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高等学历教育中会计被赋予愈来愈重要的地位,所有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均开设了会计课程。本文结合教学实践,研究探讨了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目标、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推动了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创新。
关键词:经济管理类专业; 会计教学; 创新
会计作为一种核算技术适用于各种行业、各种经济类型和不同经济主体,财务会计信息作为核心的价值信息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在高等学历教育中,会计被赋予愈来愈重要的地位,教育部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明确将会计学课程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和其他有关专业的主要课程。高等本科院校的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一直将会计课程设为必修的专业课程。但是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从事会计教学的教师不仅要承担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的教学工作,可能还包括不同学历种类、不同学历层次的教学。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条件下和有限的学时内,使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学生学习掌握会计理论与方法,全面了解会计主体经济活动的资金运动,培育他们有效运用财会信息进行经济活动分析、理性导向经济决策的能力,的确是有待深入探讨的教学研究课题。
1 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现状
目前,在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中,从授课教师到学生都存在一些认识上的偏差,从而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会计课程的教学效果。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1 教学目的不明确
在各本科院校的培养计划中,并未明确划分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和会计专业的教学目标,往往实行的是一视同仁政策,这使得非会计专业的学生疲于死记硬套会计专业的一般基本概念和原理,缺乏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分析,忽视会计对非会计专业学生的作用,影响了学生对会计学习的积极性。一些教师对会计学专业要学习的知识与非会计专业的教学内容二者区分不清,加之对非会计专业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内容缺乏必要的了解,难以把握会计对于非会计专业学生的作用。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就无法将会计教学与特定的专业需求相联系,只能就会计论会计,所讲的内容不能很好的吸引学生,要么让学生觉得会计晦涩难懂、深不可测,要么使学生不知所云,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而当学生感觉教师所讲的会计与他们所学的专业毫不相干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大打折扣,更谈不上学习兴趣了。面对学生的这种消极学习态度,教师往往也会逐渐丧失了教学的激情。这种由于目的不明确而导致的教与学沟通出现问题的结果就是,会计教学和会计学习的双重失败。
1.2 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
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与会计专业本科生都是应届高中生直升大学的,在学习基础、学习方法及社会生活经验上基本相同,会计教育对象的区别在于他们学习的专业不同和对会计知识的需求不同。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对某些会计知识(如会计记录的方法、会计技能的操作)的兴趣要大大逊于会计专业的学生,同时他们学习的侧重点和对会计知识的关注点也不相同,因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相同,师资力量的分配也不相同。然而在师资紧张的院校,往往会出现同一名会计专业教师同时担任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和会计专业的会计课程的教学任务,忽视了对专业与非专业的不同学生应把握不同的教学侧重点。
1.3 教材体系陈旧且缺乏针对性
如何选用适合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教材是涉及教学改革的关键问题。多数院校都是采用会计专业的教材作为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的教材,而此类会计专业使用的教材都将重点放在会计核算中,对于会计报表分析和会计信息如何使用涉及较少,影响了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教学的目的。特别是在当前提倡会计国际化的阶段,部分会计教材的内容和观点陈旧过时,不能及时反映最新的会计理论和处理方式。
1.4 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
对于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来说,实践环节的教学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由学生到校外实习,即到具体的单位,由会计人员指导学生做一些具体的会计工作;二是校内模拟实习,即由学生到模拟实验室,在教师指导下做一些模拟的会计工作。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因课时不足一般不安排会计课程的校外实习,因此,就只有通过安排校内的模拟实习,让学生掌握实际的会计工作流程。但是,有的院校在非会计专业的培养计划中没有安排会计课程的校内模拟实习,有的名义上安排了却没有执行。放松甚至忽视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就会导致学生不能深入理解所学的内容,更不清楚会计的实际业务工作是如何操作进行的,使教学效果受到影响。
在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中真正存在校内模拟实习的院校中,有些完全按照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没有将不同专业具有不同教学目标和课程设置背景的教学对象区分开来,并从各自的课程体系和能力结构特点出发来设置和规划实践教学过程,导致学生对实习的积极性不高,实验效果不佳,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还有很多实习内容并没有结合专业特点,实习的业务量偏大,学习中填制了大量会计凭证、登记了很多会计账簿,却忽视了会计报表的编制和简单分析,以至于最终结果便是被大量的经济业务弄得晕头转向,无心编表,更不用说进行简单分析了。
2 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创新设想
2.1 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目标创新
从理论上说,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开展会计教育的动机,一则是考虑到会计理论知识与财务会计工作实务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即会计的普遍适用性;二则是基于非会计专业的内在逻辑联系而架构本学科知识结构完整性的需要。非会计专业开设会计课程、实施会计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期望学生通过学习会计课程,理解掌握会计这样一种价值信息核算技术,培养他们对经济数据的认知能力、运用能力,拓展思维,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符合高等教育培养知识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的培养目标,这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从事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有明显差异。 以大学本科为例,会计专业学生从入校到毕业的四年中。要开设初级、中级、高级的财务会计学、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学、会计电算化等十多门主干会计课程,经历专业引导、课堂教学、专业认知实习、课程模拟实验、行业会计实践、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完整的会计专业教学环节的培养,讲求专业课程学习与专业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全面性与会计专业工作能力的高标准要求;与此相比,非会计专业一般开设2~3门会计课程,作为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学时、学分有限,教学中不可能完全移植会计专业教学模式。
故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应本着使学生“懂会计,合理运用财务会计信息,分析经济问题、实施理性经济行为”的宗旨,安排适中的会计教学内容、教学难度,突出教学重点,与本专业要求相衔接,注意与其他课程的互补与渗透,采用与教学对象相协调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要求。
2.2 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内容创新
在对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教授会计课程时,不能就会计讲会计,特别是第一门会计课程——会计学,需要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知识进行课程导入和会计专业知识点的讲述。会计学课程内容分三个层面:一是会计基础理论与会计方法;二是从企业成立、经营活动主体过程到财务成果核算及年终决算;三是会计信息加工程序。按学生理解能力,掌握循序渐进的三个关键点:会计对象——会计账务处理——会计报表,逐步使学生学习掌握会计主体经济活动中的资金运动及其相应的会计处理、理解并合理运用会计综合信息,通过一定的实验教学,切实培养学生运用会计信息思考问题、理性分析相关问题的能力。
会计学的后续会计课程为财务管理,财务管理课程划分三个部分:基础理论、财务主体理财环节、理财专题;对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一般教学重点放在前两个部分,突出财务估价、资本成本资本结构、投融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等内容。对学生来说,财务管理课程的学习理解可能较难一点,教师注意掌控教学广度与深度,在基础理论与投融资部分可以安排章节论文,安排两个学时进行讲评,了解学生学习掌握情况。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运用财务知识,评析客观经济生活中的一般财务现象。在教学实践环节中,根据专业需要与经济动态安排专题讲座、模拟实验等,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他们做一些有关方面的问题研究。
财务管理的后续会计课程为财务报表分析,对于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学生来说,要对会计信息分析方法论、单项分析与财务效率分析、上市公司综合财务分析等内容进行重点讲解。适度增加完全成本(制造成本)与变动成本比较、会计控制、会计法规、传统行业标准等内容,引导学生学会客观理解会计信息,正确运用相关理论与方法分析会计信息。在实验教学中,重点安排对上市公司财务分析、财务判断提出建议等内容,开展投资理财模拟实验,有条件的参与国家、地方和院校举办的模拟实验竞赛。在此需要说明一点:对于不开设财务报表分析课程且会计学课程中未曾展开财务报表分析的有关专业来说,可将报表基本分析理论与方法、上市公司财务分析指标及其运用等内容安排到财务管理课程中。
2.3 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材体系创新
教材是教学计划实施的载体,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使用的会计教材应区别于会计专业,其教材应适应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目的和特点,遵循其教学原则。然而,现有的会计理论和实践教材,基本上是按照财经类专业教学要求编写的,会计知识模块的内容分散在多门课程之中,没有合适教材可供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使用,迫切需要开展以下工作。
2.3.1 教材中教学内容应向模块化发展
由于需学习会计知识的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学生将来的就业面较广,会计教学应服务于学生将来的就业意愿或选修目的,因此对教材的内容可进行模块化处理,在每一大模块下又分成几个小模块。这样便于教师根据学生意愿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也可以根据需要选学其中的其他内容。会计教学内容可设计分为四大模块:①会计基础知识:介绍会计史及会计概念、会计法规、会计要素、会计原则、会计核算方法等;②借贷记账法及其应用:又分为工业、商业、旅游、运输、建筑业、事业、金融单位等小模块分别介绍各行业主要会计核算及成本计算方法;③会计综合知识:又分为一般会计核算(介绍各行业相同的核算如固定资产折旧、投资等)、会计账簿组织、财产清查、金融、证券、税务知识等小模块;④会计信息分析:主要介绍报表分析。
2.3.2 教材中理论教学应适度
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学生对会计理论的学习需求不高,教材中对会计理论的介绍不宜太深,应浅显。对于会计准则的介绍应以案例介绍为主,要求学生对会计假设、会计原则、会计要素有感性了解便可,他们可以背不出会计准则中这些概念的具体定义,但一定要能判断事物的正确与错误。例如,他们必须知道什么是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对于具体某项资产要知道其属于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还是长期投资等等。所以教材中的理论介绍应以最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为准。教材中应配备大量案例性判断题,加深学生对会计理论的理解。
2.3.3 教材编写时应忽略会计操作技能,突出经济实用性
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学生不必掌握如何编制会计凭证,如何登记会计账簿,如何编制会计报表,即他们不必学习会计操作技能,但一定要明白会计凭证、账簿、报表在会计工作中的重要性。例如,对《会计学课程》中的会计账簿组织内容不能做简单删除,只是教学的角度与会计专业不同,应联系有关会计法规如《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介绍证、账、表的概念及财务工作中的有关规定,而不必花大量笔墨在凭证的编制、结账与对账上。教材内容一定要突出经济生活中会计知识的实用性,对与之有关的金融、税务、证券等知识也应加以介绍,如银行结算方式、所得税的计算与交纳等。
2.3.4 教材的重点应放在会计信息分析 对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讲,会计信息分析是其学习的主要目的,学生可通过学习会计信息分析了解企业财务信息,为后续课程——《财务管理》打下基础。如会计报表主要应学习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会计资料分析的指标应学习:①偿债能力指标,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②盈利能力指标,如销售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等;③企业发展能力指标,如销售增长率、资本积累率等。对于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来讲,还可以学习营运能力指标,如流动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为满足学生的理财需要,还可以介绍市盈率、每股收益等指标。
2.4 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方法创新
在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多地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批判性思维教学法, 注重管理能力的培养。
2.4.1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的应用与改进
很多人将多媒体辅助教学误解为仅仅是“多媒体辅助教”,对于如何进行“多媒体辅助学”和“多媒体辅助考”则考虑和实施得较少。完整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应该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2.4.1.1 “多媒体辅助教”。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并不是简单地把教师的教案通过投影仪投射到屏幕上,而是要利用多媒体能够处理图、文、声、像的优点,努力营造一个“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情融会、视听并用”的多媒体交互式教学环境。
2.4.1.2 “多媒体辅助学”。“多媒体辅助学”关键是建立良好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提供有效的支持服务,以帮助、促进、维持有效的非现场学习活动。在建立良好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中需要注意:平台和课程设计应以学习者为中心,使操作便捷、易懂,并能提供下载、打印等功能;建立多个信息传递通道,及时发布信息,并对学生的信息给予及时反馈;设置专门人员为学生解决各种问题,如辅导教师、咨询人员、学生顾问;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搜索功能,制作和编制帮助软件和文档。
2.4.1.3 “多媒体辅助考”。“多媒体辅助考”主要是要求建立完善的会计网络考试系统,这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有足够的计算机供学生同时进行考试,或者是建立大量的试题库,使得计算机可以随时随机选择设计出一套可供考试的试卷;二是要及时地更新试题库中的试题;三是设计科学的考试软件。
2.4.2 批判性思维教学法的应用与改进
批判性思维就是在研究问题时,对复杂多变的真实情况根据有用的证据和切实可行的价值体系整合所有相关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到一个令人可以接受的假设或结论。目前,批判性思维教学方法研究在美国的教育理论界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而且,以Richard Paul为核心的研究小组所设计的“三因素”(推理元素、智力标准和智力特质)批判思维模式被认为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工商管理专业会计教学中运用批判性思维教学法,有利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更快地理解会计知识,更有利于将会计知识运用于自己的专业学习和将来的工作中去。
2.5 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考评体系创新
考核评价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学生应本着“淡化理论、注重基础”的原则。“淡化理论”是指考核非会计专业学生会计知识的掌握应区分不同的学习对象,采用灵活性原则,对学生掌握会计知识的要求应淡化理论要求。“注重基础”是指会计课程的考核应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只要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掌握了必要的会计学知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财务报表的分析,说出正确的理由,都应给予合格的评分。会计考试评估方式应注重考察学生掌握会计知识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考核方式可在实验教学的基础上,以案例的分析和评价作为依据,突出考核学生的方法和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结束语
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是所有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教学环节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会计课程只是众多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所以一般本科高校对于会计课程的安排一般是两门,100学时左右。要想在这短短的时间内,学好这么多的内容,对教师和学生来说无疑都是极大的考验。因此,在会计课程的教学中,明确教学目的、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结合专业特色展开教学并重视实践教学,以实践教学带动理论教学就显得非常重要。只有真正地使学生掌握将来所需的有关会计知识,特别是有关会计信息的内容、实际应用等,才能构建学生合理的知识体系,培养较强的综合能力,更好地迎接未来社会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陈敏,徐梅,颜刘瑶.非会计学专业会计教学体系改革——基于湖南对象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实践调查分析[J]. 财会通讯(综合下),2009,(2)
[2] 楚蓓. 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内容的设计[J]. 全国商情,2009,(13)
[3] 王春萍. 案例教学法在会计高职教育中的应用[J]. 会计之友,2007,(5)
[4] 瞿晓龙. 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培养目标:复合型人才[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7,(14)
[5] 范力. 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若干问题探讨[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3)
[6] 隆瑞. 哈佛商学院MBA案例全书[M]. 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
关键词:经济管理类专业; 会计教学; 创新
会计作为一种核算技术适用于各种行业、各种经济类型和不同经济主体,财务会计信息作为核心的价值信息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在高等学历教育中,会计被赋予愈来愈重要的地位,教育部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明确将会计学课程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和其他有关专业的主要课程。高等本科院校的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一直将会计课程设为必修的专业课程。但是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从事会计教学的教师不仅要承担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的教学工作,可能还包括不同学历种类、不同学历层次的教学。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条件下和有限的学时内,使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学生学习掌握会计理论与方法,全面了解会计主体经济活动的资金运动,培育他们有效运用财会信息进行经济活动分析、理性导向经济决策的能力,的确是有待深入探讨的教学研究课题。
1 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现状
目前,在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中,从授课教师到学生都存在一些认识上的偏差,从而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会计课程的教学效果。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1 教学目的不明确
在各本科院校的培养计划中,并未明确划分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和会计专业的教学目标,往往实行的是一视同仁政策,这使得非会计专业的学生疲于死记硬套会计专业的一般基本概念和原理,缺乏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分析,忽视会计对非会计专业学生的作用,影响了学生对会计学习的积极性。一些教师对会计学专业要学习的知识与非会计专业的教学内容二者区分不清,加之对非会计专业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内容缺乏必要的了解,难以把握会计对于非会计专业学生的作用。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就无法将会计教学与特定的专业需求相联系,只能就会计论会计,所讲的内容不能很好的吸引学生,要么让学生觉得会计晦涩难懂、深不可测,要么使学生不知所云,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而当学生感觉教师所讲的会计与他们所学的专业毫不相干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大打折扣,更谈不上学习兴趣了。面对学生的这种消极学习态度,教师往往也会逐渐丧失了教学的激情。这种由于目的不明确而导致的教与学沟通出现问题的结果就是,会计教学和会计学习的双重失败。
1.2 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
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与会计专业本科生都是应届高中生直升大学的,在学习基础、学习方法及社会生活经验上基本相同,会计教育对象的区别在于他们学习的专业不同和对会计知识的需求不同。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对某些会计知识(如会计记录的方法、会计技能的操作)的兴趣要大大逊于会计专业的学生,同时他们学习的侧重点和对会计知识的关注点也不相同,因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相同,师资力量的分配也不相同。然而在师资紧张的院校,往往会出现同一名会计专业教师同时担任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和会计专业的会计课程的教学任务,忽视了对专业与非专业的不同学生应把握不同的教学侧重点。
1.3 教材体系陈旧且缺乏针对性
如何选用适合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教材是涉及教学改革的关键问题。多数院校都是采用会计专业的教材作为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的教材,而此类会计专业使用的教材都将重点放在会计核算中,对于会计报表分析和会计信息如何使用涉及较少,影响了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教学的目的。特别是在当前提倡会计国际化的阶段,部分会计教材的内容和观点陈旧过时,不能及时反映最新的会计理论和处理方式。
1.4 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
对于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来说,实践环节的教学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由学生到校外实习,即到具体的单位,由会计人员指导学生做一些具体的会计工作;二是校内模拟实习,即由学生到模拟实验室,在教师指导下做一些模拟的会计工作。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因课时不足一般不安排会计课程的校外实习,因此,就只有通过安排校内的模拟实习,让学生掌握实际的会计工作流程。但是,有的院校在非会计专业的培养计划中没有安排会计课程的校内模拟实习,有的名义上安排了却没有执行。放松甚至忽视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就会导致学生不能深入理解所学的内容,更不清楚会计的实际业务工作是如何操作进行的,使教学效果受到影响。
在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中真正存在校内模拟实习的院校中,有些完全按照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没有将不同专业具有不同教学目标和课程设置背景的教学对象区分开来,并从各自的课程体系和能力结构特点出发来设置和规划实践教学过程,导致学生对实习的积极性不高,实验效果不佳,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还有很多实习内容并没有结合专业特点,实习的业务量偏大,学习中填制了大量会计凭证、登记了很多会计账簿,却忽视了会计报表的编制和简单分析,以至于最终结果便是被大量的经济业务弄得晕头转向,无心编表,更不用说进行简单分析了。
2 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创新设想
2.1 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目标创新
从理论上说,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开展会计教育的动机,一则是考虑到会计理论知识与财务会计工作实务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即会计的普遍适用性;二则是基于非会计专业的内在逻辑联系而架构本学科知识结构完整性的需要。非会计专业开设会计课程、实施会计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期望学生通过学习会计课程,理解掌握会计这样一种价值信息核算技术,培养他们对经济数据的认知能力、运用能力,拓展思维,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符合高等教育培养知识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的培养目标,这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从事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有明显差异。 以大学本科为例,会计专业学生从入校到毕业的四年中。要开设初级、中级、高级的财务会计学、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学、会计电算化等十多门主干会计课程,经历专业引导、课堂教学、专业认知实习、课程模拟实验、行业会计实践、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完整的会计专业教学环节的培养,讲求专业课程学习与专业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全面性与会计专业工作能力的高标准要求;与此相比,非会计专业一般开设2~3门会计课程,作为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学时、学分有限,教学中不可能完全移植会计专业教学模式。
故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应本着使学生“懂会计,合理运用财务会计信息,分析经济问题、实施理性经济行为”的宗旨,安排适中的会计教学内容、教学难度,突出教学重点,与本专业要求相衔接,注意与其他课程的互补与渗透,采用与教学对象相协调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要求。
2.2 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内容创新
在对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教授会计课程时,不能就会计讲会计,特别是第一门会计课程——会计学,需要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知识进行课程导入和会计专业知识点的讲述。会计学课程内容分三个层面:一是会计基础理论与会计方法;二是从企业成立、经营活动主体过程到财务成果核算及年终决算;三是会计信息加工程序。按学生理解能力,掌握循序渐进的三个关键点:会计对象——会计账务处理——会计报表,逐步使学生学习掌握会计主体经济活动中的资金运动及其相应的会计处理、理解并合理运用会计综合信息,通过一定的实验教学,切实培养学生运用会计信息思考问题、理性分析相关问题的能力。
会计学的后续会计课程为财务管理,财务管理课程划分三个部分:基础理论、财务主体理财环节、理财专题;对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一般教学重点放在前两个部分,突出财务估价、资本成本资本结构、投融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等内容。对学生来说,财务管理课程的学习理解可能较难一点,教师注意掌控教学广度与深度,在基础理论与投融资部分可以安排章节论文,安排两个学时进行讲评,了解学生学习掌握情况。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运用财务知识,评析客观经济生活中的一般财务现象。在教学实践环节中,根据专业需要与经济动态安排专题讲座、模拟实验等,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他们做一些有关方面的问题研究。
财务管理的后续会计课程为财务报表分析,对于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学生来说,要对会计信息分析方法论、单项分析与财务效率分析、上市公司综合财务分析等内容进行重点讲解。适度增加完全成本(制造成本)与变动成本比较、会计控制、会计法规、传统行业标准等内容,引导学生学会客观理解会计信息,正确运用相关理论与方法分析会计信息。在实验教学中,重点安排对上市公司财务分析、财务判断提出建议等内容,开展投资理财模拟实验,有条件的参与国家、地方和院校举办的模拟实验竞赛。在此需要说明一点:对于不开设财务报表分析课程且会计学课程中未曾展开财务报表分析的有关专业来说,可将报表基本分析理论与方法、上市公司财务分析指标及其运用等内容安排到财务管理课程中。
2.3 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材体系创新
教材是教学计划实施的载体,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使用的会计教材应区别于会计专业,其教材应适应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目的和特点,遵循其教学原则。然而,现有的会计理论和实践教材,基本上是按照财经类专业教学要求编写的,会计知识模块的内容分散在多门课程之中,没有合适教材可供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使用,迫切需要开展以下工作。
2.3.1 教材中教学内容应向模块化发展
由于需学习会计知识的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学生将来的就业面较广,会计教学应服务于学生将来的就业意愿或选修目的,因此对教材的内容可进行模块化处理,在每一大模块下又分成几个小模块。这样便于教师根据学生意愿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也可以根据需要选学其中的其他内容。会计教学内容可设计分为四大模块:①会计基础知识:介绍会计史及会计概念、会计法规、会计要素、会计原则、会计核算方法等;②借贷记账法及其应用:又分为工业、商业、旅游、运输、建筑业、事业、金融单位等小模块分别介绍各行业主要会计核算及成本计算方法;③会计综合知识:又分为一般会计核算(介绍各行业相同的核算如固定资产折旧、投资等)、会计账簿组织、财产清查、金融、证券、税务知识等小模块;④会计信息分析:主要介绍报表分析。
2.3.2 教材中理论教学应适度
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学生对会计理论的学习需求不高,教材中对会计理论的介绍不宜太深,应浅显。对于会计准则的介绍应以案例介绍为主,要求学生对会计假设、会计原则、会计要素有感性了解便可,他们可以背不出会计准则中这些概念的具体定义,但一定要能判断事物的正确与错误。例如,他们必须知道什么是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对于具体某项资产要知道其属于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还是长期投资等等。所以教材中的理论介绍应以最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为准。教材中应配备大量案例性判断题,加深学生对会计理论的理解。
2.3.3 教材编写时应忽略会计操作技能,突出经济实用性
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学生不必掌握如何编制会计凭证,如何登记会计账簿,如何编制会计报表,即他们不必学习会计操作技能,但一定要明白会计凭证、账簿、报表在会计工作中的重要性。例如,对《会计学课程》中的会计账簿组织内容不能做简单删除,只是教学的角度与会计专业不同,应联系有关会计法规如《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介绍证、账、表的概念及财务工作中的有关规定,而不必花大量笔墨在凭证的编制、结账与对账上。教材内容一定要突出经济生活中会计知识的实用性,对与之有关的金融、税务、证券等知识也应加以介绍,如银行结算方式、所得税的计算与交纳等。
2.3.4 教材的重点应放在会计信息分析 对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讲,会计信息分析是其学习的主要目的,学生可通过学习会计信息分析了解企业财务信息,为后续课程——《财务管理》打下基础。如会计报表主要应学习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会计资料分析的指标应学习:①偿债能力指标,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②盈利能力指标,如销售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等;③企业发展能力指标,如销售增长率、资本积累率等。对于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来讲,还可以学习营运能力指标,如流动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为满足学生的理财需要,还可以介绍市盈率、每股收益等指标。
2.4 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方法创新
在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多地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批判性思维教学法, 注重管理能力的培养。
2.4.1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的应用与改进
很多人将多媒体辅助教学误解为仅仅是“多媒体辅助教”,对于如何进行“多媒体辅助学”和“多媒体辅助考”则考虑和实施得较少。完整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应该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2.4.1.1 “多媒体辅助教”。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并不是简单地把教师的教案通过投影仪投射到屏幕上,而是要利用多媒体能够处理图、文、声、像的优点,努力营造一个“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情融会、视听并用”的多媒体交互式教学环境。
2.4.1.2 “多媒体辅助学”。“多媒体辅助学”关键是建立良好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提供有效的支持服务,以帮助、促进、维持有效的非现场学习活动。在建立良好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中需要注意:平台和课程设计应以学习者为中心,使操作便捷、易懂,并能提供下载、打印等功能;建立多个信息传递通道,及时发布信息,并对学生的信息给予及时反馈;设置专门人员为学生解决各种问题,如辅导教师、咨询人员、学生顾问;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搜索功能,制作和编制帮助软件和文档。
2.4.1.3 “多媒体辅助考”。“多媒体辅助考”主要是要求建立完善的会计网络考试系统,这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有足够的计算机供学生同时进行考试,或者是建立大量的试题库,使得计算机可以随时随机选择设计出一套可供考试的试卷;二是要及时地更新试题库中的试题;三是设计科学的考试软件。
2.4.2 批判性思维教学法的应用与改进
批判性思维就是在研究问题时,对复杂多变的真实情况根据有用的证据和切实可行的价值体系整合所有相关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到一个令人可以接受的假设或结论。目前,批判性思维教学方法研究在美国的教育理论界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而且,以Richard Paul为核心的研究小组所设计的“三因素”(推理元素、智力标准和智力特质)批判思维模式被认为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工商管理专业会计教学中运用批判性思维教学法,有利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更快地理解会计知识,更有利于将会计知识运用于自己的专业学习和将来的工作中去。
2.5 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考评体系创新
考核评价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学生应本着“淡化理论、注重基础”的原则。“淡化理论”是指考核非会计专业学生会计知识的掌握应区分不同的学习对象,采用灵活性原则,对学生掌握会计知识的要求应淡化理论要求。“注重基础”是指会计课程的考核应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只要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掌握了必要的会计学知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财务报表的分析,说出正确的理由,都应给予合格的评分。会计考试评估方式应注重考察学生掌握会计知识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考核方式可在实验教学的基础上,以案例的分析和评价作为依据,突出考核学生的方法和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结束语
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是所有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教学环节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会计课程只是众多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所以一般本科高校对于会计课程的安排一般是两门,100学时左右。要想在这短短的时间内,学好这么多的内容,对教师和学生来说无疑都是极大的考验。因此,在会计课程的教学中,明确教学目的、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结合专业特色展开教学并重视实践教学,以实践教学带动理论教学就显得非常重要。只有真正地使学生掌握将来所需的有关会计知识,特别是有关会计信息的内容、实际应用等,才能构建学生合理的知识体系,培养较强的综合能力,更好地迎接未来社会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陈敏,徐梅,颜刘瑶.非会计学专业会计教学体系改革——基于湖南对象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实践调查分析[J]. 财会通讯(综合下),2009,(2)
[2] 楚蓓. 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内容的设计[J]. 全国商情,2009,(13)
[3] 王春萍. 案例教学法在会计高职教育中的应用[J]. 会计之友,2007,(5)
[4] 瞿晓龙. 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培养目标:复合型人才[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7,(14)
[5] 范力. 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若干问题探讨[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3)
[6] 隆瑞. 哈佛商学院MBA案例全书[M]. 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