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形成也许不是我们设想的那样

来源 :飞碟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k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年前,天文学家首次发现围绕一颗正常恒星旋转的系外行星,给人们带来了欣喜和困惑。这颗被命名为飞马座51b的行星体量是木星的一半,但它的轨道周期只有4天,令人难以置信地接近恒星,比水星88天的轨道周期小了太多。研究行星形成的理论物理学家无法解释一颗如此巨大的行星如何能在一颗新生的恒星周围如此狭窄的范围里生成。如果不是因为搜寻系外行星时很快就找到了更多的热木星,它很可能被看作一颗反常的星球。同时,被搜寻到的还有其他奇异的星
  球:具有被拉长和高度倾斜轨道的行星,甚至绕恒星反向公转的行星——公转方向与恒星自转方向相反。
  随着2009年美国航空航天局开普勒空间望远镜升空,搜寻行星的进程加快了,它发现的2500个太阳系外的天体系统为系外行星研究增加了统计学重量,同时也带来了更多困惑。开普勒空间望远镜发现银河系内最常见的行星体量介于地球和海王星之间,这类行星被称为“超级地球”,在内太阳系没有这种行星存在,同时也被认为是不可能在内太阳系形成的。


飞马座51b

  现在,地面的天文望远镜可以直接收集来自系外行星的光线,而不是像开普勒空间望远镜那样,间接检测它们的存在。这些地面天文望远镜搜集到的数据同样显示了异常行星的存在。它们发现了体量为木星数倍的巨型行星,以海王星与太阳距离的2倍围绕它们的恒星运转——这是另一个理论学家认为的不可能生成大型行星的区域。其他恒星系统跟我们有序的太阳系完全不同,这给那些用于解释行星形成的、我们耳熟能详的理论带来了挑战。
  斯坦福大学物理学家布鲁斯·麦金托什说:“从第一天开始,理论无法和现实很好契合这一点就很明显,从来没有哪一个理论能跟得上观测。”
  理论学家正在试着迎头赶上——寻找合理情形来解释之前被认为不可能存在的行星,如何在不可能生成行星的区域内生成。他们设想,行星在比之前认识到的更为机动和混乱的环境中形成,然后从宽轨道飘移到窄轨道上,或者受其他天体碰撞而反弹到拉长或者失衡的轨道上。但是观测者发现的越来越多的独特行星意味着每个新的理论模型都只是暂时的。德国海德堡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天体物理学家托马斯·亨宁说:“每天都能发现新东西,这种情况就像是淘金。”
  恒星和它的行星系统形成的传统模型可以追溯到18世纪,当时的科学家提出缓慢旋转的尘埃和气体云可以在自身引力下坍缩。大多数物质形成球状,当内核密度足够大、温度足够高时会被点燃形成恒星。在引力和角动量的作用下,剩余的物质在原恒星周围形成扁平的吸积盘。尘埃是这个吸积盘形成一系列行星的关键。这些仅占据吸积盘质量很小一部分的尘埃由微小的铁颗粒和其他固体组成。在随着吸积盘旋转的过程中,这些颗粒偶尔会发生碰撞并由电磁力粘连在一起。在数百万年的进程中,尘埃堆积成颗粒,颗粒形成砾石,砾石生成岩石,最终产生数千米宽的微行星。
  此时引力开始起到主要作用,拉近其他微行星,吸入尘埃和气体,直到行星大小的天体成形。此时吸积盘内侧大多数气体已经被清理干净,不是被恒星吞噬就是被恒星风吹散了。气体的缺乏意味着靠近恒星的行星大部分是岩石质的,具有很薄的大气层。
  这一生长过程被称为核吸积,在吸积盘外侧温度足够低、能够使水冻结的区域进行得更快。这一“雪线”之外的冰是对尘埃的补充,可使原行星更快固定。它们可以形成5倍到10倍于地球质量的固体核。因为这一过程足够快,吸积盘能够保持富含气体的状态,核可以吸引浓厚的大气层,所以可以形成像木星这样巨大的气体行星。早些时候到达木星的“朱诺”航天器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检查这颗行星是不是确实具有一个巨大的核。
  这种情形自然会产生一个类似太阳系的恒星系统:距离恒星较近的范围内产生小型岩石质行星,“雪线”以外产生与木星类似的巨型气体行星,距离恒星越远,这些巨型行星的体积越小,因为它们绕轨道运转得很慢,吸积物质所花费的时间更长。所有行星都基本保持在它们形成时的位置上,在同一平面上以圆形轨道公转,漂亮并且整洁。
  但是热木星的发现意味着这一理论有着严重的错误。我们原来认为,在距离恒星极近的轨道上运行的行星,公转周期只有若干天,这限制了它形成过程中能够吸积的物质数量。气体巨星在这个位置上形成看上去令人难以置信。所以有人认为它们是在距离恒星更远的外侧形成之后迁移进来的。
  理论学家提出了两种可能的机制来解释行星位置的重排。第一个机制叫作迁移:在巨型行星形成之后,吸积盘内有足够的剩余物质。行星引力让吸积盘产生变形,在局部产生密度较高的区域,这些区域反过来对行星产生引力牵拉,使得行星逐渐向离恒星更近的内部飘移。
  这一想法获得了证据支持。相邻的行星经常处于被称为“轨道共振”的稳定引力相互作用关系中。这一现象产生的条件是它们的轨道长度具有小的整数比例关系。拿冥王星来说,它沿轨道绕太阳公转两圈,等于海王星绕太阳公转三圈。这不太可能是行星生成时就具有的特点,因此它们应该是迁移到了如今的地点,被额外的稳定性锁定在了这一轨道上。太阳系历史早期的迁移可以解释其他异常现象,例如火星为什么会比地球小,以及稀疏和被瓦解的小行星带。为了解释这些现象,理论学家援引了被称为“大策略”的运动过程,即木星起初在距离太阳更近的位置形成,向内飘移到接近地球轨道的位置上,然后再向外飘移到今天的轨道上。


ALMA

  一些模型学者认为这种情形不必要地复杂了。“我确实相信奥卡姆剃刀理论。”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的天文学家格里戈·劳克林说。劳克林提出,行星更有可能是在它们今天的位置上形成并稳定下来的。他说,如果原行星盘中含有更多物质,巨型行星就有可能在离恒星更近的位置生成。行星仍然可能产生一些运动——例如足以解释轨道共振的移动——但是“这是最后的微调, 而不是像传送带那样的大型运动”。
其他文献
科学工作者在华盛顿特区讨论飞碟是否存在时,飞碟也没有闲着。它们“四处点火”,以特有的方式搅动科学家的神经。  当然,它们也的确成就十足。    1953年1月28日午夜前几分钟,赖特·帕特森空军基地上空有闪烁的光团飞过。我于次日12时30分收到相关报告:一个飞行员声称看到了飞碟。  这份报道并未详述具体细节,但感觉还不错。不仅有飞行员的名字,而且说他可以抵达穆迪空中基地接受询问。我通过电话录音逐字
期刊
从智利安第斯山脉标高2.5千米的拉斯坎帕纳斯山顶望出去,日落方向的景观令人惊艳。这张扣人心弦的山岳影像,同时记录了蛾眉月、受到地照光照耀的月球夜面以及稍纵即逝的水星。在近合的月亮与水星下方,还可看到高悬在西方地平面上空的明亮金星与亮星轩辕十四。拉斯坎帕纳斯天文台的双麦哲伦望远镜目前就落脚此处,它的顶峰则是未来巨型麦哲伦望远镜的台址。
期刊
在爱因斯坦和贝索第一次见面时,爱因斯坦还不是我们熟知的那个世界闻名的“爱因斯坦”。他还只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一个大约17岁的少年,有着属于他那个年龄的烦恼,小提琴拉得很棒。米歇尔·贝索年龄大一些,23岁,他们志趣相投。米歇尔·贝索在意大利东北部港口城市里雅斯特长大,那时的他已经开始显示出令人印象深刻的数学天赋,但是由于不听话,被就读的高中开除了,只好到罗马投靠他的叔叔。因此,他与爱因斯坦有了交集
期刊
在这幅由“卡西尼”号携带的相机拍摄的主题红外光影像中,土星的后方是土卫三,它是位于土星六角云纹上方的小亮斑。“卡西尼”号已连续探索土星及其卫星12年,很遗憾的是,它的任务期即将结束,这艘无人探测船会在2016年9月坠入土星厚重的大气层。
期刊
在月亮错觉的作用下,地平线附近的满月看起来通常庞大无比。然而,缩时摄影证明随着月亮向天顶攀升,它的视大小其实并没有改变,颜色倒是颇有变化。这幅组合影像追踪了夏至时的满月在地平线上空攀升的景象,月光的色泽从红渐渐转变为蜜黄,最后变成黄白色。
期刊
观看火星深红的光芒并不需要高端天文望远镜。一年中任何一个晴朗的夜晚,都可以用双筒望远镜看到。古罗马人因火星的颜色而崇敬它,埃及人称它为“desher”,即“红色星球”。  在太阳系所有行星中,火星是唯一的红色星球。为什么会这样呢?  微红颜色是由以红赤铁矿形式存在的氧化铁或三价铁造成的。地球上有许多锈红色的岩石,其形成需要氧气,而氧气源于生命。最早的证据来自西格陵兰38亿岁的条状铁层,对应着光合蓝
期刊
在反射阳光时,卷云通常呈白色或灰色,但是在黄昏或日出时,由于有较亮天空的衬托,有时看起来会很暗沉。这张主题影像摄于法国巴黎第十五区的一个窗台,影像右下角的光亮物体是埃菲尔铁塔。
期刊
译/ 姜德杰  我在盐湖城周围的山上徒步游玩时,发现博纳维尔海岸线小道另一侧的山艾树依偎在林荫下,于是我想起了乳齿象。在附近的沃萨奇高原沉洞内发现的巨骨说明,7500年前,这个地区有美洲乳齿象生活,从深层时间的角度看,就是在昨天。要说我想念从未谋面的动物,这听起来可能很奇怪,但是当费力地穿过树林时,我能想象出它们在林中漫步食草时发出的低沉叫声和踩踏树枝发出的树枝断裂声,因此为它们的灭绝感到哀伤。 
期刊
你带外套了吗?  30厘米/秒并不是很快——实际上这个速度比一部普通升降电梯还要慢。在这个速度之下,你要花上5秒至7秒,才能升高到举起手臂所能够到的高度,至于具体需要多少秒,这就取决于你的身高了。  30秒之后, 你将离地面9米高。一两分钟之后,你将会升得高过树梢。这时候,你应该仍旧感到挺舒服的,和在地面上的感觉差不多。如果当天是那种有点微风的天气,由于树梢位置的风更加稳定,你可能会感到有点冷。(
期刊
在2015年12月大型强子对撞机的对撞实验中,两组独立的探测器发现了一种疑似新粒子的存在,它比希格斯玻色子重6倍。这种粒子用现有的模型无法解释。这一重大发现可能会帮助科学家继续发现一整组新型粒子,甚至发现第五种基本力。不过,现在的成果并不足以证实这种粒子真正存在。科学家将实施更多的探测实验。  大型强子对撞机的两大探测器超环面仪器(ATLAS)和紧凑μ子线圈(CMS)是通过计算衰变成光子的粒子来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