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总结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的并发症,探讨其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4月-2011年10月206例LC患者术后并发症及防治方法。结果:206例患者成功实施LC,术后并发症6例,其中胆漏2例,中转开腹4例,手术时间31~164 min,平均55 min,术后住院3~15 d,无腹腔感染、胃肠道及胆管损伤等并发症,无死亡病例。结论:术前充分评估,术中严格遵循手术操作原则,操作耐心细致,术后放置腹腔引流,可有效减少LC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并发症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28.071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是公认的治疗胆囊良性疾病的一种经典的微创治疗术式[1]。随着LC技术的发展,操作技术日趋成熟,但术中、术后出现的胆漏、出血等并发症仍不可避免。笔者所在医院从2008年4月-2011年10月实施LC共206例,发生并发症6例,经过积极对症处理后,预后良好,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中男78例,女128例,年龄20~81岁,中位年龄51岁。慢性结石性胆囊炎92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45例,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急性发作48例,胆囊息肉样病变21例。排除有胆道探查指征的病例,如阻塞性黄疸、急性胆管炎、胆管结石、急性胆源性胰腺炎、胆总管扩张、胆管狭窄等;本组无年龄限制。术前根据病史、查体以及B超、CT等辅助检查诊断已明确。
1.2 手术方法 本组均采用气管插管全麻;分别于脐上1.0 cm处、剑突下约2横指处及右锁骨中线与肋缘交点下方2横指处插入Trocar,采用三孔法施术;置入腹腔镜探查,探查胆囊及其周围情况,解剖胆囊三角(Calot三角),钝性分离出胆囊管、胆囊动脉、肝总管三者后,再距胆总管0.5 cm处钳夹、切断胆囊管及胆囊动脉,电凝钩顺行切除胆囊,胆囊自剑突下切口取出,术后常规放置腹腔引流管。本组中174例顺行切除胆囊,28例逆行切除胆囊,4例中转开腹。
2 结果
胆漏2例,1例为钛夹滑脱,术中发现后及时更换钛夹;1例为迷走胆管渗漏,留置腹腔引流管,术后第2天引流管发现少量胆漏,因患者无发热、腹痛等症状,给予通畅引流,引流至术后第10天后突然消失,查腹部B超,胆囊区无积液,观察后拔除引流管;4例术后出血,均为急性化脓性胆囊炎患者,病史72 h以上,术中发现胆囊及肝门区充血水肿明显,胆囊张力高、壁厚,钝性分离时损伤胆囊动脉所致,均中转开腹,术中证实为胆囊动脉出血。6例并发症患者,预后良好。206例患者未出现腹腔感染、胆总管及胃肠道损伤等并发症,无死亡病例。
3 讨论
3.1 胆漏的原因及预防 (1)钛夹因素:胆囊管过粗或夹带组织过多,使钛夹夹闭不全或钛夹滑脱。分离胆囊管时,解剖要明确,胆囊管游离充分,勿夹带过多组织;夹闭胆囊管时,要看清钛夹的头端,发现胆囊管较粗时,及时更换大型号钛夹。(2)电凝因素:电凝勾热力直接或间接传导致胆囊管、胆管坏死、胆漏。解剖Calot三角时采取分离钳钝性分离,少用或不用电凝勾。(3)胆囊床迷走胆管损伤:在正常的间隙内切除胆囊,避免暴力牵拉胆囊,切除胆囊后应认真检查胆囊床,怀疑胆漏时,干纱布压迫创面2~3 min,观察纱布有无黄染,确定有无漏胆;术后常规放置引流管,观察引流量及颜色变化,若无胆漏及出血,术后24~48 h拔除[2]。
3.2 胆管损伤 胆管损伤是LC最常见、最严重并发症之一。胆管损伤原因及防治:(1)技术因素:术者要有丰富的胆道解剖知识,熟练掌握胆囊管、左右肝管、胆总管各种变异,从胆囊颈部向上紧贴胆囊壁分离,直至清楚显露Calot三角,注意识别胆囊动脉淋巴结标志。(2)病理因素:急性胆囊炎时,胆囊周围炎症反应重,胆囊及Calot三角与周围组织粘连紧密,不易分离且出血多,视野不清晰;这时要耐心,操作轻柔,可逆行切除胆囊,先游离胆囊底部,后处理Calot三角;对于解剖层次混乱,无法辨认Calot三角关系,可行胆囊次全切除术或及时中转开腹[3]。(3)解剖因素:胆管解剖变异较多,如胆囊管与胆总管密切并行,胆囊管开口于左﹑右肝管或其汇合部,胆囊管开口于右侧副肝管等,术中应仔细辨认“三管一壶腹”关系,不可盲目钳夹、结扎或切断Calot三角内的任何不明确的解剖结构。另外,勿过度牵拉胆囊,导致肝总管、胆总管成角误认为胆囊管,这也是胆总管损伤的最主要原因之一[4]。
术中发现胆囊三角解剖不清、炎症明显、与周围脏器粘连严重、胆囊萎缩、有胆内瘘、存在Mirizzi综合征时,或手术时间超过2 h时,应中转开腹手术[5]。
另外,术后一旦出现原因不明的进行性梗阻性黄疸及胆漏、胆汁性腹膜炎,应考虑胆道损伤的可能,可行B超、CT、MRCP等辅助检查明确胆管损伤的类型和程度,及时果断开腹。
3.3 LC引起出血的原因及防治 (1)胆囊动脉出血:本组4例术后经中转开腹证明系胆囊动脉出血所致。处理胆囊动脉时,勿主张胆囊动脉骨骼化,要连同周围组织一并钳夹,并注意胆囊动脉变异以及多支胆囊动脉的存在可能性。(2)Calot三角出血:Calot三角粘连严重时,解剖关系紊乱,过深分离时易损伤肝右动静脉及其分支。术中有活动性出血时,切忌慌乱盲目钳夹,应及时吸净术野出血,对小血管或浅表肝组织损伤出血,首先布条填塞压迫,止血不满意时,直视下电凝止血;若出血仍难以控制,应及时中转开腹[6-7]。(3)腹壁切口出血:术后要注意切口辅料情况,一般出血能自行停止,必要时给予缝扎止血。
总之,充分认识到并发症的严重性、危险性,术前术者要进行严格、正确的腹腔镜的技术培训,对患者全面详细地采集病史,不遗漏合并症,通过B超、CT、MRCP等检查充分评估,术中要重视腹腔镜手术操作的特殊性,严格遵循手术操作原则,重视胆管及血管变异情况,始终有耐心、轻柔、严谨认真的操作态度,术后常规放置腹腔内引流,认真仔细监护,严格、准确的掌握开腹手术的指征,发生胆道损伤、出血及腹腔内脏器损伤,或合并其他脏器损伤等并发症时,应积极果断开腹,要始终认为中转开腹不是手术失败,而是避免造成患者远期更严重的损害。笔者相信大部分的LC术中、术后的胆漏、出血及胆管损伤等并发症都是可以避免的。但如何更好地预防LC术后致胆管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今后还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Yang Y Q,Zhou W,Lin M Q,et al.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for acute cholecystitis:report of 312 cases[J].Journal of Hepatopancreatobiliary Surgery,2010,22(3):213-215.
[2] 谭家驹.微创外科手术与麻醉[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44-45.
[3] 王华,徐靖平,李铁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道造影的临床意义[J].腹腔镜外科杂志,2007,12(2):157-158.
[4] 高富元,张克君,朱东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回顾及预防[J].中国医学创新,2010,7(5):67-68.
[5] 刘国礼.腹腔镜胆囊切除与胆管损伤[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4,4(6):451-452.
[6] 郑成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常见并发症的分析及预防[J].肝胆外科杂志,2001,13(1):3.
[7] 张军,李文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漏的原因及防治[J].中国医药科学,2011,1(5):34-35.
(收稿日期:2012-06-19) (本文编辑:李静)
【关键词】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并发症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28.071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是公认的治疗胆囊良性疾病的一种经典的微创治疗术式[1]。随着LC技术的发展,操作技术日趋成熟,但术中、术后出现的胆漏、出血等并发症仍不可避免。笔者所在医院从2008年4月-2011年10月实施LC共206例,发生并发症6例,经过积极对症处理后,预后良好,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中男78例,女128例,年龄20~81岁,中位年龄51岁。慢性结石性胆囊炎92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45例,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急性发作48例,胆囊息肉样病变21例。排除有胆道探查指征的病例,如阻塞性黄疸、急性胆管炎、胆管结石、急性胆源性胰腺炎、胆总管扩张、胆管狭窄等;本组无年龄限制。术前根据病史、查体以及B超、CT等辅助检查诊断已明确。
1.2 手术方法 本组均采用气管插管全麻;分别于脐上1.0 cm处、剑突下约2横指处及右锁骨中线与肋缘交点下方2横指处插入Trocar,采用三孔法施术;置入腹腔镜探查,探查胆囊及其周围情况,解剖胆囊三角(Calot三角),钝性分离出胆囊管、胆囊动脉、肝总管三者后,再距胆总管0.5 cm处钳夹、切断胆囊管及胆囊动脉,电凝钩顺行切除胆囊,胆囊自剑突下切口取出,术后常规放置腹腔引流管。本组中174例顺行切除胆囊,28例逆行切除胆囊,4例中转开腹。
2 结果
胆漏2例,1例为钛夹滑脱,术中发现后及时更换钛夹;1例为迷走胆管渗漏,留置腹腔引流管,术后第2天引流管发现少量胆漏,因患者无发热、腹痛等症状,给予通畅引流,引流至术后第10天后突然消失,查腹部B超,胆囊区无积液,观察后拔除引流管;4例术后出血,均为急性化脓性胆囊炎患者,病史72 h以上,术中发现胆囊及肝门区充血水肿明显,胆囊张力高、壁厚,钝性分离时损伤胆囊动脉所致,均中转开腹,术中证实为胆囊动脉出血。6例并发症患者,预后良好。206例患者未出现腹腔感染、胆总管及胃肠道损伤等并发症,无死亡病例。
3 讨论
3.1 胆漏的原因及预防 (1)钛夹因素:胆囊管过粗或夹带组织过多,使钛夹夹闭不全或钛夹滑脱。分离胆囊管时,解剖要明确,胆囊管游离充分,勿夹带过多组织;夹闭胆囊管时,要看清钛夹的头端,发现胆囊管较粗时,及时更换大型号钛夹。(2)电凝因素:电凝勾热力直接或间接传导致胆囊管、胆管坏死、胆漏。解剖Calot三角时采取分离钳钝性分离,少用或不用电凝勾。(3)胆囊床迷走胆管损伤:在正常的间隙内切除胆囊,避免暴力牵拉胆囊,切除胆囊后应认真检查胆囊床,怀疑胆漏时,干纱布压迫创面2~3 min,观察纱布有无黄染,确定有无漏胆;术后常规放置引流管,观察引流量及颜色变化,若无胆漏及出血,术后24~48 h拔除[2]。
3.2 胆管损伤 胆管损伤是LC最常见、最严重并发症之一。胆管损伤原因及防治:(1)技术因素:术者要有丰富的胆道解剖知识,熟练掌握胆囊管、左右肝管、胆总管各种变异,从胆囊颈部向上紧贴胆囊壁分离,直至清楚显露Calot三角,注意识别胆囊动脉淋巴结标志。(2)病理因素:急性胆囊炎时,胆囊周围炎症反应重,胆囊及Calot三角与周围组织粘连紧密,不易分离且出血多,视野不清晰;这时要耐心,操作轻柔,可逆行切除胆囊,先游离胆囊底部,后处理Calot三角;对于解剖层次混乱,无法辨认Calot三角关系,可行胆囊次全切除术或及时中转开腹[3]。(3)解剖因素:胆管解剖变异较多,如胆囊管与胆总管密切并行,胆囊管开口于左﹑右肝管或其汇合部,胆囊管开口于右侧副肝管等,术中应仔细辨认“三管一壶腹”关系,不可盲目钳夹、结扎或切断Calot三角内的任何不明确的解剖结构。另外,勿过度牵拉胆囊,导致肝总管、胆总管成角误认为胆囊管,这也是胆总管损伤的最主要原因之一[4]。
术中发现胆囊三角解剖不清、炎症明显、与周围脏器粘连严重、胆囊萎缩、有胆内瘘、存在Mirizzi综合征时,或手术时间超过2 h时,应中转开腹手术[5]。
另外,术后一旦出现原因不明的进行性梗阻性黄疸及胆漏、胆汁性腹膜炎,应考虑胆道损伤的可能,可行B超、CT、MRCP等辅助检查明确胆管损伤的类型和程度,及时果断开腹。
3.3 LC引起出血的原因及防治 (1)胆囊动脉出血:本组4例术后经中转开腹证明系胆囊动脉出血所致。处理胆囊动脉时,勿主张胆囊动脉骨骼化,要连同周围组织一并钳夹,并注意胆囊动脉变异以及多支胆囊动脉的存在可能性。(2)Calot三角出血:Calot三角粘连严重时,解剖关系紊乱,过深分离时易损伤肝右动静脉及其分支。术中有活动性出血时,切忌慌乱盲目钳夹,应及时吸净术野出血,对小血管或浅表肝组织损伤出血,首先布条填塞压迫,止血不满意时,直视下电凝止血;若出血仍难以控制,应及时中转开腹[6-7]。(3)腹壁切口出血:术后要注意切口辅料情况,一般出血能自行停止,必要时给予缝扎止血。
总之,充分认识到并发症的严重性、危险性,术前术者要进行严格、正确的腹腔镜的技术培训,对患者全面详细地采集病史,不遗漏合并症,通过B超、CT、MRCP等检查充分评估,术中要重视腹腔镜手术操作的特殊性,严格遵循手术操作原则,重视胆管及血管变异情况,始终有耐心、轻柔、严谨认真的操作态度,术后常规放置腹腔内引流,认真仔细监护,严格、准确的掌握开腹手术的指征,发生胆道损伤、出血及腹腔内脏器损伤,或合并其他脏器损伤等并发症时,应积极果断开腹,要始终认为中转开腹不是手术失败,而是避免造成患者远期更严重的损害。笔者相信大部分的LC术中、术后的胆漏、出血及胆管损伤等并发症都是可以避免的。但如何更好地预防LC术后致胆管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今后还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Yang Y Q,Zhou W,Lin M Q,et al.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for acute cholecystitis:report of 312 cases[J].Journal of Hepatopancreatobiliary Surgery,2010,22(3):213-215.
[2] 谭家驹.微创外科手术与麻醉[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44-45.
[3] 王华,徐靖平,李铁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道造影的临床意义[J].腹腔镜外科杂志,2007,12(2):157-158.
[4] 高富元,张克君,朱东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回顾及预防[J].中国医学创新,2010,7(5):67-68.
[5] 刘国礼.腹腔镜胆囊切除与胆管损伤[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4,4(6):451-452.
[6] 郑成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常见并发症的分析及预防[J].肝胆外科杂志,2001,13(1):3.
[7] 张军,李文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漏的原因及防治[J].中国医药科学,2011,1(5):34-35.
(收稿日期:2012-06-19) (本文编辑: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