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上的超越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萧伯纳所著作的剧本《鳏夫的房产》从演出上映开始,就受到批评界的普遍关注。剧本的批评是多角度的,文章采用的批评角度是从超越的角度入手的。这种超人的超越能够实现生命的价值。剧中屈兰奇实现了对传统道德的超越,并在此基础上采纳了尼采的自然主义价值观。此外,实现了思维上的超越,屈兰奇借助婚姻完成了经济的联合,实现了人物关系的超越,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促进屈兰奇实现自身价值。文章正是对这几方面思维上的超越展开剖析,有助于实现对其哲学的解析。
  关键词:超越 《鳏夫的房产》 哲学
  萧伯纳在英国被认为是自莎士比亚以来最具才华的戏剧家,他关注英国社会,戏剧主题多样。萧伯纳是著名的戏剧家,其所著作的《鳏夫的房产》家喻户晓。当这位伟大的戏剧家去世的一段时间内,其所著作的戏剧作品仍然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普遍关注,并进行了不断的放映,没有第二位剧作家拥有这样的写作实力,能够写出这样经典的诗句。至少其所创作的剧本能够成为继莎士比亚之后频繁上演的剧本。剧本《鳏夫的房产》是尼采对哲学中思维上的超越的最好体现,这是一种超人的超越品质,最终都是为了实现生命的价值。屈兰奇在其一生中实现了三次超越,不仅有来自对自身道德观念的超越,而且还有对自身思维方式的超越,另外人际关系的超越也包括在内。文章就是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的。
  一 自身道德观念的超越
  《鳏夫的房产》是根据当时爱尔兰真实的社会情况而写,主要揭露和批判了资产阶级经营贫民窟房产与重利盘剥。屈兰奇的思想来自对传统道德的超越,这种超越正是尼采自然主义价值观的完美体现,当然也可以这样认为,这样的价值观其实是有关生命的价值观。作者尼采的这种超越性的自然主义价值观有着强大的作用,不仅能够提高生命的质量,而且能够形成权利意志。反过来说,如果一种价值毫无意义,那它就是一种反价值。作者尼采认为意识与本能是二元要素的范畴,此外精神和肉体也是这样的范畴,这兩种要素共同组成了统一的生命,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其中,在这个统一的整体中,本能、肉体和情感等是这个体系中基础性的东西。人一旦具备了思想和情感之后,就形成一个支持型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是人本身的肉体,是一种强大的硬件后盾。人只有了肉体,才能充满活力,这种推动性的力量才能够更好地促进人向前发展。当一个生命做出了价值,也就实现了其存在的意义,这是对人作出的肯定性的评价。人类在万物之中生活的同时,也是在给万物做贡献,这种贡献也是所谓的价值。这样看来,判断价值的标准,似乎就是对生命标准的最好衡量。在生命内部所处的相对期限中,讨论价值观是需要保持较高的条件。我们可以认为尼采的自然主义价值观其实无非就是生命价值观。在尼采所著的哲学中,人的自我超越其实就是一种超人形象的表现。超人需要超越自己,这种超越是实现超人的前提。一种错误的认识是将超人看成一类身心发展特殊的人,这是一种浅显的认识,根本没有触及到超人的本质。剧中屈兰奇有着超人的本质,其行为更是对超人的最好诠释。
  传统价值观念形成一种居高自傲的虚伪本质。这种虚伪的本质是不被屈兰奇所认可,并对其进行了无情的讽刺和批判,将这种本质摒弃在自身之外。《鳏夫的房产》中的人物形象高坎是一个传统价值观念的人,一开始就出现在剧本中。传统价值观念下的高坎对屈兰奇有着自己的认识,认为其行为举止更像是一位有着较高修养的绅士,是一位上流形象的代表。但是生活中的高坎却并不十分讲究穿戴,甚至不注重饮食而出现了营养不良。营养缺乏下的他的头发是那样的稀疏,喜欢没事找事,故作声势,站也不是,坐也不是,容易发脾气。通过分析高坎的行为,我们不难发现,可以有三种归纳方法。高坎看到别人比自己强,就卑躬屈膝,一副谄媚的形象,降低了自己的身份,变着自己的态度,装作和蔼。在剧中,这种比他强的人物有萨托里阿斯。另外,高坎在遇到比自己弱的人的时候,往往表现出一副居高临下的态势,一副功不可没的样子,盛气凌人的态势在这里彰显无疑。在剧中,这种弱势的人物形象有侍役,借着洛科斯台尔夫人的地位和萨托里阿斯进行比较的时候也是这种人物形象的表现。当然,当高坎看到别人的行为举止不符合传统伦理道德时候,就会对别人严厉指责。在这里,前两种行为都不符合传统伦理道德的要求。因为欧洲传统的伦理道德是不推崇高坎的这种谄媚嘴脸。值得庆幸的是,高坎对别人不符合传统伦理道德的横加批评却是欧洲传统伦理道德所推崇的。在作者尼采看来,在自然主义价值观取向下,高坎的这些道德行为只是一些形式上的伪道德。高坎这样的人物形象是无法实现生命价值的,而是对别人的一种横加束缚,将会增加别人的怨恨。在尼采眼中,如果一种行为妨害了生命力的发展,那它就是一种值得批评的行为。尼采指出:怨恨产生的根源在于生命力的缺乏,这种缺陷让行为人无法采取直接的行为应对实际所发生的情况,只能从虚幻的想象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不能形成对自我的正确认识,只能借助否定别人的方式实现对别人的诽谤,实现自身存在的价值。
  二 自身思维方式的超越
  剧本《鳏夫的房产》中的人物屈兰奇实现了自己思维上的超越。在剧本一开始的时候,屈兰奇的形象看起来给人一种毛利毛躁的感觉,他毕业于医科大学,然而,生活中却很随便,丝毫看不出医院专业学生身上所具有的那种严谨态度。整个人物形象显得是那样的武断和急躁,似乎还没断掉孩子身上的那些气息。屈兰奇幼稚的思维更能在其语言和行为上得到很好的体现。随着剧情的发展,屈兰奇优哉游哉在湖边哼着小调,唱着小曲,一切都显得那样随意,当遇到美貌的白朗的时候,两只眼睛发愣似的痴乎乎地看着她。此外,屈兰奇的这种傻形象也体现在其看萨托里阿斯的眼神中,那是一种怎样的恐慌。稚嫩的屈兰奇无法正确处理生活中的人际关系,这种沟通上的不协调,更是其稚嫩心理的表现。屈兰奇与白朗的对话更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对话中的白朗假装生气,屈兰奇也瞪大了眼睛在那里彷徨着,丝毫看不出有迫不及待的神色。当屈兰奇写信给贵族姨妈关于自己婚姻的时候,却让高坎来帮自己写。随着剧情的发展,屈兰奇的思维发生了跳跃性的变化。   相比较传统的守旧思维,屈兰奇的思维还是存在一定进步意义的,这种超越性的进步思维在一定层面上将有助于实现屈兰奇生命的价值。屈兰奇借助敏锐的眼力洞察到生命的价值的实现出现了新机遇。这种难能可贵的機遇是十分少见的,也是稍纵即逝的。这要求屈兰奇调整能动性反应,适应相应的变化,将敏锐的洞察力运用到契机的把握上,行为要迅速,正所谓该出手的时候就出手。屈兰奇是幸运的,在机遇来临的时候,他敏锐地把握住了两次机会。这两次成功的机会一次是在萨托里阿斯批判屈兰奇,说其行为存在压榨的时候,所抓住的一次机会,屈兰奇敏锐地意识到自己的傲气不适合出现在这种场合,于是便改变了语调,得到了萨托里阿斯对自己的原谅,最终实现了和其女儿的结婚。另外一次成功的机会是屈兰奇敏锐地把握住了和白朗的婚姻,实现了和李克奇斯和萨托里阿斯的经济联合。
  在李克奇斯和萨托里阿斯开展经济联合的时候,屈兰奇自始至终都没有意识到自己会从这种联合的经济中获得利益。因为联合的经济看起来似乎并不能解决贫民窟中的公寓房子,事实上,屈兰奇也没有这样的一笔钱。当萨托里阿斯严肃地告诉屈兰奇这种严重的经济损失的规模有可能达到三分之二的时候,这时的屈兰奇变得哑口无言,借助敏锐的洞察力才认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于是屈兰奇决定对原先的策略进行相应的调整,并认真地接受了反馈性意见,通过宣告和白朗结婚的形式加入他们二人的联盟经济中。剧本开始的时候,屈兰奇还保持着那种固执己见的样子。然而,当联盟经济出现危机的时候,屈兰奇并没有放弃这个联盟体系和自己心爱的人。这也从另一点说明了屈兰奇不屈服传统的道德观,选择了生命的价值观,为了实现生命价值观的意义,及时调整了自己的思维策略,从而促进了生命价值的完善和发展。
  三 人际关系的超越
  由于尼采关切人类存在的处境,因此尼采思想被视为存在主义哲学的源头。剧本在刚开始的时候,萨托里阿斯和李克奇斯存在着从属上的依附关系,这种关系是绝对的。另外剧本中还有一种相对的关系,这种相对的关系在高坎和萨托里阿斯这两个人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萨托里阿斯比高坎有着较强的经济实力,这种经济实力的差距形成了二人之间的从属关系。然而,高坎借助屈兰奇较高的社会优势实现了对萨托里萨斯的绝对优势,这样就使得萨托里阿斯出现了对屈兰奇的从属。在政治从属关系中,处于较弱的一方必须从属于较强的一方,从而也导致了其失去决策权,更无法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生存权利也得不到保障,成为他人掌握的一张附属品。不同的人组合在一起,有着不同的期望值,这种形式上的组合关系形成了一种强烈的竞争关系,在这种残酷的竞争环境下,难免会有不择手段的出现,借以压制对方,实现生命的价值。屈兰奇和白朗结婚后形成了四人关系上的经济联盟体,同时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经济联盟体运作模式下,李克奇斯没有了地域和人身的依附,反而形成了以经济利益为中心的联合关系。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这种经济联盟关系比单个的经济形式要强得多,或者说是比以血缘关系和统治从属关系建立起来的这样的基础要好得多。在这个经济同盟体中,各相互关系主体有着平等的地位,存在孰强谁弱的经济态势。
  四 结语
  萧伯纳的问题剧《鳏夫的房产》从第一次演出开始,一直受到批评界的广泛关注。对它的批评角度多种多样,本文从尼采的超人哲学的角度进行解读。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在剧本《鳏夫的房产》中,超越自始至终都存在,这些超越之间的联系是密切的,也是有机的统一整体。不难发现,这些统一的价值体系正是尼采自然主义价值观在矛盾斗争中的很好体现。超越的第一次产生是对传统价值的摈弃,对生命价值的追求。生命价值能够很好地实现自身和人物关系的超越。后两次的超越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促进对生命价值的不断追求,能够完善并巩固第一次的超越。有些观看剧本的人认为剧本有一个整体的伦理框架能够促使人朝着预期事件进行的方向发展,但是现实上,这些观念性的喜剧冲突又不具备完整的事件因素,是不可行的。
  参考文献:
  [1] 吴艳坤:《分析〈鳏夫的房产〉中的荒诞因素》,长春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
  [2] 武贯兰:《从话轮转换看〈鳏夫的房产〉中的权势关系》,《疯狂英语》(教师版),2014年第4期。
  [3] 赵丹:《困境中的选择——萧伯纳的四部问题剧存在主义的解读》,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
  [4] 庄严:《〈鳏夫的房产〉的尼采超人哲学解读》,《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1年第5期。
  [5] 武贯兰:《从话轮转换看〈鳏夫的房产〉中的权势关系》,《疯狂英语》(教师版),2014年第4期。
  [6] 高音:《社会问题应该在戏剧中自由讨论吗?——谈谈萧伯纳和他的舞台现实主义》,《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7] 杜鹃:《尚待发掘的“萧伯纳式”戏剧艺术——国内萧伯纳接受史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8] 田俊武:《纳博科夫的旅行生涯与〈洛丽塔〉中的旅行叙事》,《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方苗苗,中国计量学院人文社科学院2013级在读硕士研究生)
其他文献
摘要 军旅题材小说《士兵突击》以农村娃许三多的军旅成长为主线,通过平实又敏锐的视角诠释了新时期中国士兵坚韧顽强、勇于拼搏的时代精神。草根士兵许三多的成长历程是千千万万新时期中国士兵的成长历程缩影,这种成长经历正是当前人们需要学习的。本文就小说《士兵突击》中主人公许三多成长历程中的坚强心理品格进行分析,尝试对这部小说进行解读。  关键词:《士兵突击》 军旅题材 坚强心理品格 解读  小说《士兵突击》
期刊
摘要 托妮·莫里森是当代美国一位重要的非裔女作家,因“其作品想象力丰富,表达富有诗意,使美国现实生活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充满活力”,于1993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而象征意象的运用正是让莫里森作品大放异彩的重要手法,其中的名字意象是不容忽视的一部分,对一些典型名字意象的探究,将有助于进一步地解读作品,并为领略这位伟大黑人女作家的深刻思想提供思路。  关键词:托妮·莫里森 名字意象 探究  托妮·莫
期刊
摘要 新历史主义作为活跃于20世纪末的文学批评思潮和流派,已成为当今西方批评界的显学。其代表人物斯蒂芬·格林布莱特(Stephen Greenblatt)提出的两个重要概念“颠覆”和“抑制”为研究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的悲剧性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侧重把握霍尔顿软弱天真的颠覆和所遭受的猛烈真实的抑制来分析其悲剧的成因,并揭示霍尔顿实质上是做了“文化政治性”的牺牲品。  关键词:颠覆 抑制
期刊
摘要 如何建构和谐的生存世界已经成为21世纪一个综合性、全球性的问题,而生态文学先驱梭罗作品《瓦尔登湖》中蕴含的生态思想,给当今面临生态危机的人们提供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给现代人极大的启迪,对人们如何认识和处理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建构和谐社会,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瓦尔登湖》 梭罗 生态思想 当代意义  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取得极大发展的20世纪,人类在发展的凯歌声中对自
期刊
摘要 海明威杰出短篇小说《乞力马扎罗山的雪》无疑是有关死亡主题的作品,小说在表现男主人公消极对待死亡之时,其也揭示了女主人公海伦对生命的渴望,因此小说中展现出求生和求死的战争。本文根据弗洛伊德“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理论讨论小说中两位主人公内心深处求生与求死的斗争,进而探索人类整个生命运动历程。  关键词:《乞力马扎罗山的雪》 求生本能 求死本能 斗争  一 引言  一战时期美国作家厄尔斯特·海
期刊
摘要 “罪恶”和人性的阴暗面是19世纪美国作家霍桑一生都在关注的问题。其代表作《红字》所体现的主旨正是霍桑对人性之“恶”及社会之“罪”的深刻思索。《红字》中女主人公海斯特受“原罪”诱惑犯下通奸罪后,通过艰难的自我赎罪,拥有了神性的品格,并获得了人性的升华。她凭借道德意识中的“善”圆满地完成了从地狱到炼狱再到天国的“天路历程”,并在赎罪与自新的灵魂“蜕变”过程中,找到了心灵慰藉的最好归宿,完成了人对
期刊
摘要 《黑暗的心》是20世纪英国现代主义小说家约瑟夫·康拉德丛林冒险小说的代表著作之一。有学者认为该部小说反映了康拉德持有强烈的亲殖民主义、种族主义等负面思想。本文用爱德华·萨义德的后殖民主义理论中的“东方主义”,从自然环境和种族角度,对该小说的 “他者”身份进行解读,从理论上证明康拉德是位坚定的反“东方主义”者。  关键词:《黑暗的心》 后殖民主义 “东方主义” “他者”  《黑暗的心》是英国作
期刊
摘要 艾米莉·勃朗特短暂的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在约克郡北部的荒原中度过。野性的荒原是生她、养她的地方、是她思想的源泉、写作的动力。她对荒原的爱以及在荒原中形成的性格对她创作《呼啸山庄》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荒原生活的点点滴滴都一一映射在了小说的情节与人物上,至今仍闪烁着迷人的光芒。  关键词:艾米莉·勃朗特 荒原 《呼啸山庄》  《呼啸山庄》是英国著名文学家艾米莉·勃朗特的代表作。这本小说中桀骜不驯的
期刊
摘要 被称为日本近代文学史“文豪”的夏目漱石,为后人留下了许多颇具影响力的文学作品。在他的小说中,批判现实社会和近代文明;批判战争,呼吁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显露出不同于琐碎的日本文学的雄浑之气。他的小说可以说是一种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强烈的、充满责任感和伦理感的文学创作。夏目漱石本是一位身处西洋文化大潮流,接收西方文化影响的学者,却执意于批判日本近代文明,其原因就是从小受到的儒家文化“文以载道”思
期刊
摘要 模糊语义是文学作品中用来描述情感、情节等事物的,使文学产生模糊性,是文学作品中不可缺少的存在。几乎所有的文学作品都会存在一定的模糊语义,这些语义丰满了作者的创作,并确保了故事本身的戏剧性与感染力,就文学创作而言,是极具魅力的表现手法。因此,本文将结合尤金·奥尼尔所著《榆树下的欲望》中如何使用的模糊性语言及其所起到的作用进行分析探讨,为了解小说作品通过模糊性语言表达的内涵及其创作的主题思想做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