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培养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and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一世纪是创造性教育的世纪。国际教育界认为,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主题是实施创造性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那么,如何实施创造性教育?这便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下面笔者以高中语文新教材为例,谈谈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
  
  一、导入必须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維空间
  
  (1)给学生提供一些与文章相关的非评价性的客观材料,让学生自己根据材料,对照课文,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比如教学《故都的秋》,科学合理的做法是:将作者郁达夫1933年11月至1934年8月间的日记、部分书信及郁达夫传记作品中的这一时期传主行止的有关片断,通过多媒体(亦可印发)提供给学生,学生阅读后,对《故都的秋》会产生新的兴趣,对作者的心境和文章主旨,也就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长期有意识地这样做,不仅可丰富学生阅读内容,而且也使他们对课文的探索始终在“陌生——熟悉——再陌生——再熟悉”的循环往复中进行,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2)教师导课的根本目的是调动学生的阅读思维,引导他们进入作品。问题设计得好不好,就直接影响学生阅读兴趣。教学《拿来主义》时,我这样设计导课问题:①“拿来主义”是什么?②作者对“送去主义”、“送来主义”、“拿来主义”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③题为“拿来主义”,开篇为什么大书“送去主义”、“送来主义”?④“大宅子”作喻段与“拿来主义”有什么关系?⑤现实生活中如何实行“拿来主义”?这样导课,既是无成见的引路,又鼓励创造,辩证地把教与学两方面统一起来,使学生自己在阅读、领略文章原汁原味的基础上感悟,从而自我习得。
  
  二、授课时留给学生足够的余地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授课时也应该只讲到七分,甚至五分、三分,其余全由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创造。如在教学《世间最美的坟墓》一文时,我采用了引而不发的方法,把工夫用在点拨上,指导学生在阅读的同时,体会其字面上没有的含义。如问题:说托尔斯泰的坟墓是世间最美的,通过哪些描写体现出来?学生从文中找到“远离尘嚣、宁静、轻柔、和谐、静穆、温煦。”其实,托尔斯泰的墓很普通,为什么作者会说它如此美的呢?课文中列举了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的坟墓,它们都比托尔斯泰墓大而美,但为什么却说托尔斯泰的墓是世间最美的呢?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思考、挖掘字面上没有的内容,经过思考、探索、讨论,达成共识:托尔斯泰的墓很美,这种美与他伟人名声是和谐统一的,是一种朴素的美,人格的美。这种美与他淡泊名利的品格也是和谐统一的,因此,作者认为它是“世间最美的”。
  
  三、用作品本身的“空白”进行创造思维训练
  
  许多课文,尤其是文学作品,在整体完整不影响主题表现的基础上,故意切断某个环节留下空白,以此激发读者去补充和完整,达到与读者共同创作而产生共鸣的艺术效果。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空白”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思维的训练,如《项链》,小说在佛来思节夫人点破假项链时戛然而止,没有继续写路瓦栽夫人听到这个意外消息后的反应,留下了一个空白尾声。我们可借此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思维从不同角度来努力推断并续写这个尾声。它不但开拓了学生想象能力,同时,在新的陌生感悟中,获得了对作品更深的理解。不仅空白情节可用训练,谋篇布局的安排,甚至表达的语序也能成为陌生点而让学生进行探索、创造。如《祝福》,鲁迅先生为什么把祥林嫂的悲剧结局放在小说开头来写。而不按故事发生的时间顺序写呢?不妨让学生去试一试,把原来的顺序颠倒过来,然后比较综合,就不难体会到作品情节的设计或语序安排,取决于人物形象塑造的需要,取决于主题表达的需要。
  
  四、由此及彼,课内外衔接,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
  
  学生在学习中往往不满足于课本中的知识,迫切希望扩大知识面,而课内外衔接既满足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又充分体现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开辟了语文学习的空间。如教学《咬文嚼字》时,可让学生从课本中宕开去,再举出若干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学生经过回忆、查阅资料,不难找到这样一些例子:(1)句式不同、意味不同的:①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我不犯人,人不犯我;(2)文字增减意味不同,学生会举出《水浒》中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一节:分别从味觉、视觉、听觉写。并作了一大串形容,读者自然被鲁智深伸张正义、惩罚恶人时的痛快淋漓劲儿强烈地感染着。如果这三拳只如此说“打得鲜血迸流,乌珠进出,两耳轰鸣”,便索然无味。(3)字眼不同、意境不一亲: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由“到”、“过”、“人”等字而来;这种扩展与延伸就把课堂心理的畅活延伸到了课外,促使学生广泛地开展课外阅读,从而拓宽了语文学习的空间。
  石文俊,教师,现居广东东莞。
其他文献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准东石油基地位于乌鲁木齐市东北方向,距离乌鲁木齐市区70多公里,而米娜瓦尔·胡吉此次家访学生的家大都在乌鲁木齐西方。因为心系一位家在淮东石油基地的学生,8月18日一大早,米娜瓦尔就从乌鲁木齐出发,循着手机导航,敲开了这位学生的家门。  米娜瓦尔是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辅导员,这一天,她开始了连续第十八年的家访。  “您问过孩子想要什么吗?”  正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作为一名诗人出身的小说家,姚鄂梅坚持认为小说与诗歌之间的差别,仅仅在于写作者思维方式的不同,而两者在艺术本源上其实并无二致。她曾经说过“如果没有对源于理想的诗意的追求,小说就会黯然无光,或者说,小说的内在品质仍然是诗意的,是对现实的超越、反抗,是对理想的坚持、申诉。”①在这个意义上说,《索道》显然传达了作家对于理想诗意的不懈追求。不过与常见的诗化小说有所不同,这部作品并未在语言和结构的诗化层面大费
沉木和漂在水面的石头  都是寂寞,是水为燃烧善后  废墟中人间事,满头冰雪  草木以灰烬的秘密为食  孤峰平静,波浪版本不一  镜子的后遗症,是空和深不可测  没有一种蓝,能满足  水中这片天空的愿望  雪停了,風也停了。白色事物  现在是心灵的一部分  它们潜入山峦漫长的睡眠  暗冰  暗自藏起锋刃  把悲伤还给悲伤  必须低语着走过  越来越窄的路  不在痛苦中  也不在欢愉中  而是走在遗忘
在古诗词中,以梅为题的作品很多,更由于梅花有早梅、新梅、老梅、枯梅、古梅之分;岭上梅、山中梅、竹里梅、水中梅、月下梅、雪中梅之别,使得文人墨客在观梅、赏梅、寻梅、探梅、忆梅、梦梅之时,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情怀。    一、以梅比喻操守人格    梅花以其傲雪赛霜凌寒怒放之品性,历来被视为人格骨气之象征,成了文人墨客笔下的宠儿。如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就写过一组著名的咏梅诗:  梅花绝句(一)  闻道梅花圻
试卷评讲是中学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一环,试卷评讲效果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与否,而且直接影响到他们今后考试的成败。教师评讲试卷,是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是让学生明白“考我什么”,是将学生被动地埋头做题变为主动地审视答题,因此让学生每做一份试卷,每听一次评讲,都能巩固知识,领悟道理,开拓视野,掌握技巧,提高应考能力,这才是评讲的收获。为了让学生尽早适应中考要求,笔者认为初中语文教师讲评试
落雪  如果再仔细一点  你会看到  它从一片叶子跳到另一片叶子  落在煤火炉里  它便从火苗里掉出来  穿过冬日的清晨  停顿于第一缕白烟  对着你笑,轻轻  此时,雪刚好落在  你八岁那年住过的小镇  阳光渐渐出来  独自走在老街道  这样的时辰  每年只有一次  地下室  一整天,我都待在地下室  月光透过顶棚  落在停车场的水泥地面上  宽阔的黑暗吞下我的悲伤  人们说,明天  将会有一场
六月(外二首) 流泉  悄悄埋葬少年的弹弓  让麻雀们毫无顾忌飞跃在旷野的草垛间  慈悲重返额际  万物照临,收回猎杀的野心  青色被风吹走,一些墨汁黏稠  泼洒在老去的门环上  母亲是菩萨  迟到的修行,刻满了她的忠告  你好,六月的草籽  铁砧上被赦免了无数次的羞耻之心  消解  请允许我  用尽尘世之光,让一条  指向不明的路,提前  被黄土埋没  我愿腾空全部的悲欣,以承接剩下的  那一部
为了学生的和谐发展和满足时代对人才的需要,新世纪的教师,应当自觉遵循教育规律,及时更新教育理念。    一、教师应转变教材观    教师不是教材被动的“消费者”,而是教材主动积极的“抉择者”,教师不是教材不折不扣的“执行者”,而应成为驾驭和改造教材的“主人”。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去“用”教材,而不是去“教”教材;教师是把教材作为一种“道具”来辅佐教学,而不是把教材作为一种“产品”去“消费”。教师应当
感情真挚是写好一篇作文的关键。唯有情真、情深,作者才能思路通畅,文如泉涌;读者才能为之动容,受到感染,引起共鸣。真情是文章的生命泉,没有真情,这泉就会枯竭。作文源于情感,好作文源于真挚的情感,也可以说真正的作文是真情实感的产物。那种没有真挚情感的作文,就好比一个人,失去活力,失去精神,乃至于失去灵魂,这样的文章即使“造”出来,也会叫人生厌、作呕。   那么又如何从生活中去积累和培养真挚的情感呢?又
“文贵出新”,新就是写人之所未写,发人之所未发。创新是作文的生命线,是作文不断追求的灵魂。那么,如何使作文创新呢?    一、拟题创新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题目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文章的质量,而且关系极大。如果能拟出别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的题目,无疑会使作文锦上添花。如以“音乐”为话题的作文,要求自拟题目。有的学生不认真审题,就直接以“音乐”为题目,这样从一开始作文就走向平庸。反之,如能灵活巧妙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