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形结合比较中沟通联系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babyyej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用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许多教师在教学时,大多是通过让学生根据关键句,写出数量关系式,再根据关系式列出算式。不少学生能正确列出算式,但未必能道出其中的原因,对于为什么要找单位“1”、关键句中隐含了哪些条件等问题都缺少知识之间的沟通,必然导致对问题理解的不深刻。如何沟通才能凸显其中蕴涵的数量关系,以达到对用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的深刻理解。徐利治先生说:“数学直觉既是抽象思维的起点,又是抽象思维的归宿。通过抽象性思维,对数学对象的本质有所洞察,有所概括,这样就形成了更高层次的直觉,从而又可进行更高层次的创造性思维活动。”画图是一个“去情境化”的过程,利用直观表达的图进行比较,抽去了情境,利于学生发现问题的本质,有助于学生进行比较、交流与反思,从而促进对知识的深度理解,知识之间因此结合得更紧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大大提高,使学生达到完全融会贯通的地步。基于以上认识,在复习时可通过线段图,让学生在比较、交流中沟通不同方法、不同数量关系之间的联系。
  教学片段:
  一、复习用分数乘法解决的问题
  1.出示图1。
  师:从图中你知道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师:你能根据图中的条件和问题把它还原成一道文字表达的问题吗?
  生:求60的是多少?
  生:把60平均分成3份,求两份是多少?
  师:怎么计算?
  生:60×或60÷3×2
  师:两种算法有什么联系?
  生:计算60×时,把60和3约分就是60除以3。
  [设计意图:一是复习分数乘法的意义,二是学生可通过图示,回忆三年级学过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沟通分数乘法与整数除法之间的联系,对分数的理解就更广了。]
  2.出示图2。
  师:这幅图由两条线段构成,知道为什么要画两条线段吗?能不能说说图示表达了什么意思?
  学生列式计算:60×=40(人)
  3.沟通与整数中“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问题”的联系。
  师:其实,它跟我们以前学过的一种问题有联系,你们还记得吗?
  生:是“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动态变成图3)
  师:它们都有哪些联系呢?
  生1:都用乘法计算
  生2:这里的3倍可以用来表示。
  生3:都是同一个已知的数比,结果是整数就用倍来表示,不到1倍时就用分数几分之几来表示,所以求一个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都用乘法。
  师:这个已知的数在分数中我们叫单位“1”,在几倍问题中称为一倍数,实际上它们都表示一个比较的标准。
  [设计意图:与“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比较,能促进学生对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通过直观图形的比较,使学生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可以用乘法计算”的理解有了一个生长点,实现了与已有知识之间的无缝对接。]
  4.比较。(同时出示图1和图2。)
  师:比一比第1题与第2题有什么相同之处?
  生:单位“1”都是已知的。
  生:都是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
  师: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第1题中的分数表示的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第2题中的分数表示的是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生:第1题是已知整体求部分,第2题是已知标准求另一个量。
  5.稍复杂的分数乘法问题。
  出示图4、图5。
  师:分别说说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可以怎样列式?
  学生列出算式(第4题):①60-60×;②60×(1-);③60÷3×1。
  第5题算式略。
  师:第①、②两种方法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生:第一种方法是先求用去的,再用总数减用去的得到剩下的;第2种方法是先求出剩下的分率,再用单位“1”乘剩下的分率得到剩下的。
  生:都要用单位“1”乘分率得到一个量。
  6.比较。同时出示图1、图2、图4、图5。
  师:这四道题有什么相同点?
  生:单位“1”都是已知的,单位“1”乘分率等于所求问题。
  师:为什么第1题和第4题乘的分率不同?
  生:因为所求问题不同。所求问题不同,乘的分率也不同。
  师:也就是问题跟分率要一致,在数学中我们称之为对应。
  二、复习用分数除法解决的问题
  1.出示图6。
  师:从图中你能知道哪些条件?
  生:全长平均分成了4份,这样的3份是120米,求全长是多少?
  生:把全长看成是单位“1”,全长的是120米,求全长是多少?
  师:怎样列式?
  生:120÷3×4。
  师:也可以先除后乘。跟前面的一样吗?
  生:这是通过部分先求一份,再求单位“1”的总份数,而分数乘法问题中是先把单位“1”平均分,再数其中的部分有这样的几份。
  生:全长×=120米,所以全长=120÷。
  生:这两种算法还是有联系的,120÷=120×=120÷3×4。
  出示图7,教学过程同上。
  2.出示图8、图9。
  师:说一说这两幅图分别表示什么意思?能根据图中给出的条件和问题列出算式吗?
  3.比较。同时出示图6、图7、图8、图9。
  师:这四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都是求单位“1”。
  生:用的都是除法,都是用具体数量除以分率。
  师指第6、8两题,为什么所除的分率不同?
  生:因为具体数量不同。
  生:分率要跟具体数量相对应。
  三、分数乘除法问题的比较
  同时出示图1、图2、图6、图7。
  师:看图比较,你能发现什么吗?
  生:第1、2题是已知单位“1”,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第6、7两题是相反的,已知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单位“1”,用除法。
  生:都可以先除后乘,先求一份是多少,再求几份或总数。
  ……
  教学反思:
  一、在比较中沟通联系
  本课教学,通过比较沟通了分数乘、除法问题之间的联系;复杂问题与简单问题之间的联系。这里并没有让学生简单地比较得出解决分数问题的一种套路,即单位“1”已知,用乘法,乘所求问题对应的分率;单位“1”未知,用除法或方程……如果学生在解决问题后就此终止,不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不对各种方法进行评价,那么数学活动就有可能停留在经验水平上,事倍功半。教学中,把重点放在通过线段图的直观,引导学生进行交流与反思,在原有知识中沟通了学生对分数意义不同维度之间的联系,获得对分数问题的真正理解。
  二、在直观中感悟数学思想方法
  以往教学分数乘、除法问题时也重视比较,即先通过文字表达的题组解决问题,最后比较异同,再归结出分数乘、除法问题的解决思路,学生易形成分数问题的解题套路,它是一种以提高解题正确率为目的的比较。学生在掌握了套路后,往往不仔细地阅读和理解题意就进行列式。而通过直观的线段图进行比较,抽去了情境,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的本质,有助于学生进行比较、交流与反思,从而促进对知识的深度理解,有利于学生感悟分数乘、除法问题中的量率对应思想。对于量率对应,虽然不要求对学生明确提出,但是学生自己在解决问题、交流的过程中有很好地感悟,这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很有帮助。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西亭小学
  ◇责任编辑:谷晓华◇
其他文献
随着管理现代化的发展要求,计量工作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到目前为止,建材行业已应用了多种型式的计量设备。就圆库物料位置测量来说,以前靠人工量库的办法正日趋淘汰。但
日本红外线工业公司(NiiC),研制出一种测定半导体薄膜厚度的仪器,即椭圆仪(图1) 与以往最多只能测4层,而且只能测吸收系数为0的薄膜的仪器相比,这种椭圆仪可测定直到10层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是语文教学的活水源头,语文学习不能死读书、读死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大量“活”的情境中学习语文,学“活”语文。  一、识字教学“生活化”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苏
紧扣双基突出知识的内在联系──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二册总复习教学建议程光弟(南昌市西湖区教研室)一、复习内容和要求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二册教材总复习包含以下
在当代科学技术水平迅速提升、消费需求变化加快、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企业得以生存和成长的关键就在于不断地创造新产品和改造旧产品。创新可以说是使企业永葆青春的
在作文教学中,少数学困生基础较差,提笔无话可说,无事可写,脑子里一片空白,抓破头皮子,咬破笔杆子,就是写不出一句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文训练和写作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我一直羡慕军人的英姿飒爽,羡慕军人的英勇顽强,羡慕军人的勇往直前。当一名军人,是我从小就有的梦想。2014年7月21日至7月26日,我参加了延边州优秀少先队员小干部培训班暨第
本文将弹簧拉压试验机常见故障、产生原因及排除方法列出,供有关同志参考。故障现象: 1.对零不稳或做试验后指针不能回零(超过1/2小格); 2.使用中指针抖动不停,影响读数; 3.
在中国历史上,以布衣起事而成功地开创了一代帝王之业的,只有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刘邦以马上得天下,又以《诗》、《书》安天下而出名;朱元璋所不同者,是他居马上抢攘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