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言点拨”语文课堂“导”的功夫

来源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科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tch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点拨”通常的意思就是“指点”,即“指出来使人知道,点明”。它带有“点拨者”高高在上的不平等意味。而我这里所谓的“点拨”则是现代教育观念下的一种语文课堂教学手段。“点拨”包括“点”和“拨”两个基本环节。
  所谓“点”,就是教师在课堂上精心设计并提出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今教童子,必先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点”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使学生明确学习的重点难点,而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完成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巨大转变,并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学生的兴趣是否被激发,关键就是要看教师是否“点”得巧妙,“点”得有趣味。既然是“点”,所设计的问题就不能大而无当,也不能蜻蜓点水隔靴搔痒,而必须小、新、深,是为“巧妙”。比如学习鲁迅的《祝福》,在分析祥林嫂的反抗性格时,就不宜笼统地提问:“从祥林嫂自身来看,她的悲剧具有怎样深刻的内涵?”而不妨从一个较小的角度入手:“祥林嫂具体反抗的到底是什么?”然后逐层深入地讨论、分析,最终揭示封建礼教毒害人、吞噬人的本质。所谓“有趣味”,主要指激发学生的深层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深层与浅层之分。浅层兴趣由具体的形、光、声、色、情节(事件)等引发——比如现在不少的多媒体课——它只是一种感性的喜悦的情绪,表现出偶然与短暂的特征,一笑而过。而深层兴趣则是建立在“成功学原理”(拿破仑·希尔)基础之上的一种理性的审美趣味。它基于学生由成功而获得的快乐体验。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帮助下,不断地深入事理内部去思考,不断地去解除疑难掌握技能,从而不断地获得成功的乐趣。有了这种兴趣,学生始终处在学习的“最近发展区”(赞可夫语),“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因而始终处在兴奋状态。显然,这种深层的学习兴趣一旦形成于学生的内心,就能不断地积累、巩固、深化,最终成为主动学习的极大原动力。它具有稳定性、持久性与高效性。语文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通过精当的问题的设计即“点”,激发、调动学生的这种深层学习兴趣。语文课堂教学中,“点”之一环实在不可轻忽。
  精彩的“点”应该是“吹皱一池春水”的那一缕微风,或是“激起千层浪”的那一片细石,应具有点活学生思维和点活课堂气氛的良好效果。具体地说,它使学生情绪、思维由分散趋向集中,由平静趋向热烈,最终促成课堂教学高潮的到来。“点”往往用在一堂课的起始阶段,但要“点”得精彩,功夫却须在课外。它基于教师对学生的深刻了解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之上对教材的精心处理。它往往需要我们发挥创造性精神。“点“的境界,需要我们努力追求。
  “拨”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路线分析、解决问题。如果说“点”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兴趣,那么“拨”的目的就是“拨转方向”、“拨难为易”、“拨疑为悟”。须知学生的思维一旦被激活,其能量是非同小可的,就好象初生的牛犊,不可能沿着你预定的方向前进,这时就需要教师以“四两拨千斤”的神功,巧妙拨动,以使课堂教学朝着预期的目标发展。
  “拨”要适时适度。首先“拨”要找准适当的时机,当“拨”则“拨”。孔子曾论述过“启发”的时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朱熹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就是启发的时机,它们是学生经过苦思之后表现出来的一种状态;作为“启发式教学”的核心,“点拨”之“拨”也须等学生表现出“未得”“未能”的状态,才能施行。如果时机不成熟,则不要勉强点拨,孔子所谓“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同上引),强调的就是这个意思。否则效果适得其反。对此〈礼记·学记〉中有很生动的阐述:“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无论“躁”(时机不成熟),无论“隐”(错过时机),无论“瞽”(不注意学生表现出来的情绪和神态),任何教育都是做无用功。“适度”就是强调教师的“拨”只能起到一种引导的作用,而不能赶、牵、拽,更不能越俎代庖。古代教育家教导我们:“君子之教喻也”,“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记〉),值得深思。
  当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有时问题的方向是较难拨转的;或者,经教师点拨后,学生仍很难找到正确的方向,这时就需要我们调整设计问题的角度,或者将所设计的问题分解、浅化,“拨难为易”,逐步解决。这也是“适度”的另一层含义。譬如,为使学生能正确理解《雷雨》中周朴园的形象及他对鲁侍萍的感情,就不妨将这个难题分解为三个层次的小问题:1年轻时周朴园对鲁侍萍动过真情吗?2他们的感情基础牢固吗?330年后周朴园怎样对待他“深情”怀念的鲁侍萍?实践证明,教学效果令人满意。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过:“一个教师无论怎样坚持也不过分的,就是尽量鼓励学生个人发展的过程。应当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探讨,自己推论。给他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一些。”而中国古代教育家则把优秀的教师比作一口钟,“叩之以小则小鸣,叩之以大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礼记·学记〉)教师应该把教学的前台还给学生。很明显,“点拨式”语文课堂教学与传统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教师形象的变化:在传统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是一个滔滔不绝的演讲者,唱着独角戏;而在“点拨式”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则是一个在舞台上只有一两句台词的“次要”角色,甚至可以完全退出前台。教师成了导演,而不再是演员。而这正是学生能够进行自主学习的重要保证。
其他文献
我曾经读过《西点军校22条军规》一书,我就是凭借着这本书中的“西点式人生”开始了我初为人师的日子。  留给我深刻印象的是西点校训:职责、荣誉、国家。  我在接班初始,就把班级的班训定位为:责任、荣誉、班级。我觉得一个良好班集体的形成离不开每个学生的责任感和荣誉感,要让每一个学生深知自己的一举一动代表的不是自己一个人,而代表的是十七班这个集体。  一、责任的背后是付出不做第一个开口说闲话的人  如果
期刊
现代课程理论把人文环境、学校的物质环境等具有潜移默化作用的因素称为隐性课程,育人的影响时时都在发生,它给学生带来的影响却是受益终生的。根据几年来的教育教学实践,我认为在新课改下校园文化建设的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一、以优美的物态环境感染人  有人曾说,美丽环境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它有利于人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激发灵感、启迪智慧,有利于综合素质的提高。校园的绿化工作是整个文化建
期刊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里自主学习源自于计算机及网络教学的流行,其概念内涵更接近“自我指导的通过计算机等辅助工具的自学”。 语文作为母语也是和其他科目联系最为紧密的课程,在语文教育教学中推进运用网络的自主学习确实是更加必要的。我们认为网络媒介素养是中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的必备素质。  网络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计算机网络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网络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拥有的能力。在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方针的
期刊
一、强化学科地位,树立自信  首先帮助学生分析语文学科在高考中所占的分值比例,像我们这样的一般高中语文平均分在102分上下,而有些学生高考总成绩也就是300多分,这样看来仅语文一科就能达到100多分,这可是“三分天下”呀。  然后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树立信心。高中语文的知识点能力点似乎很多很复杂,其实概括起来不外乎阅读、写作、语言基础知识运用等几大板块,而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并非无规律可循,无方法可
期刊
我在二十余年的语文教学中,越来越明显地感觉到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充分体现“共性与个性”这一哲学思想的重要性。它能更有效地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语言新知,解决和回答一些阅读问题,培养和提高写作能力。  以下是我在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中借助这一方法的点滴体会,今展示在此与同行们探讨。  一、用“共性与个性”的哲学思想来更扎实地了解一些语言新知,解决和回答一些阅读问题1生字教学中怎样区分形近字?  “六书
期刊
当前的作文教学中,学生总是有叫苦连天、遇难就躲的思想。因为不知道写什么主题,什么是立意新颖。他们有思想但是表达不明确。因为不知道怎样表达真情实感,用什么表达方式;他们有材料但不会选择,因为变换角度,标新内容过于头痛。怎么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变不爱学到自己能流利的表达自己的见闻,感触生活的滋味呢?我在作文教学中运用情感效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我的作文教学第一理念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同样的景
期刊
作文是心灵世界的展现,近三年来,我有目的、有计划、循序渐进地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并将人文教育有机融入到作文训练中,让学生以自己的真情实感去真切地体味丰富的现实,尽情感受人间冷暖,努力关注异彩纷呈的大干世界,写真事中,抒真情,说真话,从而激励创作意识,激发学生被称作兴趣,为今后农村经济建设成为上级学校输送大批合格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我重点做好了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1落实阶段作文训练目标,由浅入深阶
期刊
一、作文训练  1从教材中的课文延伸作文训练。其实关于写作,我也没有什么好的建议和方法,我的做法就是多写,多练。平均两天一篇作文,定时指导,批改、讲评。同时不可忽略的一个问题就是从教材的课文中延伸作文训练。  从2010年吉林省中考语文试卷的命题作文中我们不难发现作文的出题指向。去年的中考试卷命题作文是《端午的味道》,我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有一篇文章是《端午的鸭蛋》,看来,教材中选取的很多篇目都
期刊
1注重制度建设,使德育工作规范发展  学校强化了德育常规管理,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制定了各类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建立了班主任管理考核制度、检查制度、表彰制度、例会制度、信息交流制度等,形成了德育管理的整体效应,保证了德育工作有章可循。  2抓住课堂教学主渠道,实现“课程育人”  一是教务处负责督促落实《高中思想政治》和其他学科的德育任务。加强《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管理,配齐配强专任教师,严格执行课时
期刊
抓好朗读教学,为说话训练打下坚实基础。  诵读训练是有意识地进行说话训练的基础,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语文能力训练。朗读训练的首要的一条就是用普通话朗读,要求学生发音吐字要准确清晰,克服方言中的平翘不分、前后鼻音不分的习惯,读准普通话。其次,要求学生把握好朗读节奏,能控制语速的缓急,选择适当的停顿。再次,要求学生要掌握语气、语调,能够读准句子的轻重,有感情的朗读。要做到以上几点,实非易事,必须进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