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已经成为教师谈论最多的话题,教师只有善于捕获教育契机,才能更好地提高教育效果,才能使我们的教育艺术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关键词:有效教学;教育契机;教育效果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生活即是教育。”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不难发现教育契机无处不在,我们只有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教育契机,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才能更好地提高教育效果,才能使我们的教育艺术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我们知道教育教学质量不是由单一因素决定的,它要涉及教师、学生、教材、方法,同时还要体现六种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教材的关系、教师与方法的关系、学生与教材的关系、学生与方法的关系、教材与方法的关系。我们要想把这些关系做到最好,必须要把握好教育契机。因为教育契机是教师能够整体把握尽可能多的教育资源,根据现实需要和学生的状态,在最佳的教育时机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促进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形成,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联系实际备课,捕捉教育契机
教学规律告诉我们,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师要为学生服务,离开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则毫无意义。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培养目标问题,它是出发点也是归宿点,我们的一切教学都应该围绕它而展开。但是在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一部分教师在备课中把教案看成是方案,在教案编写的过程中写得过于细、过于死,甚至把自己过渡的语言、学生的答案都事先设计好,在课堂上教师就像演员背台词,学生在配对白,然后按部就班地组织学生、组织教学。我记的看过这样一个案例:在一堂数学课上,老师为了给学生讲解“对称”的概念,老师课前准备了大量的京剧脸谱在课堂上使用,她利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演示,并且告诉学生这就是国粹。一节课结束后,老师问学生:“国粹是什么?”有的学生说:“国粹就是鬼脸。”让听课老师哭笑不得。出现这样的原因在于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脱离了学生的数学现实。
我们在备课时必须直面学生的学习以及生活的实际,然后从学生已有的基础生活经验以及认知规律、心理特征等方面出发,例如,一位教师在备《有这样一个小村庄》时,他考虑到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的差异,东部和西部地域的差异,利用学生生活的实际捕捉教育契机,组织学生对周边环境进行调查,开展植树造林活动,然后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并设计了个性化的教案,将认识转化为行动,在实践中加深体验,深化情感,使备课由为它所困转变为为它所动,最終为我所用,这样无疑为提高课堂效率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二、亲身体验,把握教育契机
生活中随处都有许多生动的,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人和事,关键是教师能不能发现并将其引入教育教学当中,让学生亲身体验,把握教育契机,这也是提高效率的一种好办法。
例如,一位教师在讲《林海》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脚落在几尺厚的松针上总没有实实在在的感觉”,老师就想了一个办法:他搜集路边的树叶,来让学生踏,这样使学生有了感性的认识,对文章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又如,在教学《小雨沙沙》一课时,天空突然下起了小雨,教师打破了原来的教学顺序,组织学生到操场听雨、赏雨、读雨、沐雨、品雨,让这突如其来的雨变成了学生的切实体验,变成了教育契机。再如: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时,学生盛水的瓶子不小心打破了,教师说了一句“宝贝,你帮乌鸦找到了一种新的方法”,这样既消除了学生的恐慌,又丰富了课堂内容,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把握教育契机
我们在讲课的过程中不仅要用生活实际,还要关注教材的合理性,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把握教育契机,帮助我们的学生建立起与题目对应的语言,并且运用这些语言来处理各种关系,形成思维的能力。我们要从生活经验开始,培养思维习惯,善于将这些思维转化为学生生活中的例子,从而进行形式化的演绎思考。
在工作中,许多教师的教学忽视了对学生知识和能力基础的研究,表现为教与学都很吃力。而优秀教师的教学都特别注重从学生角度出发,把握教育契机。
各科老师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学困生”,对于学生的学习困难,很多是思维方法的问题,如果教师要研究学生的思维状态,找到绊倒学生的障碍,把握教育契机,就能设法清除它。记得我教过一个数学成绩很差的学生,有一次她做一道题:三班35个学生每天清理25千克垃圾,10天清理多少千克垃圾?她先是35×25×10,我告诉她错了,她就改用除法,除法不对,她就改用加法。于是我说:“你的学籍是10号,如果你每天吃2个苹果,15天吃几个?”她眨眨眼说:“那还用说?30个呀。”这个同学笨吗?从她的思路看,主要是学生的思维还不是数学思维,她需要的不是教师不断地重复讲这类题目,而是老师帮助她建立起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数学语言,并运用这些数学语言之间的关系精心演绎,从而形成数学的思维能力。
有效的教学必须深入研究学生的思维特点,正是老师深刻反思自己教学的切入点,实现对把握教育契机,让学生去接受那些对他们来说难以理解的、抽象的东西。如果学生没有思维的积极参与,即便是老师讲过、强调过,也只能是徒劳。因为教过不等于学生学过,老师寻找教育契机,“贴”着学生讲,才能扎扎实实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关注每一个学生,才是提高教学的有效坦途,才是有效教学的生命,而有效参与不只是行动上的呼应,更重要的是学生思维上的同步、情感上的共鸣。
总之,只要我们把握教育契机,定能提高教育效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常学勤.教师课堂教学技能指导[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
关键词:有效教学;教育契机;教育效果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生活即是教育。”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不难发现教育契机无处不在,我们只有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教育契机,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才能更好地提高教育效果,才能使我们的教育艺术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我们知道教育教学质量不是由单一因素决定的,它要涉及教师、学生、教材、方法,同时还要体现六种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教材的关系、教师与方法的关系、学生与教材的关系、学生与方法的关系、教材与方法的关系。我们要想把这些关系做到最好,必须要把握好教育契机。因为教育契机是教师能够整体把握尽可能多的教育资源,根据现实需要和学生的状态,在最佳的教育时机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促进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形成,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联系实际备课,捕捉教育契机
教学规律告诉我们,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师要为学生服务,离开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则毫无意义。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培养目标问题,它是出发点也是归宿点,我们的一切教学都应该围绕它而展开。但是在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一部分教师在备课中把教案看成是方案,在教案编写的过程中写得过于细、过于死,甚至把自己过渡的语言、学生的答案都事先设计好,在课堂上教师就像演员背台词,学生在配对白,然后按部就班地组织学生、组织教学。我记的看过这样一个案例:在一堂数学课上,老师为了给学生讲解“对称”的概念,老师课前准备了大量的京剧脸谱在课堂上使用,她利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演示,并且告诉学生这就是国粹。一节课结束后,老师问学生:“国粹是什么?”有的学生说:“国粹就是鬼脸。”让听课老师哭笑不得。出现这样的原因在于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脱离了学生的数学现实。
我们在备课时必须直面学生的学习以及生活的实际,然后从学生已有的基础生活经验以及认知规律、心理特征等方面出发,例如,一位教师在备《有这样一个小村庄》时,他考虑到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的差异,东部和西部地域的差异,利用学生生活的实际捕捉教育契机,组织学生对周边环境进行调查,开展植树造林活动,然后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并设计了个性化的教案,将认识转化为行动,在实践中加深体验,深化情感,使备课由为它所困转变为为它所动,最終为我所用,这样无疑为提高课堂效率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二、亲身体验,把握教育契机
生活中随处都有许多生动的,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人和事,关键是教师能不能发现并将其引入教育教学当中,让学生亲身体验,把握教育契机,这也是提高效率的一种好办法。
例如,一位教师在讲《林海》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脚落在几尺厚的松针上总没有实实在在的感觉”,老师就想了一个办法:他搜集路边的树叶,来让学生踏,这样使学生有了感性的认识,对文章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又如,在教学《小雨沙沙》一课时,天空突然下起了小雨,教师打破了原来的教学顺序,组织学生到操场听雨、赏雨、读雨、沐雨、品雨,让这突如其来的雨变成了学生的切实体验,变成了教育契机。再如: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时,学生盛水的瓶子不小心打破了,教师说了一句“宝贝,你帮乌鸦找到了一种新的方法”,这样既消除了学生的恐慌,又丰富了课堂内容,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把握教育契机
我们在讲课的过程中不仅要用生活实际,还要关注教材的合理性,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把握教育契机,帮助我们的学生建立起与题目对应的语言,并且运用这些语言来处理各种关系,形成思维的能力。我们要从生活经验开始,培养思维习惯,善于将这些思维转化为学生生活中的例子,从而进行形式化的演绎思考。
在工作中,许多教师的教学忽视了对学生知识和能力基础的研究,表现为教与学都很吃力。而优秀教师的教学都特别注重从学生角度出发,把握教育契机。
各科老师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学困生”,对于学生的学习困难,很多是思维方法的问题,如果教师要研究学生的思维状态,找到绊倒学生的障碍,把握教育契机,就能设法清除它。记得我教过一个数学成绩很差的学生,有一次她做一道题:三班35个学生每天清理25千克垃圾,10天清理多少千克垃圾?她先是35×25×10,我告诉她错了,她就改用除法,除法不对,她就改用加法。于是我说:“你的学籍是10号,如果你每天吃2个苹果,15天吃几个?”她眨眨眼说:“那还用说?30个呀。”这个同学笨吗?从她的思路看,主要是学生的思维还不是数学思维,她需要的不是教师不断地重复讲这类题目,而是老师帮助她建立起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数学语言,并运用这些数学语言之间的关系精心演绎,从而形成数学的思维能力。
有效的教学必须深入研究学生的思维特点,正是老师深刻反思自己教学的切入点,实现对把握教育契机,让学生去接受那些对他们来说难以理解的、抽象的东西。如果学生没有思维的积极参与,即便是老师讲过、强调过,也只能是徒劳。因为教过不等于学生学过,老师寻找教育契机,“贴”着学生讲,才能扎扎实实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关注每一个学生,才是提高教学的有效坦途,才是有效教学的生命,而有效参与不只是行动上的呼应,更重要的是学生思维上的同步、情感上的共鸣。
总之,只要我们把握教育契机,定能提高教育效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常学勤.教师课堂教学技能指导[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