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视野下的文本分析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imb_clim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理论成果之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在文学中有较为广泛的体现,在文学批评中也有积极的作用,尤其是他的人格结构理论,对于揭示作品人物的深层心理活动,进而全面理解人物形象、性格,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施蛰存的《鸠摩罗什》体现了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即本我、自我、超我三者之间纠葛不断的冲突和斗争,可视为对于此一理论的自觉运用或图解。
  关键词:人格结构理论 施蛰存 《鸠摩罗什》
  
  弗洛伊德是西方现代思想史上绕不过的话题,他所建构的以性为基础的理论大厦虽然备受非议。但是的确为人们打开了认识世界、认识自身的一面深邃的窗子。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一部分是建立在文学家研究、文学作品分析的基础上的,这就使得他的理论在文学研究中有了一定的适用性和阐释力。本文试图以弗洛伊德主义中的人格结构理论解读施蛰存的《鸠摩罗什》,探究其中的精神冲突意味。
  人格结构理论是弗洛伊德主义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话题。弗洛伊德认为,个人人格可以分为自我、本我、超我三个层次。本我(id)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的部分,从出生之日起就已经存在。构成本我的成分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如饥、渴、性三者均属于本我的主要构成要素。本我的需要产生时,个体必须立即满足,所以它遵循的是快乐原则。自我(ego)是个体出生后,在现实环境中由本我中分化发展而产生的。本我的各种需求,如果不能在现实生活中得到满足,就必须迁就现实的限制,“自我就是本我的那一部分。即通过直觉——意识的媒介已被外部世界的直接影响所改变的那一部分:在一定意义上说。它是表面——分化的一种扩展。再者,自我寻求把外界的影响施加给本我及其倾向,并努力用现实原则代替在本我中不受限制地占据主导地位的快乐原则”,“自我代表我们所谓的理性和常识的东西,它和含有情欲的本我形成对照”,自我介于本我与超我之间,对本我的冲动与超我的管制具有缓冲与调节的功能。超我(superego)是人格结构中处于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是由于个体在生活中接受社会文化道德的教养而逐渐形成的。超我有两个重要部分,一是自我理想,是要求自己行为符合自己理想的标准:二为良心,是规定自己行为免于犯错的限制。因此,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分,遵循完美原则,“从本能控制观和道德观来看,或许可以说本我完全是非道德的,自我则力争成为道德的,而超我则可能是超道德的”。
  本我的非道德性使它总处于自我和超我的压抑之中,通过检查机制拒绝其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显现。但是,“被压抑的东西只是由于压抑的抵抗作用而和自我截然隔开:它可以通过本我而和自我交往”,本我的东西总是成为人们无意识的一种流露,个人行为中的无意识动作和言语成为我们窥探这种本我欲求的最有效途径。
  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些小说的一个特点是很多作品都取材于历史,甚至可以归入“历史小说”“故事新编”的类型。如《石秀》、《黄心大师》、《将军底头》,当然,也包括本文·要重点分析的《鸠摩罗什》。历史写作是现代文学的一个普遍现象,鲁迅、郭沫若、茅盾、郑振铎等人都写了一些与历史有关的小说,在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感觉到现代人的思维精神和人文气息,而施蛰存收入《将军底头》中的四篇历史小说,内容是历史的,人物的心理特征也不具备所谓的现代性,而是严格按照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说来阐释古人的心理,甚至是对于弗洛伊德理论的一种文学图解。施蛰存对于研究者将他归入新感觉派并不认同,而是明确表示自己创作的只是“应用了一些Freudism的心理小说”。
  《鸠摩罗什》是施蛰存较为自赏的一篇作品,在《新文艺》月刊发表和收入《将军底头》时,都派在第一篇,作家自称“实在曾费了我半年以上的预备,易稿七次才得完成”,是一篇成功的心理小说。被苏雪林称为“中国人写的佛教徒灵肉;中突的记录”、“在心理小说上获得很高的地位”。其实,诚如余凤高先生所言,施蛰存不顾鸠摩罗什作为一位大佛学家、译经家“深解法相,善娴阴阳,为后学之宗”的伟绩,而虚构这样一系列情节都是为了“表现他在性方面的二重人格”。
  虽然是一位名满西域的佛学高僧,但是鸠摩罗什十几年来一直在苦闷着,因为他的心里一直“蓄着两种相反的企念,一种是如从前剃度的时候一样严肃的想把自己修成正果,一种是想如凡人似的爱他的妻子。他相信自己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一切经典的妙谛他已经都参透了,但同时感觉到未能放怀的是对于妻的爱心”。由此我们不难发现,鸠摩罗什虽然多年修佛,但是为人所具的日常欲求并没有在佛经的参悟中消失殆尽,而是长期与修成正果这一超越自我的形上追求构成其心理冲突的主要内容。与表妹的成亲过程是鸠摩罗什本我与超我的第一次较量。
  十三年的修行,已经使得鸠摩罗什勘破色空,对于其他女性毫不动心,能够保证自己的德行,但是对于自己的表妹,他却不能自持。“他晓得,是菩萨将给他的诱惑,最大的,最后的诱惑,勘破了这一重孽缘,便是到达了正果的路”。鸠摩罗什的自我与超我一直在弹压这不断翻腾的本我欲望,但是其中的痛苦可想而知。当表妹挑逗鸠摩罗什的时候,他的心理阵线出现了极大的动摇,“表妹善女人,那是在讲经台上,我可以替你宣扬佛祖的妙谛,但不是在这里啊!我害怕我快要失掉我的定力了,善女人,让我回进去罢。你看,月光已经给黑云遮着了,我知道这里有最可怕的魔鬼”。鸠摩罗什认识到自己内心翻滚的欲念,称之为“魔鬼”,对于佛祖的虔诚作为一种力量极强的超我给予了他压制本我的依靠,促使他在佛前整夜忏悔,来消解本我浮现所带来的负罪感。但是最终,鸠摩罗什的超我并没能成功压抑本我——他还是与表妹成为眷侣。
  与表妹成婚之后,鸠摩罗什一方面享受着肉体的欢愉,一方面经受着精神的折磨和痛苦,表妹“将灼热的肉身献呈给他是她心中的一种愉快,但明知因此他将被毁灭了法身和戒行,在她也是颇感受着自己的罪过,她心中同时又有了对于或者会降临给她的天刑的恐怖”鹏摩罗什则迷茫于“由这样壮盛的扈从和仪仗卫送到京都去的,是为西番的出名的僧人的鸠摩罗什呢,还是为一个平常的通悟经文的在家人的鸠摩罗什”。一路上,鸠摩罗什一直用各种理由疏泄自己矛盾、焦虑的心情,在虔诚与背叛的冰火两重天中饱受煎熬,本我的不断突围与超我的不断谴责,造成了他精神的极度紧张和意识的恍惚敏感。最后,表妹在到达秦国前的突然病逝。使他得到了极大解脱,“这天夜里,他睡得很酣熟。他的魔难一切的诱惑,全都勘破了,现在是真的做到了一尘不染,五蕴皆空的境地”。
  表妹的离世,其实是源于自身的恐惧与煎熬,其中包含的仍是对于表兄鸠摩罗什的爱与关切。换句话说,鸠摩罗什并没有逃脱男欢女爱设置的牢笼,而是通过表妹的爱暂时消除了内心的惊恐。   鸠摩罗什一直认为,表妹是他最大的诱惑,只要表妹不在,他的定力就能保证他的德性和修行,因此他“自信他将在秦国受着盛大的尊敬和欢迎而没有一些内疚”。他没有看到,真正阻隔他的虔诚和纯贞的,是他心里不断翻滚激荡的本我欲望,是一种天生而来的原罪或徽印。超我如果能不能彻底压制本我的冲突而在自我之上达到平衡。欲望会再次卷土重来。妓女孟娇娘的出现便是对鸠摩罗什超我力量的再次挑战。
  鸠摩罗什第一次见到孟娇娘时“心中忽然吃惊着,全身颤抖了”,本我的欲念再次复苏。正是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他以感化孟娇娘的名义跟侍卫一起到了孟娇娘的妓馆,虽然他最后并未留宿,但他知道自己的德性已经开始弱化,在超我的压迫下,他一遍遍忏悔,“一刻也不能安静下来”。本我与自我、超我的激烈冲突在讲经台上彻底明朗化,“他的妻的幻象又浮了上来,在他眼前行动着,对他笑着,头上的玉蝉在风中颤动,她渐渐地从坛下走近来,走上了讲坛,坐在他怀里。做着放浪的姿态。并且还搂抱了他,将他的舌头吮在嘴里,如同临终的时候一样”,本我的欲望战胜了自我和超我的警戒与弹压,最终成为鸠摩罗什的意识主流,以幻象的形式图解了他内心深处最强烈的念想,使他癫狂地喊出了“我的妻,两个小孩子,这是孽障”的言语。
  最终,王上将大批宫女赐给鸠摩罗什,让他“广弘法嗣”,这在肉体上满足了鸠摩罗什,但在精神上使他更加焦虑,焦虑自己功德的最终分崩离析的可能。他在讲坛上大讲禁欲者不是最高的僧人之类的理论,实际上是在为自己舒缓压力,为自己的本我欲望辩白,但在内心深处,他“深深地苦闷着”。他长期生活在本我与自我、超我的纠葛中。感到一种身份的错乱,“鸠摩罗什从这三重人格的纷乱中,认出自己非但已经不是一个僧人,竟是一个最最卑下的凡人了。现在是为了衣食之做。假装着是个大德僧人,在弘治王的荫覆之下愚弄那些无知的善男子,善女人,和东土的比丘僧,比丘尼。当初在母亲面前的誓言和企图是完全谈不到了。他悲悼着自己”。
  作为一个得道高僧,鸠摩罗什最终未能逃脱沦为本我附庸的结局,当他以旁门左道来验证自己所谓的德操的时候受到了惩罚:一根针在他身上留下了永远的印迹。这根针其实正是欲望、本我的象征,他一直在鸠库罗什的身体里翻滚,直到他离开这个世界。针取出来了,但是被针刺伤的舌头永远留了下来,成为了他的舍利子。
  那舌头,何尝不是本我的变体?舌头的没有枯朽,正代表了人的本我欲望的不可战胜。
其他文献
[摘要]时代呼唤人们要有崇高的精神和坚定的信念,电视剧《我在天堂等你》通过讲述十八军进藏的历史事实和剧中军人的爱情、亲情、战友情,告诉人们什么是信仰,什么是牺牲,什么是崇高,同时也告诉我们,理想和信仰是人类延续至今并赖以生存的重要支撑。  [关键词]电视剧 评论 理想主义的歌颂 感动人心的创作    精神和信念是每一个人活着的重要动力.时代同样需要有崇高的精神和坚定的信念作为牵引。改革开放以来,我
[摘要] 电影语篇是具有图像、声音、文字等多种符号的多模态语篇,字幕与语言、图像、声音等多种符号相互配合共同构建了语篇的整体意义。在图像、声音等其他模态配合的情况下,译者在字幕翻译时应采取简洁、通俗易懂的文字,这样观众更容易理解电影语篇的整体意义。  [关键词] 多模态 字幕翻译 《乱世佳人》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19.030    1.引言  
[摘要]针对当下动画产业的新发展及对动漫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应该建立“知识学习、能力培养、职业素质培养”的“1 1 1=1”培养模式,以“职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的“1 1 1=1”课程体系模式,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和教学结构进行解构和整合,强调职业体验和项目体验,重视综合能力的培养,以适应产业的需求。  [关键词]职业体验 1 1 1=1 课程体系 项目团队化 梯队化    
摘要 高职高专的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已初具规模,但对于选修课和必修课的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却没有区别对待,由于选修课与必修课截然不同的课程特点,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也应有不同。“影视美学”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的构建有利于完善高职院校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  关键词 高职 影视美学 教学质量 评价 监控    选修课在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但对于选修课教学质量的评价与监控一直是研究盲
摘要 张艺谋是中国电影界乃至世界电影界最为引人瞩目的导演之一,他拍摄电影的思维方式是他走出中国走向世界的亮点。《满城尽带黄金甲》就集中体现了他的创新思维,这也是吸引观众的重要要素。  关键词 张艺谋 黄金甲 创新思维    《满城尽带黄金甲》作为2006年中国大片的扛鼎之作,在一次次沸沸扬扬的炒作声中开播,进入影院两个小时之后,人们逐渐拨开了它神秘的面纱,仔细得揣摩其亮丽的看点所在。让人们又一次走
[摘要]  宗教是人类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电影是对人类文化生活的反映。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基督教对美国文化的影响明显体现在了美国电影中。这使得好莱坞影片无论是主题、情节还是生活细节都有别于其他非基督教国家的电影作品。  [关键词]  基督教 美国电影 文化    作为人类文明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宗教在各国文化中占有不可忽略的地位。其中对美国文化影响最深远的便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基督教。而反映并影响
[摘要] 《老男孩》作为一部低成本的网络短片,无论是其演员阵容、画面效果、还是结构剪辑都无法与大片相媲美。然而它抓住了记忆的共性,通过断断续续的叙述展示了完整的青春梦想,情感没有贵贱,梦想不分高低,从主题的角度而言,《老男孩》是值得推崇的。  [关键词]《老男孩》 主题 记忆 青春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10.020    一、从内容角度看主题:记忆
[摘要] 《美丽人生》以喜剧的形式表现二战时残酷黑暗的纳粹统治和集中营生活,它出人意料地从陈旧的创作素材中挖掘出了新鲜的东西,在充满鲜血和死亡的集中营里找到了一种生活的希望和快乐,也在快乐的展示中对于纳粹的惨无人道做了犀利的谴责和鞭挞,给人以深沉的历史反思。这样的表现手法是罕见的,同时也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邃的内涵赢得了全世界的掌声。  [关键词] 主题 色彩 光线 声音  doi:10.3969/
[摘要]淡淡的色彩,淡淡的歌,淡淡的情怀,没有华丽的修饰,也没有浓烈的渲染,单是在那碧海蓝天的异国美丽风光下娓娓道来的简单故事,就足以让人闭目回味,感怀至深。这就是泰国青春电影最大的魅力所在。  [关键词] 泰国 青春电影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10.005    提及泰国电影,人们也许会想到泰国早期的动作片和恐怖片,然而近年来泰国的青春电影也已成为
[摘要]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当前社会已经呈现出明显的向消费社会转向的趋势。随着电视剧事业的发展,我国古典名著被越来越多的改编成电视剧。消费文化的特质在《新水浒传》中得到明显的体现。  [关键词] 消费社会 名著改编 《新水浒传》     所谓消费社会,一般指20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这是一个被商品所包围,并以大规模的商品消费为主要特征的社会。按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