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明从幼儿园回家后有些闷闷不乐,妈妈问:“怎么了,明明?”“今天上课时,我举手说要上厕所,老师说:“又是你,下不为例啊!”“那你上厕所了吗?”“上了,我想上厕所。”
养成良好如厕习惯是幼儿成长中的一项关键任务,同时也给不少幼儿带来了挑战。明明6岁,很早就能够独立上厕所了,但是,他在大小便控制上一直有些困难,有时夜间会出现尿床现象,在幼儿园活动时也会经常申请“我想上厕所”。家长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带着孩子去过医院,还未找到确定的原因和很好的解决办法,但家长一直在此方面帮助和引导幼儿,以免幼儿自尊心受到伤害。一句“又是你”却打破了原有的平静。
对幼儿说出“又是你”一句话,主要表现出教师对幼儿总爱上厕所的奇怪,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对幼儿这种行为的排斥与否定。这一态度主要出于三点原因,首先,教师不够了解明明的发展,不明白各方面表现都很好的明明为什么总是在上课的时候去厕所;其次,教师面对几十个幼儿,需要维持良好的秩序与规则,频繁上厕所的明明打破乱了课程活动的秩序,给教师带来了一些“麻烦”:再次,教师认为否定幼儿的做法,可以帮助明明认识到上课时上厕所是不被规则允许的,要减少这种行为,并且也能提醒其他幼儿遵守规则。
“又是你”的负面影响
大班幼儿已经能够比较明确地解读他人表情和语言中所包含的情感态度了,对于幼儿来说,“又是你”中所包含的责备语气能够明显被感受到,一句“下不为例”更明确了其制止意图。可见,简单的一句话“又是你”会给幼儿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首先,教师用“又是你”强调了幼儿行为的一贯性,增加了其严重程度;其次,语言中的反问语气,凸显了责名的态度,容易使幼儿因为无法控制自己总上厕所而感到羞愧、悲观与无助;再次,教师的责备对于自尊心很强的幼儿来讲,如同灾难,覆盖了“安全”、彰显了“危机”,降低了幼儿对周围世界的信任与安全感。
减少“又是你”现象的关键——加强家园沟通
幼儿处于身体成长和行为养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幼儿在很多方面的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有待进一步发展,这使得很多幼儿像明明那样在某些方面面临挑战。家庭成员和教师作为幼儿成长过程中的两个关键成人群体,应该积极互动与合作,帮助幼儿克服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挑战。
教师与家长在交流中应保持平等、和善的心态
教师与家长都是幼儿的重要教育主体,家园共同体有一个共同目标——科学培养幼儿、促进幼儿快乐成长。但在教师与家长的交往中,有着许多不良倾向,如一味迎合对方或对彼此的观点满不在乎,过分依赖对方或排斥对方的指导与帮助,盲目信任对方或抱怨对方等。教师与家长在幼儿教育中的角色、专业知识、承担任务不同,他们对幼儿进行教育各有独特环境与优势,双方在幼儿教育_中是平等的互助、合作关系。教师与家长之间少一些抱怨、多一些理解,少一些排斥、多一些交流,有助于家园教育工作顺利、有效的进行。
在案例中,教师与家长显然缺乏沟通,教师对于幼“儿发展特点不够了’解,更没有及时把明明在幼儿园中的表现告知家长。而家长也只是一方在努力,没有充分发挥幼儿园的教育力量。家长并没有向教师询问幼儿的表现,而是通过对幼儿的观察与交流来了解他在幼儿园中的生活,了解到如厕习惯影响到了明明的日常生活,这不应该成为家长抱怨教师的导火索,而是提醒家长应尽快把明明的表现以及自己的观点告知教师。
教师和家长要注重信息沟通,全方位了解幼儿
观察、了解每一个幼儿是教师的重要工作内容与责任所在,但是,由于教师面对几十个幼儿,其观察与了解的负担较重。相比之下,家长与幼儿的比例却大大改变,从一两个成人面对几十个幼儿,转变到几个成人围绕一个幼儿。因此,幼儿在家庭中和在幼儿园中所处环境有很大差异,幼儿的主要’情感态度与行为表现也都随之发生改变。家长与幼儿园之间可以通过多种沟通方式如家长开放日、家长委员会、家访、电话、接送幼儿时的谈话等及时进行沟通,有助于各教育主体全面、真实了解幼儿,针对幼儿现有特点进行教育。
案例中,家长应该将明明在入厕控制方面的特点以及家长正在做的一些王作及时向教师说明。使教师对明明频繁如厕的问题有所准备和引导,不会因此感到奇怪,更不会轻易产生否定与责备的态度。家长提供的信息对教师全面真实地了解幼儿十分重要。但教师作为专业教育人员,在与家长进行沟通的时候,应该处于更加主动的位置。当幼儿表现出一些需’要特殊关注的行为时,教师应及时向家长询问、告知幼儿的表现,主动与家长沟通、交流信息。教师之所以对明明说出“又是你”,说明明明行为表现的经常性,教师应及时告知家长,并向家长询问缘由,而不应该自作主张,重视统一化教学活动的进行:而忽视了幼儿特殊的需要。
教师与家长要形成共有关注点,在关键教育中达成一致、形成合力
幼儿的心灵具有强大吸收力,但正是由于强大的吸收力和广阔的成长空间,幼儿在主动发展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周围世界的影响,产生教育力的抵消与成长混乱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各教育主体的教育力方向不一致。因此,在幼儿园与家长适当交流与沟通的基础上,应对幼儿在不同阶段的发展形成共有关注点,形成教育合力。这要求家长与教师协商,采取适当教育策略,幼儿园在与家长沟通的基础上,给予幼儿“特色关照”。
教师与家长应针对明明入厕控制能力弱的特点共同商议解决策略。家长应该将医院检查结果与建议及时反馈给教师,在家园互动中,这一问题应该是重点交流内容。在医学诊断与治疗的同时,家园要协调一致,保护明明的自尊心。针对明明频繁如厕与尿床的原因,为明明创设舒适的如厕环境,帮助他形成良好的如厕习惯。
养成良好如厕习惯是幼儿成长中的一项关键任务,同时也给不少幼儿带来了挑战。明明6岁,很早就能够独立上厕所了,但是,他在大小便控制上一直有些困难,有时夜间会出现尿床现象,在幼儿园活动时也会经常申请“我想上厕所”。家长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带着孩子去过医院,还未找到确定的原因和很好的解决办法,但家长一直在此方面帮助和引导幼儿,以免幼儿自尊心受到伤害。一句“又是你”却打破了原有的平静。
对幼儿说出“又是你”一句话,主要表现出教师对幼儿总爱上厕所的奇怪,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对幼儿这种行为的排斥与否定。这一态度主要出于三点原因,首先,教师不够了解明明的发展,不明白各方面表现都很好的明明为什么总是在上课的时候去厕所;其次,教师面对几十个幼儿,需要维持良好的秩序与规则,频繁上厕所的明明打破乱了课程活动的秩序,给教师带来了一些“麻烦”:再次,教师认为否定幼儿的做法,可以帮助明明认识到上课时上厕所是不被规则允许的,要减少这种行为,并且也能提醒其他幼儿遵守规则。
“又是你”的负面影响
大班幼儿已经能够比较明确地解读他人表情和语言中所包含的情感态度了,对于幼儿来说,“又是你”中所包含的责备语气能够明显被感受到,一句“下不为例”更明确了其制止意图。可见,简单的一句话“又是你”会给幼儿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首先,教师用“又是你”强调了幼儿行为的一贯性,增加了其严重程度;其次,语言中的反问语气,凸显了责名的态度,容易使幼儿因为无法控制自己总上厕所而感到羞愧、悲观与无助;再次,教师的责备对于自尊心很强的幼儿来讲,如同灾难,覆盖了“安全”、彰显了“危机”,降低了幼儿对周围世界的信任与安全感。
减少“又是你”现象的关键——加强家园沟通
幼儿处于身体成长和行为养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幼儿在很多方面的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有待进一步发展,这使得很多幼儿像明明那样在某些方面面临挑战。家庭成员和教师作为幼儿成长过程中的两个关键成人群体,应该积极互动与合作,帮助幼儿克服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挑战。
教师与家长在交流中应保持平等、和善的心态
教师与家长都是幼儿的重要教育主体,家园共同体有一个共同目标——科学培养幼儿、促进幼儿快乐成长。但在教师与家长的交往中,有着许多不良倾向,如一味迎合对方或对彼此的观点满不在乎,过分依赖对方或排斥对方的指导与帮助,盲目信任对方或抱怨对方等。教师与家长在幼儿教育中的角色、专业知识、承担任务不同,他们对幼儿进行教育各有独特环境与优势,双方在幼儿教育_中是平等的互助、合作关系。教师与家长之间少一些抱怨、多一些理解,少一些排斥、多一些交流,有助于家园教育工作顺利、有效的进行。
在案例中,教师与家长显然缺乏沟通,教师对于幼“儿发展特点不够了’解,更没有及时把明明在幼儿园中的表现告知家长。而家长也只是一方在努力,没有充分发挥幼儿园的教育力量。家长并没有向教师询问幼儿的表现,而是通过对幼儿的观察与交流来了解他在幼儿园中的生活,了解到如厕习惯影响到了明明的日常生活,这不应该成为家长抱怨教师的导火索,而是提醒家长应尽快把明明的表现以及自己的观点告知教师。
教师和家长要注重信息沟通,全方位了解幼儿
观察、了解每一个幼儿是教师的重要工作内容与责任所在,但是,由于教师面对几十个幼儿,其观察与了解的负担较重。相比之下,家长与幼儿的比例却大大改变,从一两个成人面对几十个幼儿,转变到几个成人围绕一个幼儿。因此,幼儿在家庭中和在幼儿园中所处环境有很大差异,幼儿的主要’情感态度与行为表现也都随之发生改变。家长与幼儿园之间可以通过多种沟通方式如家长开放日、家长委员会、家访、电话、接送幼儿时的谈话等及时进行沟通,有助于各教育主体全面、真实了解幼儿,针对幼儿现有特点进行教育。
案例中,家长应该将明明在入厕控制方面的特点以及家长正在做的一些王作及时向教师说明。使教师对明明频繁如厕的问题有所准备和引导,不会因此感到奇怪,更不会轻易产生否定与责备的态度。家长提供的信息对教师全面真实地了解幼儿十分重要。但教师作为专业教育人员,在与家长进行沟通的时候,应该处于更加主动的位置。当幼儿表现出一些需’要特殊关注的行为时,教师应及时向家长询问、告知幼儿的表现,主动与家长沟通、交流信息。教师之所以对明明说出“又是你”,说明明明行为表现的经常性,教师应及时告知家长,并向家长询问缘由,而不应该自作主张,重视统一化教学活动的进行:而忽视了幼儿特殊的需要。
教师与家长要形成共有关注点,在关键教育中达成一致、形成合力
幼儿的心灵具有强大吸收力,但正是由于强大的吸收力和广阔的成长空间,幼儿在主动发展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周围世界的影响,产生教育力的抵消与成长混乱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各教育主体的教育力方向不一致。因此,在幼儿园与家长适当交流与沟通的基础上,应对幼儿在不同阶段的发展形成共有关注点,形成教育合力。这要求家长与教师协商,采取适当教育策略,幼儿园在与家长沟通的基础上,给予幼儿“特色关照”。
教师与家长应针对明明入厕控制能力弱的特点共同商议解决策略。家长应该将医院检查结果与建议及时反馈给教师,在家园互动中,这一问题应该是重点交流内容。在医学诊断与治疗的同时,家园要协调一致,保护明明的自尊心。针对明明频繁如厕与尿床的原因,为明明创设舒适的如厕环境,帮助他形成良好的如厕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