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4年的一天,为了准备即将开始的文物普查工作,浦城县文管所召开工作会议。会议进行一半时,所长陈寅龙接到一个令他吃惊的电话。文管员报告,管九村山下自然村的石公山上发现盗洞,陈寅龙立刻带领工作人员赶往事发现场。盗掘现场有个一米见方的盗洞。
由于发现及时,墓葬并没有遭到严重破坏。考古队员首先对墓葬进行了钻探,根据夯土层判断,这座墓葬可能是汉代的。
随后,队员们又对墓葬周围进行了考察,发现了一些商周时期的印纹陶片和黑衣陶片。
商周时期的陶片为什么会在这里出现,难道只是巧合吗?根据这个线索,陈寅龙作了一个极为大胆的推测:这里很可能是一座年代更为久远的的古代墓葬——土墩墓。
陈寅龙介绍说,土墩墓是在地上挖一个浅坑,用鹅卵石铺底,放入棺木、方形枕木,人字形搭盖,然后进行回填,形成一个坟包的墓葬。
土墩墓这种墓葬形式曾经在西周和春秋时期流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但是,在福建极其罕见。如果可以确定这座墓葬是土墩墓,则意义重大。
于是,他们立即开始抢救性发掘。
随后发现了一些细节:墓穴比较浅,呈长方形,四周并不是十分规整,底部则是铺有一层鹅卵石——无疑,这正是土墩墓的典型特征。福建省博物院的考古专家立刻给出定论:这是一座土墩墓,可能属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
当地老百姓说山上有一个一个的土包,一共九个被叫作九节龙,就像龙灯似的一节一节的。陈寅龙到现场数了一下,的确有9个土墩。
这时,陈寅龙恍然大悟。原来,所谓的九节龙就是指9座土墩墓。随后,考古人员确定管九村一带共有30多座土墩墓。这个小村庄竟隐藏着如此庞大的土墩墓群,这是一个极为惊人的发现。(图1)
为了获得更完整的信息,考古人员在继续清理这座墓葬的同时,也开始着手周边墓葬的挖掘工作。就在发掘工作顺利进行的时候,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现了。在这座土墩墓的底部,考古人员发现有个隐秘的盗洞。盗洞是圆形的,但不太明显,可以肯定是古代被盗的。
福建盗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平定闽越,为了彻底消除后患,诏令将闽越举国迁往江淮内地,并焚毁闽越国的城池宫殿。从此一直到三国时期的300多年,福建一直处于真空状态,无人管理。于是,盗墓者从四面八方涌入,一时间,闽越时期的遗址和墓葬几乎被逐一盗掘。所以闽北有一句话:古墓十墓九空。
好不容易发现的土墩墓竟然在古代就被盗了,难道,这座墓葬的发掘就这样一无所获吗?陈寅龙有些不甘心。
这天下午,一个负责清理工作的考古人员,触到了一个坚硬的东西,觉得像是玉器。
慢慢剔除上面的泥土,显露出的是一截手柄。通过材质可以判定,这件器物不是玉器,而是一件青铜器。
商周时期,中原已经进入了鼎盛的青铜文明,出土的这一时期青铜器不仅数量众多,品类丰富,工艺更是极为精湛。
然而,福建这一时期,不仅相关的记载少之又少,青铜器更是罕见。似乎这一时期的福建还是蛮荒之地。
福建博物院 院长杨琮说,以往福建历史上认为没有一个完整的青铜时代,落后、蛮荒,没有文化。
如果管九村土墩墓中发现的的确是一件青铜器,那么,就意味着福建的历史将被改写。
随着清理的进一步深入,呈现在大家眼前的竟然是一把保存完好、造型精美的青铜剑。(图2)
经过专业人员细心清理,这把青铜剑终于露出了真容,剑全长34.2厘米,宽4.7厘米,通体呈黑绿色,喇叭形圆首,两边有镂空雕刻的双耳,剑身上饰有勾连云纹和蟠夔纹。精湛的工艺令人惊叹。
管九村土墩墓的发掘还在进行,两天后,再度发现令人震惊的随葬品。
继青铜剑出土之后,考古人员在墓葬中又发现了戈、矛、刮刀和箭镞等一系列青铜兵器。
陈寅龙感觉到,这把青铜剑与大批青铜兵器的连续出现,似乎隐含着一个重大玄机。这是否预示着,先秦时期的福建,同样存在着辉煌的青铜文明?历史的缺环能否因此而弥补完整呢?
管九村位于福建省的最北部,是个群山环绕的村庄。一个偏远的村落,为什么会出现大量的青铜兵器?在那个遥远的年代,还隐藏着什么秘密?这些神秘的墓主人又是什么人呢?
在浦城发现的土墩墓中,规模最大的一座位于大王塝山顶。相传山上埋葬着一个大王,所以当地的百姓一直把这座山叫作大王塝山。
遗憾的是,大王塝墓葬中的随葬品在古代就全部被盗。除了一具几乎完全腐化的人骨架和几颗牙齿之外,什么都没有留下。
大王塝山上的墓非常大,整个山顶就是一座墓,有16米长的封土堆。其余土墩墓都在山脚下,可见大王塝上的墓等级最高。(图3)
看来,大王塝的传说并非空穴来风。古人认为这里土地肥沃、河流发达,地势较平缓,对于古代农业社会的先民来说,非常适合居住。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然成为他们心中一块理想的风水宝地。
浦城位于福建最北端,与浙江、江西两省交界。
在古代,从中原进入福建,必须经过浦城,所以这里自古就是要塞之地。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会有如此大规模的土墩墓集中在浦城。但是,那些用青铜兵器做陪葬品的墓主人,又是一些什么人呢?
陈寅龙分析:墓主人肯定是武官,军衔比较高。在古代,铜和金是一个概念,这么多的青铜兵器,纹饰、工艺非常精美,证明墓主人的身份等级比较高。
随后,考古人员作了进一步推测,管九村的这些土墩墓群,很有可能属于同一个部落。而大王塝山上埋葬的那位大王,则是这个部落的最高统治者。
一把青铜剑的出现,让隐藏在历史烟云中的神秘部落浮出水面。但是,这把剑到底是什么年代的?它能否代表先秦时期的青铜文明呢?
在考古界,确定器物的年代要看绝对年代和相对年代的综合分析。绝对年代是指碳14测定的数据;而相对年代则要靠墓葬出土的原始青瓷与陶瓷器来参照。
考古队根据墓葬的形式、碳14测定的数据,认定青铜剑距今2900年左右,是西周时期的。
浦城出土的青铜剑,竟然改写了福建历史,它不仅填补了福建地区考古学序列中夏商周的缺环,并由此可以推测,先秦时期的福建并不是落后的蛮荒之地。这把福建文明史向前推了1000多年。这一结论震惊了中国的考古界,由此,这把青铜剑被称为福建第一剑。
但是,陈寅龙又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在所有出土的青铜器物中,为什么全是兵器而没有像北方中原商代墓葬那样出现青铜礼器呢?
夏商周时期,祭祀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活动,祭祀用的礼器是必不可少的。可是在浦城的发掘过程中还没有出现过一件礼器。是被盗走了还是另有原因呢?
正当陈寅龙为此苦恼的时候,一个新的发现让他兴奋不已。
在一座土墩墓中,三件精美异常的青铜器出现了。
这三件青铜器分别是青铜杯、青铜盘、青铜尊。每一件器物的造型都异常精美,纹饰也充满独特的魅力。它们是做什么用的呢?(图4)
陈寅龙推测,西周时期,位于管九村的这个部落已经具备相当发达的生产力,而且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这三件礼器,尊,是装酒的;杯,是酒器;盘,用来装干肉。
在土墩墓里,又先后出土了10把青铜剑,其中5把剑柄两侧有两个耳朵。
这几把青铜剑虽然纹饰有所区别,但是长度与形制极为接近。那么,剑柄上的双耳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吗?
杨琮说,只有中国南方有这种剑,有很强的地域特征。我认为这是越式剑,浙江南部、福建北部有分布,属于古代越国。
据考证,土墩墓、越式剑以及印纹硬陶都属于典型的越文化实物。这些考古材料,不仅可以证明闽越其实是同一文化;而且可以确定,他们都是百越族的一支。
史书记载,早在春秋时代,越人因一流的铸剑技术而享誉天下。湖北省的一座楚墓中就曾出土过一把轰动国内外的青铜剑——“越王勾践自用剑”。
在冷兵器时代,剑是百兵之首。相传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铸剑大师欧冶子。铸剑技术举世无双,冠绝华夏。(图5)
据说,在吴越争雄期间,欧冶子曾奉越王之命铸剑,所铸的就是青铜剑。三年以后,他铸成5把惊天地、泣鬼神的宝剑,受到越王的奖赏。而他铸剑的地方,正是离浦城不远的湛卢山。《越绝书》记载,欧冶子在湛卢山铸造了五把绝世好剑。分别是:纯钧、胜邪、鱼肠、巨阙和湛卢。其中,以湛卢剑最为著名。“朝士兼戎服,君王按湛卢。”在当时,湛卢剑一度成为霸业的象征。
同时,有人对欧冶子的身份,进行了另一种解读。
无论欧冶子是一个人还是一个行业,它都可以印证一件事:历史上,闽北地区曾经有着发达的剑文化。在北方铸鼎技术不断走向巅峰的时侯,闽人的铸剑技术也进入到一个炉火纯青的阶段。这也解释了浦城何以能够出土如此精美的青铜剑。
从浦城出土的西周时期的青铜剑,再到湖北楚墓中出土的春秋时期的越王剑,剑的长度、形制已经随着时代的变化有了改变,但相同的是,这些宝剑都是百越先民智慧的结晶。
至此,浦城土墩墓的发掘全部结束,考古人员从浦城的土墩墓群中陆续发现了大批青瓷、黑衣陶器,以及72件青铜器。这一发现,被中国国家文物局评为“2006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由于发现及时,墓葬并没有遭到严重破坏。考古队员首先对墓葬进行了钻探,根据夯土层判断,这座墓葬可能是汉代的。
随后,队员们又对墓葬周围进行了考察,发现了一些商周时期的印纹陶片和黑衣陶片。
商周时期的陶片为什么会在这里出现,难道只是巧合吗?根据这个线索,陈寅龙作了一个极为大胆的推测:这里很可能是一座年代更为久远的的古代墓葬——土墩墓。
陈寅龙介绍说,土墩墓是在地上挖一个浅坑,用鹅卵石铺底,放入棺木、方形枕木,人字形搭盖,然后进行回填,形成一个坟包的墓葬。
土墩墓这种墓葬形式曾经在西周和春秋时期流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但是,在福建极其罕见。如果可以确定这座墓葬是土墩墓,则意义重大。
于是,他们立即开始抢救性发掘。
随后发现了一些细节:墓穴比较浅,呈长方形,四周并不是十分规整,底部则是铺有一层鹅卵石——无疑,这正是土墩墓的典型特征。福建省博物院的考古专家立刻给出定论:这是一座土墩墓,可能属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
当地老百姓说山上有一个一个的土包,一共九个被叫作九节龙,就像龙灯似的一节一节的。陈寅龙到现场数了一下,的确有9个土墩。
这时,陈寅龙恍然大悟。原来,所谓的九节龙就是指9座土墩墓。随后,考古人员确定管九村一带共有30多座土墩墓。这个小村庄竟隐藏着如此庞大的土墩墓群,这是一个极为惊人的发现。(图1)
为了获得更完整的信息,考古人员在继续清理这座墓葬的同时,也开始着手周边墓葬的挖掘工作。就在发掘工作顺利进行的时候,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现了。在这座土墩墓的底部,考古人员发现有个隐秘的盗洞。盗洞是圆形的,但不太明显,可以肯定是古代被盗的。
福建盗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平定闽越,为了彻底消除后患,诏令将闽越举国迁往江淮内地,并焚毁闽越国的城池宫殿。从此一直到三国时期的300多年,福建一直处于真空状态,无人管理。于是,盗墓者从四面八方涌入,一时间,闽越时期的遗址和墓葬几乎被逐一盗掘。所以闽北有一句话:古墓十墓九空。
好不容易发现的土墩墓竟然在古代就被盗了,难道,这座墓葬的发掘就这样一无所获吗?陈寅龙有些不甘心。
这天下午,一个负责清理工作的考古人员,触到了一个坚硬的东西,觉得像是玉器。
慢慢剔除上面的泥土,显露出的是一截手柄。通过材质可以判定,这件器物不是玉器,而是一件青铜器。
商周时期,中原已经进入了鼎盛的青铜文明,出土的这一时期青铜器不仅数量众多,品类丰富,工艺更是极为精湛。
然而,福建这一时期,不仅相关的记载少之又少,青铜器更是罕见。似乎这一时期的福建还是蛮荒之地。
福建博物院 院长杨琮说,以往福建历史上认为没有一个完整的青铜时代,落后、蛮荒,没有文化。
如果管九村土墩墓中发现的的确是一件青铜器,那么,就意味着福建的历史将被改写。
随着清理的进一步深入,呈现在大家眼前的竟然是一把保存完好、造型精美的青铜剑。(图2)
经过专业人员细心清理,这把青铜剑终于露出了真容,剑全长34.2厘米,宽4.7厘米,通体呈黑绿色,喇叭形圆首,两边有镂空雕刻的双耳,剑身上饰有勾连云纹和蟠夔纹。精湛的工艺令人惊叹。
管九村土墩墓的发掘还在进行,两天后,再度发现令人震惊的随葬品。
继青铜剑出土之后,考古人员在墓葬中又发现了戈、矛、刮刀和箭镞等一系列青铜兵器。
陈寅龙感觉到,这把青铜剑与大批青铜兵器的连续出现,似乎隐含着一个重大玄机。这是否预示着,先秦时期的福建,同样存在着辉煌的青铜文明?历史的缺环能否因此而弥补完整呢?
管九村位于福建省的最北部,是个群山环绕的村庄。一个偏远的村落,为什么会出现大量的青铜兵器?在那个遥远的年代,还隐藏着什么秘密?这些神秘的墓主人又是什么人呢?
在浦城发现的土墩墓中,规模最大的一座位于大王塝山顶。相传山上埋葬着一个大王,所以当地的百姓一直把这座山叫作大王塝山。
遗憾的是,大王塝墓葬中的随葬品在古代就全部被盗。除了一具几乎完全腐化的人骨架和几颗牙齿之外,什么都没有留下。
大王塝山上的墓非常大,整个山顶就是一座墓,有16米长的封土堆。其余土墩墓都在山脚下,可见大王塝上的墓等级最高。(图3)
看来,大王塝的传说并非空穴来风。古人认为这里土地肥沃、河流发达,地势较平缓,对于古代农业社会的先民来说,非常适合居住。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然成为他们心中一块理想的风水宝地。
浦城位于福建最北端,与浙江、江西两省交界。
在古代,从中原进入福建,必须经过浦城,所以这里自古就是要塞之地。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会有如此大规模的土墩墓集中在浦城。但是,那些用青铜兵器做陪葬品的墓主人,又是一些什么人呢?
陈寅龙分析:墓主人肯定是武官,军衔比较高。在古代,铜和金是一个概念,这么多的青铜兵器,纹饰、工艺非常精美,证明墓主人的身份等级比较高。
随后,考古人员作了进一步推测,管九村的这些土墩墓群,很有可能属于同一个部落。而大王塝山上埋葬的那位大王,则是这个部落的最高统治者。
一把青铜剑的出现,让隐藏在历史烟云中的神秘部落浮出水面。但是,这把剑到底是什么年代的?它能否代表先秦时期的青铜文明呢?
在考古界,确定器物的年代要看绝对年代和相对年代的综合分析。绝对年代是指碳14测定的数据;而相对年代则要靠墓葬出土的原始青瓷与陶瓷器来参照。
考古队根据墓葬的形式、碳14测定的数据,认定青铜剑距今2900年左右,是西周时期的。
浦城出土的青铜剑,竟然改写了福建历史,它不仅填补了福建地区考古学序列中夏商周的缺环,并由此可以推测,先秦时期的福建并不是落后的蛮荒之地。这把福建文明史向前推了1000多年。这一结论震惊了中国的考古界,由此,这把青铜剑被称为福建第一剑。
但是,陈寅龙又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在所有出土的青铜器物中,为什么全是兵器而没有像北方中原商代墓葬那样出现青铜礼器呢?
夏商周时期,祭祀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活动,祭祀用的礼器是必不可少的。可是在浦城的发掘过程中还没有出现过一件礼器。是被盗走了还是另有原因呢?
正当陈寅龙为此苦恼的时候,一个新的发现让他兴奋不已。
在一座土墩墓中,三件精美异常的青铜器出现了。
这三件青铜器分别是青铜杯、青铜盘、青铜尊。每一件器物的造型都异常精美,纹饰也充满独特的魅力。它们是做什么用的呢?(图4)
陈寅龙推测,西周时期,位于管九村的这个部落已经具备相当发达的生产力,而且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这三件礼器,尊,是装酒的;杯,是酒器;盘,用来装干肉。
在土墩墓里,又先后出土了10把青铜剑,其中5把剑柄两侧有两个耳朵。
这几把青铜剑虽然纹饰有所区别,但是长度与形制极为接近。那么,剑柄上的双耳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吗?
杨琮说,只有中国南方有这种剑,有很强的地域特征。我认为这是越式剑,浙江南部、福建北部有分布,属于古代越国。
据考证,土墩墓、越式剑以及印纹硬陶都属于典型的越文化实物。这些考古材料,不仅可以证明闽越其实是同一文化;而且可以确定,他们都是百越族的一支。
史书记载,早在春秋时代,越人因一流的铸剑技术而享誉天下。湖北省的一座楚墓中就曾出土过一把轰动国内外的青铜剑——“越王勾践自用剑”。
在冷兵器时代,剑是百兵之首。相传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铸剑大师欧冶子。铸剑技术举世无双,冠绝华夏。(图5)
据说,在吴越争雄期间,欧冶子曾奉越王之命铸剑,所铸的就是青铜剑。三年以后,他铸成5把惊天地、泣鬼神的宝剑,受到越王的奖赏。而他铸剑的地方,正是离浦城不远的湛卢山。《越绝书》记载,欧冶子在湛卢山铸造了五把绝世好剑。分别是:纯钧、胜邪、鱼肠、巨阙和湛卢。其中,以湛卢剑最为著名。“朝士兼戎服,君王按湛卢。”在当时,湛卢剑一度成为霸业的象征。
同时,有人对欧冶子的身份,进行了另一种解读。
无论欧冶子是一个人还是一个行业,它都可以印证一件事:历史上,闽北地区曾经有着发达的剑文化。在北方铸鼎技术不断走向巅峰的时侯,闽人的铸剑技术也进入到一个炉火纯青的阶段。这也解释了浦城何以能够出土如此精美的青铜剑。
从浦城出土的西周时期的青铜剑,再到湖北楚墓中出土的春秋时期的越王剑,剑的长度、形制已经随着时代的变化有了改变,但相同的是,这些宝剑都是百越先民智慧的结晶。
至此,浦城土墩墓的发掘全部结束,考古人员从浦城的土墩墓群中陆续发现了大批青瓷、黑衣陶器,以及72件青铜器。这一发现,被中国国家文物局评为“2006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