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中学课本上所选的篇章又大多是脍炙人口的传诵名篇。可是由于文言文产生的时代久远,中学生的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知识掌握不足等原因,文言文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在二十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对文言文教学有一些探讨,在此说两句,以抛砖引玉之意。
一、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1、向学生讲解文言文的社会功能,消除学生的思想误区。
文言文的社会功能十分广泛,大至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文言文是研究历史的切实保证。利用文言文的工具性研究历史,可以从中获取经验教训,更好地为现实服务,推进我们各项事业发展。其次,文言文的社会功能还表现在弘扬民族精神方面,它是民族精神支柱。孔子的“克已复礼”,孟子的“舍生取义”,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丹青照汉青”这些超越古今时空的精神正是通过文言文载体代代相传,至今仍在升腾激荡着我们的后生学子。最后,文言文是培养人们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工具。诵读文言文可以时时激越浓郁的情愫,产生对祖国、对中华民族的无限热爱,无限依恋,从而形成深刻的爱国主义情感,并随时化作重振河山,抗击入侵者的力量。
2、挖掘学生的学习源泉——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首先,教师要积极诱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师一定要注意利用教材的情感作用对学生的影响,深入开掘出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让他们觉得学习文言文很有益处。如《诗经·氓》,可以挖掘此文对学生情感进行一次教育,也可以采用讨论的形式,让他们谈谈对此文主人公的看法,进而谈谈他们是怎样认识爱情的,他们的爱情观是什么。
其次,创造条件,让每位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从而激发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如组织学生讲故事,开展简单辩论会等活动,让学生主动积极理解课文内容。在活动中教师还要及时发现学生细微的进步,及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和鼓励,并与同学们一起享受成功的快乐。
最后,语文教师自身应通过自我的教学实践激起学生的共鸣,进而感染学生,逐步形成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使学生有美感享受的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让他们融入到古人的智慧中,同时要充分发挥教材的美感作用,并辅之教师得当的教材处理和动情的朗读引导,恰当而富有启发性的提问,把孩子带入知识的海洋,情感的圣境,久而久之,学生的兴趣也就培养出来了。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
1、预习。
我认为,古文开放式教学的第一要义是预习。教师在新授之前,必须引导学生读通古文。这里的预习,目的是扫除文字障碍,初步了解文章的大概意思和基本内容。 预习是学生直接接触课文的开始,要重点围绕三方面进行:找出生字、通假字,并对照注释,查阅工具书,弄清字音、字形、字义。参照注释,把文中有碍于“了解内容”的多义词、活用词、古今异义词、虚词找出来,体会它的含义和用法。把文中不理解的句子画出,以便向老师请教。通过预习,学生便能够很好地把握文言文的大体内容,为教师的教学做好准备。
2、自导。
导言一般说来,是教师在讲授课文之前,围绕课文所进行的,用以引入新课、对学生说些有启发引导作用的话。 针对初中文言文的开放式教学,我认为应将导言的权力下放给学生,如解题和析题,让学生自己利用工具书或课外资料,对有些文章的题目进行分析,准确地解题,可使尽快地“入文”“上路”。对有些文章的题目,教师可以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作些必要的解释, 如《陋室铭》的“铭”,《醉翁亭记》的“记”,《新婚别》的“别”,《师说》的“说”等,都应作些明确的解释。对于作者和背景,对作者的介绍,对那些写战争或重大事件的记叙文、议论文,教师应让学生主动参与,介绍一下当时的形势和写作背景;对那些节选的文章,应紧扣节选部分的中心介绍,窃以为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诵读试译
所谓诵读,就是有表情地以记诵为目标的朗读。诵读是学生对文章进行整体古籍的重要环节,它能够使学生克服语言障碍,消除时代隔膜,领会其思想感情,加强对文章的理解。文言文的风格是丰富多彩的,有的豪迈奔放,有的静穆闲适,有的委婉含蓄,有的深沉凝重。它们都是作者心灵的产物和情感的结晶。因此,诵读的过程也是让学生能读出文章的语气、语调和节奏,表达出文章和作品内在的情感的过程。
试译就是在学生对文章进行诵读的基础上,利用工具书和课文注释,对文章进行翻译的过程。学生在试译时,教师首先明示应遵循的原则,即“忠实原文,不违原意;弄清语序,辨析词义;前后联系,理清难句;固有名词,不必翻译”。其次,教师可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目标,对于文言文程度好的学生,鼓励他们在“信、达”的基础上,认真地斟酌词语,努力向“雅”的高度攀登。再次,让学生自译,对于一些难句,可由学生互译,教师予以点拔。
4、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风格等方面的疑问进行切磋、探讨、交流的过程。苏轼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学生在诵读试译的过程中,对文章的语言风格、写作方法、立意等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但因为各人的阅历、切入角度的不同,他们的见解往往不一致。在这种子情况下,让学生互相交流,培养他们积极思考和交流的习惯。首先,教师作为一个组织者,要营造一种“茶馆”式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思维高度活跃,鼓励学生“质疑”。其次,针对重难点问题,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允许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强求一致。教师再适时抛出一些“挑战”性的问题,使学生思维向更深更广的领域迈进。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思考结果进行总结评价。
三、多渠道教学,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知识
1、扩展阅读
扩展阅读是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以课文为中心,根据不同的学习重点,精心选择一些与文章立意、写作背景、语言风格等相似或相反的文章,构设一种辐射性的网状阅读系统,让学生在思维中进行比较、剪辑、组合的学习过程。学习文言文时,如果仅就文论文,学生很难摆脱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朦胧之感。有了这些文章做参照系,学生就容易与作者建立心理沟通,从而进入立体的艺术境界,审美活动也能最终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通过这种方式能让学生将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比较和系统的整理,这样,天长日久,学生便会在头脑中形成整体概念,信息网络,便于记忆,便于提取,也便于创造。
如学习龚自珍的《病梅馆记》时,补充了《已亥杂诗》、孙犁的《黄鹂》以及韩愈的《马说》等,这儿篇文章虽然所产生的时代不同,内容不同,但是在“病梅”、“黄鹂”、“千里马”的背后,却隐藏着相同的意蕴。学生通过比较阅读,思绪穿越时空的界限,真正理解了“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生命的极致,但这种极致只有在一定的环境中才能得以发挥,个性被压抑,人才补摧残,是一个社会最为学生的悲哀。”听到了那一个时代知识分子发自内心的叫做喊,体会到他们的悲哀与愤慨,希望和信念。
2、野读
所谓“野读”,是相对课内诵读——雅读而言,就是走出校园到“野外”去“读”,诵读些“野史稗钞”之类的地方文化,方志、碑帖、名人古迹等均可作为内容,也就是以研究性学习的形式、广泛涉猎当地的文化资源,领略地域人文优势,熟悉桑梓沿革、风土人情。在这过程中必然产生各类问题情境,引起“困于心、衡于虑”的诸多冲突,从而激发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基础上的主动探究。
总之,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就要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教师辅以恰当的引导,才能达到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的效果。
一、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1、向学生讲解文言文的社会功能,消除学生的思想误区。
文言文的社会功能十分广泛,大至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文言文是研究历史的切实保证。利用文言文的工具性研究历史,可以从中获取经验教训,更好地为现实服务,推进我们各项事业发展。其次,文言文的社会功能还表现在弘扬民族精神方面,它是民族精神支柱。孔子的“克已复礼”,孟子的“舍生取义”,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丹青照汉青”这些超越古今时空的精神正是通过文言文载体代代相传,至今仍在升腾激荡着我们的后生学子。最后,文言文是培养人们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工具。诵读文言文可以时时激越浓郁的情愫,产生对祖国、对中华民族的无限热爱,无限依恋,从而形成深刻的爱国主义情感,并随时化作重振河山,抗击入侵者的力量。
2、挖掘学生的学习源泉——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首先,教师要积极诱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师一定要注意利用教材的情感作用对学生的影响,深入开掘出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让他们觉得学习文言文很有益处。如《诗经·氓》,可以挖掘此文对学生情感进行一次教育,也可以采用讨论的形式,让他们谈谈对此文主人公的看法,进而谈谈他们是怎样认识爱情的,他们的爱情观是什么。
其次,创造条件,让每位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从而激发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如组织学生讲故事,开展简单辩论会等活动,让学生主动积极理解课文内容。在活动中教师还要及时发现学生细微的进步,及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和鼓励,并与同学们一起享受成功的快乐。
最后,语文教师自身应通过自我的教学实践激起学生的共鸣,进而感染学生,逐步形成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使学生有美感享受的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让他们融入到古人的智慧中,同时要充分发挥教材的美感作用,并辅之教师得当的教材处理和动情的朗读引导,恰当而富有启发性的提问,把孩子带入知识的海洋,情感的圣境,久而久之,学生的兴趣也就培养出来了。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
1、预习。
我认为,古文开放式教学的第一要义是预习。教师在新授之前,必须引导学生读通古文。这里的预习,目的是扫除文字障碍,初步了解文章的大概意思和基本内容。 预习是学生直接接触课文的开始,要重点围绕三方面进行:找出生字、通假字,并对照注释,查阅工具书,弄清字音、字形、字义。参照注释,把文中有碍于“了解内容”的多义词、活用词、古今异义词、虚词找出来,体会它的含义和用法。把文中不理解的句子画出,以便向老师请教。通过预习,学生便能够很好地把握文言文的大体内容,为教师的教学做好准备。
2、自导。
导言一般说来,是教师在讲授课文之前,围绕课文所进行的,用以引入新课、对学生说些有启发引导作用的话。 针对初中文言文的开放式教学,我认为应将导言的权力下放给学生,如解题和析题,让学生自己利用工具书或课外资料,对有些文章的题目进行分析,准确地解题,可使尽快地“入文”“上路”。对有些文章的题目,教师可以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作些必要的解释, 如《陋室铭》的“铭”,《醉翁亭记》的“记”,《新婚别》的“别”,《师说》的“说”等,都应作些明确的解释。对于作者和背景,对作者的介绍,对那些写战争或重大事件的记叙文、议论文,教师应让学生主动参与,介绍一下当时的形势和写作背景;对那些节选的文章,应紧扣节选部分的中心介绍,窃以为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诵读试译
所谓诵读,就是有表情地以记诵为目标的朗读。诵读是学生对文章进行整体古籍的重要环节,它能够使学生克服语言障碍,消除时代隔膜,领会其思想感情,加强对文章的理解。文言文的风格是丰富多彩的,有的豪迈奔放,有的静穆闲适,有的委婉含蓄,有的深沉凝重。它们都是作者心灵的产物和情感的结晶。因此,诵读的过程也是让学生能读出文章的语气、语调和节奏,表达出文章和作品内在的情感的过程。
试译就是在学生对文章进行诵读的基础上,利用工具书和课文注释,对文章进行翻译的过程。学生在试译时,教师首先明示应遵循的原则,即“忠实原文,不违原意;弄清语序,辨析词义;前后联系,理清难句;固有名词,不必翻译”。其次,教师可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目标,对于文言文程度好的学生,鼓励他们在“信、达”的基础上,认真地斟酌词语,努力向“雅”的高度攀登。再次,让学生自译,对于一些难句,可由学生互译,教师予以点拔。
4、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风格等方面的疑问进行切磋、探讨、交流的过程。苏轼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学生在诵读试译的过程中,对文章的语言风格、写作方法、立意等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但因为各人的阅历、切入角度的不同,他们的见解往往不一致。在这种子情况下,让学生互相交流,培养他们积极思考和交流的习惯。首先,教师作为一个组织者,要营造一种“茶馆”式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思维高度活跃,鼓励学生“质疑”。其次,针对重难点问题,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允许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强求一致。教师再适时抛出一些“挑战”性的问题,使学生思维向更深更广的领域迈进。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思考结果进行总结评价。
三、多渠道教学,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知识
1、扩展阅读
扩展阅读是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以课文为中心,根据不同的学习重点,精心选择一些与文章立意、写作背景、语言风格等相似或相反的文章,构设一种辐射性的网状阅读系统,让学生在思维中进行比较、剪辑、组合的学习过程。学习文言文时,如果仅就文论文,学生很难摆脱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朦胧之感。有了这些文章做参照系,学生就容易与作者建立心理沟通,从而进入立体的艺术境界,审美活动也能最终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通过这种方式能让学生将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比较和系统的整理,这样,天长日久,学生便会在头脑中形成整体概念,信息网络,便于记忆,便于提取,也便于创造。
如学习龚自珍的《病梅馆记》时,补充了《已亥杂诗》、孙犁的《黄鹂》以及韩愈的《马说》等,这儿篇文章虽然所产生的时代不同,内容不同,但是在“病梅”、“黄鹂”、“千里马”的背后,却隐藏着相同的意蕴。学生通过比较阅读,思绪穿越时空的界限,真正理解了“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生命的极致,但这种极致只有在一定的环境中才能得以发挥,个性被压抑,人才补摧残,是一个社会最为学生的悲哀。”听到了那一个时代知识分子发自内心的叫做喊,体会到他们的悲哀与愤慨,希望和信念。
2、野读
所谓“野读”,是相对课内诵读——雅读而言,就是走出校园到“野外”去“读”,诵读些“野史稗钞”之类的地方文化,方志、碑帖、名人古迹等均可作为内容,也就是以研究性学习的形式、广泛涉猎当地的文化资源,领略地域人文优势,熟悉桑梓沿革、风土人情。在这过程中必然产生各类问题情境,引起“困于心、衡于虑”的诸多冲突,从而激发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基础上的主动探究。
总之,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就要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教师辅以恰当的引导,才能达到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