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九课是古诗四首,第一首杜甫的五言律诗《春望》中尾联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许多参考书上对这联是这么解说的:“头上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连簪子都插不住了。”对此联的赏析是:“杜甫作此诗时才40多岁,却已满头白发。眼望京城的颓败景象,思念远在鄜州乡村的妻小,郁结在心头的苦痛无法排解,只好以手搔头。这一抓挠,却又陡增发短衰老之叹。”通过这些解说和赏析,我们可以发现参考资料将“短”字解释为“与‘长’相对”的意思了。根据日常生活的经验和医学常理,我们不禁产生疑问:头发怎么会搔挠短了呢?为了准确讲解,经查一些资料后,本人认为“短”在这里除了“不长”的意思之外,更有“缺少”的意思。依据有以下几点:
第一,从生理上讲,“搔”头发可以促进头皮血液的循环,有利于头发的生长,不可能将头发“搔”短的。即便是杜甫心里痛苦到像揪草一样去揪头发,也不可能将头发揪短,只能揪少,况且是“搔”头发呢。
第二,从《汉语常用词典》和《辞海》中查找到“短”的义项主要有:①两端之间的距离小,跟“长” 相对,如:短跑、短途、头发短等。②从开始到结尾之间的时间少,如短期、短暂、短促等。③缺点,如:短处、护短、取长补短等。④缺少,不够数,如:短缺、短少、缺斤短两等。《辞海》中认为“短”是会意字,从矢,豆声。从“矢”,表示短不短可以用矢来量。这样的证据似乎使一些参考资料的说法显得更加有理,但是,一个汉字的义项无论有多少,都可分为“本义”和“非本义”两大类。“本义”即一个汉字形、声、义“三位一体”的原初义项,例如“短”的第①义项就是本义。而“非本义”义项,除了部分假借义外,则统统是由“本义”(或假借义)直接、间接派生出来的引申义项,例如“短”的第②③④义项。根据汉字义项的这一特点和常理,本人认为这里的“短”字兼有“跟‘长’相对”和“缺少”的意思。
第三,从医学角度讲头发的生长需要营养,而营养是靠血液运送的,如果一个人长期多病,身体软弱,血气不足,营养很差,头发就会因缺少营养而脱落。另外用脑过度或经常心事重重、烦闷,精神过于紧张,脑子受到很大刺激,也会使头发脱落。诗人写作《春望》时的背景就决定了其脱发的必然: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发生安史之乱,京城沦陷。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属宁夏)即位。八月,杜甫从鄜州老家投奔肃宗,途中被叛军捉住,带到长安。沿途兵荒马乱,杜甫衣食无着,更谈不上营养,再加上沿途见到民不聊生,局势混乱,身处险境,诗人内心怎么能安宁平静呢?来到长安后,诗人见到长安城杂草丛生、昔日繁华不再的荒凉景象,想到自己又漂泊在外,牵挂家人却又收不到一封家信的处境,又怎能使诗人不愁苦、不心烦呢?诗人在精神受到刺激、内心愁苦和营养不良等情况下,头发不但不能健康生长,而且脱落也属正常情况。据此,我们把“短”理解为“不长”和“缺少”是符合诗人当时的实际情况的,“搔”只能导致头发稀少。
第四,簪在古代主要有两种功能:固髻和固冠。固髻是簪最初的职能,因此男女皆用。后来冠出现了,而冠比帽小,只能戴住发髻,这就需要用簪来固定冠。固定冠的簪称为衡簪,这种发簪专用于男子。冠是戴住发髻的,而衡簪又是固定冠的,这样看来,头发虽短只要能扎成髻,就不会影响簪的插戴,“不胜簪”倒是头发少不能承担簪的重量的问题了。
另外簪的质地不同,包含了身份与地位等级的差异。《新唐书·舆服志》记载非常详细,总结起来大致是这样:天子用玉簪导,也用犀簪,遇有登基封禅等重大场合则用金饰玉簪导;皇太子用犀簪导;而群臣三品以上用宝饰角簪导,三品以下至九品用角簪或牙簪导。杜甫当时的官职是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是个七八品的小官职,用的自然是角簪或牙簪导,但这两种簪导也是较有重量的,杜甫那稀少的头发扎成的髻,又戴上个冠,再承受一个以“角”或“牙”制成的簪导就有些超负荷了。
根据以上四点分析,本人认为“白头搔更短”中的“短”字解释为“短少”更为妥当。这样解释更能突现诗人以写实的手法如实反映了由于缺乏营养、精神抑郁、内心痛苦使得头发既不长长又稀少,简直连簪子都插不住、承受不了的实况,使前文的“感时”、“溅泪”、“恨别”、“惊心”等复杂感情有了着落,并将之表现到了极致。
(作者单位:江都市锦西中学)
第一,从生理上讲,“搔”头发可以促进头皮血液的循环,有利于头发的生长,不可能将头发“搔”短的。即便是杜甫心里痛苦到像揪草一样去揪头发,也不可能将头发揪短,只能揪少,况且是“搔”头发呢。
第二,从《汉语常用词典》和《辞海》中查找到“短”的义项主要有:①两端之间的距离小,跟“长” 相对,如:短跑、短途、头发短等。②从开始到结尾之间的时间少,如短期、短暂、短促等。③缺点,如:短处、护短、取长补短等。④缺少,不够数,如:短缺、短少、缺斤短两等。《辞海》中认为“短”是会意字,从矢,豆声。从“矢”,表示短不短可以用矢来量。这样的证据似乎使一些参考资料的说法显得更加有理,但是,一个汉字的义项无论有多少,都可分为“本义”和“非本义”两大类。“本义”即一个汉字形、声、义“三位一体”的原初义项,例如“短”的第①义项就是本义。而“非本义”义项,除了部分假借义外,则统统是由“本义”(或假借义)直接、间接派生出来的引申义项,例如“短”的第②③④义项。根据汉字义项的这一特点和常理,本人认为这里的“短”字兼有“跟‘长’相对”和“缺少”的意思。
第三,从医学角度讲头发的生长需要营养,而营养是靠血液运送的,如果一个人长期多病,身体软弱,血气不足,营养很差,头发就会因缺少营养而脱落。另外用脑过度或经常心事重重、烦闷,精神过于紧张,脑子受到很大刺激,也会使头发脱落。诗人写作《春望》时的背景就决定了其脱发的必然: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发生安史之乱,京城沦陷。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属宁夏)即位。八月,杜甫从鄜州老家投奔肃宗,途中被叛军捉住,带到长安。沿途兵荒马乱,杜甫衣食无着,更谈不上营养,再加上沿途见到民不聊生,局势混乱,身处险境,诗人内心怎么能安宁平静呢?来到长安后,诗人见到长安城杂草丛生、昔日繁华不再的荒凉景象,想到自己又漂泊在外,牵挂家人却又收不到一封家信的处境,又怎能使诗人不愁苦、不心烦呢?诗人在精神受到刺激、内心愁苦和营养不良等情况下,头发不但不能健康生长,而且脱落也属正常情况。据此,我们把“短”理解为“不长”和“缺少”是符合诗人当时的实际情况的,“搔”只能导致头发稀少。
第四,簪在古代主要有两种功能:固髻和固冠。固髻是簪最初的职能,因此男女皆用。后来冠出现了,而冠比帽小,只能戴住发髻,这就需要用簪来固定冠。固定冠的簪称为衡簪,这种发簪专用于男子。冠是戴住发髻的,而衡簪又是固定冠的,这样看来,头发虽短只要能扎成髻,就不会影响簪的插戴,“不胜簪”倒是头发少不能承担簪的重量的问题了。
另外簪的质地不同,包含了身份与地位等级的差异。《新唐书·舆服志》记载非常详细,总结起来大致是这样:天子用玉簪导,也用犀簪,遇有登基封禅等重大场合则用金饰玉簪导;皇太子用犀簪导;而群臣三品以上用宝饰角簪导,三品以下至九品用角簪或牙簪导。杜甫当时的官职是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是个七八品的小官职,用的自然是角簪或牙簪导,但这两种簪导也是较有重量的,杜甫那稀少的头发扎成的髻,又戴上个冠,再承受一个以“角”或“牙”制成的簪导就有些超负荷了。
根据以上四点分析,本人认为“白头搔更短”中的“短”字解释为“短少”更为妥当。这样解释更能突现诗人以写实的手法如实反映了由于缺乏营养、精神抑郁、内心痛苦使得头发既不长长又稀少,简直连簪子都插不住、承受不了的实况,使前文的“感时”、“溅泪”、“恨别”、“惊心”等复杂感情有了着落,并将之表现到了极致。
(作者单位:江都市锦西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