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写作示例

来源 :新作文·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n19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时评作文误区提示
  1.强调现象的存在,但是不做深入的探究。只是从为什么角度论证,没有思考现象背后的根源、危害,正面的观点没有提出的意义与价值;也没上升到国家社会层面,提出有见地的做法。
  2.道理论证与事实论证之间的权衡欠佳:要么没有事例名言,通篇有说不完的道理;要么事例发散过宽,脱离中心意思。
  3.语言和思维太过武断,不具有思辨性,不能有效說服阅卷老师。
  4.时评文是要老师认真看才能看出思想的文章,每个人的思考角度都有可能不同,因此,此类作文,特别要注意分段,不要一段太长;段与段之间一定要注意词语或亮点衔接,否则会让阅卷老师摸不着头脑。
  二、时评作文金句借鉴
  (一)原因分析法金句
  1.从最浅层的方面看……从深层来看(……行为背后,更体现了)……从本源(本质)上看……
  2.……为何有争议,大概就是两点使然。
  3.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不外乎两个。一是……二是……
  (二)让步分析法金句
  1.诚然,……但是……
  2.或许,……但是……
  3.的确,……但是……
  4.固然……但是……
  5.不可否认,……然而……
  (三)假设分析法金句
  1.假如……
  2.如果……致使……反而会沦为世人的笑柄。
  (四)比较(对比)分析法金句
  1.与……话题略有不同的是……
  2.……相反……
  3.从短期效果看……从长远利益看……
  (五)辩证分析法金句
  1.唯物辩证法认为,想问题办事情不可片面,要一分为二全面分析;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2.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不能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3.道德的底线就是法律条文,法律的要义就是提升道德的境界。
  (六)背景分析(联系现实)法
  1.无独有偶,……
  2.网上热议的话题……
  3.这本不是一件大事,却引发了舆论关注,可见,这件小事也击中了人们心中的痛点……
  4.姑且先将这个问题搁置不议,前段时间社会热议的(这些年一直争论不休的)……
  三、时评作文赏析
  ▲例文一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某校有一座建于20世纪50年代末的教学楼,从这里走出去一批批优秀人才,其中不乏知名学者、作家、主持人。如今,这座矮小、简陋、老旧的教学楼已经不能满足学校现代化的发展需要。考虑到它的特殊性,学校想保留,但有人认为学校用地有限,修缮、养护还要花钱,建议着眼发展,将其拆除。为此,学校很犹豫。不少师生和校友表示非常关注,曾在此楼就读过的某知名作家还专程赶回母校拍照留念,并积极争取留住它。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体现你的思考与权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
  莫让深情成羁绊
  @凌源飞
  立于风雨之中半个多世纪的教学楼,见证了一代又一代学子的成长,承载着无数人的青春回忆,难怪这旧楼因不适应新的教学环境而要被拆除时,会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
  在我看来,若老旧教学楼的存在已经阻碍了学校的发展,那为何不拆掉呢?莫让深情成羁绊!
  诚然,校友们的不舍,我完全能够理解,毕竟他们在这里度过了人生中最珍贵的青春岁月,老楼的一砖一瓦都承载着他们点滴的青春记忆,拆掉老楼无异于拆掉了他们的精神家园。反对拆楼,恰恰体现了他们对母校那份最朴素、最真挚的情感。(这一段是让步说理,先肯定老校友们的想法,承认对方的优势。“诚然”一词与下文“然而”形成让步关系,可以作为让步说理的模板)
  然而,过于迷恋往昔会阻挡我们前行的脚步。汪国真说:“凡是到达了的地方,都属于昨天。哪怕那山再青,那水再秀,那风再温柔。太深的流连便成了一种羁绊,绊住的不仅是双脚,还有未来。”(引证法。借汪国真的文句点明观点——“莫让深情成羁绊”,有说服力)当今社会日新月异,无论是教育理念还是教学设备都在不断革新,老旧的线路,低矮的楼层已经严重影响了新教学设备的安装与使用,勉强留下它,虽然照顾了少数校友的情感,却有可能因此而损害多数在校或将要来此学习的学生的利益,甚至影响他们的未来。长此以往,受害的将是广大学子以及校友们深深眷念的母校!
  退一步说,留下过去的教学楼就能留住过去的辉煌吗?成绩毕竟是过去的,如果学校能一心搞好教育,继续为社会输送优秀人才,即使不保留老旧的教学楼,学校的历史也不会被人忘却。更重要的是,学校还会树立起“续写辉煌”的新校园形象。相反,若学校因修缮、维护教学楼而耗费过多财力、物力以及精力,或一味沉浸在往昔的辉煌之中,致使教学水平得不到提高,甚至一落千丈,那留存的老旧教学楼非但不会成为纪念辉煌的丰碑,反而会沦为世人的笑柄。(假设论证。本段用“如果”“若”做了两个假设,可以作为假设论证的模板)
  其实,校友们大可不必如此“流连”,真正的爱是放手。老楼被拆,可母校还在!如果真的对母校满怀深情,不妨把这深情转化为积极投身于母校建设的动力,为母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老的教学楼拆除后,我建议在其原址设立一个小型的纪念馆,对老楼的资料、影像等内容进行保存,这样既让校友“有根可寻”,又丰富了学校的历史文化底蕴,何乐而不为?
  大国的崛起,开拓为动力;民族的复兴,流连是羁绊!莫让深情成羁绊,让我们勇敢地放下过去、面对现实、迎接未来!   ▲例文二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不久前,四川达州八旬老人李某坐动车到成都看病,因节后人多,只买到达州到营山的坐票。到南充后,老人被座位的主人请了起来,座位的主人是一位女生,老人女儿恳请她和母亲挤一挤,遭到拒绝。老人女儿搀扶着母亲往后走,后面两排年轻人同样充耳不闻。大约5分钟后,一中年男子为老人让了座。这时,老人女儿说:“年轻人啊,应该多学学。”女生委屈地回答道:“坐自己位置错了吗?”感觉委屈的女生流着泪给朋友打电话讲遭遇。
  此事经《华西都市报》报道后,不少网友投票并留言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在两万多个网友中,有不到500名网友觉得女生拒绝和老人挤着座有点不近人情。更多的网友说座位主人没做错:动车不是公交,公交你买了票未必有座,动车坐票可是要花坐票的钱买的啊,花钱买了坐票,让不让是自己的权利,不让无可指责;老人女儿有点道德绑架。
  对材料中的这种现象和对这种现象的质疑,你有什么思考?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表明你的态度,体现你的思考。
  “动车座位让不让”并不难回答
  @李英锋
  不久前,四川达州八旬老人李某坐动车到成都看病,因只买到达州到营山的坐票,老人在南充站被所坐座位主人请了起来,老人女儿想挤着坐被拒,之后一中年男子为老人让了座。老人女儿说:“年轻人应该多学学。”座位主人委屈地回道:“坐自己位置錯了吗?”
  网友们就此掀起了一场大讨论,并针对新闻中座位主人的疑惑给出了评判,给出了多种答案,给出了具体的建议。
  与“公交让座”的老话题略有不同的是,公交上的座位使用权没有专属性,奉行先占先得的原则,乘客对座位有公平占有使用的心态,“独占欲”弱一些。而在动车上,持有有座车票的乘客享有对号入座的权利,在旅途中对座位享有专属使用权,持有站票的乘客在理论上则没有“坐着”的权利,也不能对有座乘客的权利进行挤占和妨碍,因此,动车上的有座乘客对座位的“独占欲”要更强一些。有了这些不同,我们在讨论“动车让座”的话题时便有了新的角度,新的内容,新的价值,这种讨论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厘清权利的边界,把握道德责任的尺度。(比较分析法。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厘清概念的界限)
  其实,动车座位既有“权利靠背”,也有“道德坐垫”。持有有座车票的乘客拥有“对号入座”的权利,按照乘车的规则和惯例,乘客“对号入座”的权利受到保障,乘客坚守自己的权利,不愿让座。甚或不愿让出一些空间与他人分享,不可勉强。但同时,尊老爱幼、扶助弱者又是一项道德义务,身体健康的青壮年即便有了动车座位的“权利靠背”,但如果旁边站着耄耋老人、残疾人、孕妇、幼儿,腾出一点座位空间给他们也是人之常情,也不失为一种正确的选择。有座的乘客让出一点空间,虽然自己少了一点舒适,却给他人带来了极大便利;虽然自己受了一点苦,却让更需要座位的人得到了帮助,可以说,“道德坐垫”更宽大了,更温暖了。(辩证说理,阐述“权利靠背”与“道德坐垫”的关系)
  当权利与道德责任产生那么一点冲突时,我们不应该生硬、刻板、对立地考量这两个问题,而是应该区分具体的问题,区分现场的情况,做出具体的分析和判断,摆正权利实现和道德责任之间的关系,力求让自己的心更踏实、更宁静、更欣慰。如果我们多一份包容,多一份爱心,多一份尊老扶弱的理念,要答对这道题,不难。(辩证说理。权利与道德在这里没有绝对的对错,因此需要辩证分析,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例文三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聂老汉年逾古稀,生活困难。因外出打工的儿子小聂连续半年不支付赡养费,聂老汉到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经法官与小聂沟通无效后,法院遂将小聂录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后小聂因无法正常出行,工作受阻,只好到法院承认错误并借钱支付了有关赡养费。此事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窥探无人赡养背后的社会保障体系缺口
  @郑 杰
  (此标题有穿透力,自然深刻。标题必须达到三个效果:①简洁明了;②体现观点和态度;③符合材料内涵。以此观之,此题目态度鲜明,切中了材料要害,属于优势题目)
  有句俗话说得好:“百善孝为先。”可近年来频频出现年过半百老人无人赡养、境遇极其困窘,不得已之下只得将子女告到法庭以得到赡养费的现象,使亲情、孝道被置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有人说,我们的社会已经亲情泯灭,道德沦丧。真是这样吗?我看未必。(本段的思路是引用加分析加质疑反问。不是简单地复述材料,而又紧扣材料的核心话题:无人赡养老人,付诸法律。这样的首段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最后语句的反问与质疑很有议论气场)
  就拿年逾古稀的聂老汉来说,他的生活很困难,但儿子小聂外出打工已经半年没有支付赡养费,聂老汉只能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这实属一种无奈之举。再看小聂,他起初没有执行,于是被录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结果因工作和出行受阻,小聂只好承认错误并借钱支付赡养费,这似乎也是被逼无奈下的举动。同样是无奈,大众好像自动会给小聂贴上“没人性”“冷血无情”的标签。七旬老人无人赡养,谁来担责?我们不能感情用事地单方面归咎于小聂,而要从更深层去探讨。(本段的思路是材料分析加观点总结并观点分析。此段表现了作者极强的分析意识,而且紧扣材料进行分析,没有任何跑题、偏题的可能,这样的思维模式非常值得称道。这也是让文段走向深刻的典型技术。另外,语词的使用简洁有力,如“无奈”“标签”“担责”等都较为庄重、有力;语气上也郑重其事,体现了认真分析问题的态度。)
  诚然,小聂有着无可推诿的责任,他没有履行赡养父亲的义务,没有尽到做儿子的本分,但他自己本身的生活条件也很拮据,甚至连最后要支付的赡养费都是借钱支付的,他连赡养费都负担不起。显而易见,他外出打工挣的钱很少,可能连自己的生活都过得捉襟见肘,再苛责他准时定期支付赡养费似乎有点不近人情。(让步说理。“诚然”一词,让文段思路迂回曲折,说理显得更透彻、更理性、更辩证)   那么,老人的子女无力赡养,老人难道就只能自生自灭了吗?当然不是,我们还有社会保障在背后做支撑。但是,聂老汉并没有享受到社会保障带来的福利,他既没有收到每月的最低保障金,也没有体验到社会养老体系给予的救助和服务。可见,我们的社会保障体系存在很大的缺口,而潜在的养老危机随时都有可能从缺口中迸发出来。(原因分析法。“那么”“当然不是”“可见”这些衔接词语的使用很娴熟,说明作者写作上的连贯技术水平较高。分析深入,自然就能得出让人信服的观点。现象背后的实质是制度上的缺陷,这就让文章深刻了。“透过现象看本质”,本质是什么,是制度,是文化,是精神,是心态,是历史……这部分可以作为深入分析原因的模板)
  出现这一缺口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我们一向把家属作为最直接的赡养人,仅将社會保障体系作为辅助的备用“人选”,意识不到要双管齐下才会成为坚实后盾;二是我们过分苛责子女应承担的义务,哪怕个人已无力负担也要强行使其负重,但我们忘记了社会的力量有多强大,动员社会群体也许很快就能解决问题。(原因分析法。当然,更重要的是这个分析是站得住脚的。从“措施”效果和“观念”判断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可谓深入、辩证。本段可以作为逐层分析原因的模板 )
  所以,要想堵住社会保障体系的缺口,政府在其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政府要关注并改善民生,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立起有关养老的一系列体制机制,确保“老有所养”惠及全社会。物质条件不足的子女需给予老人精神上的慰藉,政府再适当给予物质上的补助,也要建设和完善养老服务的基础设施,使老人充分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温暖和关怀。(本段使用了措施解决技术,“政府”的角色永远是制度的承担者和责任人;措施的归类也无外乎“机制”“基础设施”“物质”“精神”。当然,能掌握这些分析技术,基本能对付评论的深入性了。)
  莫让社会保障体系的缺口无限扩大,防微杜渐,从养老开始。让老人有人赡养,让子女无沉重经济危担,才算是真正为民谋福祉。赡养老人,始于子女,终于社会!(结尾段,既有忧患意识,又有呐喊思想,还能回扣观点。关键在于两个思维的角度——“莫让”和“让”,这种否定与肯定的结合,会让段落有层次、有力度,有一种思考推进的轨迹,会让分析更有力度、深度。)
  结语
  我们写文章,尤其是写时评类的文章,多是因为我们在学习、生活、工作中,遇到了不吐不快的人、事、物、矛盾、问题、现象等等。没激情,无理性,是写不出更写不好时评文的。其实写作就是内心的释放,写时评文更是如此,乐则大笑,悲则大叫,愤则大骂。当然,除激情之外,还需有理性,需要理智的分析,理性的判断,理论的阐释,这是非常必要的。时评式写作,期望唤起我们对时事新闻的关注,培养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增强我们参与和管理社会事务的意识和能力。
  高考作文题之所以每每都能引发强烈的社会关注,说到底,就是因为这种“国考”本身,既是一种人才选拔的工具,更应是一种体现特定时代社会文化品格的表征。高考除了考查特定的文化知识,更应检验这些年轻的公民是否心智成熟,在特定时代的社会洪流下,能否了然自己的独立价值与责任使命,拷问我们的教育进行知识传授的时候,会不会陷于过度工具化与技术化的误区,是否能为这个时代培养出具有健康的文化价值观的现代公民。而一个对社会漠不关心的人,很难写出让人叫好的时评文章,也难以堪称是一个合格的公民。
其他文献
◎个人简介  周唯,一个酷爱写作的女孩,善于用文字抒发情感、表达情绪,至今已发表文章上百篇。课余时间喜欢与音乐交朋友,一根琴弦、一本书籍,丰富了她的业余生活。她多才多艺、乐观自信,深受老师和同学的喜爱。  ★写作体悟  清新自然、愉悦洒脱,是林清玄文字的精华,我们的人生需要这样的文学润泽,需要这样的完美享受。“清欢”就是人生一场必不可缺的隽永,走进文字的同时,我更走近了作者的内心。  看似平淡的人
期刊
还是学生的时候,我有幸旁听了著名的人类学和考古学家玛格丽特·米蒂的一个讲座。下课前,一个听众提问:“发掘出一个原始部落的遗址后,您怎么判断这个部落是不是已经进入早期文明阶段了?”我猜正确答案可能是在遗址中发现了陶罐或者鱼钩,再不就是碾米的石臼。  米蒂教授的回答却是:“受伤后又愈合的股骨。”她接着解释说在一个完全野蛮的部落里,个体的生死纯粹取决于残酷的丛林守则:优胜劣汰。除了少数特例,多数受伤的个
期刊
“時评”是“时事评论”与“时政评论”的略称,是针对现实生活中的重要问题直接发表意见、阐述观点、表明态度的文章样式。其主要是从具体的事件,联系到它产生的原因,探索其性质和意义,或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澄清事实,说明真相。  纵观近些年高考作文命题,“时评式”材料作文已然成为命题热点。作文选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作为题目材料,这要求考生贴紧材料,有思想、有理性、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尤其要注重准确性和说理
期刊
2015年10月29日,《新作文》中学版全体编辑前往山西省实验中学初中部国子监捌班,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读者调查活动。学生们如火的热情让编辑团队始料未及,在编读互动中,我们不仅了解到读者的心声,明白杂志的优势与不足,更明确了未来目标,坚定了办刊理念。课堂之后,编辑团队以“《新作文》,我想对你说”为题,请同学们抒发对这一活动的感想,让我们一睹同学们的风采吧!  《新作文》,我想对你说:  可以写一段
期刊
“现在的学生压力太大,某些重点中学进行全封闭式管理,每天中午只给学生半小时午餐时间。学生没有自己的时间,当然更没有时间思考人生和未来的方向。”近日,北大原校长许智宏院士在广州演讲时告诉在座家长。(5月19日《广州日报》)(引述材料,直接引用材料的关键句)  “没时间想未来”之所以引发关注,就在于他指出了一些当下看似成功的教育模式中潜在的教育危机——只关心知识学习,却忽视学生精神世界的发育和建设;只
期刊
近日,上海首条樱花市级林荫道——杨浦区江湾城路实施“落樱不扫”,沿路189株晚樱正值盛花期,纷纷扬扬的“花瓣雨”洒落一地,引来路人驻足欣赏。  当路人们纷纷在“落樱不扫”的美丽道路驻足或拍照时,我想,吸引他们的,除了眼前的美景,更有氤氲在城市中的美丽诗意。(议论文开头有“以事开头”和“以理开头”两种。在时评类作文的写作中,绝大部分采用“以事开头”的形式,以中心论点为导向,提取并概括材料里与中心论点
期刊
一、引述事件,简明扼要——扣材是第一要点  时评类文章,在开端处必先引述新闻事件,这是写作的根源所在,立论所在,相当于材料作文的引述材料。在材料作文中,引——引述材料做话题,揭示论点或提出问题,最好从提出论点的需要出发,抓住材料要旨,用简洁的语言,准确地引述。一般说来,材料不同,引述方式各异:文字多的叙述性材料应概述,精辟的名言警句要复述,寓意深刻、内蕴丰富的文字要阐述,漫画型材料要对画面做简洁介
期刊
一个小故事读出一段哲理,一段哲理升华整个人生——曾几何时,《读者》《青年文摘》《意林》是小编们那个年代的最爱的读物,一堂作文课,老师大手一挥:去读读《读者》吧,大家就喜滋滋地沉浸在书香中了。  后来,随着网络时代兴起,以《读者》为代表的鸡汤型杂志似乎衰败了,大家都在说,鸡汤灌多了也会腻喔。但偶尔再次相遇,却也有一种别样的温馨。那么,今天的小编,和《读者》等杂志有没有不得不说的故事和感悟?当年是否曾
期刊
史学上“三范修史”的佳话,说的是修编《新唐书》的三位范姓巨匠。其中范镇的著述和生平最是传奇。范镇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翰林学士,为人所知。而不为人所知的是,范镇的成名离不开一个叫薛奎的太守。甚至可以说,没有薛奎的唯才是举,也许就没有后来范镇的功名天下。  范镇字景仁,成都华阳人。薛奎为蜀守,一见到范镇就很喜欢他,把他召到府舍中,请他给子弟讲学。范镇更加自谦恭退,每每步行到官府门口。一年以后,人
期刊
这是一位投身边疆,二十年如一日致力于教育振兴事业的校领导。  2002年,安春辉任和静高级中学语文教师兼行政办主任,积极探索教改之路,显现出超群的工作能力与勇往直前的教改魄力。  2005年高考首战告捷,他所教的班级,高考上线率位居全校前茅。  教书生涯中,他勤勉执教,爱生如子。课堂上他是谆谆教诲学生的导师,课下他是与学生无话不说的兄长,所谓如父如兄也。  担任校领导期间,他厉兵秣马,扬鞭奋蹄,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