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市平谷区马坊镇的北京华利丰出口蔬菜合作社蔬菜保鲜加工厂内,前来交售甜豆、荷兰豆的农民熙熙攘攘,络绎不绝,厂里的蔬菜经过保鲜加工后将出口到日本、加拿大、西欧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北京华利丰出口蔬菜合作社是平谷区蔬菜产业里最大的农民合作组织之一,担负着向农民提供蔬菜新品种的引进试验、推广、技术培训和销售服务的任务。在平谷有出口蔬菜基地130多公顷,年出口蔬菜5000多吨,出口额3000多万元,现有社员1000多户,入社社员的菜地每667平方米(1亩)纯收入比其他农户多1000多元。由于华利丰出口蔬菜合作社在促进农民增收和蔬菜出口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其带头人张永利也获得了多项荣誉称号:2002年被评为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2003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共青团员、获得了北京市五四奖章,2003年被平谷区授予第一届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1999年10月,一直想干一番事业的张永利毅然放弃了铁饭碗,辞去了待遇优厚的工作,开始了艰苦的创业历程。他从英城乡果各庄村租了11公顷地,建立了“北京华利丰农产品种植有限公司”。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刚刚起步的张永利首先面临的就是资金不足问题。建设11公顷地的出口蔬菜基地至少需要30万元的投资,可他只有不到10万元。资金不足怎么办,只能去借。对于刚刚起步的毛头小伙子,银行拒绝了他,只剩下了向亲戚朋友借这一条路。有一次为了拿到2万元钱,他在一个朋友家的楼道里从头天晚10点 直等到第二天早上6点。2000年项目起步了,为了节省开支,张永利能自己干的就不雇别人。拖拉机他自己开,为了省油,他绝不让拖拉机空转一分钟,为此他每天要多摇车几十次,有时胳膊都累得抬不起来。春寒时节,他自己一个人浇地,湿透了的裤子绑在腿上,寒风一吹,凉气都钻到了骨头里。
辛勤的劳动终于迎来了收获的季节,看着地里的荷兰豆、甜豆挂满了豆角秧,张永利心中充满了丰收的喜悦。可是5月下旬一场突如其来的冰雹,砸破了他丰收的希望,但是干一番事业的信念支持着他,他咬紧牙关,继续播种着绿色的希望。
他执著勤劳的精神感动了客户,北京一家蔬菜出口公司经过考察了解后与他签定了长期出口蔬菜种植合同。有了固定客户,2001年张永利大胆地提出以华利丰农产品种植有限公司为核心建立华利丰出口蔬菜合作社,带动周围菜农共同发展出口蔬菜生产。在镇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下,他和800多户菜农签订了种植170多公顷出口蔬菜的购销合同,实现了“公司 合作社 农户”的订单农业生产方式。当年出口蔬菜1050吨,整个合作社收入1000万元,会员户均收入1万多元,每667平方米增收1000多元。
2001年的成功,进一步坚定了张永利发展出口蔬菜的信心。根据国际市场的需求,他通过客商、研究院所等多种渠道先后从日本、台湾等地引进了芥兰、菜心、奶白菜、绿菜花、豆苗等市场抢手的新品种,现在这些特菜已在平谷区火断积种植。公司的种植园已经成为平谷区新品种引种实验基地,在平谷区蔬菜种植业服务中心的支持下,担负起了平谷区蔬菜新品种的引进、试种、推广和植保等新的栽培技术试验任务,每年都引进试种20~30个新品种。华利丰出口蔬菜合作社也成为向农民提供培训、技术服务和销售服务的综合性农民合作组织。
张永利的发展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2003年4月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给正在成长壮大的公司和合作社带来了不小的打击。一夜之间几乎所有的订货商都取消了合同。可时间不等人,5月份正是荷兰豆、甜豆大批量成熟的时节,如何不让菜农受损失的问题摆在了张永利的面前。他果断地决定停止采收自己公司的豆角,以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的豆角。短短的几天,300吨冷库装满了,办公室装满了,包装箱用完了,有的豆角甚至要装进麻袋堆到路上,销售成了大问题。在当时的情况下,只能通过电话、传真联系客户,运输还要通过层层关卡,严重影响了出口数量。
出口受阻,张永利就臂着被“非典”感染的风险,去敲北京的大超市、大饭店的门,一遍遍地介绍着他们的绿色蔬菜。张永利为了大家甘冒风险的精神感动了客户,长城、王府、香格里拉等大饭店向他敞开了大门,市场终于被打开了,减少了损失。
以诚待人和甘于奉献的精神,使张永利在客户和菜农中形成了良好的口碑,也促进了北京华利丰农产品种植有限公司和北京华利丰出口蔬菜合作社的大发展。到2004年年底,华利丰农产品种植有限公司已拥有出口蔬菜基地160多公顷。其中在平谷区有100公顷,广东和山东共有66公顷的基地。该合作社社员也发展到3500多户,种植蔬菜面积830公顷,除去133公顷在平谷区外,其他主要分布在河北省的石家庄、承德、秦皇岛等地区。种植品种有甜豆、荷兰豆、西兰花、芬兰、菜心等十多个品种。年出口蔬菜6000吨,收入3000万元。为此华利丰出口蔬菜合作社被评为北京市先进农民合作组织,张永利电被推选为北京市出口菜协会常务理事。为了继续扩大出口,占领更大的国际市场份额,带动更多的农民致富,2005年,张永利投资260多万元建成了800平方米现代化的保鲜库和与之配套的蔬菜加工场。在宽敞的加工场房里,张永利自豪地说:“现在我们出口蔬菜刚刚迈出了一小步,将来我们还要发展深加工、精加工,出口蔬菜食品,蔬菜饮料,把华利丰打造成世界名牌。”(共青团中央青农部农村发展处 邮编:100051)
北京华利丰出口蔬菜合作社是平谷区蔬菜产业里最大的农民合作组织之一,担负着向农民提供蔬菜新品种的引进试验、推广、技术培训和销售服务的任务。在平谷有出口蔬菜基地130多公顷,年出口蔬菜5000多吨,出口额3000多万元,现有社员1000多户,入社社员的菜地每667平方米(1亩)纯收入比其他农户多1000多元。由于华利丰出口蔬菜合作社在促进农民增收和蔬菜出口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其带头人张永利也获得了多项荣誉称号:2002年被评为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2003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共青团员、获得了北京市五四奖章,2003年被平谷区授予第一届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1999年10月,一直想干一番事业的张永利毅然放弃了铁饭碗,辞去了待遇优厚的工作,开始了艰苦的创业历程。他从英城乡果各庄村租了11公顷地,建立了“北京华利丰农产品种植有限公司”。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刚刚起步的张永利首先面临的就是资金不足问题。建设11公顷地的出口蔬菜基地至少需要30万元的投资,可他只有不到10万元。资金不足怎么办,只能去借。对于刚刚起步的毛头小伙子,银行拒绝了他,只剩下了向亲戚朋友借这一条路。有一次为了拿到2万元钱,他在一个朋友家的楼道里从头天晚10点 直等到第二天早上6点。2000年项目起步了,为了节省开支,张永利能自己干的就不雇别人。拖拉机他自己开,为了省油,他绝不让拖拉机空转一分钟,为此他每天要多摇车几十次,有时胳膊都累得抬不起来。春寒时节,他自己一个人浇地,湿透了的裤子绑在腿上,寒风一吹,凉气都钻到了骨头里。
辛勤的劳动终于迎来了收获的季节,看着地里的荷兰豆、甜豆挂满了豆角秧,张永利心中充满了丰收的喜悦。可是5月下旬一场突如其来的冰雹,砸破了他丰收的希望,但是干一番事业的信念支持着他,他咬紧牙关,继续播种着绿色的希望。
他执著勤劳的精神感动了客户,北京一家蔬菜出口公司经过考察了解后与他签定了长期出口蔬菜种植合同。有了固定客户,2001年张永利大胆地提出以华利丰农产品种植有限公司为核心建立华利丰出口蔬菜合作社,带动周围菜农共同发展出口蔬菜生产。在镇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下,他和800多户菜农签订了种植170多公顷出口蔬菜的购销合同,实现了“公司 合作社 农户”的订单农业生产方式。当年出口蔬菜1050吨,整个合作社收入1000万元,会员户均收入1万多元,每667平方米增收1000多元。
2001年的成功,进一步坚定了张永利发展出口蔬菜的信心。根据国际市场的需求,他通过客商、研究院所等多种渠道先后从日本、台湾等地引进了芥兰、菜心、奶白菜、绿菜花、豆苗等市场抢手的新品种,现在这些特菜已在平谷区火断积种植。公司的种植园已经成为平谷区新品种引种实验基地,在平谷区蔬菜种植业服务中心的支持下,担负起了平谷区蔬菜新品种的引进、试种、推广和植保等新的栽培技术试验任务,每年都引进试种20~30个新品种。华利丰出口蔬菜合作社也成为向农民提供培训、技术服务和销售服务的综合性农民合作组织。
张永利的发展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2003年4月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给正在成长壮大的公司和合作社带来了不小的打击。一夜之间几乎所有的订货商都取消了合同。可时间不等人,5月份正是荷兰豆、甜豆大批量成熟的时节,如何不让菜农受损失的问题摆在了张永利的面前。他果断地决定停止采收自己公司的豆角,以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的豆角。短短的几天,300吨冷库装满了,办公室装满了,包装箱用完了,有的豆角甚至要装进麻袋堆到路上,销售成了大问题。在当时的情况下,只能通过电话、传真联系客户,运输还要通过层层关卡,严重影响了出口数量。
出口受阻,张永利就臂着被“非典”感染的风险,去敲北京的大超市、大饭店的门,一遍遍地介绍着他们的绿色蔬菜。张永利为了大家甘冒风险的精神感动了客户,长城、王府、香格里拉等大饭店向他敞开了大门,市场终于被打开了,减少了损失。
以诚待人和甘于奉献的精神,使张永利在客户和菜农中形成了良好的口碑,也促进了北京华利丰农产品种植有限公司和北京华利丰出口蔬菜合作社的大发展。到2004年年底,华利丰农产品种植有限公司已拥有出口蔬菜基地160多公顷。其中在平谷区有100公顷,广东和山东共有66公顷的基地。该合作社社员也发展到3500多户,种植蔬菜面积830公顷,除去133公顷在平谷区外,其他主要分布在河北省的石家庄、承德、秦皇岛等地区。种植品种有甜豆、荷兰豆、西兰花、芬兰、菜心等十多个品种。年出口蔬菜6000吨,收入3000万元。为此华利丰出口蔬菜合作社被评为北京市先进农民合作组织,张永利电被推选为北京市出口菜协会常务理事。为了继续扩大出口,占领更大的国际市场份额,带动更多的农民致富,2005年,张永利投资260多万元建成了800平方米现代化的保鲜库和与之配套的蔬菜加工场。在宽敞的加工场房里,张永利自豪地说:“现在我们出口蔬菜刚刚迈出了一小步,将来我们还要发展深加工、精加工,出口蔬菜食品,蔬菜饮料,把华利丰打造成世界名牌。”(共青团中央青农部农村发展处 邮编:10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