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用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许多教师在教学时,大多是通过让学生根据关键句,写出数量关系式,再根据关系式列出算式。不少学生能正确列出算式,但未必能道出其中的原因,对于为什么要找单位“1”、关键句中隐含了哪些条件等问题都缺少知识之间的沟通,必然导致对问题理解的不深刻。如何沟通才能凸显其中蕴涵的数量关系,以达到对用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的深刻理解。徐利治先生说:“数学直觉既是抽象思维的起点,又是抽象思维的归宿。通过抽象性思维,对数学对象的本质有所洞察,有所概括,这样就形成了更高层次的直觉,从而又可进行更高层次的创造性思维活动。”画图是一个“去情境化”的过程,利用直观表达的图进行比较,抽去了情境,利于学生发现问题的本质,有助于学生进行比较、交流与反思,从而促进对知识的深度理解,知识之间因此结合得更紧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大大提高,使学生达到完全融会贯通的地步。基于以上认识,在复习时可通过线段图,让学生在比较、交流中沟通不同方法、不同数量关系之间的联系。
教学片段:
一、复习用分数乘法解决的问题
1.出示图1。
师:从图中你知道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师:你能根据图中的条件和问题把它还原成一道文字表达的问题吗?
生:求60的是多少?
生:把60平均分成3份,求两份是多少?
师:怎么计算?
生:60×或60÷3×2
师:两种算法有什么联系?
生:计算60×时,把60和3约分就是60除以3。
[设计意图:一是复习分数乘法的意义,二是学生可通过图示,回忆三年级学过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沟通分数乘法与整数除法之间的联系,对分数的理解就更广了。]
2.出示图2。
师:这幅图由两条线段构成,知道为什么要画两条线段吗?能不能说说图示表达了什么意思?
学生列式计算:60×=40(人)
3.沟通与整数中“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问题”的联系。
师:其实,它跟我们以前学过的一种问题有联系,你们还记得吗?
生:是“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动态变成图3)
师:它们都有哪些联系呢?
生1:都用乘法计算
生2:这里的3倍可以用来表示。
生3:都是同一个已知的数比,结果是整数就用倍来表示,不到1倍时就用分数几分之几来表示,所以求一个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都用乘法。
师:这个已知的数在分数中我们叫单位“1”,在几倍问题中称为一倍数,实际上它们都表示一个比较的标准。
[设计意图:与“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比较,能促进学生对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通过直观图形的比较,使学生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可以用乘法计算”的理解有了一个生长点,实现了与已有知识之间的无缝对接。]
4.比较。(同时出示图1和图2。)
师:比一比第1题与第2题有什么相同之处?
生:单位“1”都是已知的。
生:都是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
师: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第1题中的分数表示的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第2题中的分数表示的是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生:第1题是已知整体求部分,第2题是已知标准求另一个量。
5.稍复杂的分数乘法问题。
出示图4、图5。
师:分别说说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可以怎样列式?
学生列出算式(第4题):①60-60×;②60×(1-);③60÷3×1。
第5题算式略。
师:第①、②两种方法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生:第一种方法是先求用去的,再用总数减用去的得到剩下的;第2种方法是先求出剩下的分率,再用单位“1”乘剩下的分率得到剩下的。
生:都要用单位“1”乘分率得到一个量。
6.比较。同时出示图1、图2、图4、图5。
师:这四道题有什么相同点?
生:单位“1”都是已知的,单位“1”乘分率等于所求问题。
师:为什么第1题和第4题乘的分率不同?
生:因为所求问题不同。所求问题不同,乘的分率也不同。
师:也就是问题跟分率要一致,在数学中我们称之为对应。
二、复习用分数除法解决的问题
1.出示图6。
师:从图中你能知道哪些条件?
生:全长平均分成了4份,这样的3份是120米,求全长是多少?
生:把全长看成是单位“1”,全长的是120米,求全长是多少?
师:怎样列式?
生:120÷3×4。
师:也可以先除后乘。跟前面的一样吗?
生:这是通过部分先求一份,再求单位“1”的总份数,而分数乘法问题中是先把单位“1”平均分,再数其中的部分有这样的几份。
生:全长×=120米,所以全长=120÷。
生:这两种算法还是有联系的,120÷=120×=120÷3×4。
出示图7,教学过程同上。
2.出示图8、图9。
师:说一说这两幅图分别表示什么意思?能根据图中给出的条件和问题列出算式吗?
3.比较。同时出示图6、图7、图8、图9。
师:这四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都是求单位“1”。
生:用的都是除法,都是用具体数量除以分率。
师指第6、8两题,为什么所除的分率不同?
生:因为具体数量不同。
生:分率要跟具体数量相对应。
三、分数乘除法问题的比较
同时出示图1、图2、图6、图7。
师:看图比较,你能发现什么吗?
生:第1、2题是已知单位“1”,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第6、7两题是相反的,已知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单位“1”,用除法。
生:都可以先除后乘,先求一份是多少,再求几份或总数。
……
教学反思:
一、在比较中沟通联系
本课教学,通过比较沟通了分数乘、除法问题之间的联系;复杂问题与简单问题之间的联系。这里并没有让学生简单地比较得出解决分数问题的一种套路,即单位“1”已知,用乘法,乘所求问题对应的分率;单位“1”未知,用除法或方程……如果学生在解决问题后就此终止,不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不对各种方法进行评价,那么数学活动就有可能停留在经验水平上,事倍功半。教学中,把重点放在通过线段图的直观,引导学生进行交流与反思,在原有知识中沟通了学生对分数意义不同维度之间的联系,获得对分数问题的真正理解。
二、在直观中感悟数学思想方法
以往教学分数乘、除法问题时也重视比较,即先通过文字表达的题组解决问题,最后比较异同,再归结出分数乘、除法问题的解决思路,学生易形成分数问题的解题套路,它是一种以提高解题正确率为目的的比较。学生在掌握了套路后,往往不仔细地阅读和理解题意就进行列式。而通过直观的线段图进行比较,抽去了情境,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的本质,有助于学生进行比较、交流与反思,从而促进对知识的深度理解,有利于学生感悟分数乘、除法问题中的量率对应思想。对于量率对应,虽然不要求对学生明确提出,但是学生自己在解决问题、交流的过程中有很好地感悟,这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很有帮助。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西亭小学
◇责任编辑:谷晓华◇
教学片段:
一、复习用分数乘法解决的问题
1.出示图1。
师:从图中你知道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师:你能根据图中的条件和问题把它还原成一道文字表达的问题吗?
生:求60的是多少?
生:把60平均分成3份,求两份是多少?
师:怎么计算?
生:60×或60÷3×2
师:两种算法有什么联系?
生:计算60×时,把60和3约分就是60除以3。
[设计意图:一是复习分数乘法的意义,二是学生可通过图示,回忆三年级学过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沟通分数乘法与整数除法之间的联系,对分数的理解就更广了。]
2.出示图2。
师:这幅图由两条线段构成,知道为什么要画两条线段吗?能不能说说图示表达了什么意思?
学生列式计算:60×=40(人)
3.沟通与整数中“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问题”的联系。
师:其实,它跟我们以前学过的一种问题有联系,你们还记得吗?
生:是“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动态变成图3)
师:它们都有哪些联系呢?
生1:都用乘法计算
生2:这里的3倍可以用来表示。
生3:都是同一个已知的数比,结果是整数就用倍来表示,不到1倍时就用分数几分之几来表示,所以求一个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都用乘法。
师:这个已知的数在分数中我们叫单位“1”,在几倍问题中称为一倍数,实际上它们都表示一个比较的标准。
[设计意图:与“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比较,能促进学生对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通过直观图形的比较,使学生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可以用乘法计算”的理解有了一个生长点,实现了与已有知识之间的无缝对接。]
4.比较。(同时出示图1和图2。)
师:比一比第1题与第2题有什么相同之处?
生:单位“1”都是已知的。
生:都是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
师: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第1题中的分数表示的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第2题中的分数表示的是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生:第1题是已知整体求部分,第2题是已知标准求另一个量。
5.稍复杂的分数乘法问题。
出示图4、图5。
师:分别说说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可以怎样列式?
学生列出算式(第4题):①60-60×;②60×(1-);③60÷3×1。
第5题算式略。
师:第①、②两种方法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生:第一种方法是先求用去的,再用总数减用去的得到剩下的;第2种方法是先求出剩下的分率,再用单位“1”乘剩下的分率得到剩下的。
生:都要用单位“1”乘分率得到一个量。
6.比较。同时出示图1、图2、图4、图5。
师:这四道题有什么相同点?
生:单位“1”都是已知的,单位“1”乘分率等于所求问题。
师:为什么第1题和第4题乘的分率不同?
生:因为所求问题不同。所求问题不同,乘的分率也不同。
师:也就是问题跟分率要一致,在数学中我们称之为对应。
二、复习用分数除法解决的问题
1.出示图6。
师:从图中你能知道哪些条件?
生:全长平均分成了4份,这样的3份是120米,求全长是多少?
生:把全长看成是单位“1”,全长的是120米,求全长是多少?
师:怎样列式?
生:120÷3×4。
师:也可以先除后乘。跟前面的一样吗?
生:这是通过部分先求一份,再求单位“1”的总份数,而分数乘法问题中是先把单位“1”平均分,再数其中的部分有这样的几份。
生:全长×=120米,所以全长=120÷。
生:这两种算法还是有联系的,120÷=120×=120÷3×4。
出示图7,教学过程同上。
2.出示图8、图9。
师:说一说这两幅图分别表示什么意思?能根据图中给出的条件和问题列出算式吗?
3.比较。同时出示图6、图7、图8、图9。
师:这四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都是求单位“1”。
生:用的都是除法,都是用具体数量除以分率。
师指第6、8两题,为什么所除的分率不同?
生:因为具体数量不同。
生:分率要跟具体数量相对应。
三、分数乘除法问题的比较
同时出示图1、图2、图6、图7。
师:看图比较,你能发现什么吗?
生:第1、2题是已知单位“1”,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第6、7两题是相反的,已知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单位“1”,用除法。
生:都可以先除后乘,先求一份是多少,再求几份或总数。
……
教学反思:
一、在比较中沟通联系
本课教学,通过比较沟通了分数乘、除法问题之间的联系;复杂问题与简单问题之间的联系。这里并没有让学生简单地比较得出解决分数问题的一种套路,即单位“1”已知,用乘法,乘所求问题对应的分率;单位“1”未知,用除法或方程……如果学生在解决问题后就此终止,不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不对各种方法进行评价,那么数学活动就有可能停留在经验水平上,事倍功半。教学中,把重点放在通过线段图的直观,引导学生进行交流与反思,在原有知识中沟通了学生对分数意义不同维度之间的联系,获得对分数问题的真正理解。
二、在直观中感悟数学思想方法
以往教学分数乘、除法问题时也重视比较,即先通过文字表达的题组解决问题,最后比较异同,再归结出分数乘、除法问题的解决思路,学生易形成分数问题的解题套路,它是一种以提高解题正确率为目的的比较。学生在掌握了套路后,往往不仔细地阅读和理解题意就进行列式。而通过直观的线段图进行比较,抽去了情境,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的本质,有助于学生进行比较、交流与反思,从而促进对知识的深度理解,有利于学生感悟分数乘、除法问题中的量率对应思想。对于量率对应,虽然不要求对学生明确提出,但是学生自己在解决问题、交流的过程中有很好地感悟,这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很有帮助。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西亭小学
◇责任编辑:谷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