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城市景观风貌规划作为一个全新的规划类型,还处在一个探索和起步阶段。本文通过对贵州省施秉县景观风貌规划编制的解析和总结,初步探讨了该类型规划的编制体系和方法。
关键词:城市景观风貌;规划编制
1 前 言
“千城一面”,一个频繁出现在城市和城市规划领域的词汇。城市管理者、建设者、使用者迫切面对的现实。源于城镇化快速推动,物质建设的突飞猛进下,城市特质和精神的缺失。因此全国各地城市将塑造自身特色风貌工作提上议题,针对这一举措,“城市景观风貌规划”孕育而生。
“城市景观”容易被混淆为单一的城市绿地、水系、广场等环境事物;“城市风貌”一般被理解为城市建筑集群的风格形式。有时“城市景观风貌规划”还会和“总体城市设计”划上等号。不可否认,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控制因素的交叉。笔者认为:“城市景观”应该是城市中各项视觉事物及事件与周围空间的组织关系;“城市风貌”是指城市整体形象容貌中具有特色或需要进行规划塑造和管理的部分;“城市景观风貌规划”应该是一个城市物质视觉感受,形象意识特质,人文风俗底蕴的有机复合。
城市景观风貌规划作为一个全新的规划类型,如何梳理规划逻辑关系?规划应解决哪些方面问题?规划层次如何划分?规划深度和成果如何控制?……目前业界还处在一个探索和起步阶段。本文通过对贵州省施秉县景观风貌规划编制的解析,望能为该类型规划编制体系的研究探讨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2 规划综述
2.1 现状简述
施秉县位于贵州省东部、是贵州东线旅游腹地和重要目的地,是舞阳河风景区的旅游服务中心,县城由舞阳河分隔,主要发展形成老城和城北两大片区,由鸡公岩、东山、西山、美人峰等山脉簇拥,舞阳河、杉木河、小河三条河流围绕,呈“山环水绕”之势,得天独厚的自然格局形成了现状景观风貌骨架。
2.2 规划编制体系框架
通过对项目情况的解读,本次规划将编制体系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详见下表:
3 宏观层面规划
3.1 景观风貌策划定位
3.1.1 总体发展目标
规划确定施秉城市形象总体发展目标为:“世界自然遗产所在地、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
3.1.2 城市品牌形象策劃定位
施秉城市品牌形象定位应着力挖掘两大方面自身优势元素,即依靠“舞阳河、杉木河、云台山”等自然山水特色元素和“刻道、卡翁、略搞、板凳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族民俗艺术文化瑰宝,主打“自然山水”与“文化风采”组合牌。本规划确定施秉城市品牌形象策划定位为:“中国苗岭山水与文化风采之都”。
3.1.3 景观风貌定位
施秉,生长在三河交织怀抱之中,四壁青山依偎之下。云台山又已走上申遗之路。纵观黔东南州乃至整个贵州,施秉得天独厚的山水元素都具有较强的标志性。“中国漂城”称号得来已久,已经是深入人心的施秉城市印象第一名片。
“刻道”是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它为代表,施秉拥有多项民族文化遗留的瑰宝,以文化作为城市形象建设的底蕴,有助于提升城市对外宣传形象,有利于营造特色主题氛围。
蝴蝶是苗族图腾,蝴蝶妈妈的美丽传说更已家喻户晓。施秉县城那自然天成的城市外部轮廓恰是一只翩翩起舞的彩蝶。蝶的寓意正是施秉对苗族文化传承发扬的一个印证,是独属于施秉的城市指纹,可以使施秉在众多以苗族文化作为发展主题的城市中脱颖而出,独树一帜。
综上所述,规划确定施秉景观风貌定位为:“山环水绕·中国漂城,多彩文化·苗岭蝶都”。
3.2 空间景观格局
通过策划定位分析,进而形成:“三河汇聚银龙舞动漂城,西山倚城群峰环抱蝶都,双核联动锦绣文脉苗岭,廊带交织彩绘世纪施秉”的空间景观格局。结构形态可精炼为“一带、一峰、双核、四壁、多廊带”。
3.3 城市风貌分区
规划将县城分为五大风貌区域:老城文化风貌区——打造施秉多彩地域民族文化核心展示区,重点凸显文化、山水双重风貌展示魅力。特色主题:“古镇流歌,玩味水街”。城北人文山水风貌区——以“云台漫步”为特色主题,构筑城市东大门。城南山水人居风貌区——营造山环水绕、依山傍水的优美人居环境,特色主题:“水墨人居”。城西时代风貌区——未来施秉的发展重心,突出地域文化与时代都市的融合。特色主题:“魅力施秉,时代驿站”。旅游服务风貌区——外围旅游服务与文化展示结合区域,具体分为东、西、北三区,分别展示“锦绣龙舟,花境苗家,苗绣织锦”特色主题。
4 中观层面规划
4.1 城市风水格局
规划确定施秉城市风水格局:城市居中;鸡公岩及北部山体为玄武主山;舞阳之水呈玉带缠腰之势;西山及南部山体为案山、朝山;东部与西部山体为左右青龙白虎护山。风水形态浑然天成。空间布局应主导山与水的渗透,发展形态以西山为核,呈波纹状放射发散。规划设置多条以西山为圆心的楔型轴线绿带,打通城市经络,将山之魂与水之灵交织于城市内部,聚集衍生。并针对山体与水体周边区域制定风貌控制导则。
4.2 脉络肌理
规划对施秉肌理的考虑没有优柔造作,而完全表现为对历史的尊重和对自然山水形态的延续。老城与城北沿用原方格网形态,肌理空隙成为山与水信息传递的载体通廊。城西肌理则在方格网的基础上适当进行变化,整体形态略呈以西山为核的发散网状,诠释了对城市肌理传承和山水元素呼应的协调统一。城南肌理是对山水脉络进行延展,整体形态依山就势,傍水而居,围绕小河呈半围合形态放射。旅游服务区则各自顺应地理形态,呈自由式肌理形态。
4.3 眺望系统与视线通廊
规划利用眺望点和视觉聚焦点的衍生,构建起视觉网络体系,通过各视觉点的联系线,划定城区视线汇聚控制范围。并对区域内界面、高度制定引导。 4.4 建筑高度、密度、体量
建筑高度分为小于12m、12~20m、20~35m、35~50m、大于50m五个控制层次。建筑密度分为“小于20%,20~30%,30~40%,大于40%”四级进行控制。建筑体量分为:“小、中、大”三级进行控制。旨在从宏观角度优化城市风貌形象和背景界面,营造施秉旅游目的地和服务地宜人的城市空间尺度,打开山水视线通廊,营建城市与山水交融的隽秀之美。
4.5 建筑风格与色彩
规划施秉建筑以地域传统风格为主,新古典主义和主题展示风格为辅,形成“单体建筑特色突出,新老两城风格各异,整体形象和谐统一”的多元建筑景观风格。传统风格主要在老城和城北临街区域采用,建筑元素的选取以苗族建筑、杆栏式建筑为依据。建筑底层墙面以木质材料或仿木色涂刷装饰,提倡底层采用骑楼架空形式,上部墙身以白色和浅暖色系为主,屋顶采用青灰色系坡屋顶形式,在建筑外部点缀木质构架或褐色线条,窗体采用仿古窗花罩面。城西和城南居住区以新古典主义风格为主,并有效融合山体、水景、绿化等周边环境,建设简约、淡雅的城市建筑景观。在建筑细部妆点民族符号和建筑构件,和老城建筑风格一脉相承、和谐统一。主题展示风格主要在外围旅游服务区和滨水特色空间采用,建筑风格以其特定的展示主题为指导。对于不影响城市景观风貌的一般地段,规划采用朴素、平实的普通建筑风格,但建筑的高度、体量、色彩必须与周边其它类型建筑风格相协调。
规划确定施秉建筑色彩以复合黑白灰系列和褐色系列作为主色調。以棕、橙、黄、青色系作为人工点缀色和铺助色。并分别对城市各片区制定色彩规划导则。
4.6 绿地系统
绿地系统规划以滨水绿化为纽带;以绿楔为桥梁,以轴线绿化和道路绿化为穿引,将城区内公共绿地、防护绿地、节点绿化、旅游园区绿化与外围自然山水有机地融为一体,构筑自然渗透的网状绿化格局。规划确定至2030年,城区绿地率达到40%,绿化覆盖率大于50%,人均公共绿地17m2/人。
4.7 道路桥梁景观
道路景观是施秉形象的主要展示窗口及平台,分为以下五种类型控制:建筑风貌型、景观型、交通型、滨水休闲型、生活型。
施秉是一座桥城,规划桥梁16座,桥梁主题文化是县城景观风貌的又一展示窗口,分为以下三种类型控制:现代风貌型、仿古风貌型、特色风貌型。
4.8 城市雕塑、户外广告、环境设施
城市雕塑具有特定的精神内涵,规划分为:民族文化、民俗生活、文化艺术、现代城市四类题材进行控制。
户外广告是城市经济发达程度的标志之一,也是美化城市的艺术品。规划按区域分为:提倡区、适宜区、控制区,按分类控制分为:建筑附属广告、道路附设广告等制定设置引导。
环境设施的设置应与城市风貌分区控制风格相适应,分为:民族特色和现代简约两大类;按类别分为街道设施、地面铺装、标识系统三类。
4.9 夜景照明
规划按标志性建构筑物照明、节点空间照明、道路照明、特色街区照明、滨水地带照明等类别对其进行控制。
5 微观层面规划
本次规划还针对12组标志性建筑,9个空间节点,8条道路,4座桥梁、5个门户、10个主题区、3段城市天际线等感知场所进行了详细设计。并制定了规划的建设时序,明确了近期建设内容(该部分内容略)。以期能更好的体现规划的整体意图,指导城市景观风貌的建设。
6 结 语
本次规划仅仅是对城市景观风貌规划的一次初浅的探索,还有着许多问题未能深入和明确。正如我国城市总体规划、控详规、修详规的编制体系也经历了一段从探索到成熟的漫长道路一样,城市景观风貌规划编制体系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实践与总结下,规划尝试与管理实践中不断突破完善。
作者简介:许欢(1980-),男,本科,工程师,主要从事规划与设计方面工作。
关键词:城市景观风貌;规划编制
1 前 言
“千城一面”,一个频繁出现在城市和城市规划领域的词汇。城市管理者、建设者、使用者迫切面对的现实。源于城镇化快速推动,物质建设的突飞猛进下,城市特质和精神的缺失。因此全国各地城市将塑造自身特色风貌工作提上议题,针对这一举措,“城市景观风貌规划”孕育而生。
“城市景观”容易被混淆为单一的城市绿地、水系、广场等环境事物;“城市风貌”一般被理解为城市建筑集群的风格形式。有时“城市景观风貌规划”还会和“总体城市设计”划上等号。不可否认,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控制因素的交叉。笔者认为:“城市景观”应该是城市中各项视觉事物及事件与周围空间的组织关系;“城市风貌”是指城市整体形象容貌中具有特色或需要进行规划塑造和管理的部分;“城市景观风貌规划”应该是一个城市物质视觉感受,形象意识特质,人文风俗底蕴的有机复合。
城市景观风貌规划作为一个全新的规划类型,如何梳理规划逻辑关系?规划应解决哪些方面问题?规划层次如何划分?规划深度和成果如何控制?……目前业界还处在一个探索和起步阶段。本文通过对贵州省施秉县景观风貌规划编制的解析,望能为该类型规划编制体系的研究探讨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2 规划综述
2.1 现状简述
施秉县位于贵州省东部、是贵州东线旅游腹地和重要目的地,是舞阳河风景区的旅游服务中心,县城由舞阳河分隔,主要发展形成老城和城北两大片区,由鸡公岩、东山、西山、美人峰等山脉簇拥,舞阳河、杉木河、小河三条河流围绕,呈“山环水绕”之势,得天独厚的自然格局形成了现状景观风貌骨架。
2.2 规划编制体系框架
通过对项目情况的解读,本次规划将编制体系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详见下表:
3 宏观层面规划
3.1 景观风貌策划定位
3.1.1 总体发展目标
规划确定施秉城市形象总体发展目标为:“世界自然遗产所在地、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
3.1.2 城市品牌形象策劃定位
施秉城市品牌形象定位应着力挖掘两大方面自身优势元素,即依靠“舞阳河、杉木河、云台山”等自然山水特色元素和“刻道、卡翁、略搞、板凳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族民俗艺术文化瑰宝,主打“自然山水”与“文化风采”组合牌。本规划确定施秉城市品牌形象策划定位为:“中国苗岭山水与文化风采之都”。
3.1.3 景观风貌定位
施秉,生长在三河交织怀抱之中,四壁青山依偎之下。云台山又已走上申遗之路。纵观黔东南州乃至整个贵州,施秉得天独厚的山水元素都具有较强的标志性。“中国漂城”称号得来已久,已经是深入人心的施秉城市印象第一名片。
“刻道”是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它为代表,施秉拥有多项民族文化遗留的瑰宝,以文化作为城市形象建设的底蕴,有助于提升城市对外宣传形象,有利于营造特色主题氛围。
蝴蝶是苗族图腾,蝴蝶妈妈的美丽传说更已家喻户晓。施秉县城那自然天成的城市外部轮廓恰是一只翩翩起舞的彩蝶。蝶的寓意正是施秉对苗族文化传承发扬的一个印证,是独属于施秉的城市指纹,可以使施秉在众多以苗族文化作为发展主题的城市中脱颖而出,独树一帜。
综上所述,规划确定施秉景观风貌定位为:“山环水绕·中国漂城,多彩文化·苗岭蝶都”。
3.2 空间景观格局
通过策划定位分析,进而形成:“三河汇聚银龙舞动漂城,西山倚城群峰环抱蝶都,双核联动锦绣文脉苗岭,廊带交织彩绘世纪施秉”的空间景观格局。结构形态可精炼为“一带、一峰、双核、四壁、多廊带”。
3.3 城市风貌分区
规划将县城分为五大风貌区域:老城文化风貌区——打造施秉多彩地域民族文化核心展示区,重点凸显文化、山水双重风貌展示魅力。特色主题:“古镇流歌,玩味水街”。城北人文山水风貌区——以“云台漫步”为特色主题,构筑城市东大门。城南山水人居风貌区——营造山环水绕、依山傍水的优美人居环境,特色主题:“水墨人居”。城西时代风貌区——未来施秉的发展重心,突出地域文化与时代都市的融合。特色主题:“魅力施秉,时代驿站”。旅游服务风貌区——外围旅游服务与文化展示结合区域,具体分为东、西、北三区,分别展示“锦绣龙舟,花境苗家,苗绣织锦”特色主题。
4 中观层面规划
4.1 城市风水格局
规划确定施秉城市风水格局:城市居中;鸡公岩及北部山体为玄武主山;舞阳之水呈玉带缠腰之势;西山及南部山体为案山、朝山;东部与西部山体为左右青龙白虎护山。风水形态浑然天成。空间布局应主导山与水的渗透,发展形态以西山为核,呈波纹状放射发散。规划设置多条以西山为圆心的楔型轴线绿带,打通城市经络,将山之魂与水之灵交织于城市内部,聚集衍生。并针对山体与水体周边区域制定风貌控制导则。
4.2 脉络肌理
规划对施秉肌理的考虑没有优柔造作,而完全表现为对历史的尊重和对自然山水形态的延续。老城与城北沿用原方格网形态,肌理空隙成为山与水信息传递的载体通廊。城西肌理则在方格网的基础上适当进行变化,整体形态略呈以西山为核的发散网状,诠释了对城市肌理传承和山水元素呼应的协调统一。城南肌理是对山水脉络进行延展,整体形态依山就势,傍水而居,围绕小河呈半围合形态放射。旅游服务区则各自顺应地理形态,呈自由式肌理形态。
4.3 眺望系统与视线通廊
规划利用眺望点和视觉聚焦点的衍生,构建起视觉网络体系,通过各视觉点的联系线,划定城区视线汇聚控制范围。并对区域内界面、高度制定引导。 4.4 建筑高度、密度、体量
建筑高度分为小于12m、12~20m、20~35m、35~50m、大于50m五个控制层次。建筑密度分为“小于20%,20~30%,30~40%,大于40%”四级进行控制。建筑体量分为:“小、中、大”三级进行控制。旨在从宏观角度优化城市风貌形象和背景界面,营造施秉旅游目的地和服务地宜人的城市空间尺度,打开山水视线通廊,营建城市与山水交融的隽秀之美。
4.5 建筑风格与色彩
规划施秉建筑以地域传统风格为主,新古典主义和主题展示风格为辅,形成“单体建筑特色突出,新老两城风格各异,整体形象和谐统一”的多元建筑景观风格。传统风格主要在老城和城北临街区域采用,建筑元素的选取以苗族建筑、杆栏式建筑为依据。建筑底层墙面以木质材料或仿木色涂刷装饰,提倡底层采用骑楼架空形式,上部墙身以白色和浅暖色系为主,屋顶采用青灰色系坡屋顶形式,在建筑外部点缀木质构架或褐色线条,窗体采用仿古窗花罩面。城西和城南居住区以新古典主义风格为主,并有效融合山体、水景、绿化等周边环境,建设简约、淡雅的城市建筑景观。在建筑细部妆点民族符号和建筑构件,和老城建筑风格一脉相承、和谐统一。主题展示风格主要在外围旅游服务区和滨水特色空间采用,建筑风格以其特定的展示主题为指导。对于不影响城市景观风貌的一般地段,规划采用朴素、平实的普通建筑风格,但建筑的高度、体量、色彩必须与周边其它类型建筑风格相协调。
规划确定施秉建筑色彩以复合黑白灰系列和褐色系列作为主色調。以棕、橙、黄、青色系作为人工点缀色和铺助色。并分别对城市各片区制定色彩规划导则。
4.6 绿地系统
绿地系统规划以滨水绿化为纽带;以绿楔为桥梁,以轴线绿化和道路绿化为穿引,将城区内公共绿地、防护绿地、节点绿化、旅游园区绿化与外围自然山水有机地融为一体,构筑自然渗透的网状绿化格局。规划确定至2030年,城区绿地率达到40%,绿化覆盖率大于50%,人均公共绿地17m2/人。
4.7 道路桥梁景观
道路景观是施秉形象的主要展示窗口及平台,分为以下五种类型控制:建筑风貌型、景观型、交通型、滨水休闲型、生活型。
施秉是一座桥城,规划桥梁16座,桥梁主题文化是县城景观风貌的又一展示窗口,分为以下三种类型控制:现代风貌型、仿古风貌型、特色风貌型。
4.8 城市雕塑、户外广告、环境设施
城市雕塑具有特定的精神内涵,规划分为:民族文化、民俗生活、文化艺术、现代城市四类题材进行控制。
户外广告是城市经济发达程度的标志之一,也是美化城市的艺术品。规划按区域分为:提倡区、适宜区、控制区,按分类控制分为:建筑附属广告、道路附设广告等制定设置引导。
环境设施的设置应与城市风貌分区控制风格相适应,分为:民族特色和现代简约两大类;按类别分为街道设施、地面铺装、标识系统三类。
4.9 夜景照明
规划按标志性建构筑物照明、节点空间照明、道路照明、特色街区照明、滨水地带照明等类别对其进行控制。
5 微观层面规划
本次规划还针对12组标志性建筑,9个空间节点,8条道路,4座桥梁、5个门户、10个主题区、3段城市天际线等感知场所进行了详细设计。并制定了规划的建设时序,明确了近期建设内容(该部分内容略)。以期能更好的体现规划的整体意图,指导城市景观风貌的建设。
6 结 语
本次规划仅仅是对城市景观风貌规划的一次初浅的探索,还有着许多问题未能深入和明确。正如我国城市总体规划、控详规、修详规的编制体系也经历了一段从探索到成熟的漫长道路一样,城市景观风貌规划编制体系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实践与总结下,规划尝试与管理实践中不断突破完善。
作者简介:许欢(1980-),男,本科,工程师,主要从事规划与设计方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