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提问是语文老师常用的教学手段,它既是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变“被动”为“主动”的重要“拐棍”,也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有效方法。本文拟从小学语文课教学的特点出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就语文课课堂提问的原则和方法,谈以下浅见。
一、提问要把握时机或氛围
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只有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时提问,学生才能动情,才能全身心地投入,继而张开思维的翅膀,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如若不然,学生还未有这种激情和欲望,教师冷僻地提问,效果必然不佳。如教《坚强的保卫者》一课时,倘若学生还未掌握课文内容,图文还没有对照时,教师就爆出一个冷炮:为什么解放军是我们祖国的坚强保卫者?学生从感性和理性上知之甚少,势必无动于衷,一时难以做出准确的回答。如若教师把学生引到一个急于求知的情景之中,让学生联系实际谈国家的安定,人民能幸福的生活靠谁在作保障,或在学生面前展现一副副解放军保卫祖国建设和安全的生动画面,教师无须多说,问题就能顺利解决。由此看来,提问题要选择适当的时机,时机暂不成熟,要创造条件,促使时机的形成,教师及时抓住学生“愤”“悱”之际,就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掌握所学内容,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提问要难易适度
课堂提问要难易适度。提问过易或过难,都不能引起或促进学生在学习知识上的提高。提问过易,学生不需要思考,就对答如流,这样的提问既无意义,又空耗时间;提问过难,超过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所能达到的认识水平,学生只能望“问”兴叹。难易适度的提问,就应具有一定的思维容量,使学生通过思考,最终达到消化的目的。如教《群鸟学艺》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看图时若提问:许多鸟向凤凰学搭窝时,猫头鹰、老鹰、乌鸦、麻雀是怎样学的?小燕子是怎样学的?学生不假思索也能回答。教师若变换角度,巧设问题,让学生回答:许多鸟向凤凰学搭窝时,为什么有的仍旧不会搭,有的搭的窝很粗糙?为什么小燕子搭的窝不仅漂亮,而且结实、暖和?这样的提问难易适度,学生需看图动脑,才能领悟到本课的学习重点:只有认真、虚心、耐心地学习,才能把本领学到手。
三、提问要有层次性
所谓提问要有层次性,是指提的问题应螺旋递进,使学生回答起来有章可循,既有严谨的衔接,又有一定的坡度。如教《做风车的故事》一课时,我层层引发,设计了以下四个问题:1、牛顿的小风车是怎样做出来的?2、同学们对小风车有哪些看法?卡特的看法对不对?3、牛顿为什么心里难受极了但又没有流泪?4、从此牛顿是怎样做的?这些问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有效达到了教学目的。
四、提问要以少胜多
课堂提问不宜过多,力求“以少胜多”,问得其所。教师要精心设疑,每一堂课可设计一、二个或者三、四个有一定思维价值的提问,以激起学生探究性的情感,引起广泛而热烈的讨论或争辩。如教《洒向人间都是爱》一文,一位老师提出了五个问题:王小荣去世了,司机阎桂荣为什么哭了?年过花甲的老大爷为什么哭了?那位少先队员为什么哭了?在北京站,王小荣是怎样帮助那位残疾人的?你应该向王小荣学习什么?而另一位老师却提了三个问题:课文中哪些事例使你最受教育?为什么伙伴们含着泪说:“小荣身体都这样了还想着别人,就是不想自己”?人们为什么怀念王小荣?两相对比,很显然,后者提的问题比前者好。他提问精当,概括力强,能以少胜多,有较强的指向性,宜于学生通过读文、观察、思维,完成学习任务。
五、提问要有灵活性
即灵活控制所提问题,也就是说当教师发出信号(提问)后,对反馈回来的信息要迅速做出分析判断,当发现学生对教师所提问题不理解时,可将问题另换一个角度提出;当发现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时,可将原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一个个提出,逐步达到最终目的。如教《珍贵的教科书》一文,教师若提出“为什么张指导员和‘我’取回的教科书是珍贵的教科书?”这一问题,不便学生回答。为减缓坡度,可将原问题分解成以下问题:1、在战争环境中,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同学们的学习条件非常艰苦?2、什么消息使大家高兴得跳起来?这个消息为什么那样振奋人心?3、张指导员是怎样用生命保护教科书的?这几个问题环环紧扣,层层深入,同样也达到了对本质问题理解的目的。
笔者认为,教学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不能只追求形式而不讲实际效果。同样,语文课的课堂提问也应克服当前“满堂问”的弊病。教师要想在语文课堂上把问题提得精当,做到问得其所、问得适度、问得其乐,就要深入钻研教材,确立灵活多样的提问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完成语文课赋予给我们的教学任务。
(作者联通:261308山东省昌邑市围子镇仓街初中)
一、提问要把握时机或氛围
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只有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时提问,学生才能动情,才能全身心地投入,继而张开思维的翅膀,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如若不然,学生还未有这种激情和欲望,教师冷僻地提问,效果必然不佳。如教《坚强的保卫者》一课时,倘若学生还未掌握课文内容,图文还没有对照时,教师就爆出一个冷炮:为什么解放军是我们祖国的坚强保卫者?学生从感性和理性上知之甚少,势必无动于衷,一时难以做出准确的回答。如若教师把学生引到一个急于求知的情景之中,让学生联系实际谈国家的安定,人民能幸福的生活靠谁在作保障,或在学生面前展现一副副解放军保卫祖国建设和安全的生动画面,教师无须多说,问题就能顺利解决。由此看来,提问题要选择适当的时机,时机暂不成熟,要创造条件,促使时机的形成,教师及时抓住学生“愤”“悱”之际,就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掌握所学内容,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提问要难易适度
课堂提问要难易适度。提问过易或过难,都不能引起或促进学生在学习知识上的提高。提问过易,学生不需要思考,就对答如流,这样的提问既无意义,又空耗时间;提问过难,超过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所能达到的认识水平,学生只能望“问”兴叹。难易适度的提问,就应具有一定的思维容量,使学生通过思考,最终达到消化的目的。如教《群鸟学艺》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看图时若提问:许多鸟向凤凰学搭窝时,猫头鹰、老鹰、乌鸦、麻雀是怎样学的?小燕子是怎样学的?学生不假思索也能回答。教师若变换角度,巧设问题,让学生回答:许多鸟向凤凰学搭窝时,为什么有的仍旧不会搭,有的搭的窝很粗糙?为什么小燕子搭的窝不仅漂亮,而且结实、暖和?这样的提问难易适度,学生需看图动脑,才能领悟到本课的学习重点:只有认真、虚心、耐心地学习,才能把本领学到手。
三、提问要有层次性
所谓提问要有层次性,是指提的问题应螺旋递进,使学生回答起来有章可循,既有严谨的衔接,又有一定的坡度。如教《做风车的故事》一课时,我层层引发,设计了以下四个问题:1、牛顿的小风车是怎样做出来的?2、同学们对小风车有哪些看法?卡特的看法对不对?3、牛顿为什么心里难受极了但又没有流泪?4、从此牛顿是怎样做的?这些问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有效达到了教学目的。
四、提问要以少胜多
课堂提问不宜过多,力求“以少胜多”,问得其所。教师要精心设疑,每一堂课可设计一、二个或者三、四个有一定思维价值的提问,以激起学生探究性的情感,引起广泛而热烈的讨论或争辩。如教《洒向人间都是爱》一文,一位老师提出了五个问题:王小荣去世了,司机阎桂荣为什么哭了?年过花甲的老大爷为什么哭了?那位少先队员为什么哭了?在北京站,王小荣是怎样帮助那位残疾人的?你应该向王小荣学习什么?而另一位老师却提了三个问题:课文中哪些事例使你最受教育?为什么伙伴们含着泪说:“小荣身体都这样了还想着别人,就是不想自己”?人们为什么怀念王小荣?两相对比,很显然,后者提的问题比前者好。他提问精当,概括力强,能以少胜多,有较强的指向性,宜于学生通过读文、观察、思维,完成学习任务。
五、提问要有灵活性
即灵活控制所提问题,也就是说当教师发出信号(提问)后,对反馈回来的信息要迅速做出分析判断,当发现学生对教师所提问题不理解时,可将问题另换一个角度提出;当发现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时,可将原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一个个提出,逐步达到最终目的。如教《珍贵的教科书》一文,教师若提出“为什么张指导员和‘我’取回的教科书是珍贵的教科书?”这一问题,不便学生回答。为减缓坡度,可将原问题分解成以下问题:1、在战争环境中,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同学们的学习条件非常艰苦?2、什么消息使大家高兴得跳起来?这个消息为什么那样振奋人心?3、张指导员是怎样用生命保护教科书的?这几个问题环环紧扣,层层深入,同样也达到了对本质问题理解的目的。
笔者认为,教学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不能只追求形式而不讲实际效果。同样,语文课的课堂提问也应克服当前“满堂问”的弊病。教师要想在语文课堂上把问题提得精当,做到问得其所、问得适度、问得其乐,就要深入钻研教材,确立灵活多样的提问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完成语文课赋予给我们的教学任务。
(作者联通:261308山东省昌邑市围子镇仓街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