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提倡教师应该“蹲下来和孩子交流”,班主任也应该“面对面平等地和家长交流”,才能将彼此的心距拉近。教师应注意四点:正确对待当前的班级管理现状,做好“等距离”交流的心理预期;“尊重”是教师与家长“等距离”沟通的前提;“家访”是教师与家长“等距离”沟通的重要手段;“爱心”是教师与家长“等距离”沟通的平台。这样才可以架起心与心之间的桥梁,让每个孩子都成为可教之才。
[关键词]教师 家长 等距离
读罢吕赟老师的《班主任要有“距离”意识》,自己感到也有许多话想说。吕老师的文章指出:班主任在班级管理的实践中,必须有距离意识,把握好三个“距离”尺度,即:对全体学生要保持“零距离”;对任课老师要保持“近距离”;对家长要保持“等距离”。
新课程提倡教师应该“蹲下来和孩子交流”,班主任也应该“面对面平等地和家长交流”,才能将彼此的心距拉近!这或许会被许多老师所忽略,但作为新时代的老师,这点不单单是班主任要做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老师应该做到的。
我自从当班主任之后,发现一个问题,学优生家长觉得自己孩子很优秀,没有什么问题,不会与老师沟通交流;而大部分的学困生家长都不愿意与老师沟通交流,也可以说是“惧怕”与老师交流。久而久之就出现了家长与老师沟通脱节,对孩子的全面的发展很不利。那么,教师应如何“等距离”与家长进行沟通呢?
一、正确对待当前的班级管理现状,做好“等距离”交流的心理预期
当前的教育现状是催生与家长 “等距离”的催化剂。现在老师对于出现问题的学生,教育惩罚无从谈起,批评还得以和煦春风般循循善诱,老师的骂与责罚屡屡会遭到家长的质疑——不是说有教无类,师以传道、授业、解惑为重的吗?为何对我的孩子屡屡发难?面对屡教不改的学生,老师真是无奈,只有采取告知家长的方式,让家长来管教,一下子将家长、老师、学生之间的关系弄得十分紧张,即使当时把问题解决了,也只能达到暂时出现的效果,也不能彻底解决问题,不久又会出现反复,然后再请家长,就这样如此重复下去,家长对老师不满意,认为学生交给学校就应该由老师管教;学生对老师也是恨由心生;老师呢,自己觉得付出了很多,却落一个两面不是,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叫苦不迭。个别老师达不到心理预期的时候,会出现放弃想法和做法。
在面临诸多困难的情况下,教师应努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心想只要你是真心的对孩子和家长好,他们也会和你心与心的沟通。
二、“尊重”是教师与家长“等距离”沟通的前提
“敬人者,人恒敬之”。教师在与家长沟通交流时态度要热情、诚恳,创造一个和谐、轻松、愉快的氛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加。不能出现对学习好的孩子家长就态度好,而面对学习差的孩子家长就板起一副冷面孔,一味的批评指责;更不能对有权有钱的家长态度热情,对平民百姓家长又是另一张面孔。只有尊重家长,与家长保持平等关系,才能赢得家长的尊敬和信赖,才能保证与家长的顺利交谈。
我们常见的家长会基本就是教师的“一言堂”,也不管家长是否喜欢听,更不管所说的是否对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有用。在家长会中,应尊重家长,让他们作为主角。首先让学困生和特殊的学生家长先上来说出孩子的优点,也让这类家长从中找到自信,愿意和大家交流。设法调动家长积极发言,从中最大限度地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和个性特点,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教育措施。就家长提出的意见,做出合理的说明,表明态度。再对有共性的问题,与家长一起商讨。如:怎样最大限度地扬长避短,把教育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激发学生上进心的有效方法有哪些?教师和学生家长各应做哪些工作?怎样做到身教与言教的结合?如何创设良好的学校、家庭育人环境等等。
三、“家访”是教师与家长“等距离”沟通的重要手段
家访,是学校与家庭共同教育好孩子的一道不可或缺的手段。通过家访能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情况以及思想动态,让每一个学生不在学校却继续享受学校给予的关爱,耐心倾听家长对我们工作的反馈和建议,不仅取得了家长对学校和教师的理解和支持,同时还加深了教师与家长的感情。
一个周末我深入几个学生家中,进行家访,感受颇深。家访真能让我们和学生家长打成一片,感情亲切融洽,这样家长们就不再会有什么误会和责怨,很多家长对老师的到来,接待非常热情,他们觉得温暖,倍感兴奋。学生感到原来自己并不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自己在老师的心中不是可有可无的,教师总是在注视和关心着自己。有位学生这样说:“老师,您这次家访,给了我很大力量,我更加自信,我还要更加努力,争取在班上要做个好学生,在家里更要做个懂事的好孩子,你看我以后的表现。”还有位学生见到我的到来,开始非常紧张,站在门口不知所措,害怕我是来向家长“告状”的,没想到我只字不提他表现不好的地方,而是鼓励他要扬长避短,争取更大的进步。在轻松和谐的闲聊中,孩子越说越高兴,把自己的志向、思考统统都讲给老师听,家长也因此了解了孩子内心更深刻的东西,对孩子的表现越来越满意。我和家长促膝谈心,用一分为二地观点分析学生,同时把握实际,灵活调节,在轻松融洽的气氛中提出孩子存在的问题,共同商量、探讨教育措施,使学生心服口服,家长也欣然配合。
四、“爱心”是教师与家长“等距离”沟通的平台
爱,是一门学问,而教师的爱则不同,它是一种特殊的爱,需要把整个心灵都献给孩子们,孩子才会爱老师,只有这样的爱才会有良好的教育效果。
记得有一次早读刚刚下课学生正准备去做广播操,突然班长急急忙忙跑过来说:“老师不好了,有位同学全身抽搐快晕过去了!”我听完立马边打电话急救边跑去教室,不到两分钟他爸爸也到了,我们赶紧去医院了,他爸爸说没事的,但我还是不放心,坚持去医院并把自己的外套也脱下来给他披上……那天下午我要他在家好好休息,晚上我到家却总觉得少了什么,我打了电话给他家长问孩子的情况。第二天来到学校我发现自己的办公桌上有张纸条:王老师我爸爸妈妈说我很幸福,因为有一个这么好的老师,谢谢您对我如此的关心,我会以最优异的成绩来报答您的。瞬间我眼眶红了,其实爱很简单,就是一个简单的动作,一句关心的话语,一个慰问的电话……
因此,与家长沟通并不难,有对学生的爱,对教育事业的爱,就能又垒起“等距离”交流的平台, 就能与家长和睦相处,真诚相等,只要我们老师把自己对学生的那份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充分地流露给家长,让家长觉得你是真心实意地关心爱护孩子,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孩子能成为一个优秀学生,并以平常人的心态,用朋友的方式与家长交谈,就一定能得到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的。
无论运用何种方式、何种技巧与家长沟通,最为关键的是要以诚待人,以心换心,同时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理论水平,这样才可以架起心与心之间的桥梁,让每个孩子都成为可教之才。
[关键词]教师 家长 等距离
读罢吕赟老师的《班主任要有“距离”意识》,自己感到也有许多话想说。吕老师的文章指出:班主任在班级管理的实践中,必须有距离意识,把握好三个“距离”尺度,即:对全体学生要保持“零距离”;对任课老师要保持“近距离”;对家长要保持“等距离”。
新课程提倡教师应该“蹲下来和孩子交流”,班主任也应该“面对面平等地和家长交流”,才能将彼此的心距拉近!这或许会被许多老师所忽略,但作为新时代的老师,这点不单单是班主任要做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老师应该做到的。
我自从当班主任之后,发现一个问题,学优生家长觉得自己孩子很优秀,没有什么问题,不会与老师沟通交流;而大部分的学困生家长都不愿意与老师沟通交流,也可以说是“惧怕”与老师交流。久而久之就出现了家长与老师沟通脱节,对孩子的全面的发展很不利。那么,教师应如何“等距离”与家长进行沟通呢?
一、正确对待当前的班级管理现状,做好“等距离”交流的心理预期
当前的教育现状是催生与家长 “等距离”的催化剂。现在老师对于出现问题的学生,教育惩罚无从谈起,批评还得以和煦春风般循循善诱,老师的骂与责罚屡屡会遭到家长的质疑——不是说有教无类,师以传道、授业、解惑为重的吗?为何对我的孩子屡屡发难?面对屡教不改的学生,老师真是无奈,只有采取告知家长的方式,让家长来管教,一下子将家长、老师、学生之间的关系弄得十分紧张,即使当时把问题解决了,也只能达到暂时出现的效果,也不能彻底解决问题,不久又会出现反复,然后再请家长,就这样如此重复下去,家长对老师不满意,认为学生交给学校就应该由老师管教;学生对老师也是恨由心生;老师呢,自己觉得付出了很多,却落一个两面不是,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叫苦不迭。个别老师达不到心理预期的时候,会出现放弃想法和做法。
在面临诸多困难的情况下,教师应努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心想只要你是真心的对孩子和家长好,他们也会和你心与心的沟通。
二、“尊重”是教师与家长“等距离”沟通的前提
“敬人者,人恒敬之”。教师在与家长沟通交流时态度要热情、诚恳,创造一个和谐、轻松、愉快的氛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加。不能出现对学习好的孩子家长就态度好,而面对学习差的孩子家长就板起一副冷面孔,一味的批评指责;更不能对有权有钱的家长态度热情,对平民百姓家长又是另一张面孔。只有尊重家长,与家长保持平等关系,才能赢得家长的尊敬和信赖,才能保证与家长的顺利交谈。
我们常见的家长会基本就是教师的“一言堂”,也不管家长是否喜欢听,更不管所说的是否对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有用。在家长会中,应尊重家长,让他们作为主角。首先让学困生和特殊的学生家长先上来说出孩子的优点,也让这类家长从中找到自信,愿意和大家交流。设法调动家长积极发言,从中最大限度地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和个性特点,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教育措施。就家长提出的意见,做出合理的说明,表明态度。再对有共性的问题,与家长一起商讨。如:怎样最大限度地扬长避短,把教育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激发学生上进心的有效方法有哪些?教师和学生家长各应做哪些工作?怎样做到身教与言教的结合?如何创设良好的学校、家庭育人环境等等。
三、“家访”是教师与家长“等距离”沟通的重要手段
家访,是学校与家庭共同教育好孩子的一道不可或缺的手段。通过家访能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情况以及思想动态,让每一个学生不在学校却继续享受学校给予的关爱,耐心倾听家长对我们工作的反馈和建议,不仅取得了家长对学校和教师的理解和支持,同时还加深了教师与家长的感情。
一个周末我深入几个学生家中,进行家访,感受颇深。家访真能让我们和学生家长打成一片,感情亲切融洽,这样家长们就不再会有什么误会和责怨,很多家长对老师的到来,接待非常热情,他们觉得温暖,倍感兴奋。学生感到原来自己并不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自己在老师的心中不是可有可无的,教师总是在注视和关心着自己。有位学生这样说:“老师,您这次家访,给了我很大力量,我更加自信,我还要更加努力,争取在班上要做个好学生,在家里更要做个懂事的好孩子,你看我以后的表现。”还有位学生见到我的到来,开始非常紧张,站在门口不知所措,害怕我是来向家长“告状”的,没想到我只字不提他表现不好的地方,而是鼓励他要扬长避短,争取更大的进步。在轻松和谐的闲聊中,孩子越说越高兴,把自己的志向、思考统统都讲给老师听,家长也因此了解了孩子内心更深刻的东西,对孩子的表现越来越满意。我和家长促膝谈心,用一分为二地观点分析学生,同时把握实际,灵活调节,在轻松融洽的气氛中提出孩子存在的问题,共同商量、探讨教育措施,使学生心服口服,家长也欣然配合。
四、“爱心”是教师与家长“等距离”沟通的平台
爱,是一门学问,而教师的爱则不同,它是一种特殊的爱,需要把整个心灵都献给孩子们,孩子才会爱老师,只有这样的爱才会有良好的教育效果。
记得有一次早读刚刚下课学生正准备去做广播操,突然班长急急忙忙跑过来说:“老师不好了,有位同学全身抽搐快晕过去了!”我听完立马边打电话急救边跑去教室,不到两分钟他爸爸也到了,我们赶紧去医院了,他爸爸说没事的,但我还是不放心,坚持去医院并把自己的外套也脱下来给他披上……那天下午我要他在家好好休息,晚上我到家却总觉得少了什么,我打了电话给他家长问孩子的情况。第二天来到学校我发现自己的办公桌上有张纸条:王老师我爸爸妈妈说我很幸福,因为有一个这么好的老师,谢谢您对我如此的关心,我会以最优异的成绩来报答您的。瞬间我眼眶红了,其实爱很简单,就是一个简单的动作,一句关心的话语,一个慰问的电话……
因此,与家长沟通并不难,有对学生的爱,对教育事业的爱,就能又垒起“等距离”交流的平台, 就能与家长和睦相处,真诚相等,只要我们老师把自己对学生的那份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充分地流露给家长,让家长觉得你是真心实意地关心爱护孩子,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孩子能成为一个优秀学生,并以平常人的心态,用朋友的方式与家长交谈,就一定能得到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的。
无论运用何种方式、何种技巧与家长沟通,最为关键的是要以诚待人,以心换心,同时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理论水平,这样才可以架起心与心之间的桥梁,让每个孩子都成为可教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