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在左,谎言在右

来源 :读者欣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y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6月20日、21日,一对“反义词戏”—《真相》与《谎言》中文版回归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舞台。两部剧拥有同样的演员组合、同样的角色姓名,甚至同样的舞台布景。在剧情方面,两部剧讲述的也都是夫妻间的情感故事,但讨论的内容却不尽相同:《真相》讨论的是,你所知道的真相其实都是谎言;《谎言》讨论的是,你认为的谎言其实就是真相。
  在《真相》中,爱丽丝与丈夫保罗最好的朋友米歇尔有了婚外情,心怀愧疚的她决定向保罗坦白,却发现保罗一直在出轨米歇尔的妻子劳伦斯。《谎言》中的角色关系与《真相》如出一辙,但故事的展开方式却完全不同。《真相》的情节推动,靠的是一个个谎言被揭穿;而《谎言》中,面对出轨的事实,主人公一味地用谎言来掩盖真相,彼此试探。两部剧在人物关系上一体两面,在情节和结构上产生互文,营造出精彩绝伦的戏剧效果。
  两部剧的文本都来自法国剧作家弗洛里安·泽勒,两部剧本构思巧妙,深刻和轻松并存。制作“反义词戏”是泽勒的一大特点,其作品《父亲》和《母亲》就曾经在法国剧团同时上演。法国媒体形容他的写作风格与20世纪90年代法国編剧雅丝米娜·雷札一脉相承,而雅丝米娜·雷札的作品正是以连续的反转、幽默的对白和悲剧性的故事内核见长。
  我很喜欢泽勒作品的一个原因是,在他的作品中,人物很少在台上独处,虽然法式喜剧那种一束定点光让主角尽诉衷肠的设计也不失浪漫,但作为译制剧演出的时候,这种设计就难免显得造作。在《真相》和《谎言》中,人物的“感受”和“想法”几乎不曾被直接呈现,取而代之的,是海量的对话和细节:在《谎言》中,对即将到来的晚餐,爱丽丝没有直接表达内心的纠结和愤怒,但你确实能看到她心不在焉地错过了保罗的好几轮提问,还编造了两个离谱的借口表示自己不愿赴约;在《真相》中,你看不到米歇尔被老婆质疑时的慌张,但你能看到本来要开酒的他突然恼羞成怒地大喊大叫,情急之下甚至抱着酒瓶、盖上被子装睡。
  两部剧的剧情说穿了无非是出轨、隐瞒、拆穿和对质,但就算已知晓每一处情节,你也不会感觉无聊。因为在两部剧中,角色以对话的方式营造出的情感冲突,能够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感官刺激。
  依赖对话构建人物的好处不仅仅是真实,更给二次创作留足了空间。两部剧皆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资深导演田水执导。田水导演善于调整演员的表演状态,挖掘角色的潜台词。一般来讲,译制剧本中很容易出现意味不明的语句,而在这两部剧中,这个问题都被有效地化解了,演员的每一个言外之意都是明确的,能做到这点非常难得。

  更为精彩的是,本次上海话剧艺术中心采用了“套演”的模式,有几天的演出安排是上午演《真相》,下午演《谎言》。对演员来讲,同一天连演两部剧,有种演连本戏的感觉;而对观众来说,同一天连看两部剧情既有关联又有区别的剧,恍若置身梦境。
  在制作层面,两个剧组共用了一个舞台。舞台上被切成三等分的圆形转台构成了两部戏的所有场景,只需更换道具,就可以实现时间和空间的切换。剧中的圆形转台兼具实用性和审美趣味,不仅可以实现场景转换的基础操作,更妙的是,在场景转换的同时,能够快速地实现角色的身份转换。比如《真相》中第一幕转第二幕时,米歇尔从情人的卧室出来,舞台转动,他披上睡袍,在观众的注视下开门走进自家的卧室,坦然地坐在床上和老婆讲述自己工作的艰辛,这种场景转换带来的戏剧冲突比故事本身更为强烈。
  灯光方面,两部剧中大部分的传统舞台灯光都被换成了室内照明灯,光源被直接安装在天花板上。这种调整营造出一种日常化的生活氛围,避免了刻意营造生活空间的生硬感,从隔壁房间透出的背光也有一种真实感,使整部戏更具生活气息。
  《真相》与《谎言》为观众呈现了亲密关系中的美好与不堪。比起去分辨是谁说了谎,谁又是过错方,作品的真正意义在于能够吸引观众去思考现实生活中的亲密关系。正如剧中保罗所说,“生活是矛盾的、复杂的,但每个人都在尽力做到最好”。面对错综复杂的情感,我们终于明白,在爱情中,既没有完全的真相,也不会全是谎言,真相与谎言其实是并存的。
其他文献
哲人其萎,巨星殒落。随着以“三钱”为代表的一代学界泰斗的渐次乘箕归去,也再三引发国人对钱学森大师暮年多次提問“我们何以培养不出大师”的思考。钱老之問,反映着钱老的忧切和焦虑,同样,这也是整个民族的忧虑与关切。钱老之問,必有他的心底之答,但他没有明言,留白于人间,也就成了国人共同企求、探寻的谜底。  在思答钱老之問时,人们不约而同地以西南联大为参照系。当年,战火纷飞,灾难频仍,儡处西南边陲,除了聚集
近年来,在当代学生中见义勇为的事迹不断涌现,像董金风、杨济源、长江大学救人群体等优秀学子或群体,他们用自己的责任、勇敢和担当,赢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肯定。他们以可贵的精神风貌,为当代学生树立了成长成才的榜样。见义勇为、勇担社会责任的行为,折射出道德教育的正义功能;英雄个人及群体的屡屡出现,凸显出道德教育中的榜样力量和利他情怀。这些方面最终都可以归结为教育学生如何成长为一个有德性的人。  一、道德教育
考了一百分的感覺,就像漫步在高高的云端,嬉游在宁静的大海……总之,美极了~
细数欧洲古堡,那一座座厚厚的墙垣背后都隐藏着怎样的迷人故事?千百年来众多不同版本的传奇流传在坊间,或许是公主和王子的幸福传说,又或许是弑父夺位的仇杀之谜,皆因这令人畏惧而又为之沉迷的古堡而存在。《王子复仇记》便是其中最有名的一个故事。  哈姆雷特,这个莎士比亚笔下虚构的人物,在他身上发生的悲壮的复仇故事和“To be,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這句经典台词
体验式教育从西方引入中国,因其教育理论突出了受教育者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建构,更深层地诠释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目标,已成为中国教育教学改革重要手段和方法之一[1]。如何克服西方体验式教育理论在我国的“水土不服”,并从中国实际出发拓展体验式教育理论呢?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体验式教育理论区别入手,对体验式教育理论进行拓展。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体验式教育理论的比较分析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
留下身体的痕迹  设计师erwin wurm延续他在日用品上的兴趣,展出了一系列新雕塑作品。在这个名为“失去(Lost)”的展览上,wurm呈现了许多老式家具和日用品。一瓶身体乳液、一个时钟、一张睡椅以及一个冰箱等,艺术家希望借此唤起观者对那些“失去的”时间的联想和情感,以及和身体有关的某个特定时期的记忆。  图片由Galerie Thaddaeus Ropac, Paris/Salzburg提供
一、引言  道德认同是个体在道德向度上对自己的理解和定义。[1]较之于Kohlberg传统的道德认知,道德认同塑造了个体的世界观以及对自我和他者的理解,并且在道德行动和品格的建构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道德认同的养成上,国内的研究者业已认识到传统道德说教或灌输模式的局限,开始强调叙事的道德培育功能。叙事可以协助学生描述自我或他人的道德经验,通过学生对相关事件表达关注以及进行反思和重构,协助学生获
英语新课标公布后,全国各地展开了英语教学实验工作。楚雄彝族自治州也在其九县一市共143所中学全面实施了英语新课标的教学实验。为了解本地区英语教学实验情况,课题组设计了《英语新课标教学情况问卷调查表》,分别对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出教师调查问卷400份,收回313份;发出学生调查问卷2100份,收回2000份,学生问卷覆盖初一至高三年级。问卷提出的问题主要是了解教师对英语新课标教学在教学理念、教
茜茜公主
期刊
天上的雷声,  就像乐器里的大鼓,  使我想起音樂坊。  天上的雷声,  总是忽高忽低的,  使我感受到舞台的魅力。  咦,  天上的雷声停了,  是不是鼓被敲破了?  指导教师:魏雪宁  麻辣点评:哪里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哪里就会有优美的诗歌,常人眼里的雷声,在小作者的笔下却成了隆隆的鼓声,没准真的有人在云端敲起了架子鼓,要给大家演奏一曲摇滚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