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 要:人口流动是社会学研究的主要领域之一,随着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新战略的提出,西部边疆地区省际人口流动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和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的人口迁移数据,分析近年来西部边疆地区省际人口流动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关键词:西部边疆 人口迁移 城乡 动因
一、选题背景与文献回顾
自1999年以来,着力发展西部经济从而缩小我国东西部间的发展差异为目标的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以来,但由于地理位置、文化、经济基础等差异性,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慢。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改革和区域交流的增加,人口流动影响着城市化进程。而西部地区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迟缓的地方,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新战略的提出,西部边疆地区的地域优势和发展前景逐渐进入社会重点關注的视野,人口流动对于缩小我国东部、中部、西部间的差异并促进整体协调发展至关重要,探析人口流动的流动趋势和动因有助于西部边疆地区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本文的流动人口指来西部边疆地区定居而其户籍未发生变动的省际迁入人口。按照“推—拉”理论的观点,在转入地,存在着起主导作用的“拉”力把外地人口吸引过来。人口迁移不仅户改变人口的空间分布格局,同时也会改变人力资本的空间配置。在市场的作用下,人口迁移对中国整体经济而言是一个帕累托改进。西部边疆地区将出现劳动适龄人口比例最大、社会总负担比最轻的“人口红利”期。产生“拉”力的主因有:务工经商、工作调整、就业、工资、教育和培训、家庭、健康、流动经历等因素。城乡间的经济收入差异是人口向城市流动的最主要原因。人口迁移过程中,“半城市化”现象是介于回归农村与彻底城市化间的状态,表现为各系统间的不衔接、社会生活和行动层面的不融合,以及在社会认同上的“内卷化”。
二、数据来源
本研究借助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及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选取与本研究主题相关的数据进行研究分析。并采取SPSS和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系统分析。如表1,人口总数最多的地区为广西,约6603万人,其次是云南、甘肃及新疆,西藏仅300万人。男性均多于女性;15-64岁居多,其次是0-14岁,65岁以上比例最少。文化程度较集中在小学及初中,各地区受过教育的比例均不超过5%。青壮年居多,在老年群体中也存在流动现象但其比例较小。
三、研究现状
1.流动人口概况。由表2可知 ,迁入新疆的人口179.16万人,云南123.65万人,广西84.18万人,甘肃43.28万人,西藏的迁入人口最少,仅16.54万人,不足新疆流入人口的10%。流入西藏镇的人口比例40.80%高于城市37.61%,流入新疆乡村的比例26.52%高于镇16.22%。整体层面来看,来自外省的流动人口的流入趋势呈现出集中于城市,其次是镇,流入比例最少的是乡村。
2.流动动因分析。根据六普中影响人口流动动因的数据,本文将其分为三类:经济因素(务工经商、学习培训、工作调动),社会因素(随迁家属、投靠亲友、婚姻嫁娶、拆迁搬家、挂户口)及其他因素。如图2,务工经商的男性280.25万人,女性达179.99万人;学习培训,男性22.38万人,女性12.25万人;最少的为工作调动,男性16.42万人,女性11.98万人。社会因素中随迁家属的群体最多,男性69.46万人,女性31.88万人;其次投亲靠友的男性18.75万人,女性8.70万人;婚姻嫁娶,男性15.23万人,女性3.88万人;拆迁搬家的男性3.55万人,女性2.00万人;寄挂户口的最少,男性0.57万人,女性0.32万人。不论男性或女性,务工经商都是流动的主因,寄挂户口影响最小。受其他因素影响流入西部边疆的人口中,男性共13.32万人,女性共6.89万人。
四、结语
西部边疆地区的居民既是地理空间上的“边缘人”,又是社会空间上的“边缘人”。如今流入西部边疆的人口呈年轻化趋势,男性流动人口居多,迁移规模持续扩大。经济因素仍是人口流入西部边疆地区的主要“拉力”,影响人口流动的因素较多元化,除务工经商之外,主要的流动动因则为随迁家属,虽迫于生计需要而产生的人口流动现象对传统社会中原本家庭的解构和家庭功能的改变有很大影响,但人们的家庭归属感意识仍较为强烈,尽量减少与家人分隔两地生活的情况。西部边疆地区的城乡间发展存在巨大“鸿沟”。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差异大,城镇流入量远多于乡村。外省人口的流入趋势更倾向于西部边疆地区的城镇,而乡村的流入量较小。随着外省人口不断流入城镇而非乡村,将导致西部边疆地区的城乡差距持续拉大。与东、中部差距已经很大的西部边疆地区内部再产生贫富差距,可见在其城镇化的进程中所遇到问题将更为复杂和多样化。西部边疆地区省外流入人口的差异大,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西部边疆各地区间的发展水平差异大。
参考文献:
[1]肖周燕.人口迁移势能转化的理论假说[J].人口与经济.2010.
[2]于潇,李袁国,雷峻一.我国省际人口迁移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J].人口学刊,2013.3,199.
[3]何景熙,李艾琳.西藏人口转变中的“人口红利”问题探讨[J].西藏研究,2006.8.
[4]雷光和,傅崇辉,张玲华.中国人口迁移流动的变化特点和影响因素 [J].西北人口,2013,34(5).
[5]牛建林.人口流动对中国城乡居民健康差异的影响 [J].中国社会科学,2013.
[6]王树新.西藏自治区的人口迁移及迁移人口状况分析[J].人口研究,2004.1,28(1).
[7]程霓.我国女性迁移人口的迁移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 [D].吉林大学,2007.4.
[8]李强.影响中国城乡流动人口的推力与拉力因素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3.1.
[9]王春光.农村流动人口的“半城市化”问题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6.5.
作者简介:王一帆,女,四川遂宁人,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社会学,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关键词:西部边疆 人口迁移 城乡 动因
一、选题背景与文献回顾
自1999年以来,着力发展西部经济从而缩小我国东西部间的发展差异为目标的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以来,但由于地理位置、文化、经济基础等差异性,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慢。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改革和区域交流的增加,人口流动影响着城市化进程。而西部地区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迟缓的地方,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新战略的提出,西部边疆地区的地域优势和发展前景逐渐进入社会重点關注的视野,人口流动对于缩小我国东部、中部、西部间的差异并促进整体协调发展至关重要,探析人口流动的流动趋势和动因有助于西部边疆地区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本文的流动人口指来西部边疆地区定居而其户籍未发生变动的省际迁入人口。按照“推—拉”理论的观点,在转入地,存在着起主导作用的“拉”力把外地人口吸引过来。人口迁移不仅户改变人口的空间分布格局,同时也会改变人力资本的空间配置。在市场的作用下,人口迁移对中国整体经济而言是一个帕累托改进。西部边疆地区将出现劳动适龄人口比例最大、社会总负担比最轻的“人口红利”期。产生“拉”力的主因有:务工经商、工作调整、就业、工资、教育和培训、家庭、健康、流动经历等因素。城乡间的经济收入差异是人口向城市流动的最主要原因。人口迁移过程中,“半城市化”现象是介于回归农村与彻底城市化间的状态,表现为各系统间的不衔接、社会生活和行动层面的不融合,以及在社会认同上的“内卷化”。
二、数据来源
本研究借助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及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选取与本研究主题相关的数据进行研究分析。并采取SPSS和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系统分析。如表1,人口总数最多的地区为广西,约6603万人,其次是云南、甘肃及新疆,西藏仅300万人。男性均多于女性;15-64岁居多,其次是0-14岁,65岁以上比例最少。文化程度较集中在小学及初中,各地区受过教育的比例均不超过5%。青壮年居多,在老年群体中也存在流动现象但其比例较小。
三、研究现状
1.流动人口概况。由表2可知 ,迁入新疆的人口179.16万人,云南123.65万人,广西84.18万人,甘肃43.28万人,西藏的迁入人口最少,仅16.54万人,不足新疆流入人口的10%。流入西藏镇的人口比例40.80%高于城市37.61%,流入新疆乡村的比例26.52%高于镇16.22%。整体层面来看,来自外省的流动人口的流入趋势呈现出集中于城市,其次是镇,流入比例最少的是乡村。
2.流动动因分析。根据六普中影响人口流动动因的数据,本文将其分为三类:经济因素(务工经商、学习培训、工作调动),社会因素(随迁家属、投靠亲友、婚姻嫁娶、拆迁搬家、挂户口)及其他因素。如图2,务工经商的男性280.25万人,女性达179.99万人;学习培训,男性22.38万人,女性12.25万人;最少的为工作调动,男性16.42万人,女性11.98万人。社会因素中随迁家属的群体最多,男性69.46万人,女性31.88万人;其次投亲靠友的男性18.75万人,女性8.70万人;婚姻嫁娶,男性15.23万人,女性3.88万人;拆迁搬家的男性3.55万人,女性2.00万人;寄挂户口的最少,男性0.57万人,女性0.32万人。不论男性或女性,务工经商都是流动的主因,寄挂户口影响最小。受其他因素影响流入西部边疆的人口中,男性共13.32万人,女性共6.89万人。
四、结语
西部边疆地区的居民既是地理空间上的“边缘人”,又是社会空间上的“边缘人”。如今流入西部边疆的人口呈年轻化趋势,男性流动人口居多,迁移规模持续扩大。经济因素仍是人口流入西部边疆地区的主要“拉力”,影响人口流动的因素较多元化,除务工经商之外,主要的流动动因则为随迁家属,虽迫于生计需要而产生的人口流动现象对传统社会中原本家庭的解构和家庭功能的改变有很大影响,但人们的家庭归属感意识仍较为强烈,尽量减少与家人分隔两地生活的情况。西部边疆地区的城乡间发展存在巨大“鸿沟”。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差异大,城镇流入量远多于乡村。外省人口的流入趋势更倾向于西部边疆地区的城镇,而乡村的流入量较小。随着外省人口不断流入城镇而非乡村,将导致西部边疆地区的城乡差距持续拉大。与东、中部差距已经很大的西部边疆地区内部再产生贫富差距,可见在其城镇化的进程中所遇到问题将更为复杂和多样化。西部边疆地区省外流入人口的差异大,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西部边疆各地区间的发展水平差异大。
参考文献:
[1]肖周燕.人口迁移势能转化的理论假说[J].人口与经济.2010.
[2]于潇,李袁国,雷峻一.我国省际人口迁移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J].人口学刊,2013.3,199.
[3]何景熙,李艾琳.西藏人口转变中的“人口红利”问题探讨[J].西藏研究,2006.8.
[4]雷光和,傅崇辉,张玲华.中国人口迁移流动的变化特点和影响因素 [J].西北人口,2013,34(5).
[5]牛建林.人口流动对中国城乡居民健康差异的影响 [J].中国社会科学,2013.
[6]王树新.西藏自治区的人口迁移及迁移人口状况分析[J].人口研究,2004.1,28(1).
[7]程霓.我国女性迁移人口的迁移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 [D].吉林大学,2007.4.
[8]李强.影响中国城乡流动人口的推力与拉力因素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3.1.
[9]王春光.农村流动人口的“半城市化”问题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6.5.
作者简介:王一帆,女,四川遂宁人,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社会学,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