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有众多的电视大奖赛,不知大家是否关注过?大奖赛中有一项占分不多但非常重要的内容——选手综合素质的考察,方式是提题作答。用心看过多场之后,发现考察选手综合素质的试题中有很大比例的地理知识题目。如果换一个角度,我认为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高低与他掌握的基础地理知识有很大的关系,联想到古人用“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来称赞一个人的博学与受人尊重,就更加充分说明了地理知识对于人的重要性、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中强调“地理在各个不同级别的教育中都可以成为有活力有作用和有兴趣的科目,并有助于终生欣赏和认识这个世界。”从以上宪章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出地理有许多重要的特点。那就是趣味性、时效性、深刻性和渗透性。
首先谈谈地理的趣味性。我以为是因为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人地关系的多样性形成的。
从毛利人的碰鼻礼到印度人的手抓饭,从爱斯基摩人的冰暖房到缅甸土著人的鸟居,我们生活的星球可谓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从原始人的钻木取火到现代人的核燃料,从咯吱作响的独轮车到熬游太空的航天飞机,人类活动表达了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发展。包罗万象,丰富多彩的地理知识对于生命时间有限和生活空间有限的人类个体来说,势必产生吸引力,打动他们的好奇心,使他们迫切需要了解外面的世界,解谜历史和想象未来。对于他们来说地理充满了诱惑,有着较强的趣味性。
再来说说地理的时效性。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层面来分析,一是由于人类认识水平的低下导致地理环境的破坏,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环境后果;二是严峻的人地矛盾的现实要求人们掌握地理科学知识来指导和规范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这两个方面在现阶段的表现特别突出。
让我们看一则公益广告:“世界上有30%的土地因人类活动而退化,每年有上千萬吨石油、重金属和生活垃圾排入大海,每年约有230亿吨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气中,每年因水体污染导致2500万人死亡,世界上的森林以每年1700万公顷的速度在消失,每天有140种生物灭绝,这些都给我们人类以警示,希望人们保护环境、关爱生命、善待地球。”再看两个实际例子:“沙漠距北京不到70公里”“岛国瑙鲁因生态灾难将举国搬迁到澳大利亚,图瓦卢将举国搬迁到新西兰。”
不要以为是危言耸听,事实的确如此。因为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使人类的生产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甚至危及到人类的生存。我国干旱地区过度的农垦和放牧,破坏地表植被,使大量的草场退化和沙化而丧失了土地生产力,使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加脆弱,环境人口容量不断下降。沙漠化迅速扩张。已经对我们敲响了警钟。
如果再问几个小问题,大家对地理的时效性就会有更加清楚的认识。冬天到海南出差要带棉袄吗?为什么非洲人那么黑?长江中下游地区能种植橡胶树吗?中国为什么会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生活联系紧密,与我们的生产密切联系。
下面我借用单之蔷先生的一段话来说明我对地理深刻性的理解。“我以为,中国的大江大河发育于青藏高原,青藏高原属于中国,这意味着中国人掌握着自己的水命运,中国的大江大河的水龙头总开关在中国人手里,中国不是河流下游的国家,而是河流上游和全流域国家,这一点对一个国家是何等重要啊。让我们庆幸吧。试想一下:假如青藏高原为他国所有,长江、黄河为异国所占,中国岂不成了仰人鼻息的水的乞丐?如今长江上游——金沙江、大渡河上一座座在建或计划兴建的电站,假如是异国所建,友好时没什么,如果敌对,我们岂不成了人造洪水的要挟筹码吗?”这段话从水资源的角度说明了青藏高原的地理意义。我们平时说到青藏高原时,就会想到他是世界屋脊,想到雪山连绵、冰川广布的高原景观,也会想到高原上还耸立着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再深一点就会想到它是黄河、长江的发源地,又称为中华水塔。如此看来,细小的地理知识都具有深刻的地理意义。
地理的渗透性如何解释呢?我是这样认识的,地理作为一门科学,它的知识渗透到许多的科学领域,同时也渗透到人类所有的生产和生活之中,地理无处不在。
让我们了解一下地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就非常清楚了。地理主要研究人地关系,也就是研究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人类的活动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它要求的是人类活动必须遵循环境发展规律,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就使地理与其它许多自然科学(研究“地”的)和社会科学(研究“人”的)相互交叉融合,相互渗透,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的边缘性、地理知识的广泛性。如果掌握了基础的地理知识,对学习和掌握其它科学知识和指导具体的生活和生产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地理具有很鲜明的特征,地理知识对每个社会公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地理教育是让人们掌握地理知识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学校教育,作为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要担负主要责任。这就要求广大地理教育工作者,引起高度重视,在地理教学中,能够突出地理的渗透性、时效性、趣味性和深刻性,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掌握地理知识;同时也要求教育管理者及全社会都来重视地理,促进全民素质的提高,使经济、社会、环境持续发展,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
首先谈谈地理的趣味性。我以为是因为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人地关系的多样性形成的。
从毛利人的碰鼻礼到印度人的手抓饭,从爱斯基摩人的冰暖房到缅甸土著人的鸟居,我们生活的星球可谓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从原始人的钻木取火到现代人的核燃料,从咯吱作响的独轮车到熬游太空的航天飞机,人类活动表达了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发展。包罗万象,丰富多彩的地理知识对于生命时间有限和生活空间有限的人类个体来说,势必产生吸引力,打动他们的好奇心,使他们迫切需要了解外面的世界,解谜历史和想象未来。对于他们来说地理充满了诱惑,有着较强的趣味性。
再来说说地理的时效性。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层面来分析,一是由于人类认识水平的低下导致地理环境的破坏,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环境后果;二是严峻的人地矛盾的现实要求人们掌握地理科学知识来指导和规范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这两个方面在现阶段的表现特别突出。
让我们看一则公益广告:“世界上有30%的土地因人类活动而退化,每年有上千萬吨石油、重金属和生活垃圾排入大海,每年约有230亿吨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气中,每年因水体污染导致2500万人死亡,世界上的森林以每年1700万公顷的速度在消失,每天有140种生物灭绝,这些都给我们人类以警示,希望人们保护环境、关爱生命、善待地球。”再看两个实际例子:“沙漠距北京不到70公里”“岛国瑙鲁因生态灾难将举国搬迁到澳大利亚,图瓦卢将举国搬迁到新西兰。”
不要以为是危言耸听,事实的确如此。因为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使人类的生产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甚至危及到人类的生存。我国干旱地区过度的农垦和放牧,破坏地表植被,使大量的草场退化和沙化而丧失了土地生产力,使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加脆弱,环境人口容量不断下降。沙漠化迅速扩张。已经对我们敲响了警钟。
如果再问几个小问题,大家对地理的时效性就会有更加清楚的认识。冬天到海南出差要带棉袄吗?为什么非洲人那么黑?长江中下游地区能种植橡胶树吗?中国为什么会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生活联系紧密,与我们的生产密切联系。
下面我借用单之蔷先生的一段话来说明我对地理深刻性的理解。“我以为,中国的大江大河发育于青藏高原,青藏高原属于中国,这意味着中国人掌握着自己的水命运,中国的大江大河的水龙头总开关在中国人手里,中国不是河流下游的国家,而是河流上游和全流域国家,这一点对一个国家是何等重要啊。让我们庆幸吧。试想一下:假如青藏高原为他国所有,长江、黄河为异国所占,中国岂不成了仰人鼻息的水的乞丐?如今长江上游——金沙江、大渡河上一座座在建或计划兴建的电站,假如是异国所建,友好时没什么,如果敌对,我们岂不成了人造洪水的要挟筹码吗?”这段话从水资源的角度说明了青藏高原的地理意义。我们平时说到青藏高原时,就会想到他是世界屋脊,想到雪山连绵、冰川广布的高原景观,也会想到高原上还耸立着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再深一点就会想到它是黄河、长江的发源地,又称为中华水塔。如此看来,细小的地理知识都具有深刻的地理意义。
地理的渗透性如何解释呢?我是这样认识的,地理作为一门科学,它的知识渗透到许多的科学领域,同时也渗透到人类所有的生产和生活之中,地理无处不在。
让我们了解一下地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就非常清楚了。地理主要研究人地关系,也就是研究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人类的活动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它要求的是人类活动必须遵循环境发展规律,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就使地理与其它许多自然科学(研究“地”的)和社会科学(研究“人”的)相互交叉融合,相互渗透,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的边缘性、地理知识的广泛性。如果掌握了基础的地理知识,对学习和掌握其它科学知识和指导具体的生活和生产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地理具有很鲜明的特征,地理知识对每个社会公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地理教育是让人们掌握地理知识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学校教育,作为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要担负主要责任。这就要求广大地理教育工作者,引起高度重视,在地理教学中,能够突出地理的渗透性、时效性、趣味性和深刻性,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掌握地理知识;同时也要求教育管理者及全社会都来重视地理,促进全民素质的提高,使经济、社会、环境持续发展,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