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追风筝的人》的作家勒德·胡赛尼的处女作,其作品的一部典型的青年成长小说,通过完整的普通阿富汗男孩的成长故事,经过复杂的故事叙述情节,构建了一条主人公心理救赎的线索以治疗病态的阿富汗社会和在极端宗教理念压抑下扭曲的人性。整个小说可以说是主人公阿米尔寻找人性回归和救赎的回忆录。
【关键词】:《追风筝的人》;人性回归;救赎
【Abstract】: an Afghan American writer Khaled Hossein's debut "the kite runner" is a typical Bildungsroman, through the description of an ordinary Afghan boy growing up, to construct a mental salvation policy, in order to cure the sick Afghan society and distorted in extreme religious ideas under the oppression of human nature. The whole novel can be said to be the Memoirs of the hero Amir in search of spiritual salvation.
【Key words】: kite runner; return of human nature; redemption
《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一鸣惊人之作。《追风筝的人》改编于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亲身经历,小说的部分情节取材于作者童年发生在喀布尔(阿富汗的首都)的回忆,曾在一次访谈中,胡塞尼对外告知自己正是这部小说当中主人公阿米尔在现实生活中的原型,大众一片哗然。小说中呈现的喀布尔的场景是作者胡塞尼儿童时期的折射,这些情景不仅始终萦绕在作者生命的长河之中,更促成了这部巨作的诞生。该巨作自2003 年出版以来获得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连续两年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单,全球销量2000 多册,被翻译成40 多种国家语言,成为全球读者最受欢迎的小说之一。卡勒德·胡塞尼凭借这部处女作走上了世界文坛,成为一颗后起的星秀。
整部小说可以说是主人公阿米尔寻找心灵救赎的回忆录。小说中,阿米尔“人不为己”的自然本性,当时阿富汗国家的民族歧视、教派冲突等社会环境以及他内心的嫉妒和偏激导致了他的罪与背叛。而人性的发展随着人的成长而发展,个人的教育、生活环境的改变、心理的发展和成熟等因素使得他最终勇于面对自己内心那个最阴暗的角落,并对此进行救赎。小说通过阿米尔的救赎告诫人们要勇于面对自己人性中的缺点,以免受到心灵的鞭挞、愧疚、恐惧和折磨。
一、人性的缺陷
阿米尔的人性雏形在少年时期就已经基本形成,但在人性形成的初期却慢慢偏离了轨道演变为畸形。在阿米尔母亲分娩的时候,由于难产不幸离世,因此阿米尔父亲把这种怪责归于阿米尔的降临, 視其为“小偷”,偷走了他生命中的最爱。阿米尔父亲在人前树立的形象具有普什图男性伟岸的人格特征, 而这形象却与阿米尔瘦弱胆小怕事的特点形成鲜明反差, 阿米尔极力做到最好渴望父亲多一丝的关注, 而父亲眼中的阿米尔是个不会反抗、缺乏血性的懦夫。这使得从小生活在富裕环境下的阿米尔无法获得除了物质以外的精神支柱, 日积月累, 阿米尔对自己也慢慢开始厌恶起来, 对一切事物的不满情绪发泄在无辜的同伴哈桑身上。因此正是母亲的离世和缺乏父亲的关爱,才是阿米尔人性缺陷。
少年时期的阿米尔在畸形人格塑造的环境下,社会学校的灌输、阶级等级观念的潜移默化在阿米尔内心不知不觉地萌芽壮大。在这种优越环境下,阿米尔总认为自己是高高在上的主人,而哈桑仅仅只是任人摆布的家仆,自己在种族血统上更为纯正,因此对哈桑有意无意的发泄之后总是会象征性地进行弥补让自己的良心不受谴责。而哈桑身处社会地位的底层,面对来自阿米尔的伤害他貌似也早已习以为常,因此这样一段不平等的友谊终将会在未来大风大浪的拍击之下瞬间瓦解,这同时也为小说中后来所发生的一切埋下导火索。
二、人性的抉择
少年阿米尔人格中的善与恶在建立和转换之间交替,善与恶的壮大均需要及时的养分和饲料,而这一切都来源于阿米尔对哈桑日积月累的憎恨,小说中有一段这样的描写“在追风筝比赛之前父亲都会为我和哈桑买一模一样的风筝和轴线,有时,我会向父亲要求买个比哈桑更大只的风筝……有时候我希望父亲别给哈桑买,希望他最疼爱的只有我”。年少的阿米尔总是困惑为什么父亲总是对哈桑更为关注甚至多过于自己,父亲对哈桑的关心多了一丝,阿米尔对哈桑的憎恨也就多了几分。这便使得阿米尔在恶势力面前选择低头, 这一抉择与阿米尔的性格有关,与对哈桑的恨有关,与身处阶级制度有关。
《追风筝的人》中刻画的哈桑的人物形象本性善良忠诚,令人为之动容,虽然天生带有残疾——兔唇,但他从来没有因为这个缺陷而闷闷不乐,相反地他选择了积极乐观微笑地看待这个世界所赋予他的一切。作为仆人,哈桑从未拒绝过阿米尔任何要求,即使是有悖心愿的无理要求哈桑也会尽量地去满足阿米尔。作为朋友,在作品《追风筝的人》中哈桑反复出现最多的一句“为你千千万万遍”感动了无数的读者,这是怎样的一种宽广胸襟能让哈桑在仆人与朋友之间随时进行不同身份的转换。在阿米尔受到欺负时,哈桑勇敢挡在他的前面为他庇护只为不让他受到一点伤害,他敢于选择同恶势力进行较量而不为之屈服,毋庸置疑这一点却是阿米尔所缺失的。等级制度和暴乱环境的压力下, 哈桑一直是个受人歧视和摆布的哈拉扎人,是个可有可无的玩伴和仆人,是个父亲近在眼前却无法相认的私生子。哈桑内心是极具痛苦的,但他却选择用微笑和善良去面对生活,身为同父异母的哈桑,他的抉择与阿米尔的选择形成了巨大反差。
三、人性的回归与救赎
成年后定居在美国的阿米尔当得知哈桑在维护主人家的老宅时不被塔利班的人所侵害,他再一次地选择了与恶势力奋起反抗,由于势单力薄,哈桑无奈中枪倒在了血泊之中,但他的勇敢坚持原则的态度让普什图邻居们看到了一个不畏淫威的哈拉扎人。哈桑的死亡直接导致了他的儿子索拉博被送到了魔爪阿塞夫的牢营,无辜的索拉博在魔窟里被当作性奴受到其他人的摧残。虽然心智已然成熟的阿米尔在起初是否决定去营救索拉博的问题上表现了迟疑,回想起少年与哈桑在一起的时光,记忆中哈桑对阿米尔说过的“为你千千万万遍”的誓言,直到现在才明白哈桑原来与自己是同父异母的兄弟,而索拉博与自己更是有血缘关系的叔侄,胆小懦弱但本性终归善良的阿米尔最终还是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救赎的这条道路,解救索拉博实际也是为了解救当年那个犯下罪恶的自己。
作为第三代人的索拉博正是一颗希望的种子,他是生命的延续,而阿米尔的出现恰好解救了这颗即将损毁于黑暗深渊的种子。在小说《追风筝的人》的结尾,胡塞尼安排了这样一幕:身心受到巨大创伤的索拉博在被阿米尔带回美国之后一直郁郁寡欢,但某天随着一次迎风起航的风筝,索拉博木讷的目光随即被点燃了,随风摆动的风筝仿佛象征着索拉博与哈桑的血缘关联,是阿米尔与哈桑的回忆,是阿米尔与索拉博迎接新生的标志。
结语
最终,哈桑仍然坚守人性的忠诚直到生命的尽头,阿米尔实现了对人性的回归与心灵的救赎。人生中最美丽的事,就是经历过一切之后,不再有遗憾和内疚。当心灵的救赎战胜邪恶时,我们勇敢面对生活,面对未来。谢谢你们,哈桑和阿米尔,让人性的花蕾盛开,倍加坚强。
参考文献:
[1]卡勒德·胡塞尼.追风筝的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 李敏, 窦琴. 解读《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的成长之旅[J]. 语文建设, 2015(8):26-27.
[3] 方晓. 人性的救赎——《追风筝的人》主人公阿米尔的人性成长分析[J]. 科技视界, 2015(32):182-182.
【关键词】:《追风筝的人》;人性回归;救赎
【Abstract】: an Afghan American writer Khaled Hossein's debut "the kite runner" is a typical Bildungsroman, through the description of an ordinary Afghan boy growing up, to construct a mental salvation policy, in order to cure the sick Afghan society and distorted in extreme religious ideas under the oppression of human nature. The whole novel can be said to be the Memoirs of the hero Amir in search of spiritual salvation.
【Key words】: kite runner; return of human nature; redemption
《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一鸣惊人之作。《追风筝的人》改编于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亲身经历,小说的部分情节取材于作者童年发生在喀布尔(阿富汗的首都)的回忆,曾在一次访谈中,胡塞尼对外告知自己正是这部小说当中主人公阿米尔在现实生活中的原型,大众一片哗然。小说中呈现的喀布尔的场景是作者胡塞尼儿童时期的折射,这些情景不仅始终萦绕在作者生命的长河之中,更促成了这部巨作的诞生。该巨作自2003 年出版以来获得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连续两年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单,全球销量2000 多册,被翻译成40 多种国家语言,成为全球读者最受欢迎的小说之一。卡勒德·胡塞尼凭借这部处女作走上了世界文坛,成为一颗后起的星秀。
整部小说可以说是主人公阿米尔寻找心灵救赎的回忆录。小说中,阿米尔“人不为己”的自然本性,当时阿富汗国家的民族歧视、教派冲突等社会环境以及他内心的嫉妒和偏激导致了他的罪与背叛。而人性的发展随着人的成长而发展,个人的教育、生活环境的改变、心理的发展和成熟等因素使得他最终勇于面对自己内心那个最阴暗的角落,并对此进行救赎。小说通过阿米尔的救赎告诫人们要勇于面对自己人性中的缺点,以免受到心灵的鞭挞、愧疚、恐惧和折磨。
一、人性的缺陷
阿米尔的人性雏形在少年时期就已经基本形成,但在人性形成的初期却慢慢偏离了轨道演变为畸形。在阿米尔母亲分娩的时候,由于难产不幸离世,因此阿米尔父亲把这种怪责归于阿米尔的降临, 視其为“小偷”,偷走了他生命中的最爱。阿米尔父亲在人前树立的形象具有普什图男性伟岸的人格特征, 而这形象却与阿米尔瘦弱胆小怕事的特点形成鲜明反差, 阿米尔极力做到最好渴望父亲多一丝的关注, 而父亲眼中的阿米尔是个不会反抗、缺乏血性的懦夫。这使得从小生活在富裕环境下的阿米尔无法获得除了物质以外的精神支柱, 日积月累, 阿米尔对自己也慢慢开始厌恶起来, 对一切事物的不满情绪发泄在无辜的同伴哈桑身上。因此正是母亲的离世和缺乏父亲的关爱,才是阿米尔人性缺陷。
少年时期的阿米尔在畸形人格塑造的环境下,社会学校的灌输、阶级等级观念的潜移默化在阿米尔内心不知不觉地萌芽壮大。在这种优越环境下,阿米尔总认为自己是高高在上的主人,而哈桑仅仅只是任人摆布的家仆,自己在种族血统上更为纯正,因此对哈桑有意无意的发泄之后总是会象征性地进行弥补让自己的良心不受谴责。而哈桑身处社会地位的底层,面对来自阿米尔的伤害他貌似也早已习以为常,因此这样一段不平等的友谊终将会在未来大风大浪的拍击之下瞬间瓦解,这同时也为小说中后来所发生的一切埋下导火索。
二、人性的抉择
少年阿米尔人格中的善与恶在建立和转换之间交替,善与恶的壮大均需要及时的养分和饲料,而这一切都来源于阿米尔对哈桑日积月累的憎恨,小说中有一段这样的描写“在追风筝比赛之前父亲都会为我和哈桑买一模一样的风筝和轴线,有时,我会向父亲要求买个比哈桑更大只的风筝……有时候我希望父亲别给哈桑买,希望他最疼爱的只有我”。年少的阿米尔总是困惑为什么父亲总是对哈桑更为关注甚至多过于自己,父亲对哈桑的关心多了一丝,阿米尔对哈桑的憎恨也就多了几分。这便使得阿米尔在恶势力面前选择低头, 这一抉择与阿米尔的性格有关,与对哈桑的恨有关,与身处阶级制度有关。
《追风筝的人》中刻画的哈桑的人物形象本性善良忠诚,令人为之动容,虽然天生带有残疾——兔唇,但他从来没有因为这个缺陷而闷闷不乐,相反地他选择了积极乐观微笑地看待这个世界所赋予他的一切。作为仆人,哈桑从未拒绝过阿米尔任何要求,即使是有悖心愿的无理要求哈桑也会尽量地去满足阿米尔。作为朋友,在作品《追风筝的人》中哈桑反复出现最多的一句“为你千千万万遍”感动了无数的读者,这是怎样的一种宽广胸襟能让哈桑在仆人与朋友之间随时进行不同身份的转换。在阿米尔受到欺负时,哈桑勇敢挡在他的前面为他庇护只为不让他受到一点伤害,他敢于选择同恶势力进行较量而不为之屈服,毋庸置疑这一点却是阿米尔所缺失的。等级制度和暴乱环境的压力下, 哈桑一直是个受人歧视和摆布的哈拉扎人,是个可有可无的玩伴和仆人,是个父亲近在眼前却无法相认的私生子。哈桑内心是极具痛苦的,但他却选择用微笑和善良去面对生活,身为同父异母的哈桑,他的抉择与阿米尔的选择形成了巨大反差。
三、人性的回归与救赎
成年后定居在美国的阿米尔当得知哈桑在维护主人家的老宅时不被塔利班的人所侵害,他再一次地选择了与恶势力奋起反抗,由于势单力薄,哈桑无奈中枪倒在了血泊之中,但他的勇敢坚持原则的态度让普什图邻居们看到了一个不畏淫威的哈拉扎人。哈桑的死亡直接导致了他的儿子索拉博被送到了魔爪阿塞夫的牢营,无辜的索拉博在魔窟里被当作性奴受到其他人的摧残。虽然心智已然成熟的阿米尔在起初是否决定去营救索拉博的问题上表现了迟疑,回想起少年与哈桑在一起的时光,记忆中哈桑对阿米尔说过的“为你千千万万遍”的誓言,直到现在才明白哈桑原来与自己是同父异母的兄弟,而索拉博与自己更是有血缘关系的叔侄,胆小懦弱但本性终归善良的阿米尔最终还是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救赎的这条道路,解救索拉博实际也是为了解救当年那个犯下罪恶的自己。
作为第三代人的索拉博正是一颗希望的种子,他是生命的延续,而阿米尔的出现恰好解救了这颗即将损毁于黑暗深渊的种子。在小说《追风筝的人》的结尾,胡塞尼安排了这样一幕:身心受到巨大创伤的索拉博在被阿米尔带回美国之后一直郁郁寡欢,但某天随着一次迎风起航的风筝,索拉博木讷的目光随即被点燃了,随风摆动的风筝仿佛象征着索拉博与哈桑的血缘关联,是阿米尔与哈桑的回忆,是阿米尔与索拉博迎接新生的标志。
结语
最终,哈桑仍然坚守人性的忠诚直到生命的尽头,阿米尔实现了对人性的回归与心灵的救赎。人生中最美丽的事,就是经历过一切之后,不再有遗憾和内疚。当心灵的救赎战胜邪恶时,我们勇敢面对生活,面对未来。谢谢你们,哈桑和阿米尔,让人性的花蕾盛开,倍加坚强。
参考文献:
[1]卡勒德·胡塞尼.追风筝的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 李敏, 窦琴. 解读《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的成长之旅[J]. 语文建设, 2015(8):26-27.
[3] 方晓. 人性的救赎——《追风筝的人》主人公阿米尔的人性成长分析[J]. 科技视界, 2015(32):182-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