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标将“案例教学”作为高中地理教学的基本方式之一,强调“通过案例学习原理”, 巧妙地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桥梁,缩短了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面对教学改革的新形势,教师要深刻理解“案例教学”的内涵和本质,积极探索和实践“案例教学”,实现地理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关键词:新课标 案例教学 内涵 观念 特征 基本原则
一、深刻理解“案例教学”内涵,转变教育观念
教师在备课中要深挖教材案例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选取案例的特征,这样才能有目的地进行有效的指导。
“案例”通常具备以下特征:
1.情境生动。教学中教师常常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列举或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寻找一些实例,这些实例大都是为了说明某一具体地理现象而举的例子,比如在学习大气逆辐射时我们常举“人造烟幕防霜冻”、“霜冻往往发生在晴朗的夜晚”等实例来加强学生对大气逆辐射的理解和应用,但这些都不能算作是“案例”,案例应该是真实具体的、直观生动的。比如:人教版必修三中“热带雨林的保护”,就是给了学生一系列生动真实的图片画面和大量的图文材料,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生态环境的现状,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因此,教师日常教学中要加强对“案例”的研究,精心设计案例教学的情境,为提高教学效益奠定良好的基础。
2.典型性、代表性。“案例”都有明确的目标、清晰的特点,都是某一地理现象中具有代表性的事例,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难以获得充足的教学案例,自己开发的案例也有局限,所以,案例教学中,教师使用的大多是一些未经加工的素材,如新闻报道。尽管这些素材也源于现实生活,但它并不是专门为地理教学准备的。如果教师使用这些素材作案例,在选取时要充分考虑素材的典型性和针对性,需要进行适当加工,使学生通过分析案例可以达到教学目标规定的要求。
3.内容丰富。相对完整的教学案例,从背景的交代到问题情境的描述是相对完整的,有比较丰富的信息,使学生对一个点、一个具体区域、一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能设身处地地把自己置于案例的特定情境中去思考、去决策。一个出色的案例提供的是一个真实的问题、矛盾和困境,存在着从各个侧面分析解释的可能性,内容的丰富为学生提供了探索的空间。比如《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四节“城市热岛效应”案例的选取和问题的设置,有生动的图示,有热岛现象真实实例,有原因的探究,有城市热岛利弊分析,有如何有效利用……内容非常丰富。
4.可读性强。好的案例能吸引学生阅读,案例的情节、所给的材料和叙述的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案例的可读性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前提,既然案例的使用者是学生,那么,学生对案例感兴趣了,自然会调动他们阅读、思考、分析的兴趣。
二、把握案例教学的主要特征
1.教学过程开放。师生共同参与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过程是一个开放的体系。
2.学生自主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是真正被关注的中心,教师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地思考、交流,并进行科学的归纳和总结。
3.探究性。案例教学是一种特殊的探究活动,围绕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师生共同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整个过程是学生敏锐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学习过程。
4.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案例教学是把原理的学习与实践的应用融合在一起,相互渗透,相互支持,让学生产生与案例角色有情感联系的意识,将自身融入案例情节和角色。
三、选取案例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1.选取的案例必须具有“普遍性”。案例教学的内涵决定了选取的案例必须具有“普遍性”,“案例”的探究与分析代表了一类地理问题,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具体事例,也不是某一区域的特例。比如《人教版必修三》“荒漠化防治”,教材选取我国西北地区作为案例是非常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它从西北地区自然条件分析入手,逐步讨论了人类各种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再进一步探究人类活动与环境变化的恶性循环,再到如何协调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层层深入。它不仅能代表全球荒漠化现状,还对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水资源破坏等生态问题具有深入探究的价值。教师在利用教材案例时,必须吃透教材案例设置的深层次意图,自选的案例必须保证案例的普遍性和典型性。
2.时代性。地理学科知识最具时代性,学习和探究的问题要与时俱进,要求教师在案例选取上充分展示最新的地理学研究成果和地理学理念,与时代保持一致。
3.生活性。地理教学的原则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习“有用的地理”、“生活中的地理”。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深入当地生活,善于挖掘学生身边的、熟知的事例,研究开发为“案例”。这样,既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有效联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问题探究的意义。
总之,案例教学是最节约时间、成本最低的“社会实践”,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重视双向交流,只要教师加强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案例教学”一定会越来越成熟,一定会大大提升教学效益。
关键词:新课标 案例教学 内涵 观念 特征 基本原则
一、深刻理解“案例教学”内涵,转变教育观念
教师在备课中要深挖教材案例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选取案例的特征,这样才能有目的地进行有效的指导。
“案例”通常具备以下特征:
1.情境生动。教学中教师常常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列举或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寻找一些实例,这些实例大都是为了说明某一具体地理现象而举的例子,比如在学习大气逆辐射时我们常举“人造烟幕防霜冻”、“霜冻往往发生在晴朗的夜晚”等实例来加强学生对大气逆辐射的理解和应用,但这些都不能算作是“案例”,案例应该是真实具体的、直观生动的。比如:人教版必修三中“热带雨林的保护”,就是给了学生一系列生动真实的图片画面和大量的图文材料,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生态环境的现状,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因此,教师日常教学中要加强对“案例”的研究,精心设计案例教学的情境,为提高教学效益奠定良好的基础。
2.典型性、代表性。“案例”都有明确的目标、清晰的特点,都是某一地理现象中具有代表性的事例,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难以获得充足的教学案例,自己开发的案例也有局限,所以,案例教学中,教师使用的大多是一些未经加工的素材,如新闻报道。尽管这些素材也源于现实生活,但它并不是专门为地理教学准备的。如果教师使用这些素材作案例,在选取时要充分考虑素材的典型性和针对性,需要进行适当加工,使学生通过分析案例可以达到教学目标规定的要求。
3.内容丰富。相对完整的教学案例,从背景的交代到问题情境的描述是相对完整的,有比较丰富的信息,使学生对一个点、一个具体区域、一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能设身处地地把自己置于案例的特定情境中去思考、去决策。一个出色的案例提供的是一个真实的问题、矛盾和困境,存在着从各个侧面分析解释的可能性,内容的丰富为学生提供了探索的空间。比如《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四节“城市热岛效应”案例的选取和问题的设置,有生动的图示,有热岛现象真实实例,有原因的探究,有城市热岛利弊分析,有如何有效利用……内容非常丰富。
4.可读性强。好的案例能吸引学生阅读,案例的情节、所给的材料和叙述的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案例的可读性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前提,既然案例的使用者是学生,那么,学生对案例感兴趣了,自然会调动他们阅读、思考、分析的兴趣。
二、把握案例教学的主要特征
1.教学过程开放。师生共同参与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过程是一个开放的体系。
2.学生自主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是真正被关注的中心,教师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地思考、交流,并进行科学的归纳和总结。
3.探究性。案例教学是一种特殊的探究活动,围绕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师生共同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整个过程是学生敏锐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学习过程。
4.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案例教学是把原理的学习与实践的应用融合在一起,相互渗透,相互支持,让学生产生与案例角色有情感联系的意识,将自身融入案例情节和角色。
三、选取案例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1.选取的案例必须具有“普遍性”。案例教学的内涵决定了选取的案例必须具有“普遍性”,“案例”的探究与分析代表了一类地理问题,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具体事例,也不是某一区域的特例。比如《人教版必修三》“荒漠化防治”,教材选取我国西北地区作为案例是非常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它从西北地区自然条件分析入手,逐步讨论了人类各种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再进一步探究人类活动与环境变化的恶性循环,再到如何协调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层层深入。它不仅能代表全球荒漠化现状,还对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水资源破坏等生态问题具有深入探究的价值。教师在利用教材案例时,必须吃透教材案例设置的深层次意图,自选的案例必须保证案例的普遍性和典型性。
2.时代性。地理学科知识最具时代性,学习和探究的问题要与时俱进,要求教师在案例选取上充分展示最新的地理学研究成果和地理学理念,与时代保持一致。
3.生活性。地理教学的原则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习“有用的地理”、“生活中的地理”。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深入当地生活,善于挖掘学生身边的、熟知的事例,研究开发为“案例”。这样,既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有效联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问题探究的意义。
总之,案例教学是最节约时间、成本最低的“社会实践”,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重视双向交流,只要教师加强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案例教学”一定会越来越成熟,一定会大大提升教学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