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煤矿生产中机电一体化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提高了我国煤矿企业的生产效率。但是在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我们须针对这些问题加强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管理,通过建立和完善管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制度,加强管理机电一体化技术设备,加强管理操作人员等措施,促使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我们煤矿生产中高效的使用。
关键词: 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管理
1 煤矿机电技术中一体化的作用
1.1 实现煤矿生产安全系数的提升
机电一体化生产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人工体力劳动量的减少。煤矿作为各类型行业中最为危险的行业类别之一,每年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安全事故。因此,运用接卸替代人力作业,不仅能够实现安全事故在发生概率方面的显著降低,而且即使发生了安全事故,也不会导致较大程度的人员伤亡事故。
1.2 提升煤矿生产效率
机械化替代人工劳作,能够在繁重的机械劳动中将人类解救出来,进而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优化。如若人力长时间处于工作状态,会产生排斥性的疲劳感。但是,机械不会出现此状况。只要对自动化机械定期开展各种保养维护工作,机械能够长时间处于高强度运转状态,其生产力是人力的成百上千倍,因此能够大幅提升煤矿生产效率。
1.3 提升煤矿企业经济效率运用
机电一体化技术,能够实现煤矿人力使用的大幅降低。运用机器所花费的成本相比于人力成本,要明显低于后者。企业在运用一体化技术实现产量提升的同时,还能够达到人力成本有效降低的目的,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理解为创造了更多的经济效益与价值。
2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炭企业中的应用
2.1 在煤矿生产设施中的应用
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多种技术的融合,其中所涉及到的技术包括了计算机与信息、自动控制、传感检测、机械等多种技术。因此,在实际的工作过程当中,机电一体化技术能够实现多种功能的共同作用,对于煤矿的生产来说有着巨大的帮助。在如今,由于煤矿生产所需的机械种类与规格越来越多,并且在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下,煤矿机械所富含的科技含量也越来越高。除了必须的开采功能以外,许多煤矿开采机械已经配备了监控、故障诊断、远程通信等系统,其智能性相较于以往来说有了极大的提高。不仅能够进行煤矿的正常开采,同时还可以监控到开采现场的实地情况,并且根据实地情况的不同对煤矿开采工作进行调整。除此之外,当煤矿机械出现故障的时候,通过实时的监控与检测也可以及时的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保障问题处理速度,对于煤矿开采工作质量的提高以及煤矿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都有着极大的作用。
2.2 在煤矿运输中的应用
国外发达国家所选用的运输机大部分都是大巷运输系统,驱动装置主要应用了电子器件的直、交流变频装置。目前我国大部分井下运输方式依然沿用比较传统的皮带运输机,随着自动化技术逐渐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控制皮带运输机跑偏以及断带等问题,并且及时地进行自我诊断和保护。目前我国结合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研发出全数字提升机控制装置,具有诸多优点,比如先进性、可靠性、安全性等,并且增加了诸多功能,使操作变得十分简单。提升运输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应用,从根本上提高了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
2.3 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的应用
对于煤矿来说,安全是最重要的,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能够更好的保障煤矿生产以及煤矿工作人员的安全。就目前的情况来说,在我国大部分的煤矿企业当中,所使用的监控系统都是KJ90型系统。KJ90系统拥有极为强大的功能,并且较为精确,能够对煤矿的整体状况进行实时的监控,当问题出现时可以及时的发现并处理。当然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使用还需要考虑到煤矿所在地的实际情况并进行调整,这样才能更好的保障煤矿的安全,提高煤矿的工作效率,使煤矿企业在市场中拥有更加的竞争力。
3 煤矿机电一体化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 机电管理职能部门没有起到作用
虽然我国大部分煤矿企业设置了机电管理部门,但是由于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管理认识不足,因而在生产环节中,没有做好机电管理和机电生产职能相关的工作,进而无法保证机电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从而导致机电一体化管理无法得到可持续性发展。
3.2 机电管理队伍素质较低,专业技能较差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对于煤矿产业来说是一个重大创新,机电管理的工作人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没有形成良好的管理队伍建设体系,管理队伍人员素质比较低,综合能力还有待加强,当发生突发状况时不能机智灵活地进行处理,不能及时实现管理目标,给生产工作带来了极大影响,另外,管理队伍没有系统的培训和教育工作,管理技能还不够专业化,给产品质量带来了极大影响,甚至在对生产环节中基础理论的认识存在错误,管理部门对配置人员要求较低,不能保证设备工作的最佳性能。
4 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中存在问题的管理措施
4.1 建立和完善管理体系
(1)建立网络型责任体系。在煤矿企业中设立机电管理部门,负责机电一体化的宏观管理。以机电管理部门为中心构建全覆盖式的机电管理网络,同时每个层级的管理要有负责人,明确其职责和权限,以及事故责任,形成自上而下人人有责、人人负责的机电责任体系。(2)建立设备管理体系。机电一体技术设备是煤矿采用机电一体技术进行生产的物质基础和物质保障,设备能否合理高效的运转,直接关系着煤矿的生产能否顺利开展,因此,要建立设备管理体系,以保障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正常运行。设备管理体系,可以由设备的安装、设备的操作、设备的保养、设备的维修和设备故障排除等体系来构成,每个子体系必须有明确的负责人,清楚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3)建立事故应急处理体系。煤矿生产危险性大,虽然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大大的较低了事故发生率,但是有些事故还是在所难免,因此在煤矿采用了机电一体化技术进行生产之后,依然需要建立事故应急处理体系。要有完备、详尽、可行性强、符合煤矿实际的事故应急预案,确保一旦出了事故,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做出有效的应对措施。要设立专门的事故评估结构,一旦出了事故,能准确的评估出事故的严重程度,以便做出上报的决策。
4.2 提高操作人员操作素养,加强设备操作管理
提高机电一体化设备操作人员的素养。一是在招聘机电一体化设备操作人员时,不但要看拟聘人员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着重考察拟聘人员的实际操作技术,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的心理素质。二是加大对设备操作人员的技术培训,通过开办培训班、讲座等形式加大培养操作人员的力度,在确保正确操作的基础上,促进操作技巧的改进。三是对于一些新设备一定要先培训,考核合格后,再上岗操作。
4.3 加强机电标准化管理
在煤矿中开展机电标准化管理,能减少对机电设备的失误操作,错误操作和违规操作,从而保證煤矿生产中的安全。地方煤矿要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机电管理标准,通过对机电设备操作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标准化意识,通过煤矿企业机电管理部门的监督,让机电设备操作人员在操作中按照标准来操作机电设备。
5 结束语
在煤矿生产中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不但能提高我国煤矿企业的生产效率,还能保障生产安全。但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抑制了机电一体化优势的发挥,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有必要通过加强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管理,通过建立和完善管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制度,加强管理机电一体化技术设备,加强管理操作人员等措施,促使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我们煤矿生产中高效的使用。
参考文献
[1]黄奎.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管理及应用.机械管理开发,2015,3.09.123-125.
[2]王磊,陈明振.煤矿机电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前景分析.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4.3.52-53.
[3]甄恩赐.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及管理.山东煤炭科技,2014.04.122-123.
关键词: 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管理
1 煤矿机电技术中一体化的作用
1.1 实现煤矿生产安全系数的提升
机电一体化生产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人工体力劳动量的减少。煤矿作为各类型行业中最为危险的行业类别之一,每年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安全事故。因此,运用接卸替代人力作业,不仅能够实现安全事故在发生概率方面的显著降低,而且即使发生了安全事故,也不会导致较大程度的人员伤亡事故。
1.2 提升煤矿生产效率
机械化替代人工劳作,能够在繁重的机械劳动中将人类解救出来,进而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优化。如若人力长时间处于工作状态,会产生排斥性的疲劳感。但是,机械不会出现此状况。只要对自动化机械定期开展各种保养维护工作,机械能够长时间处于高强度运转状态,其生产力是人力的成百上千倍,因此能够大幅提升煤矿生产效率。
1.3 提升煤矿企业经济效率运用
机电一体化技术,能够实现煤矿人力使用的大幅降低。运用机器所花费的成本相比于人力成本,要明显低于后者。企业在运用一体化技术实现产量提升的同时,还能够达到人力成本有效降低的目的,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理解为创造了更多的经济效益与价值。
2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炭企业中的应用
2.1 在煤矿生产设施中的应用
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多种技术的融合,其中所涉及到的技术包括了计算机与信息、自动控制、传感检测、机械等多种技术。因此,在实际的工作过程当中,机电一体化技术能够实现多种功能的共同作用,对于煤矿的生产来说有着巨大的帮助。在如今,由于煤矿生产所需的机械种类与规格越来越多,并且在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下,煤矿机械所富含的科技含量也越来越高。除了必须的开采功能以外,许多煤矿开采机械已经配备了监控、故障诊断、远程通信等系统,其智能性相较于以往来说有了极大的提高。不仅能够进行煤矿的正常开采,同时还可以监控到开采现场的实地情况,并且根据实地情况的不同对煤矿开采工作进行调整。除此之外,当煤矿机械出现故障的时候,通过实时的监控与检测也可以及时的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保障问题处理速度,对于煤矿开采工作质量的提高以及煤矿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都有着极大的作用。
2.2 在煤矿运输中的应用
国外发达国家所选用的运输机大部分都是大巷运输系统,驱动装置主要应用了电子器件的直、交流变频装置。目前我国大部分井下运输方式依然沿用比较传统的皮带运输机,随着自动化技术逐渐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控制皮带运输机跑偏以及断带等问题,并且及时地进行自我诊断和保护。目前我国结合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研发出全数字提升机控制装置,具有诸多优点,比如先进性、可靠性、安全性等,并且增加了诸多功能,使操作变得十分简单。提升运输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应用,从根本上提高了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
2.3 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的应用
对于煤矿来说,安全是最重要的,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能够更好的保障煤矿生产以及煤矿工作人员的安全。就目前的情况来说,在我国大部分的煤矿企业当中,所使用的监控系统都是KJ90型系统。KJ90系统拥有极为强大的功能,并且较为精确,能够对煤矿的整体状况进行实时的监控,当问题出现时可以及时的发现并处理。当然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使用还需要考虑到煤矿所在地的实际情况并进行调整,这样才能更好的保障煤矿的安全,提高煤矿的工作效率,使煤矿企业在市场中拥有更加的竞争力。
3 煤矿机电一体化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 机电管理职能部门没有起到作用
虽然我国大部分煤矿企业设置了机电管理部门,但是由于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管理认识不足,因而在生产环节中,没有做好机电管理和机电生产职能相关的工作,进而无法保证机电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从而导致机电一体化管理无法得到可持续性发展。
3.2 机电管理队伍素质较低,专业技能较差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对于煤矿产业来说是一个重大创新,机电管理的工作人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没有形成良好的管理队伍建设体系,管理队伍人员素质比较低,综合能力还有待加强,当发生突发状况时不能机智灵活地进行处理,不能及时实现管理目标,给生产工作带来了极大影响,另外,管理队伍没有系统的培训和教育工作,管理技能还不够专业化,给产品质量带来了极大影响,甚至在对生产环节中基础理论的认识存在错误,管理部门对配置人员要求较低,不能保证设备工作的最佳性能。
4 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中存在问题的管理措施
4.1 建立和完善管理体系
(1)建立网络型责任体系。在煤矿企业中设立机电管理部门,负责机电一体化的宏观管理。以机电管理部门为中心构建全覆盖式的机电管理网络,同时每个层级的管理要有负责人,明确其职责和权限,以及事故责任,形成自上而下人人有责、人人负责的机电责任体系。(2)建立设备管理体系。机电一体技术设备是煤矿采用机电一体技术进行生产的物质基础和物质保障,设备能否合理高效的运转,直接关系着煤矿的生产能否顺利开展,因此,要建立设备管理体系,以保障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正常运行。设备管理体系,可以由设备的安装、设备的操作、设备的保养、设备的维修和设备故障排除等体系来构成,每个子体系必须有明确的负责人,清楚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3)建立事故应急处理体系。煤矿生产危险性大,虽然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大大的较低了事故发生率,但是有些事故还是在所难免,因此在煤矿采用了机电一体化技术进行生产之后,依然需要建立事故应急处理体系。要有完备、详尽、可行性强、符合煤矿实际的事故应急预案,确保一旦出了事故,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做出有效的应对措施。要设立专门的事故评估结构,一旦出了事故,能准确的评估出事故的严重程度,以便做出上报的决策。
4.2 提高操作人员操作素养,加强设备操作管理
提高机电一体化设备操作人员的素养。一是在招聘机电一体化设备操作人员时,不但要看拟聘人员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着重考察拟聘人员的实际操作技术,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的心理素质。二是加大对设备操作人员的技术培训,通过开办培训班、讲座等形式加大培养操作人员的力度,在确保正确操作的基础上,促进操作技巧的改进。三是对于一些新设备一定要先培训,考核合格后,再上岗操作。
4.3 加强机电标准化管理
在煤矿中开展机电标准化管理,能减少对机电设备的失误操作,错误操作和违规操作,从而保證煤矿生产中的安全。地方煤矿要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机电管理标准,通过对机电设备操作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标准化意识,通过煤矿企业机电管理部门的监督,让机电设备操作人员在操作中按照标准来操作机电设备。
5 结束语
在煤矿生产中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不但能提高我国煤矿企业的生产效率,还能保障生产安全。但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抑制了机电一体化优势的发挥,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有必要通过加强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管理,通过建立和完善管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制度,加强管理机电一体化技术设备,加强管理操作人员等措施,促使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我们煤矿生产中高效的使用。
参考文献
[1]黄奎.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管理及应用.机械管理开发,2015,3.09.123-125.
[2]王磊,陈明振.煤矿机电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前景分析.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4.3.52-53.
[3]甄恩赐.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及管理.山东煤炭科技,2014.04.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