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当今的经济全球化形势已有新的变化。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之后,WTO的传统全球经济治理模式遭挫,区域经济一体化兴起,以前的多边条约已显陈旧无法很好调整当下经济新形势,这些都是经济全球化新形势。而面临这些形势变化,中国如果还是不采取措施,那么将阻碍中国经济发展,不利于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因此,研究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是决定中国如何发展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新形势 TTIP TPP
1.经济全球化的概念
目前国内学者对的经济全球化定义,大多以国际经贸联系的加强作为其概念的基石,但对经济全球化本身是否应包括具有约束力的全球性制度安排存在不同看法。主要为两种观点:一是市场论;二是规则论。坚持市场论的学者认为经济全球化只要借助市场本身的力量就可以实现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优配置。而规则伦者认为经济全球化不仅是市场力量自发作用的结果,同时也意味着某种规则的确立。有一种观点就认为是发达国家胁迫发展中国家的结果,更有学者提出"从特定的角度看,经济全球化可以说是美国霸权在世界经济领域的一种反映。"
笔者认为经济全球化应为一种特殊现象的存在,是一种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在贸易、资本、技术、服务等领域相互融合形成有机整体的一个过程。其根本在于生产力的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而不源于发达国家的压力。而也不是仅靠市场就可以形成的一种现象,它的形成一定和国家有关。
2.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
2.1 WTO的"治理赤字"。
近年来,WTO成员数与案件数之比的相对利用率呈递减趋势。而从2001年开始的多哈回合谈判因为农业和非农产品市场准入问题无法达成一致意见而在2006年被迫中止,在各方呼吁下多哈回合谈判重新开始,并终于WTO第九届部长级会议2013年12月7日上午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闭幕,会议发表了《巴厘部长宣言》,达成"巴厘一揽子协定",多哈回合谈判12年僵局终获历史性突破。但是对"巴厘岛一揽子协定"应当是喜忧参半,因为最后所达成的协议并没有触碰到各国争议的关键性问题,只是在周边层面达成了协议。
从这些问题上可以看出的是各国在次贷危机之后对于WTO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作用产生了怀疑,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冲突还很大,美国等发达国家对多边贸易谈判的政治意愿减弱等问题。
2.2 区域贸易安排日益增多。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种双边、多边和区域PTA(Prefer-ential Trade Agreements,特惠贸易安排协议)/FTA(Free Trade Agreements,自贸区协议)频繁涌现,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新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2008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更是导致对原有全球经济治理结构的信任危机,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为应对新兴国家崛起给美国带来的压力与挑战,美国也采取了相应措施。
2.2.1 TPP谈判。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rans -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TPP)的前身是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rans-Pacific Strategic 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P4),是由亚太经济合作会议成员国中的新西兰、新加坡、智利和文莱等四国发起,从2002年开始酝酿的一组多边关系的自由贸易协定,原名亚太自由贸易区,旨在促进亚太地区的贸易自由化。2011年11月10日,日本正式决定加入TPP谈判,而中国没有被邀请参与TPP谈判。2013年9月10日,韩国宣布加入TPP谈判。
2.2.2 TTIP谈判。
2013年6月,美欧正式宣布启动"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ransatlantic Trade and Invest-ment Partnership,简称TTIP)的谈判。
以上两个谈判加上已有的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被称之为美国的"一体两翼"计划实际上,美国高调推进TTIP,并非仅仅因为经济因素。在不少专家看来,如果TTIP建成,以北美自由贸易区为躯干,外加TPP和TTIP的两侧联动,"一体两翼"的两洋战略将强力驱动美国全球政治布局。
2.2.3 TISA秘密谈判。
21世纪以来,全球服务贸易蓬勃发展,而作为基础性协议规则的GATS在促进市场开放、促进贸易发展方面功不可没。然而,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幻,WTO平台上成员推动服务贸易继续开放难度越来越大。为了促进服务业市场开放,美欧等成员开始推动新的国际服务贸易协定。"新的服务贸易协定(Trade-In-Services Agreement, TISA)"是新生事物,实际上反映了发达经济体对久拖不决WTO多哈回合谈判失去信心的心态,希望绕开农产品补贴等"死结",寻求发挥自身优势的新途径。尽管尚难预料结果,但占据全球服务贸易主要份额的成员方的积极参与和在服务贸易开放上的广泛共识,为TISA的顺利签署起了个好头。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新形势 TTIP TPP
1.经济全球化的概念
目前国内学者对的经济全球化定义,大多以国际经贸联系的加强作为其概念的基石,但对经济全球化本身是否应包括具有约束力的全球性制度安排存在不同看法。主要为两种观点:一是市场论;二是规则论。坚持市场论的学者认为经济全球化只要借助市场本身的力量就可以实现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优配置。而规则伦者认为经济全球化不仅是市场力量自发作用的结果,同时也意味着某种规则的确立。有一种观点就认为是发达国家胁迫发展中国家的结果,更有学者提出"从特定的角度看,经济全球化可以说是美国霸权在世界经济领域的一种反映。"
笔者认为经济全球化应为一种特殊现象的存在,是一种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在贸易、资本、技术、服务等领域相互融合形成有机整体的一个过程。其根本在于生产力的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而不源于发达国家的压力。而也不是仅靠市场就可以形成的一种现象,它的形成一定和国家有关。
2.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
2.1 WTO的"治理赤字"。
近年来,WTO成员数与案件数之比的相对利用率呈递减趋势。而从2001年开始的多哈回合谈判因为农业和非农产品市场准入问题无法达成一致意见而在2006年被迫中止,在各方呼吁下多哈回合谈判重新开始,并终于WTO第九届部长级会议2013年12月7日上午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闭幕,会议发表了《巴厘部长宣言》,达成"巴厘一揽子协定",多哈回合谈判12年僵局终获历史性突破。但是对"巴厘岛一揽子协定"应当是喜忧参半,因为最后所达成的协议并没有触碰到各国争议的关键性问题,只是在周边层面达成了协议。
从这些问题上可以看出的是各国在次贷危机之后对于WTO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作用产生了怀疑,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冲突还很大,美国等发达国家对多边贸易谈判的政治意愿减弱等问题。
2.2 区域贸易安排日益增多。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种双边、多边和区域PTA(Prefer-ential Trade Agreements,特惠贸易安排协议)/FTA(Free Trade Agreements,自贸区协议)频繁涌现,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新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2008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更是导致对原有全球经济治理结构的信任危机,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为应对新兴国家崛起给美国带来的压力与挑战,美国也采取了相应措施。
2.2.1 TPP谈判。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rans -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TPP)的前身是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rans-Pacific Strategic 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P4),是由亚太经济合作会议成员国中的新西兰、新加坡、智利和文莱等四国发起,从2002年开始酝酿的一组多边关系的自由贸易协定,原名亚太自由贸易区,旨在促进亚太地区的贸易自由化。2011年11月10日,日本正式决定加入TPP谈判,而中国没有被邀请参与TPP谈判。2013年9月10日,韩国宣布加入TPP谈判。
2.2.2 TTIP谈判。
2013年6月,美欧正式宣布启动"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ransatlantic Trade and Invest-ment Partnership,简称TTIP)的谈判。
以上两个谈判加上已有的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被称之为美国的"一体两翼"计划实际上,美国高调推进TTIP,并非仅仅因为经济因素。在不少专家看来,如果TTIP建成,以北美自由贸易区为躯干,外加TPP和TTIP的两侧联动,"一体两翼"的两洋战略将强力驱动美国全球政治布局。
2.2.3 TISA秘密谈判。
21世纪以来,全球服务贸易蓬勃发展,而作为基础性协议规则的GATS在促进市场开放、促进贸易发展方面功不可没。然而,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幻,WTO平台上成员推动服务贸易继续开放难度越来越大。为了促进服务业市场开放,美欧等成员开始推动新的国际服务贸易协定。"新的服务贸易协定(Trade-In-Services Agreement, TISA)"是新生事物,实际上反映了发达经济体对久拖不决WTO多哈回合谈判失去信心的心态,希望绕开农产品补贴等"死结",寻求发挥自身优势的新途径。尽管尚难预料结果,但占据全球服务贸易主要份额的成员方的积极参与和在服务贸易开放上的广泛共识,为TISA的顺利签署起了个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