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1世纪是一个不断创新的世紀。在此背景下,对我们的政治课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就如何在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提出三点措施: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凸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二、创造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关键词:政治教学 创新 素质
21世纪是一个不创新,就灭亡的世纪。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不同场合频频谈创新,事事讲创新,处处谋创新,将创新置于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由此可见,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离不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但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注重知识传授、概念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致使学生成了盛装知识的容器,缺乏自主学习、探究思考的习惯和创新能力。在此时代背景下,新课程提出始终坚持:“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的核心理念。特别注重对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符合素质教育的理念。那么,在政治课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呢?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凸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他特别强调兴趣的重要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感情的体现,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巨大内在动力,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象力,驱使学生去积极的思考、观察和研究。也就是说强烈的兴趣是“敢于冒险、敢于闯天下、敢于参与竞争的支撑,是创新思维的营养。”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对政治课感兴趣与否,将直接影响其思维的积极性。如果教学总是老一套,教条条、被框框,“一言堂”式的灌输,这只会使学生感到厌烦,丧失对思想政治学科知识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教学由于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不能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因而难以达到培养学生素质的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富有创新意识,设计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那种强烈的探索欲望,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这样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材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可以遵循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深入浅出,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帮助学生进行分析理解,提高其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热情。
二、创造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
培养创造思维能力的关键是动脑思考。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针对同一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只有在活跃、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充分得到表露和发展。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特别爱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引导他们积极思考。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要鼓励学生对前人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有一种大胆的质疑精神,对前人尚未揭示的问题的提问,在争辩中出现的某些与众不同的见解,考虑问题时“标新立异”的构思以及别出心裁的想法等等,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教师都应给予及时的肯定,对其合理的、有价值的一面,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扩大学生思维中的闪光因素。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而且在美国,衡量教育的标准是把没问题的学生教的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回答不了,那就是成功。可见,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设疑引思,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的作用。“疑”是激发思维的起点,“疑”是激发思维的动力。教师应针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巧妙地提出问题。这类问题主要是学生没能及时提出而又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问题。一般是在重点、难点、社会热点和思维盲点处提出问题。这类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能引起学生认识的升华。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沿着问题思考,引发学生探究、思考、解决问题,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发散思维具有开放性和广阔性的特点,它是对某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观察、思考、想象,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方案或者假设的一种思维方式。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围绕问题进行发散思维,既有利于打破墨守成规的思维模式,能用前所未有的新知觉去认识事物,提出新的见解,具有多向性和跨越性的优势,又有利于提高他们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占主导地位,所以为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他们成为独立思考、锐意创新的人才,就应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当发散量增加到一定程度而形成质变的时候,发散就变成了创造。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的内容,多提一些发散型问题,因为这类问题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想象力,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和解决问题。
如果这个世界没有创新能力,便不会有今日人类的文明;如果一个民族没有了创新人才,那么它便是一个落后的民族;如果一个人不具备创新能力,可以说是庸才。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中学思想政治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应努力追求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打造更多的创新型人才,以适应知识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早日把我国建设为创新型国家。
关键词:政治教学 创新 素质
21世纪是一个不创新,就灭亡的世纪。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不同场合频频谈创新,事事讲创新,处处谋创新,将创新置于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由此可见,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离不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但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注重知识传授、概念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致使学生成了盛装知识的容器,缺乏自主学习、探究思考的习惯和创新能力。在此时代背景下,新课程提出始终坚持:“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的核心理念。特别注重对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符合素质教育的理念。那么,在政治课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呢?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凸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他特别强调兴趣的重要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感情的体现,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巨大内在动力,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象力,驱使学生去积极的思考、观察和研究。也就是说强烈的兴趣是“敢于冒险、敢于闯天下、敢于参与竞争的支撑,是创新思维的营养。”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对政治课感兴趣与否,将直接影响其思维的积极性。如果教学总是老一套,教条条、被框框,“一言堂”式的灌输,这只会使学生感到厌烦,丧失对思想政治学科知识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教学由于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不能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因而难以达到培养学生素质的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富有创新意识,设计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那种强烈的探索欲望,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这样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材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可以遵循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深入浅出,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帮助学生进行分析理解,提高其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热情。
二、创造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
培养创造思维能力的关键是动脑思考。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针对同一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只有在活跃、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充分得到表露和发展。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特别爱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引导他们积极思考。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要鼓励学生对前人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有一种大胆的质疑精神,对前人尚未揭示的问题的提问,在争辩中出现的某些与众不同的见解,考虑问题时“标新立异”的构思以及别出心裁的想法等等,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教师都应给予及时的肯定,对其合理的、有价值的一面,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扩大学生思维中的闪光因素。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而且在美国,衡量教育的标准是把没问题的学生教的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回答不了,那就是成功。可见,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设疑引思,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的作用。“疑”是激发思维的起点,“疑”是激发思维的动力。教师应针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巧妙地提出问题。这类问题主要是学生没能及时提出而又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问题。一般是在重点、难点、社会热点和思维盲点处提出问题。这类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能引起学生认识的升华。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沿着问题思考,引发学生探究、思考、解决问题,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发散思维具有开放性和广阔性的特点,它是对某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观察、思考、想象,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方案或者假设的一种思维方式。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围绕问题进行发散思维,既有利于打破墨守成规的思维模式,能用前所未有的新知觉去认识事物,提出新的见解,具有多向性和跨越性的优势,又有利于提高他们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占主导地位,所以为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他们成为独立思考、锐意创新的人才,就应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当发散量增加到一定程度而形成质变的时候,发散就变成了创造。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的内容,多提一些发散型问题,因为这类问题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想象力,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和解决问题。
如果这个世界没有创新能力,便不会有今日人类的文明;如果一个民族没有了创新人才,那么它便是一个落后的民族;如果一个人不具备创新能力,可以说是庸才。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中学思想政治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应努力追求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打造更多的创新型人才,以适应知识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早日把我国建设为创新型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