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汽车行业创新的误区之一就是过多地注重营销过程的创新,而忽略了更高层次的营销理论、营销战略和营销工程的创新。
在中国汽车工业急剧爆发的年代,汽车产业营销的规模和气魄几乎令其他产业难望项背、自叹弗如。过早地进入青春期,伴之的是更多的躁动和盲动;成年也许尚待时日,但成熟、睿智也许已为时不远。
品牌建设一锅粥
品牌是营销的灵魂,是所有营销人所追求的至高境界。中国汽车市场接纳的品牌之杂,可谓牛鬼蛇神,应有尽有。
中系、日系、德系、美系、韩系品牌是市场上的五大门派,欧系短时间内难有作为;中系品牌虽占有市场份额最大,却苦守低端田地,上攻前景不明,偏又遭遇外资品牌的下探之扰。市场上也有四类之分:进口品牌,大多为豪华和超豪华品牌;合资品牌,从紧凑型轿车到豪华轿车一应俱全;自主品牌,广义上既包含“X大X小”所创立的自主品牌,也包括如奇瑞、吉利等完全独立的自主品牌;合资自主品牌,这是特殊政策引导所产生的特殊历史产物,其前景尚待历史检验。
技术和品牌是汽车营销的两大法宝,“市场换技术”的初衷也许过于美好,毕竟在商业利益面前没有纯真的幻想,但在自主品牌营造方面,我们可以借鉴一些韩国汽车工业的自尊和自强,日本汽车工业的精细和缜密,德国汽车工业的凝重和沉稳,以及美国汽车工业的智慧和商业。
CRM未成熟
传统的汽车产业模式就是主机厂加配套加销售公司加经销商,而汽车销售公司顾名思义就是以整车销售为主的公司,其中传统的市场部、销售部、售后服务部和网络部则是汽车销售公司的“四大金刚”,在销售公司内部各司其职,井水不犯河水。市场营销被认为是市场部的工作,车卖好了、利润上去了,是大家的功劳;而车市疲软的时候,市场部就成了众矢之的,更有甚者成了炮灰。
纵观世界汽车工业历史沿革,整车销售已经进入微利甚至无利可图的年代,而后市场则成为汽车产业最重要的利润支柱,汽车产业发达国家皆是如此。售后市场的迅速成熟,导致汽车企业的客户接触点和利润点多元化,也导致营销目的多元化,单单~个市场部已经越来越难承担起完全的市场营销责任。在此种趋势下,CRM(客户关系管理)或者说客户全生命周期的营销管理应运而生。从潜在客户到成单客户,从汽车金融到汽车保险,从增购换购到汽车精品,从维修保养到美容装饰,从客户忠诚度计划到二手车交易,全方位、全链条的营销和服务将会成为必然的趋势。
汽车销售公司的定位和职能将会向全方位营销和服务的职能转变,而传统的业务部门都处于分工运作状态,任何一个部门都无法承接如此的历史重任。一种解决方案是通过业务流程重组来打通各个业务部门之间的业务壁垒,实现公司内部“一盘棋式”的运作,并以统一的界面来服务于客户,实现全方位的客户管理,但这可能过于理想化。另外一种比较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是成立一个客户管理部,由它来统领各大业务部门的策略性乃至战略性运作,甚者可以承担部分企业经管会的职责。企业内部的高度“计划经济”,被认为是现代企业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一个统领、指导和协调公司各个部门运作的部门(绝不是企划部),将会充分体现“计划经济”的优越性。当然,授权、流程、制度等都要得以保证,不然它会死得很惨。
科学营销待播种
市场营销也分科学和艺术两大流派,传统的大众营销(如广告、公关、活动等)更注重理念、感受、设计和直觉,已经成为市场营销界最主流的运作方式;而以数据管理、数据分析、数据挖掘、商业智能和数据库营销全链条为代表的营销方式(或者说数字化路线)则更偏重于科学化。
艺术化的营销路线发展更成熟、运作更便捷,企业接受度也更高。相比而言,科学化的路线则需要长期的沉淀和积累,但一经爆发便势不可挡。目前,汽车行业内市场营销运作的艺术化和科学化比例大体可以定位在8:2-7:3之间,而根据简单的均衡发展理论及汽车行业市场营销发展的态势,我们有充足的理由预测二者在不久的将来会达到势均力敌的状态,甚至出现反转。
目前中国汽车行业实现科学化营销的主要障碍在于:信息系统的信息孤岛化严重,数据分散在不同部门的不同业务子系统当中,数据质量严重缺失,既在企业内部无法实现数据质量管理的常态化,也无法在企业外部根本遏制经销商数据作假的行为,同时数据的保鲜更是纸上谈兵;缺乏数据分析工具、方法论和人才,分析方法往往流于描述性统计,而对预测性统计则处于入门阶段;部分企业设置了部门级的商业智能系统,为数据分析提供系统级支撑,很少有企业肯花大力气实现企业级商业智能平台运作;数据库营销流于简单粗暴的推销式运作;最为重要的是,企业内部缺乏科学营销的理念、氛围、文化,以及配套的流程机制。
中国汽车行业的科学营销仍处在探索期和播科期,尝到一丝甜头的企业将会加鞭快马,迅速补上这重要的一课。
营销创新莫过头
创新似乎渗入了每个汽车企业的血液,企业文化讲创新、品牌理念谈创新、产品研发要创新、市场营销则必须要求创新。
市场营销的创新,成本和代价极高,切勿为了创新而创新。在汽车行业中经常看到的现象是,营销首长对营销风格一脉相承的创意往往不甚感冒,反而对风格迥异的提案大加赞赏,殊不知此“创新”可能已经(部分)背离了品牌的理念和初衷。从品牌塑造的角度来讲,品牌的理念和特性传达到消费者是需要一定的周期的,更需要一定的稳定期来稳固消费者对于品牌的感受和解读。小规模的演进无伤大雅,但是大规模的、跳跃式的变动则可能致命。从系统论的角度来讲,创新无非是旧有元素分拆和重新组合,而真正划时代的、空前绝后的、理想式的创新则世间少有。营销者的真正任务并不是创新,而是考虑如何把手中的营销资源最大化利用,同时为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当然,创新的精神无可厚非,汽车行业创新的另外一个误区是过多地注重营销过程(营销通路)的创新,而忽略了更高层次的营销理论、营销战略(策略)和营销工程的创新。博客火,大家就幻想着如何通过博客卖车;SNS热闹,大家又转战SNS;微博流行,不尝试一下微博似乎都无法向领导交代;团购正当时,于是又搞点电子商务;下一个热点是什么呢?大家都在等待中。营销通路,仅仅是营销的执行手段,而非营销的全部,此点谨记。
在中国汽车工业急剧爆发的年代,汽车产业营销的规模和气魄几乎令其他产业难望项背、自叹弗如。过早地进入青春期,伴之的是更多的躁动和盲动;成年也许尚待时日,但成熟、睿智也许已为时不远。
品牌建设一锅粥
品牌是营销的灵魂,是所有营销人所追求的至高境界。中国汽车市场接纳的品牌之杂,可谓牛鬼蛇神,应有尽有。
中系、日系、德系、美系、韩系品牌是市场上的五大门派,欧系短时间内难有作为;中系品牌虽占有市场份额最大,却苦守低端田地,上攻前景不明,偏又遭遇外资品牌的下探之扰。市场上也有四类之分:进口品牌,大多为豪华和超豪华品牌;合资品牌,从紧凑型轿车到豪华轿车一应俱全;自主品牌,广义上既包含“X大X小”所创立的自主品牌,也包括如奇瑞、吉利等完全独立的自主品牌;合资自主品牌,这是特殊政策引导所产生的特殊历史产物,其前景尚待历史检验。
技术和品牌是汽车营销的两大法宝,“市场换技术”的初衷也许过于美好,毕竟在商业利益面前没有纯真的幻想,但在自主品牌营造方面,我们可以借鉴一些韩国汽车工业的自尊和自强,日本汽车工业的精细和缜密,德国汽车工业的凝重和沉稳,以及美国汽车工业的智慧和商业。
CRM未成熟
传统的汽车产业模式就是主机厂加配套加销售公司加经销商,而汽车销售公司顾名思义就是以整车销售为主的公司,其中传统的市场部、销售部、售后服务部和网络部则是汽车销售公司的“四大金刚”,在销售公司内部各司其职,井水不犯河水。市场营销被认为是市场部的工作,车卖好了、利润上去了,是大家的功劳;而车市疲软的时候,市场部就成了众矢之的,更有甚者成了炮灰。
纵观世界汽车工业历史沿革,整车销售已经进入微利甚至无利可图的年代,而后市场则成为汽车产业最重要的利润支柱,汽车产业发达国家皆是如此。售后市场的迅速成熟,导致汽车企业的客户接触点和利润点多元化,也导致营销目的多元化,单单~个市场部已经越来越难承担起完全的市场营销责任。在此种趋势下,CRM(客户关系管理)或者说客户全生命周期的营销管理应运而生。从潜在客户到成单客户,从汽车金融到汽车保险,从增购换购到汽车精品,从维修保养到美容装饰,从客户忠诚度计划到二手车交易,全方位、全链条的营销和服务将会成为必然的趋势。
汽车销售公司的定位和职能将会向全方位营销和服务的职能转变,而传统的业务部门都处于分工运作状态,任何一个部门都无法承接如此的历史重任。一种解决方案是通过业务流程重组来打通各个业务部门之间的业务壁垒,实现公司内部“一盘棋式”的运作,并以统一的界面来服务于客户,实现全方位的客户管理,但这可能过于理想化。另外一种比较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是成立一个客户管理部,由它来统领各大业务部门的策略性乃至战略性运作,甚者可以承担部分企业经管会的职责。企业内部的高度“计划经济”,被认为是现代企业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一个统领、指导和协调公司各个部门运作的部门(绝不是企划部),将会充分体现“计划经济”的优越性。当然,授权、流程、制度等都要得以保证,不然它会死得很惨。
科学营销待播种
市场营销也分科学和艺术两大流派,传统的大众营销(如广告、公关、活动等)更注重理念、感受、设计和直觉,已经成为市场营销界最主流的运作方式;而以数据管理、数据分析、数据挖掘、商业智能和数据库营销全链条为代表的营销方式(或者说数字化路线)则更偏重于科学化。
艺术化的营销路线发展更成熟、运作更便捷,企业接受度也更高。相比而言,科学化的路线则需要长期的沉淀和积累,但一经爆发便势不可挡。目前,汽车行业内市场营销运作的艺术化和科学化比例大体可以定位在8:2-7:3之间,而根据简单的均衡发展理论及汽车行业市场营销发展的态势,我们有充足的理由预测二者在不久的将来会达到势均力敌的状态,甚至出现反转。
目前中国汽车行业实现科学化营销的主要障碍在于:信息系统的信息孤岛化严重,数据分散在不同部门的不同业务子系统当中,数据质量严重缺失,既在企业内部无法实现数据质量管理的常态化,也无法在企业外部根本遏制经销商数据作假的行为,同时数据的保鲜更是纸上谈兵;缺乏数据分析工具、方法论和人才,分析方法往往流于描述性统计,而对预测性统计则处于入门阶段;部分企业设置了部门级的商业智能系统,为数据分析提供系统级支撑,很少有企业肯花大力气实现企业级商业智能平台运作;数据库营销流于简单粗暴的推销式运作;最为重要的是,企业内部缺乏科学营销的理念、氛围、文化,以及配套的流程机制。
中国汽车行业的科学营销仍处在探索期和播科期,尝到一丝甜头的企业将会加鞭快马,迅速补上这重要的一课。
营销创新莫过头
创新似乎渗入了每个汽车企业的血液,企业文化讲创新、品牌理念谈创新、产品研发要创新、市场营销则必须要求创新。
市场营销的创新,成本和代价极高,切勿为了创新而创新。在汽车行业中经常看到的现象是,营销首长对营销风格一脉相承的创意往往不甚感冒,反而对风格迥异的提案大加赞赏,殊不知此“创新”可能已经(部分)背离了品牌的理念和初衷。从品牌塑造的角度来讲,品牌的理念和特性传达到消费者是需要一定的周期的,更需要一定的稳定期来稳固消费者对于品牌的感受和解读。小规模的演进无伤大雅,但是大规模的、跳跃式的变动则可能致命。从系统论的角度来讲,创新无非是旧有元素分拆和重新组合,而真正划时代的、空前绝后的、理想式的创新则世间少有。营销者的真正任务并不是创新,而是考虑如何把手中的营销资源最大化利用,同时为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当然,创新的精神无可厚非,汽车行业创新的另外一个误区是过多地注重营销过程(营销通路)的创新,而忽略了更高层次的营销理论、营销战略(策略)和营销工程的创新。博客火,大家就幻想着如何通过博客卖车;SNS热闹,大家又转战SNS;微博流行,不尝试一下微博似乎都无法向领导交代;团购正当时,于是又搞点电子商务;下一个热点是什么呢?大家都在等待中。营销通路,仅仅是营销的执行手段,而非营销的全部,此点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