了我心中那簇将息的火苗;当我学习懈怠时,岳飞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又使我重新拿起了笔;当我感到自己一无是处时,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又让我找回了久违的自信。”
3 积累构思技巧,使作文言之有序
构思创新,但须先入格。课本中有许多构思方面的知识值得借鉴。就局部而言,有开头的方法、结尾的方法、过渡的方法、点题的方法等,就整篇文章而言,也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如《故乡》通过对比反映人物命运的变化,揭示出深刻的社会主题;《背影》抓住父亲过月台的瞬间构思全文。积累这些构思方面的知识,写作中根据表现主旨的需要适当变通,就能给自己的作文搭一个好架子。这里的“变通”,实际上是在常式中求变式,是在大量积累之上的构思。
总之,只要在语文学习中,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不懈的努力,就能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为语文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教师;作文教学;积累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9-0128-01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常常是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准备一堂作文课,课堂上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也听的兴趣盎然,但实际作文交上来,却不尽如人意。不是千篇一律,内容雷同,就是泛泛而谈,言之无物。很少有充实、新颖的个人体验之作。究其原因,就是平时积累少,胸中无物,自然言辞单调,内容空洞。这就如同厨师师傅对弟子大讲如何做菜,弟子却没有材料,讲得再好也是画饼充饥,因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行千里路,读万卷书。”都强调了平时积累对于写作的重要性。
现代写作强调,作文是人们系统地表达知识和经验,思想和感情的书面语言形式;作文又是一种具有高度综合性、创造性的语言活动。而知识和经验都来自生活,日常生活中不注意观察积累,哪里来的知识和经验?古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因此指导学生积累生活中的点滴感受,是为作文提供内容的活水源泉。有了这股活水,不愁没有好素材。如史铁生这一类经历型作家,他们没有经过系统的写作学习,甚至没有受过多少学校教育,但他们积累了丰富的人生经历,有厚重的情感体验,再加上自己广泛的阅读,厚积薄发。写出了许多感人的作品。我们的学生天天生活在校园与家之间,范围很小,经历方面也很简单,平时再不注意积累,作文自然内容空洞,没有新意。那么,作文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从哪些方面积累呢?
1 积累素材,使作文言之有物
首先,从生活中积累素材。生活中有许多美好的东西,花鸟虫鱼、自然风光、人际关系、社会风貌等,还有你面对自然、生活、人生的感悟,你在审美和创新上的思想火花,所有这些,都是入文的材料。以发现美的眼睛,去观察、理解、提炼生活,何愁写作时无米可炊?积累生活的最好办法是写日记。叶圣陶先生说:“应该随时动笔,写日记,写自己种种要写的,这才可以使自己写作越来越强。”“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用心地使用,才能练习熟练技能的,语言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因此,我们除了让学生每学期写八篇作文外,还规定每人每周至少写两篇日记。学生一开始感觉每天三点一线的生活枯燥无味,没什么可写。我就在上作文课时让学生展开讨论:日记写什么?通过热烈讨论,同学们发现原来日记可写的太多了:像老师、同学、路友、室友……;像吃饭、做操、学习……;像思想总结、热点评析、社会实践……。此时,学生才恍然大悟,只要留心生活,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能写进日记。于是,一篇篇佳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像张新的《今夜好眠》,魏红的《作业没作完……》等,都写得很精彩。
我还选出优秀日记荟萃在我班办的手抄报“丝丝心语”栏目中,供大家阅览欣赏,激励学生养成经常写日记的好习惯。实践证明,写日记是积累写作素材的有效途径。有一次,考试题目为《暖流》。有位同学想起她的日记里的叙述:在自己生病时,爷爷怕孙女嫌熬药时药味难闻,趁孙女在房间里安心做作业时,自己悄悄地在院子里熬药的感人情景。于是,情动辞发,把其写进了《暖流》这篇文章里,赢得了阅卷老师的一致好评。
其次是从阅读中积累。广泛阅读能开阔眼界、充实思想、丰富学识。阅读要“于切要处下心力”潜心思考,深入理解,书本知识就可以逐步化为自己笔下的写作材料。文学家秦牧的作品旁征博引,知识面广,趣味性强,就得益于他丰厚的学识积累。我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多读一些散文或短篇小说,假期则要求读一些长篇小说如《红楼梦》、《三国演义》、《资治通鉴》等文学书籍,还要求读一些关于科技方面的刊物,像《自然与科学》、《十万个为什么》。为了进一步巩固知识,开学后,我没有急于学习新课文,而是拿出一定的时间给同学们,让他们广泛交流假期读的书籍,从而使大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 积累语言,使作文言之有味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最无奈的是词语的匮乏,难以把文章写得生动形象,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我采取每天解决“两个一”的办法,即每天先了解“一”个词的意思,然后用这个词造“一”个句子。至今,学生的“词语集锦”一栏中已收入了600多个词语,日益增多的词汇量使学生尝到了甜头,每天的“两个一”也成了他们乐此不疲的好习惯。
有了丰富的词汇,仅仅解决了作文过程中一小部分问题。要想使文章妙笔生花,还应当多摘抄妙语佳句,精彩片段,并做到熟读成诵,看书不能走马观花地翻一遍了事,于是我把那些精彩的段落要求学生反复阅读,把它们深深地记在心里。每读完一篇好文章,我都要求学生把作者的成功之处和自己的感想记在一本取名“积水潭”的读书笔记上。时间一长,这些句子就不由自主地在学生笔下流淌和升华。有位学生写到:“当我因考试失败而意志消沉时,想起了拿破仑的话'光荣的成功,不在于永不失败,而在于屡败屡战',又重新点燃了我心中那簇将息的火苗;当我学习懈怠时,岳飞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又使我重新拿起了笔;当我感到自己一无是处时,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又让我找回了久违的自信。”
3 积累构思技巧,使作文言之有序
构思创新,但须先入格。课本中有许多构思方面的知识值得借鉴。就局部而言,有开头的方法、结尾的方法、过渡的方法、点题的方法等,就整篇文章而言,也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如《故乡》通过对比反映人物命运的变化,揭示出深刻的社会主题;《背影》抓住父亲过月台的瞬间构思全文。积累这些构思方面的知识,写作中根据表现主旨的需要适当变通,就能给自己的作文搭一个好架子。这里的“变通”,实际上是在常式中求变式,是在大量积累之上的构思。
总之,只要在语文学习中,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不懈的努力,就能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为语文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