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对语文教学中的许多争议,都集中在阅读教学中。例如把每篇课文都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使课文被肢解得支离破碎;在讲课中过分强调标准的、唯一的结果,使学生缺乏思考的余地;要求学生机械刻板地背诵课文、段意、中心思想等等。这些教师出力不讨好、学生受折磨的做法,受到了大家的质疑和指责。于是经过痛定思痛之后,大部分教师开始了艰苦地摸索,新课程改革也因此开展得如火如荼。从当前的教改文章和教学实例来看,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面貌确实是焕然一新,并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教改风气。不过,几十年的语文教学经历使我深深地感受到,语文教学是实实在在的工作,不能浮躁和急功近利。因此本人认为,要确保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感受领悟与语言训练的关系
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是语文新课标阅读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我们比较推崇的一种做法。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课文读多了,读熟了,自然也就会理解其中的含义,自然会有所收获。可是,在我们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少老师读的目的性不明确,将学生有所感,有所悟作为课堂教学的着眼点和归宿,结果淡化了课堂教学的效果。所以我认为,在提倡读中感悟的同时,我们也要结合学生及课文特点的实际。首先,我们面对的是农村十多岁的孩子,他们一直以来是靠传统的方法来获取知识的,如果我们一味地让学生在课堂中朗读顿悟,那么学生就会不知道悟什么。再说如果短小优美的文章还好,假若是较长的文章,要在课堂中保证对课文的熟读,又谈何容易呢?其次,要使学生产生突然领悟,必须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和长期的阅读积累,否则将是对不可言说的到可言说,学生可以告诉我们他大约知道了一些,但一句也阐述不了。这样,从教学的效果来看,就没有多大的意义了。因此,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要紧紧围绕“语言训练”的主线,紧扣教材特点,扎实做到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训练,准确把握好感悟的“度”,千万别让泛化的感悟取代了学生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
二、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
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问题,一直以来都是语文界争论的一个话题。近年来,由于受一些人文思想的影响,有些语文教师过于夸大语文的人文性,结果有的把语文阅读课上成文学味十足的文学鉴赏课,教师诗情大发,口若悬河,学生不知所云。还有的甚至上成思想政治课或班会课,偏离了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我们都知道,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所以工具性应该是第一位的(当然到大学时可能文学性和艺术性多谈一些)。因此,我们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应旗帜鲜明地突出语文的工具性,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准确简洁连贯地使用语言,迅速完整地理解材料的含义。当然,适时地将道德净化和美育欣赏结合上去也是必要的,但千万不能喧宾夺主。
三、继承传统与进行创新的关系。
创新是促进发展的有效手段,所以我们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都必须有创新精神。但是创新也要从实际出发,要根据各行业的特点,找出创新的切入点,把握创新的原则。从语文的工具性出发,我们语文阅读教学应重在实用性。因此我们创新的思路也不能离开这个基点。就像叶圣陶先生所说:“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而纵观我们现在语文教学的所谓创新,很多只能说是形式的花样百出。均不见现在的公开课大都是感受欣赏,教师为了“创新”而使课堂教学出现了“活”而不实的倾向,课堂中跳、唱、画、演等层出不穷。我曾听过一节初一的文言文教学,读过二三遍后,教师便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和受到的启发,还分组讨论,热闹非凡。听课后许多教师都认为,恐怕学生们连句子的基本含义都不清楚。既然对文章本身不理解,这感受不是瞎谈吗?这样的创新我认为华而不实,得不偿失。我们要知道,虽然当前我们实施新课标,但也并不是另起炉灶,自创天地。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继承传统教学中的优点,尽量吸取原来取得的优异成果,避免矫枉过正,因而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四、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关系。
阅读教学,我们多指课内阅读,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是紧密相联的。因为语文学习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底蕴的积淀绝非在课堂上听教师的讲解教科书就能达到的。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必须让学生广泛阅读经典名著和时文精品,使他们在优秀文化氛围中尽情徜徉、思索并汲取消化。所以我们教师要理解好和处理好“小语文”与“大语文”的关系,有意识地将课外阅读纳入课内阅读体系,让学生在有限的语文课堂内掌握最大量的信息,真正做到语文阅读教学是“用教科书教”而不单纯是教“教科书”。例如教《曹操煮酒論英雄》时,就可以推荐《温酒斩华雄》、《用奇谋孔明借箭》等精彩片段,或介绍用三国人物填充的歇后语,从而激发学生对《三国演义》的阅读兴趣。又如教齐己的《早梅》时,就可以推荐卢梅坡的《香梅》、林逋的《山园小梅》、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等作品,让学生领略不同诗人笔下的梅的不同风姿。
五、读与写的关系
“读”是为“写”服务的,读写应该结合。以前,我们阅读教学中的“写”多停留在对课文写作特点的认识上,而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写”的训练。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使“读写结合”的提法得到了较好地落实。但是我们也要立足学生的实际,针对文章的形式,找准学生语言发展的生长点、切入点,确定适当的语言训练的方式和内容。同时,为了扎实有效地加强读写结合,我们要根据单元和课文内容的特点,进行有效的迁移训练,不能牵强附会,为了练笔而练笔。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它决定着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和发展方向。因此我们的阅读教学既不能以应付考试而教,也不能因追时髦而迷失方向。要始终牢记语文阅读教学的宗旨,切实遵循课堂教学的规律,清楚了解各种实际情况,扎实推进教学改革,有效保证阅读教学的效果。
一、感受领悟与语言训练的关系
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是语文新课标阅读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我们比较推崇的一种做法。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课文读多了,读熟了,自然也就会理解其中的含义,自然会有所收获。可是,在我们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少老师读的目的性不明确,将学生有所感,有所悟作为课堂教学的着眼点和归宿,结果淡化了课堂教学的效果。所以我认为,在提倡读中感悟的同时,我们也要结合学生及课文特点的实际。首先,我们面对的是农村十多岁的孩子,他们一直以来是靠传统的方法来获取知识的,如果我们一味地让学生在课堂中朗读顿悟,那么学生就会不知道悟什么。再说如果短小优美的文章还好,假若是较长的文章,要在课堂中保证对课文的熟读,又谈何容易呢?其次,要使学生产生突然领悟,必须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和长期的阅读积累,否则将是对不可言说的到可言说,学生可以告诉我们他大约知道了一些,但一句也阐述不了。这样,从教学的效果来看,就没有多大的意义了。因此,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要紧紧围绕“语言训练”的主线,紧扣教材特点,扎实做到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训练,准确把握好感悟的“度”,千万别让泛化的感悟取代了学生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
二、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
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问题,一直以来都是语文界争论的一个话题。近年来,由于受一些人文思想的影响,有些语文教师过于夸大语文的人文性,结果有的把语文阅读课上成文学味十足的文学鉴赏课,教师诗情大发,口若悬河,学生不知所云。还有的甚至上成思想政治课或班会课,偏离了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我们都知道,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所以工具性应该是第一位的(当然到大学时可能文学性和艺术性多谈一些)。因此,我们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应旗帜鲜明地突出语文的工具性,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准确简洁连贯地使用语言,迅速完整地理解材料的含义。当然,适时地将道德净化和美育欣赏结合上去也是必要的,但千万不能喧宾夺主。
三、继承传统与进行创新的关系。
创新是促进发展的有效手段,所以我们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都必须有创新精神。但是创新也要从实际出发,要根据各行业的特点,找出创新的切入点,把握创新的原则。从语文的工具性出发,我们语文阅读教学应重在实用性。因此我们创新的思路也不能离开这个基点。就像叶圣陶先生所说:“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而纵观我们现在语文教学的所谓创新,很多只能说是形式的花样百出。均不见现在的公开课大都是感受欣赏,教师为了“创新”而使课堂教学出现了“活”而不实的倾向,课堂中跳、唱、画、演等层出不穷。我曾听过一节初一的文言文教学,读过二三遍后,教师便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和受到的启发,还分组讨论,热闹非凡。听课后许多教师都认为,恐怕学生们连句子的基本含义都不清楚。既然对文章本身不理解,这感受不是瞎谈吗?这样的创新我认为华而不实,得不偿失。我们要知道,虽然当前我们实施新课标,但也并不是另起炉灶,自创天地。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继承传统教学中的优点,尽量吸取原来取得的优异成果,避免矫枉过正,因而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四、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关系。
阅读教学,我们多指课内阅读,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是紧密相联的。因为语文学习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底蕴的积淀绝非在课堂上听教师的讲解教科书就能达到的。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必须让学生广泛阅读经典名著和时文精品,使他们在优秀文化氛围中尽情徜徉、思索并汲取消化。所以我们教师要理解好和处理好“小语文”与“大语文”的关系,有意识地将课外阅读纳入课内阅读体系,让学生在有限的语文课堂内掌握最大量的信息,真正做到语文阅读教学是“用教科书教”而不单纯是教“教科书”。例如教《曹操煮酒論英雄》时,就可以推荐《温酒斩华雄》、《用奇谋孔明借箭》等精彩片段,或介绍用三国人物填充的歇后语,从而激发学生对《三国演义》的阅读兴趣。又如教齐己的《早梅》时,就可以推荐卢梅坡的《香梅》、林逋的《山园小梅》、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等作品,让学生领略不同诗人笔下的梅的不同风姿。
五、读与写的关系
“读”是为“写”服务的,读写应该结合。以前,我们阅读教学中的“写”多停留在对课文写作特点的认识上,而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写”的训练。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使“读写结合”的提法得到了较好地落实。但是我们也要立足学生的实际,针对文章的形式,找准学生语言发展的生长点、切入点,确定适当的语言训练的方式和内容。同时,为了扎实有效地加强读写结合,我们要根据单元和课文内容的特点,进行有效的迁移训练,不能牵强附会,为了练笔而练笔。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它决定着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和发展方向。因此我们的阅读教学既不能以应付考试而教,也不能因追时髦而迷失方向。要始终牢记语文阅读教学的宗旨,切实遵循课堂教学的规律,清楚了解各种实际情况,扎实推进教学改革,有效保证阅读教学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