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文化影响下沈从文对“神性”观念的建构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tterfly1982_2_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湘西文化具有神秘性、地域性、民族性。在此背景下诞生诸多与神相关的“神性”观念,例如蛊术、哭嫁、赶尸等。在当代文学史中,沈从文用质朴的语言描摹出湘西文化顽强的生命力,专注地建构着“人神合一”的“神性”观念。这种生命的神性既体现在自然生命之中,也表现在人与神的完美结合。沈从文通过对湘西古老文化中巫文化的追寻,试图寻找出当代民族文化衰落的原因以及拯救人性堕落的方法。
  关键词:湘西文化;沈从文;“神性”观念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5-0-02
  沈从文所创作的作品,主要有两个类别,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在沈从文的创作中,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世界对立互渗的总体格局中获得体现的,而“人性扭曲”在沈从文笔下的上流社会中,人与自然和谐的乡村世界的显照下得到体现的,正是因为他有这种独特的哲学思辨,构建起了沈从文对于湘西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生活和文化命运的关注,而在湘西文化的影响下,沈从文的作品中也较为频繁的出现“神”和“神性”这样的字眼。
  沈从文在《凤子》中,对总爷和城里客人讲话的描述,借总爷之口明确表达出了“自然即神”的观点。“一个人过于爱有生一切时,必因此在一切有生中发现了‘美’,亦即发现了‘神’。必觉得那个光与色,形与线,即是代表一种最高的德性,使人乐于它的统治,受它的处置。”在他的作品中,在人与神共同生活的世界里,人神是沈从文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题材,也充分展现了对神世界的向往,再其作品中有所显露。总而言之,他的作品中渗透着一种强烈的泛宗教精神和泛神论思想。对于沈从文作品中的“神”并不是指代某一具体的神灵,而是用来指代其心中对自然的神性和人性的一个感性的表达。
  一、自然的神性:“神即自然”
  自然的神性,来自于人对自然神的敬仰。从人类最初的思想状态来看,“万物有灵”是人类对自然神最初的敬仰。而在湘西的巫文化中,认为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是有生命和灵魂的,人们通过各种祭祀活动来表达对自然神的敬仰。对于自然的神性,沈从文在小说《凤子》中有多处都提到过,最早出现的一处是一位嗓音低沉的中年人在海边忍不住赞叹海边优美的风景的自然天成:“天上那抹云,是神的手腕,那么横横的一笔!”沈从文认为,这自然的造物总是表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力量,这种无形的力量犹如神启,它能唤醒心灵,改变人的价值取向。而对于“自然”,在沈从文笔下更多的是对湘西人民美好品质的指称。在其作品中所叙述的湘西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或多或少的存在着神的观念,影响着生活在大山之中的人民。在传统的思想观念中,大多数湘西人民还保留着对神的信仰。“树木、山洞、江河,无物不神,鹿、猪、蛇、龟,无物不怪。”
  沈从文从湘西文化中尚存的巫文化中感受到了人和自然的和谐以及人性的美好,在神性与人性的和谐中感受到了湘西文化的本质,也在此基础上建构了“神即自然”的神性观念,充分体现了湘西人民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大自然是神奇的,充满神秘性。又能在人的品质上面进行提升,各项综合素质的升华,心灵上的顿悟,无不让人对大自然带有崇拜感,让人置身在大自然当中,,净化人的心灵,给人一种愉悦的心情,使人性变得纯洁。沈从文在湘西文化的影响下,写作方向专注于湘西少数民族各种祭祀活动,也是寄托于自然,在自然的发展过程中,慢慢净化人的心灵,与大自然成为好朋友,成为家人。
  二、巫师的神性:“人神和悦”
  巫师是对会施魔法的人的通称,也或者专指以装神弄鬼替人祈祷为职业的人。他们通常被认为是沟通人和鬼神之间的中介。自古以来,中国民间的巫师对自己本民族的神学要了如指掌,也要对其他民族的神学有所了解,而且对本民族的各门学科,包括历史、哲学、医学以及天文学等都要十分精通。而沈从文笔下的巫师却有不同于这些多强调巫师的神通广大的巫师,沈从文对巫师的认识兼具人性和神性并不断得到深化。神性是在于巫师在施行巫术,作为人与鬼神之间沟通的中介;而人性则是在于这些巫师在不举行巫术仪式时,也和普通人一样的劳动、生产和娶妻生子等。同时,在巫师进行巫术活动时,往往以“巫词”“巫歌”来营造出庄严神秘的氛围,表现出对人神沟通的庄严、虔诚和痴狂。
  从沈从文作品中可以看出民间的祭祀活动以及生活中的行为活动,作為一名巫师就要具有常人做不到的事情,具有非人的能力,对事物具有神的力量。但他们又和普通人一样劳动、生产、赌博和娶妻生子等。沈从文所塑造的巫师并不是和常人不一样,他们也需要生活,尝食人间烟火,也需要娶妻生子照顾老人,并不是完全的封闭自己,禁锢在自己的世界里,也不是灭绝人性毫无王道的人性扭曲的宗教膜拜者,而是兼具了神性和人性,两者之间的碰撞并未使人物形象发生矛盾而黯然失色。巫师的人性反而因为其身上的神性光环而大放异彩,巫师的神性也因为复杂的人性的存在又显得更加珍贵而又不失其真实感。巫师身上的人性与神性的统一,完美阐释了沈从文从湘西文化中的对神信仰中汲取了优点、长处之后,与自身相结合的个人情感体验来表现巫师身上的“人神和悦”的神的世界。
  三、人的精神:“人神合一”
  人神合一的神性不等同于巫师的祭祀活动中顶礼膜拜的神性之光,它实际上指的是一种自然理想的生活状态。在沈从文的笔下,塑造了大量的具有神性的人物形象。
  沈从文的作品中对于人的神性的描写主要有两种类别。一类是通过对生活中发生的点点滴滴事情的书写,展现出人的神性。例如在《三个男子与一个女人》文章中,豆腐店老板对商会会长的女儿很痴迷,在这个女人把金子吞下导致死亡之后,夜晚时分,他偷偷地把她从坟墓里背出来之后,放在石洞里与其睡了好几个夜晚。埋在心底的爱竟然以这样的方式表达出来,使人毛骨悚然,又让人觉得惊讶;在沈从文的作品中,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看似违背人生常理的离奇故事,其实都是自然人性的常态形式,也正是当今社会中的常态形式的写照,离最初的本真状态已经越来越远了。另一类是人的一生的生活状态,对神的一面具有良好的展现。如在《柏子》中,“柏子如其他许多水手一样,在腰边板带中塞满了铜钱,小心地走过跳板到岸边了。先是在泥滩上走,没有月,没有星,细毛毛雨在头上落,两只脚在泥里慢慢翻――成泥腿。快也无从了――目的是河街小楼红红的灯光,灯光下有使柏子心开一朵花的东西存在。”“他把背带钱已光了,这种花费是很好的一种花费。”“因为今夜已得了前前后后的希望,今夜‘吃’的足够两个月咀嚼,不到两月他可又回来了。”船员把辛苦赚的钱全部花在妓女的身上,当作一种交换,释放自己身上的劳苦,但是有的妓女也会把自己的心思放在船员身上,等待其归来。“一些铁锅,一些大箩筐,一些米袋,一些干柴把他的生命消磨了卅年。他在这些东西中把人变成了平凡人中的平凡人。”“无事时烧饭炒菜,战事一起则运输子弹,随连长奔跑。一直到这时,他还仍然在原有位置上任职,一个伙夫应做的事他没有不做,他的名分上的收入,也仍然并不与其余伙夫两样。”“那微笑的意义,没有一个人明白。那些小鸡就会扇着无毛翅膀,学着叫‘勾勾喽’了。一切说来他是很幸福的,满意的。”而在《边城》中的翠翠,“在风里雨里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亮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又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沈从文把“翠翠”比作一只“小兽物”,看似物我不分,实则体现出一种“万物有灵”“人神合一”的写作思维。“翠翠喜欢看嫁新娘,喜欢戴野花,喜欢听缠绵的情歌,喜欢独自坐在岩石上凝眸天空中的一片云,一颗星,与宇宙天地同生同长。”像翠翠这样的人,沈从文在小说中还塑造了很多,像三三,萧萧,巧金等,这些少女形象与自然融为一体,体现了沈从文对“人性美”和“神性”之间的建构。
  总而言之,沈从文在湘西文化的影响下,以“神性”的观念来阅读大自然的花花草草,看遍万千世界,万物皆有灵性,是大自然在神之下显得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在这个人神共舞的生活中,无论是与神沟通的人还是普普通通的百姓,都对神产生依赖感,拥有着最自然最纯洁最有价值的人性。在沈从文的作品中,神性不仅与自然相连,还与人相连,具有深刻的时代感。沈从文在湘西文化这片沃土上追寻着神的脚步,埋头在研究之中,始终保留着原生态的人性和神性的民族文化,用自己的语言讲述“神”的世界。这也是对当代都市文明的批判,更是对美好人性的呼唤。沈从文通过探究湘西文化来映射整个民族的精神世界,同时也号召更多的人关注民族文化中最本真的部分,即“神性”的内涵:自然、爱与美。
  参考文献:
  [1]沈从文.《凤子》[A].沈从文全集(第7卷)[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
  [2]沈从文.《美与爱》[A].沈从文全集(第17卷)[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
  [3]沈从文.《湘西》.《沈从文文集》(第9卷):花城出版社,1984.
  [4]于怀岸.《巫师简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
其他文献
作者简介:卫华,女,新疆作协会员,多年来笔耕不辍,已出版的主要作品:长篇小说《岁月天山》《木商小传》《冷暖人生路》,作品散见《参花》《北方文学》《散文百家》《牡丹》《北极光》等文学期刊。  阿不力孜一家人正在屋里吃饭。忽然,屋后吵架声大起。他们静听了一会儿,母亲木巴来提说:“是后边郑兴海的吵架声。他和谁吵得这么厉害?”  儿子阿不力孜说:“估计是郑兴海又在打骂他儿子吧,要不他还能和谁吵呢?”  媳
期刊
摘 要:鲁迅在《故事新编》开篇便自我评价道:“除《铸剑》外,都不免油滑”“《故事新编》中的《铸剑》,确是写得较为认真”,可见他对《铸剑》这一篇小说的看重。《铸剑》一文虽少了油滑与调笑,但也随之变得难于理解。在反复阅读后,本文试从三类复仇对象入手,分析其中的“鬼”意象,并与鲁迅其他作品中的“鬼”相区分,深入探寻“鬼气”的来源以及鲁迅的“复仇”意识。  关键词:鲁迅;《铸剑》;复仇;“鬼气”  [中图
红色作为一种主题色彩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浸染了中国的民俗、传统乃至文学.色彩虽是通用的,但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不同的国家、民族对同一色彩有着不一样的解读,导致“红色”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新闻宣传工作研讨会,是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我听了大家的发言,很想把其中的重要观点归纳一下,但时间仓促,难以归纳全面,这里只说一说我的一些感受。一、贯
张爱玲是中国著名的现代文学作家,在时间不长的笔耕生涯中,她为后人留下了诸多带有强烈女性主义色彩的优秀文学作品.作为女性作家在与男性主流意识的“边缘——中心”的创作
摘 要:迟子建《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初读感性细腻,细读能品出作者理性思考的完美融入,在疗愈心灵的同时,细节和结构上也独运匠心,使得文章既能打动人,又能引人深思。  关键词:迟子建;死亡;感性;理性  作者简介:任华菊(1992.10-),女,汉,江苏盐城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
一、概况包头铝厂球磨机噪声高达113dB,噪声对周围的环境和人体的健康危害极大。 1984年底,我们对炭素车间的球磨机噪声的治理进行了考察研究,提出了治理炭素车间球磨机噪声
月下的梧桐,在月光的照耀下,挥舞着它柔韧的枝条。他挺拔的身姿在月色下婆娑动人。那一圈又一圈的年轮,提醒着他岁月无声地在他生命里穿流而过。月下的梧桐将他心里隐藏的喜怒哀乐,生长在泥土里,摇曳在夜空中沉默不语。似乎觉得月光能够读懂她的喜怒哀乐。他静静地凝视着周围的建筑与人群,还有那不远处,川流不息的河流。他在微风的吹拂下,沉默着,静思着,似乎要将眼前的一切看穿,又不愿说破的将头深深地埋在了夜色的暮色中
期刊
中华文化外译是中国大国崛起背景下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如何克服“文化困境”,摆脱在目的语中的“水土不服”,让中国文化“通达”西方读者更为顺畅,扩大译介受众、
王小波在小说《黄金时代》中,运用狂欢话语和黑色幽默来描写特定时代荒诞的现实,把对个体生存处境的揭露和反思寓于众声喧哗式的多层叙事中,使读者得以站在崭新的视角和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