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求完美”之所以是一种破坏性的教育行为,在于它是一种反自然行为。大自然原本赋予每个孩子以成长的正能量,只要生长条件正常,都会正常表达,健康成长。在完美期待中成长的孩子,天性被过度驯l化,其作为独立的“自我”无法正常舒展,却耗散太多的精力去适应他人的要求。
几乎是从刚刚懂事,他们就有一个宿敌——“邻家的孩子”。他们聪明懂事性格开朗,有礼貌习惯好,功课门门都出色,既会弹琴画画,又会下棋打球,既懂得如何花钱,又懂得如何节俭,上名校,事业有成,孝顺父母,婚姻美满……“别人家的孩子”作為标杆只是衬出了他的不完美,让他自惭形秽,内心冲突不断,正常心理秩序被破坏,气场混乱,负能量越积越多。
一个内心积淀太多负能量的人,最终也许会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在别人看来也许很完美,但其内心世界则不柔和不自在,是僵硬的、冲突的,较少体会到生活的幸福。
站在教育的出发点上,没有一个家长会承认自己要培养完美小孩;在话语层面上,所有的人都会赞成“宽容”“接纳”等理念。但在实际生活中,不少人却很少接纳孩子的“毛病”,见不得孩子身上的“缺点”。孩子活泼,他认为不够安静;孩子安静,他嫌缺少运动;孩子喜欢到外面运动,他又要求他坐下来画画;孩子喜欢画画,他希望孩子也喜欢唱歌;孩子喜欢唱歌,他要求他游泳也不能差;孩子音体美样样行,他还希望孩子功课好;孩子功课好,他要求孩子学会做家务……如果家长不知自己是否求完美,读到这里请扪心自问,我允许过孩子哪些方面的不足?
就在我写这篇文章时,我在微博中发了一条不要对孩子“求完美”的建议。有位家长在后面留言说:“我从不要求女儿完美,真正困扰我的是怎么让孩子不要对自己要求完美。女儿3岁,做错事不敢和我说,怕我生气不喜欢她,有时做错事我说她,她就哭着让我别说了。”
这位家长没有意识到他自己正是“求完美”的代表,我们完全可以从他的留言中推断,他对孩子何等地不宽容。才3岁的孩子,有什么事可以称之为“错事”呢?打坏东西是错吗,说句脏话是错吗,把牛奶洒在地毯上是错吗,不吃某种蔬菜是错吗……如果不是平时家长处处挑剔,不原谅孩子的任何过失,并经常用喜不喜欢来威胁孩子,这么小的孩子,怎么会对家长的爱忧心忡忡,怎么会经常意识到自己做了“错事”,并哭着求家长不要再说呢?
很多家长之所以像这位家长一样,不知不觉中陷入“渔夫老婆”的思维困境,是因为他们往往是从一开始就以某种社会标准来要求孩子,而孩子在这样的标准面前,显得那样不合格,于是家长拿出规矩、目标、批评、惩戒等这些概念和手段,对孩子进行规范。
求完美的潜台词是:你必须完美,我不接纳你的任何不足和过错。所以伴随求完美的,必定是事无巨细的要求和完美的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些“要求”和“目标”而派生出来的繁琐苛刻的家庭法则。这种情况特别容易发生在强势父母身上。
“求完美家长”和“强势家长”几乎是同义词,这样的家长,他们主要关心自己要培养怎样一个人,不断以成年人的强势改造孩子,较少关心或根本不关心孩子作为自然人的天性和需求——破坏就这样形成了。过度求完美,是教育中的欲望癌症,会演变出一系列问题。所以我们可以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孩子的无力感总是和父母的强势呈正比,父母越强势,孩子越懦弱。
当代家长文化程度普遍较高,它意味着家庭生活首先给了孩子良好的教育。但也可能意味着一些问题。越是文化程度高的家长,越可能对孩子的教育非常认真;越是认真,则越是细腻。过分“细腻”,就有可能开始苛刻,不知不觉陷入“求完美”的泥淖。
不求完美,这不是一种懈怠,而是一种勇气。人必先征服自己的自卑和虚荣,才有力量面对生命中的种种不完美。
几乎是从刚刚懂事,他们就有一个宿敌——“邻家的孩子”。他们聪明懂事性格开朗,有礼貌习惯好,功课门门都出色,既会弹琴画画,又会下棋打球,既懂得如何花钱,又懂得如何节俭,上名校,事业有成,孝顺父母,婚姻美满……“别人家的孩子”作為标杆只是衬出了他的不完美,让他自惭形秽,内心冲突不断,正常心理秩序被破坏,气场混乱,负能量越积越多。
一个内心积淀太多负能量的人,最终也许会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在别人看来也许很完美,但其内心世界则不柔和不自在,是僵硬的、冲突的,较少体会到生活的幸福。
站在教育的出发点上,没有一个家长会承认自己要培养完美小孩;在话语层面上,所有的人都会赞成“宽容”“接纳”等理念。但在实际生活中,不少人却很少接纳孩子的“毛病”,见不得孩子身上的“缺点”。孩子活泼,他认为不够安静;孩子安静,他嫌缺少运动;孩子喜欢到外面运动,他又要求他坐下来画画;孩子喜欢画画,他希望孩子也喜欢唱歌;孩子喜欢唱歌,他要求他游泳也不能差;孩子音体美样样行,他还希望孩子功课好;孩子功课好,他要求孩子学会做家务……如果家长不知自己是否求完美,读到这里请扪心自问,我允许过孩子哪些方面的不足?
就在我写这篇文章时,我在微博中发了一条不要对孩子“求完美”的建议。有位家长在后面留言说:“我从不要求女儿完美,真正困扰我的是怎么让孩子不要对自己要求完美。女儿3岁,做错事不敢和我说,怕我生气不喜欢她,有时做错事我说她,她就哭着让我别说了。”
这位家长没有意识到他自己正是“求完美”的代表,我们完全可以从他的留言中推断,他对孩子何等地不宽容。才3岁的孩子,有什么事可以称之为“错事”呢?打坏东西是错吗,说句脏话是错吗,把牛奶洒在地毯上是错吗,不吃某种蔬菜是错吗……如果不是平时家长处处挑剔,不原谅孩子的任何过失,并经常用喜不喜欢来威胁孩子,这么小的孩子,怎么会对家长的爱忧心忡忡,怎么会经常意识到自己做了“错事”,并哭着求家长不要再说呢?
很多家长之所以像这位家长一样,不知不觉中陷入“渔夫老婆”的思维困境,是因为他们往往是从一开始就以某种社会标准来要求孩子,而孩子在这样的标准面前,显得那样不合格,于是家长拿出规矩、目标、批评、惩戒等这些概念和手段,对孩子进行规范。
求完美的潜台词是:你必须完美,我不接纳你的任何不足和过错。所以伴随求完美的,必定是事无巨细的要求和完美的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些“要求”和“目标”而派生出来的繁琐苛刻的家庭法则。这种情况特别容易发生在强势父母身上。
“求完美家长”和“强势家长”几乎是同义词,这样的家长,他们主要关心自己要培养怎样一个人,不断以成年人的强势改造孩子,较少关心或根本不关心孩子作为自然人的天性和需求——破坏就这样形成了。过度求完美,是教育中的欲望癌症,会演变出一系列问题。所以我们可以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孩子的无力感总是和父母的强势呈正比,父母越强势,孩子越懦弱。
当代家长文化程度普遍较高,它意味着家庭生活首先给了孩子良好的教育。但也可能意味着一些问题。越是文化程度高的家长,越可能对孩子的教育非常认真;越是认真,则越是细腻。过分“细腻”,就有可能开始苛刻,不知不觉陷入“求完美”的泥淖。
不求完美,这不是一种懈怠,而是一种勇气。人必先征服自己的自卑和虚荣,才有力量面对生命中的种种不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