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改革的成败在于教师,实施课程改革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如何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关注学生的发展,重视学生的评价,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太单调了,有点烦”
——学生对文本的评价,具有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
常听到有些老师抱怨学生说话写话词汇简单,语言贫乏。要改变这一现象,平时就得处处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体验语言美。
例如,教学《清澈的湖水》,我利用电脑课件展示课文插图,让学生欣赏后读图下的文字:(山石很怪;湖面很静;湖水很清)自己读一读,你觉得怎么样?
有的学生说:三个分句都用“很”不好。
有的学生说:“很”字太单调了,有点烦。
有的学生说:山石怎样怪,湖面怎样静,湖水又是怎样清的?我感觉不到美。
我说:“课文是不是跟老师这样写的?文中是怎么写的?”读一读,画画。
学生找出四处:
1、船头两侧卷起白色的浪花,船尾拖着一条长长的波纹。
2、看,那边的山石像一只正要起跳的青蛙,这边的山石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半山腰的石龟、石兔,好像正在赛跑呢。
3、湖水像一面镜子,映出了蓝天,白云,还有变幻的山峦
4、瞧,清澈的湖水里有许多小鱼在游。
当学生读流利时,课件再现美景,如读第二句可让学生看着图表情朗读,说说这句写的是什么美(山石美),用哪些词连起来(这边……那边……半山腰……),这些词是表示什么的(位置)。接着,让学生试着换一种说法来说。学生马上能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连起来说。最后,再让学生比较一下哪种写法好,好在哪里。学生就能明白文中的写法好,好在清楚明白地描绘了像青蛙的山石,这样,学生不但欣赏了景美也领悟了“句”美。通过听、读、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发现了我们平常说的口头语是那样单调、枯燥,同样的内容,课文里却用了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方式,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语言的丰富和精妙。
二、“对你的发言,我想补充”
——学生认真倾听同伴的发言,经过分析、综合,做出评价、补充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我们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每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
如教学《鸟情》,学生初读课文后交流汇报从哪些地方看出“人对鸟有感情,鸟对人有感情”。第一个学生发言:我从“我给小鸟搭了个窝,捉小虫喂它”这两个地方看出人对鸟有感情。第二个学生马上与第一个学生交流,他说:丽清同学,我同意你的发言,但是我有补充,“下雨的时候,我把它棒进屋”,说明小作者很爱护小喜鹊。
课堂上,学生通过问题进行学习,互相补充、互相交流、互相沟通,激发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三、“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
——学生对同伴的朗读进行体验和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想和情感活动之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确,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走进文本,深入作者内心与之进行心灵的对话。
如教学《古井》,在朗读时,一个学生把“络绎不绝”读得又响又长,学生评价时说: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乡亲们接连不断地到古井取水。一个学生把“叮叮当当”“吱、吱”读得轻快有力时,学生评价说:你读得真棒!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听到一支快乐的乡间小曲。
这样的朗读、评价,使学生身心愉悦。
四、“我来帮帮你”
——互帮互助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学习过程就得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学生对学科学习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采越弱?这一切必须为我们教师所关注,就得用“心”施教。
语文课上,有个同学朗读后,同学对他评议。有的说:你读得不准确;有的说:你读得没感情。总之,学生专挑毛病,朗读的同学头垂得越来越低,目光越来越暗淡。
我们应该把学习的乐趣、学习的信心还给学生。指导学生评价时,我们应该引导他们说:你哪句话或哪个词读得好,我欣赏你;如果你哪个词能再读一遍,就更好了:或者说:我来帮帮你。这样学生就不会只盯着同学的不是,既可以帮助别人,又可以学习同学的长处。
一句“我来帮帮你”、一句“谢谢你”。看似简单,却饱含着同学之间的真挚友谊。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学生互帮互助,虚心接受,努力提高的园地。
以上列举的是我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评价时发觉学生最常说的话。这是我们课程改革中需要引起注意的。
一、“太单调了,有点烦”
——学生对文本的评价,具有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
常听到有些老师抱怨学生说话写话词汇简单,语言贫乏。要改变这一现象,平时就得处处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体验语言美。
例如,教学《清澈的湖水》,我利用电脑课件展示课文插图,让学生欣赏后读图下的文字:(山石很怪;湖面很静;湖水很清)自己读一读,你觉得怎么样?
有的学生说:三个分句都用“很”不好。
有的学生说:“很”字太单调了,有点烦。
有的学生说:山石怎样怪,湖面怎样静,湖水又是怎样清的?我感觉不到美。
我说:“课文是不是跟老师这样写的?文中是怎么写的?”读一读,画画。
学生找出四处:
1、船头两侧卷起白色的浪花,船尾拖着一条长长的波纹。
2、看,那边的山石像一只正要起跳的青蛙,这边的山石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半山腰的石龟、石兔,好像正在赛跑呢。
3、湖水像一面镜子,映出了蓝天,白云,还有变幻的山峦
4、瞧,清澈的湖水里有许多小鱼在游。
当学生读流利时,课件再现美景,如读第二句可让学生看着图表情朗读,说说这句写的是什么美(山石美),用哪些词连起来(这边……那边……半山腰……),这些词是表示什么的(位置)。接着,让学生试着换一种说法来说。学生马上能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连起来说。最后,再让学生比较一下哪种写法好,好在哪里。学生就能明白文中的写法好,好在清楚明白地描绘了像青蛙的山石,这样,学生不但欣赏了景美也领悟了“句”美。通过听、读、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发现了我们平常说的口头语是那样单调、枯燥,同样的内容,课文里却用了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方式,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语言的丰富和精妙。
二、“对你的发言,我想补充”
——学生认真倾听同伴的发言,经过分析、综合,做出评价、补充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我们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每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
如教学《鸟情》,学生初读课文后交流汇报从哪些地方看出“人对鸟有感情,鸟对人有感情”。第一个学生发言:我从“我给小鸟搭了个窝,捉小虫喂它”这两个地方看出人对鸟有感情。第二个学生马上与第一个学生交流,他说:丽清同学,我同意你的发言,但是我有补充,“下雨的时候,我把它棒进屋”,说明小作者很爱护小喜鹊。
课堂上,学生通过问题进行学习,互相补充、互相交流、互相沟通,激发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三、“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
——学生对同伴的朗读进行体验和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想和情感活动之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确,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走进文本,深入作者内心与之进行心灵的对话。
如教学《古井》,在朗读时,一个学生把“络绎不绝”读得又响又长,学生评价时说: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乡亲们接连不断地到古井取水。一个学生把“叮叮当当”“吱、吱”读得轻快有力时,学生评价说:你读得真棒!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听到一支快乐的乡间小曲。
这样的朗读、评价,使学生身心愉悦。
四、“我来帮帮你”
——互帮互助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学习过程就得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学生对学科学习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采越弱?这一切必须为我们教师所关注,就得用“心”施教。
语文课上,有个同学朗读后,同学对他评议。有的说:你读得不准确;有的说:你读得没感情。总之,学生专挑毛病,朗读的同学头垂得越来越低,目光越来越暗淡。
我们应该把学习的乐趣、学习的信心还给学生。指导学生评价时,我们应该引导他们说:你哪句话或哪个词读得好,我欣赏你;如果你哪个词能再读一遍,就更好了:或者说:我来帮帮你。这样学生就不会只盯着同学的不是,既可以帮助别人,又可以学习同学的长处。
一句“我来帮帮你”、一句“谢谢你”。看似简单,却饱含着同学之间的真挚友谊。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学生互帮互助,虚心接受,努力提高的园地。
以上列举的是我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评价时发觉学生最常说的话。这是我们课程改革中需要引起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