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无定法、教必有法”,课堂教学需要技巧,更需要艺术。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离不开师生的共同合作与探究。教学活动中要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合作与探究,即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要角色,老师是配角,学生的自主学习需要教师的配合,要深入到学生当中去,促进学生学习。目前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形势下,作为配角的教师该如何组织课堂教学呢?只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为学生创造展示他们才华的大舞台,放手让学生去学,就能达到良好的效果,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经验,谈几点体会。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无定法;教必有法”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下大力气修门面
“字如其人”,一个人的字从某种程度来说就是一个人的门面,同时近年来中考越来越重视书写质量,分值也不低,而许多学生书写潦草、不规范。在做方框写字的题目,字要么写在格外,要么不按米字格要求写,对于书写的基本要求都没掌握,更不用谈整洁、美观。鉴于此,我果断决定每周给学生上一节写字课,讲解书写的有关常识、要领,使他们明确书写并非简单意义上的写字,而是要写出规范、整洁、美观的字,不能让书写影响整体成绩。经过一段时间的理论指导与实践,全班同学的书写质量大为提高。
二、夯实基础
中考基础知识包括的内容很多,如:对对联、口语交际、仿例补句、理解运用和名言警句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对于这些知识点重在传授方法而不是正确答案,如对联要讲究对仗,仿例补句要结合语境和修辞,理解运用要把准出题意图,名言警句重在积累、分类和格式等,只要学生把住了各类题型的作题要领,无论题目怎样变化,学生都能随机应变、临场发挥。
三、注重阅读理论指导
教是为了不教,为了让学生尽快掌握阅读方法,本人不惜一切代价,自掏腰包买了大量有关阅读方面的书籍并用心学习,领会理解,吸取精华,去其糟粕,然后再进行加工、整理成通俗易懂的理论方法,指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如“怎样提炼记叙文的中心主旨”“如何阅读议论文”、“怎样找准中心论点”、“怎样快速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等方法很受学生欢迎,用理论指导实践使学生阅读能力大大提高了,考试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四、狠抓重头戏—作文
新课改实行以后,中考试题中重头戏是作文,它在整个语文考试中所占分值很大,可以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为了让学生在中考作文中出彩,我这个配角作了以下工作:
(一)广阅读,勤动手
为了扩大学生视野,拓宽其知识面,每周开辟3节阅读课,图书来源紧缺,怎么办?我自掏腰包进一部分作文书籍,又把家里能派上用场的报纸杂志拿出来,再动员有条件的同学捐献一部分,组成班级图书角,派专人管理,让学生随时借阅。同时还要求学生把精彩的句子、段落甚至篇章摘记下来,早自习给专门时间让他们识记、巩固。半年下来,大部分学生竟能积累厚厚两大本。定期评比,对于书写认真、质量较高给予一定的奖励如一支笔、两个作业本等让他们品尝到收获后的喜悦。日积月累,学生在无形中完成了知识的原始积累,不知不觉中他们用词准确得体了、语言生动形象了,知识面也拓宽了,为今后作文取得高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抓灵感,抒真情
生活中总有一些触动心灵令我们感动、难忘的事,如果能抓住这种瞬间的灵感挥洒成文,就能抒发自己的独特感受。农村学生视野狭窄并不等于说无事可写,无情可抒。每次放学回家,父母的关爱、爷爷奶奶的叮嘱、邻居的热心问候,无不触动人的灵魂,抓住这些闪光点,随时随地记录下来,就是今后作文的素材。李忠同学《回家真难》让我备受感动:骄阳似火的中午他被放回家要学费,母亲瘫痪在床,父亲还在挥汗劳作。早熟的他只有操起铲子做午饭,饭毕上学他只字未提学费之事,倒是他父亲追上来给了他皱巴巴的一堆零钱,感动的他泪雨滂沱,发誓要用知识来报答父亲,类似的这样感人的故事还有很多,如雷思维的《妈妈,您再爱我一次》,孙天薇的《弟弟,你在天堂还好吗?》等等,这些作文都是来源于生活,抓住了灵感,读来无不催人泪下。就这样,我让每个学生专备一个本子,记录生活中冒出来的灵感,积少成多,一年下来,大部分都记录了二三十篇独特而有新意的生活灵感,积累了比较丰富的作文素材。
(三)立档案,巧嫁接
为了让学生对自己的作文素材有系统的了解,我指导他们建立个人作文档案,即把个人一年来教师精批细改或当作范文的作文以及自认为比较成功的作文,收集整理并加以分类,如家庭篇、学校篇、社会篇等,使他们对自己所写过的素材心中有数,遇到话题作文或命题作文时先冷静分析,然后与自己的作文档案联系起来,要么直抒胸臆,要么巧妙嫁接,再配上恰当的章法与技巧,就能写出符合要求的文章来。
(四)扣细描,亮风采
一篇优秀的文章除了在章法、技巧上下功夫外,更多的则是要注意语言的运用,尤其要注意细节描写。在让主角的戏—积累素材、建立档案、巧妙嫁接演完之后,作为配角的教师要敲边鼓了,要想作文出彩,还必须抓住细描不松手,汪容英同学曾写过这么一篇《哦,那双红棉靴》的作文,开始她只写父亲为了满足她要靴子的愿望,挑粮去卖,结果被车轮轧伤了双腿,她很感动,很难过,叙述语言过多,缺乏具体的描写,显得干巴无味。我就指导她进行修改,改后是这样的“我走进里屋,爸躺在床上,腿上缠着绷带,眉头紧锁,蜡黄的脸上显出痛苦的神情,‘爸’,我哭着扑上去,爸拉着我的手,温和地说‘没什么’,快试试靴子合适不?’我含着泪穿上了红靴子,顿时爸爸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高兴地说‘我闺女穿上可真漂亮!’我心里一热,眼泪又扑簌簌地落了下来。”这样一改就比较成功。今年中考以“书”为话题作文,她拟题为《重读父亲》正好用上了这个材料,取得了满意的成绩。
(编辑:李艳松)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无定法;教必有法”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下大力气修门面
“字如其人”,一个人的字从某种程度来说就是一个人的门面,同时近年来中考越来越重视书写质量,分值也不低,而许多学生书写潦草、不规范。在做方框写字的题目,字要么写在格外,要么不按米字格要求写,对于书写的基本要求都没掌握,更不用谈整洁、美观。鉴于此,我果断决定每周给学生上一节写字课,讲解书写的有关常识、要领,使他们明确书写并非简单意义上的写字,而是要写出规范、整洁、美观的字,不能让书写影响整体成绩。经过一段时间的理论指导与实践,全班同学的书写质量大为提高。
二、夯实基础
中考基础知识包括的内容很多,如:对对联、口语交际、仿例补句、理解运用和名言警句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对于这些知识点重在传授方法而不是正确答案,如对联要讲究对仗,仿例补句要结合语境和修辞,理解运用要把准出题意图,名言警句重在积累、分类和格式等,只要学生把住了各类题型的作题要领,无论题目怎样变化,学生都能随机应变、临场发挥。
三、注重阅读理论指导
教是为了不教,为了让学生尽快掌握阅读方法,本人不惜一切代价,自掏腰包买了大量有关阅读方面的书籍并用心学习,领会理解,吸取精华,去其糟粕,然后再进行加工、整理成通俗易懂的理论方法,指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如“怎样提炼记叙文的中心主旨”“如何阅读议论文”、“怎样找准中心论点”、“怎样快速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等方法很受学生欢迎,用理论指导实践使学生阅读能力大大提高了,考试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四、狠抓重头戏—作文
新课改实行以后,中考试题中重头戏是作文,它在整个语文考试中所占分值很大,可以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为了让学生在中考作文中出彩,我这个配角作了以下工作:
(一)广阅读,勤动手
为了扩大学生视野,拓宽其知识面,每周开辟3节阅读课,图书来源紧缺,怎么办?我自掏腰包进一部分作文书籍,又把家里能派上用场的报纸杂志拿出来,再动员有条件的同学捐献一部分,组成班级图书角,派专人管理,让学生随时借阅。同时还要求学生把精彩的句子、段落甚至篇章摘记下来,早自习给专门时间让他们识记、巩固。半年下来,大部分学生竟能积累厚厚两大本。定期评比,对于书写认真、质量较高给予一定的奖励如一支笔、两个作业本等让他们品尝到收获后的喜悦。日积月累,学生在无形中完成了知识的原始积累,不知不觉中他们用词准确得体了、语言生动形象了,知识面也拓宽了,为今后作文取得高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抓灵感,抒真情
生活中总有一些触动心灵令我们感动、难忘的事,如果能抓住这种瞬间的灵感挥洒成文,就能抒发自己的独特感受。农村学生视野狭窄并不等于说无事可写,无情可抒。每次放学回家,父母的关爱、爷爷奶奶的叮嘱、邻居的热心问候,无不触动人的灵魂,抓住这些闪光点,随时随地记录下来,就是今后作文的素材。李忠同学《回家真难》让我备受感动:骄阳似火的中午他被放回家要学费,母亲瘫痪在床,父亲还在挥汗劳作。早熟的他只有操起铲子做午饭,饭毕上学他只字未提学费之事,倒是他父亲追上来给了他皱巴巴的一堆零钱,感动的他泪雨滂沱,发誓要用知识来报答父亲,类似的这样感人的故事还有很多,如雷思维的《妈妈,您再爱我一次》,孙天薇的《弟弟,你在天堂还好吗?》等等,这些作文都是来源于生活,抓住了灵感,读来无不催人泪下。就这样,我让每个学生专备一个本子,记录生活中冒出来的灵感,积少成多,一年下来,大部分都记录了二三十篇独特而有新意的生活灵感,积累了比较丰富的作文素材。
(三)立档案,巧嫁接
为了让学生对自己的作文素材有系统的了解,我指导他们建立个人作文档案,即把个人一年来教师精批细改或当作范文的作文以及自认为比较成功的作文,收集整理并加以分类,如家庭篇、学校篇、社会篇等,使他们对自己所写过的素材心中有数,遇到话题作文或命题作文时先冷静分析,然后与自己的作文档案联系起来,要么直抒胸臆,要么巧妙嫁接,再配上恰当的章法与技巧,就能写出符合要求的文章来。
(四)扣细描,亮风采
一篇优秀的文章除了在章法、技巧上下功夫外,更多的则是要注意语言的运用,尤其要注意细节描写。在让主角的戏—积累素材、建立档案、巧妙嫁接演完之后,作为配角的教师要敲边鼓了,要想作文出彩,还必须抓住细描不松手,汪容英同学曾写过这么一篇《哦,那双红棉靴》的作文,开始她只写父亲为了满足她要靴子的愿望,挑粮去卖,结果被车轮轧伤了双腿,她很感动,很难过,叙述语言过多,缺乏具体的描写,显得干巴无味。我就指导她进行修改,改后是这样的“我走进里屋,爸躺在床上,腿上缠着绷带,眉头紧锁,蜡黄的脸上显出痛苦的神情,‘爸’,我哭着扑上去,爸拉着我的手,温和地说‘没什么’,快试试靴子合适不?’我含着泪穿上了红靴子,顿时爸爸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高兴地说‘我闺女穿上可真漂亮!’我心里一热,眼泪又扑簌簌地落了下来。”这样一改就比较成功。今年中考以“书”为话题作文,她拟题为《重读父亲》正好用上了这个材料,取得了满意的成绩。
(编辑:李艳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