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生迫于高考的压力,将主要精力都用在了学习上,而忽略了自身身体健康的发展。同时,学校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除了要提高文化课的教学质量,也应该注重体育课的正常开展,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田径作为高中体育教学的重要项目,同样也是短板之一,很多体育教师难以把握田径训练量、训练强度等的科学关系,导致高中田径教学不能起到对学生身体健康的促进作用。痹症将以田径为研究对象,讨论田径训练量和训练强度等的方法,供广大高中体育教师参考。
关键词:高中田径;训练量;训练强度
1高中田径训练的重要性及其影响因素
每个年龄段的学生都有其独特的心理、生理特征,除了基础的课程教学外,体育课的顺利开展能够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发展,保证“革命的本钱”,从这个角度来讲,高中田径训练是所有学生强身健体的基本课程。另一方面,通过专业的田径训练,能够在学生群体中挑选出佼佼者,向国家输送大量的田径人才,从而提高我国的体育水平。青少年是我国未来体育事业的承担者,学校的田径教育水平对其发展格外重要。
总结来说,高中田径训练主要有以下影响因素:
1.1家庭方面因素
学生家长受制于长期以来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要求子女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文化课的学习中,体育锻炼、强身健体成了“不务正业”,忽视了田径训练对子女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中田径教学的开展。
1.2体育教师方面因素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要设计者和实施者,其对高中田径训练起着最为关键的作用。教师不仅要组织、安排田径训练的全过程,更要对田径训练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处理、解决,保证教学活动的安全开展;因此,高中体育教师的业务素养、职业操守等都直接影响到学生田径训练成绩。
1.3学生自身方面因素
笔者在体育课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尤其是高三学生)带着课本来参加体育活动,集体活动结束后便到角落里看书,当然并不是否定学生的努力,笔者认为在该参加体育锻炼、释放压力的时候就要放下书本、走出教室,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参加体育活动,继而投入更加紧张的学习中,也不失为一种好的学习习惯。
1.4社会关注度因素
新闻媒体对高中阶段的曝光仍限于文化课、“分数论”等应试教育的范围,鲜有对高中田径训练等其它体育活动的报道,也使得社会对高中体育教学有一定的抵触心理。
2高中田径训练量与训练强度的关系
其实不仅仅是高中田径训练,在常规的训练体系中,训练量与训练强度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二者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田径训练强度在一定程度上由训练频率和运动量决定,而田径训练强度则主要受运动时间、田径规模、个人身体素质等的影响。由此可见,要协调好训练量和训练强度的关系,其实就是要协调好训练频率、运动量、运动时间、田径规模等的相互关系,如果协调不好这几方面的关系,可能会对学生的身体健康产生消极影响,造成神经疲劳等现象,影响学生的学习。因此,教师要做好田径教学设计工作,协调好训练量和训练强度的关系,激发学生的田径潜能。
3协调高中田径教学训练量与训练强度的策略
3.1训练量与训练强度要均衡,保证学生能够适应
高中生处在青春期,身体各项机能有待成熟,而且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教师在田径教学活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把握好这两点,从学生的心理出发,把握训练量和训练强度的“度”和“量”。即训练应适中,过大的训练量和过高的训练强度都会损害学生的软组织,反之,过小的训练量则起不到应有的训练效果。教师可以参考孙海平的训练方法,即先进行力量训练,然后再开展速度训练,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剧本由一定的体力基础后再进行速度训练进一步提高速度。此外,田径训练设计要有一定的结构性,由少到多逐渐增加训练量和训练强度,并以严格的标准要求平时的训练,使日常训练更接近考试标准。另外,教师切忌根据自己的喜好、按照自己的体能状况调整训练强度和训练量,而要从青年人身体状况和心理状况的角度出发,也不能搞突击训练,不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和田径水平的真正提高。
3.2强化训练与专项训练都要开展,强化已有的训练成果
除了日常基本训练之外,还要开展强化训练和专项训练,并协调好训练量和训练强度二者的比例。强化训练是在日常训练的基础上,巩固、加强已有训练成果,在现有基础上有所提升,保证学生身体机能处于高水平,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田径潜能。专项训练包括速度训练、力量训练、心理素质等的训练等,是对田径中某一个点的提升和突破。教师在进行田径训练设计时,要把握好这几个方面的比例,要“合理膳食,不能偏食”,这样才能提高训练的效率。此外,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训练方法,教师们多坐在一起讨论、研究影响学生田径水平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并提出将这些影响因素降到最低的措施,从而提高田径训练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以短跑训练为例,教师应从人体能的基本规律出发,设置台阶性的训练活动,逐步提升训练强度,尽量减少训练次数、提高单次训练的质量,对学生的步法作出详细要求、规范学生的起跑动作等,对短跑中出现的一些误区和学生群体中常见的体能短板作出分析并加强训练;而针对学生起跑时出现的紧张兴许,则可以通过多次训练的方式来消除。
3.3差異化训练,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
在文化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一直提倡差异化教学,即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原则在体育田径教学中也同样适用。高中生处在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身体的各项技能需要锻炼来激发潜能,而且他们在生理、心理发展水平上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教师在进行田径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群体的差异性,差异化教学和针对性教学同时开展。高中田径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有班级组合式教学和集中式教学两种。前者是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到操场一起进行室外教学,安排的训练内容和训练强度基本相同,难以起到有效的训练效果;后者则是先将学生组织到一起进行集中的田径训练内容讲解,然后根据学生身体情况、性别等因素进行分组,实现差异化教学和针对性教学方式并举,使学生都能有适合其自身的训练量和训练强度,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田径水平。例如,对于体格健壮的男生,可以适当提高其训练强度和训练量,充分发挥其潜力;而对于体格较为弱小的女生,则适当减轻训练强度;而对于厌倦田径训练学生,则可以让其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通过其他方式提高其对田径训练的耐受能力。
3.4以“赛”教学,鼓励学生突破自我极限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好的训练成果是要经受住比赛的检验的,因此,教学活动也要“比赛化”,通过比赛激发学生的田径潜能。作为体育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战平台,带领他们真正“上战场”,在比赛中感受到田径运动的激情和高训练量、训练强度,让学生适应田径比赛的节奏。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好强的心理,通过比赛、竞速的方式提高学生对田径的热爱程度,而且通过一定的比赛训练,能够锻炼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防止他们在参加正式比赛时由于心理因素(紧张、焦虑等)而拉低成绩。另外,教师也要充分利用高中生“逆反心理”的特点,多用激励性、正面的以及适当的敦促性语言来与其交流个人的田径训练成果,让学生能“有面子”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更加努力地投入到田径训练中。“以赛练兵”的田径训练方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田径水平和心理素质,从而为国家输送更多的田径人才。
4结语
高中生处在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要做好体育田径教学的设计工作,协调学生学习与体育锻炼、田径训练量与训练强度等的关系。同时,田径教育关系着我国体育事业的传承与发展,高中体育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对高中田径训练强抓不懈,从而切实提高高中田径教学的质量,保证运动员日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海滨.浅谈如何把握好高中田径训练量与训练强度[J].当代体育科技,2017,02:36+38.
[2]张永军.关于高中田径训练量与训练强度的思考[J].田径,2014,(06):51-52.
关键词:高中田径;训练量;训练强度
1高中田径训练的重要性及其影响因素
每个年龄段的学生都有其独特的心理、生理特征,除了基础的课程教学外,体育课的顺利开展能够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发展,保证“革命的本钱”,从这个角度来讲,高中田径训练是所有学生强身健体的基本课程。另一方面,通过专业的田径训练,能够在学生群体中挑选出佼佼者,向国家输送大量的田径人才,从而提高我国的体育水平。青少年是我国未来体育事业的承担者,学校的田径教育水平对其发展格外重要。
总结来说,高中田径训练主要有以下影响因素:
1.1家庭方面因素
学生家长受制于长期以来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要求子女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文化课的学习中,体育锻炼、强身健体成了“不务正业”,忽视了田径训练对子女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中田径教学的开展。
1.2体育教师方面因素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要设计者和实施者,其对高中田径训练起着最为关键的作用。教师不仅要组织、安排田径训练的全过程,更要对田径训练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处理、解决,保证教学活动的安全开展;因此,高中体育教师的业务素养、职业操守等都直接影响到学生田径训练成绩。
1.3学生自身方面因素
笔者在体育课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尤其是高三学生)带着课本来参加体育活动,集体活动结束后便到角落里看书,当然并不是否定学生的努力,笔者认为在该参加体育锻炼、释放压力的时候就要放下书本、走出教室,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参加体育活动,继而投入更加紧张的学习中,也不失为一种好的学习习惯。
1.4社会关注度因素
新闻媒体对高中阶段的曝光仍限于文化课、“分数论”等应试教育的范围,鲜有对高中田径训练等其它体育活动的报道,也使得社会对高中体育教学有一定的抵触心理。
2高中田径训练量与训练强度的关系
其实不仅仅是高中田径训练,在常规的训练体系中,训练量与训练强度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二者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田径训练强度在一定程度上由训练频率和运动量决定,而田径训练强度则主要受运动时间、田径规模、个人身体素质等的影响。由此可见,要协调好训练量和训练强度的关系,其实就是要协调好训练频率、运动量、运动时间、田径规模等的相互关系,如果协调不好这几方面的关系,可能会对学生的身体健康产生消极影响,造成神经疲劳等现象,影响学生的学习。因此,教师要做好田径教学设计工作,协调好训练量和训练强度的关系,激发学生的田径潜能。
3协调高中田径教学训练量与训练强度的策略
3.1训练量与训练强度要均衡,保证学生能够适应
高中生处在青春期,身体各项机能有待成熟,而且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教师在田径教学活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把握好这两点,从学生的心理出发,把握训练量和训练强度的“度”和“量”。即训练应适中,过大的训练量和过高的训练强度都会损害学生的软组织,反之,过小的训练量则起不到应有的训练效果。教师可以参考孙海平的训练方法,即先进行力量训练,然后再开展速度训练,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剧本由一定的体力基础后再进行速度训练进一步提高速度。此外,田径训练设计要有一定的结构性,由少到多逐渐增加训练量和训练强度,并以严格的标准要求平时的训练,使日常训练更接近考试标准。另外,教师切忌根据自己的喜好、按照自己的体能状况调整训练强度和训练量,而要从青年人身体状况和心理状况的角度出发,也不能搞突击训练,不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和田径水平的真正提高。
3.2强化训练与专项训练都要开展,强化已有的训练成果
除了日常基本训练之外,还要开展强化训练和专项训练,并协调好训练量和训练强度二者的比例。强化训练是在日常训练的基础上,巩固、加强已有训练成果,在现有基础上有所提升,保证学生身体机能处于高水平,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田径潜能。专项训练包括速度训练、力量训练、心理素质等的训练等,是对田径中某一个点的提升和突破。教师在进行田径训练设计时,要把握好这几个方面的比例,要“合理膳食,不能偏食”,这样才能提高训练的效率。此外,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训练方法,教师们多坐在一起讨论、研究影响学生田径水平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并提出将这些影响因素降到最低的措施,从而提高田径训练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以短跑训练为例,教师应从人体能的基本规律出发,设置台阶性的训练活动,逐步提升训练强度,尽量减少训练次数、提高单次训练的质量,对学生的步法作出详细要求、规范学生的起跑动作等,对短跑中出现的一些误区和学生群体中常见的体能短板作出分析并加强训练;而针对学生起跑时出现的紧张兴许,则可以通过多次训练的方式来消除。
3.3差異化训练,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
在文化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一直提倡差异化教学,即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原则在体育田径教学中也同样适用。高中生处在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身体的各项技能需要锻炼来激发潜能,而且他们在生理、心理发展水平上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教师在进行田径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群体的差异性,差异化教学和针对性教学同时开展。高中田径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有班级组合式教学和集中式教学两种。前者是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到操场一起进行室外教学,安排的训练内容和训练强度基本相同,难以起到有效的训练效果;后者则是先将学生组织到一起进行集中的田径训练内容讲解,然后根据学生身体情况、性别等因素进行分组,实现差异化教学和针对性教学方式并举,使学生都能有适合其自身的训练量和训练强度,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田径水平。例如,对于体格健壮的男生,可以适当提高其训练强度和训练量,充分发挥其潜力;而对于体格较为弱小的女生,则适当减轻训练强度;而对于厌倦田径训练学生,则可以让其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通过其他方式提高其对田径训练的耐受能力。
3.4以“赛”教学,鼓励学生突破自我极限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好的训练成果是要经受住比赛的检验的,因此,教学活动也要“比赛化”,通过比赛激发学生的田径潜能。作为体育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战平台,带领他们真正“上战场”,在比赛中感受到田径运动的激情和高训练量、训练强度,让学生适应田径比赛的节奏。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好强的心理,通过比赛、竞速的方式提高学生对田径的热爱程度,而且通过一定的比赛训练,能够锻炼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防止他们在参加正式比赛时由于心理因素(紧张、焦虑等)而拉低成绩。另外,教师也要充分利用高中生“逆反心理”的特点,多用激励性、正面的以及适当的敦促性语言来与其交流个人的田径训练成果,让学生能“有面子”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更加努力地投入到田径训练中。“以赛练兵”的田径训练方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田径水平和心理素质,从而为国家输送更多的田径人才。
4结语
高中生处在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要做好体育田径教学的设计工作,协调学生学习与体育锻炼、田径训练量与训练强度等的关系。同时,田径教育关系着我国体育事业的传承与发展,高中体育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对高中田径训练强抓不懈,从而切实提高高中田径教学的质量,保证运动员日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海滨.浅谈如何把握好高中田径训练量与训练强度[J].当代体育科技,2017,02:36+38.
[2]张永军.关于高中田径训练量与训练强度的思考[J].田径,2014,(06):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