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往道先生的翻译美学风格研究

来源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gang0528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华文化浩如烟海,纷繁卷帙,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神话乃是先秦民众对于古代社会一种美好想象和追惜,并且通过口传,世世代代的传下来。神话也是先秦民众对古代民众智慧的一种表现形式。女娲补天的故事作为先秦神话故事的一部分,昭示了女娲作为中民族的始祖,为了人类的和平安宁,做出了丰功伟绩。这也体现了先秦民众的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价值观。
  关键词:女娲;美学;缺失;补偿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9-0143-03
  丁往道先生作为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家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力主在中国高等院校的英语专业开设中国传统文化专业课程。丁先生生前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为学生讲授中国传统文化,以此来弥补英语专业学生的传统文化不足,从而为这些学生在做翻译实践打下良好的双语基础。丁先生身体力行翻译了《中国神话及只怪小说一百篇》、《孔子语录一百则》和《瑞云》等诸多中国古代文化的著作。另外,丁先生还有英文著作《攀登》和《中国文化掠影》两部著作来向外国读者介绍我国的传统文化。纵览丁往道先生的译文,可以发现丁先生的译文确切,通俗易懂,且行文简洁。本文以《女娲补天》的翻译个案为例来探讨丁往道先生的翻译风格。
  一、《女娲补天》翻译的意义
  上古神话是先秦民众智慧的产物,寄托了他们对远古时代的追忆。同时,神话也体现先秦民众的对于世界的丰富想象。诸如《盘古开天》、《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和《女娲补天》等都是先秦的神话故事,这些神话故事表达了先秦民众对于世界丰富的想象,以及对追逐美好生活的向往。《女娲补天》作为上古神话的一个篇章,概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起源,它有别于《圣经》记载的“上帝造人”说。由此可见,东西方民族各有自己的历史起源的记载。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当下,《女娲补天》的翻译研究有助于传播有异于西方文化的声音,也有助于传播中华文化的正能量;也是对中国文化“外来说”的一种否定,更是对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一个驳斥。
  二、翻译策略的使用
  “女娲”这个文化符号在中国文化世界里面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作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她“补天造人”、“止水救民”的“天地之德”与“万世之名”。本文分析的文本采用丁往道先生的《中国神话及只怪小说一百篇》中的译本。丁先生的译本综合运用了各种翻译策略,在遣词造句上也与中文相契合,译文读之通晓顺畅,节奏感很强,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从翻译策略上看,丁先生的翻译采用以下几种翻译策略:
  (一)“异化”的翻译策略
  所谓“异化”的翻译策略,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韦努蒂(Lawrence Venuit)在他著名的翻译学著作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中提出了“异化”(foreignizing translation)的翻译策略。根据韦努蒂的解释,鉴于双方语言文化的差异性,“异化”是指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保留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译者不破坏原语作者的风格,努力保持原著的异域特色和原汁原味。丁往道先生在翻译《女娲补天》的标题时,把“女娲”这个文化意象直接翻译成Nuwa。首先这种翻译很简洁,但是这样翻译究竟能不能表达女娲这个文化意象的厚重内涵呢?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圈内,女娲是全人类的始祖,于中华民族又有很厚的文化意义。女娲作为上古神话中的重要人物,她的形象也很奇特:人首、蛇身,有补天造人之能。如果没有辅助的说明,这并不能说明“女娲”这一神话人物的形象。在《圣经》的《创世纪》篇章中,西方人认为是上帝造人,自己是亚当和夏娃的后人。这就等同于中华文化圈中的“女娲造人”,我们自己是炎黄子孙一样。从某种意义上说,女娲这个高超的人物形象就好像是《圣经》中的“上帝”一样。他(她)们不仅创造了人类,而且还创造了万事万物。关于“女娲”这个文化意象的处理,音译简洁明了,不拖冗长,但是笔者认为音译这种翻译策略无法穷尽其意。如果没有辅助说明,目的语文化语境中的人只会把Nuwa当成普通的人物进行关注。也只有了解中华文化背景的情况,才可以对“女娲”这一光辉高超的人物形象有所了解。
  (二)“归化”的翻译策略
  所谓“归化”的翻译策略,也是韦努蒂在他著名的翻译学著作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中提出的。“归化”(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是指在翻译翻译过程中,译者采用目的语读者习惯的表达方式,即“源语本土化”的表达方式,把译语变成地道的本国语言。
  作为上古神话篇的《女娲补天》文字书写工整优美,句子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以第二段为例: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这四句话是很工整的排比修辞,可见女娲对于人类所做的丰功伟绩。当时的情形是“九州天崩地裂”、“大火燃烧”、“大水泛滥”、“猛禽食人”等等如此恶劣环境。女娲不忍人类遭此厄运,于是“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丁往道先生在翻译这句话的时候采用的就是意译的翻译策略。“济冀州”中的“济”字有帮助、周济之意,“冀州”作为地名,却是指代冀州的黎民百姓。丁先生的译文翻译成“save the people of Jizhou”。“冀州”是中国古代所说的九州之一,似乎又暗示了文中第一句“四极废,九州裂”当中的“九州”。
  (三)异化和归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
  归化和异化这两种翻译策略并非二元对立,非此即彼。往往在翻译的过程中,这两种翻译策略会同时存在并行不悖,即异化时不妨碍译文的通顺易懂,归化时不失去原文的味道,同时,我们应坚持对语言形式采取归化的策略,而对其文化因素进行异化处理。这样,译文作品可兼两策略之长而避其短,使两者有共同发展的空间。由此,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归化与异化应该是相辅相成,并有互补的辩证统一关系,两种翻译策略的综合使用,能够达到具体动态的统一。   三、信息传播的缺失与补偿
  由于中西方文化不同,句法、词语等在很多方面都不完全对称。因此,在翻译旅行的过程中,有些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会发生缺失,这样在翻译的过程中就需要进行补偿。丁先生的译本也不例外。“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应当说汉语的这四句排比相当的工整、简炼,在翻译的过程中要想使得译文也工整简炼绝非易事。丁先生的这四句译文是:
  Then Nuwa melted rocks of five colours and used them to mend the cracks in the sky. She supported the four corners of the sky with the legs she has cut off from a giant turtle. She killed the black dragon to save the people of Jizhou,and blocked the flood with the ashes of reeds。(丁往道 译)
  丁往道先生把“炼”五色石中的“炼”字翻译成melt。这个“炼”字,不完全等同于工业上所用的字“炼”。工业上所用的“炼”字是指用火烧或者用加热灯方法是物质纯净、坚韧、浓缩。诸如:炼钢、炼铁、炼油等。Melt这个单词翻译成汉语有“融化、溶解;逐渐融合”之意,这里丁先生用melt来翻译“炼”字算是较为恰当的。“以补苍天”中的“补”字,丁先生翻译成“mend”。关于“补”字的翻译,有三个词可以选择:mend、repair和fix。“mend”作为vt表示“修理、修补;改正、纠正;加强;使恢复健康。作为vi有”康复、痊愈;修理、矫正的意思。Repair vt表示“修理;纠正;恢复;弥补;等意思。Fix vt固定;准备;修理;使牢固;vi固着;变硬;安定。“女娲补天”中的“补”表示女娲通过炼五彩石把天补好,不再“天不兼覆,地不周载”,使天恢复正常的秩序。就这三个词而言,mend要比repair和fix好一些。“断鳌足以立四极”这句话的翻译丁先生采用的英语中的一个详尽的句子来翻译这个简炼文言,虽然内涵逻辑联系,但是稍感冗长。笔者把这句话翻译成“She cut off a giant turtle to support the four corners”。这样为了和第一句的翻译保持句式结构的一致性,而且较为简炼,从修辞上来说,也较为平衡。“积芦灰以止淫水”这句话中的“淫水”指的是“地下涌出的洪水”。就这句话,笔者翻译成“she used the ashes to blocke the flood”。这是为了和前面三句话保持平行一致。就这四句话的翻译笔者的译文如下:
  Then Nuwa melted rocks of five colors to mend the sky. She cut off a giant turtle to support the four corners. She killed the balck dragon to save the people of jizhou.she used the ashes to blocke the flood.(笔者 译)
  四、译文之美
  在中国翻译史上,关于翻译美学阐释自佛经翻译之时就已有之。彦综提出的:“八备”、玄奘提出译文“既要求真,又要喻俗”,近代翻译家严复提出的著名“信达雅”,钱钟书先生提出的“化境”乃至当下许渊冲提出的“三美三化”。由此可见,我国翻译史上这些著名的翻译大家都非常注重译文的美感,翻译不仅要简洁明白,忠实的表达原文的意思,而且还要注重译文的美感。可以坦言之,丁往道先生关于《中国神话及志怪小说一百篇的翻译》译文工整,表达贴切。就《女娲补天》中的译文为例进行分析。《女娲补天》中有以下几句:
  “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这几句汉语相当工整,极具美感,读之朗朗上口。女娲通过炼五色石把天补好,天下四极也被直立起来,洪水也退去,冀州也恢复了平静;猛兽和鸷鸟也死掉,无辜的人们得以解救,天地也恢复如初。
  丁往道先生的翻译如下:
  Thus the sky was mended,its four corners lifted,the flood tamed,Jizhou pacified,and harmful birds and beasts killed, and the innocent people were able to live on the square earth under the dome of the sky.(丁往道 译)
  丁先生的译文中使用“mended”、”lifted”、”tamed”、”pacified”和“killed”。从句法上来说,丁先生对“苍天补”的翻译使用了被动语态的主谓结构,而对于“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的处理上并没有使用被动语态的主谓结构,而是直接的使用了主语加过去分词的形式,省略了谓语动词be的过去时态。读者不会因为省略了be动词而会对译文产生误解,这样倒使得译文简洁通晓,形式上也工整,读起来很有美感。而丁先生对于“背方州,抱圆天”的翻译处理上则采用了长句翻译:the square earth under the dome of the sky。在古代中国人们对于天地的观念是“天圆地方”,在这里,实际上是指经过女娲补天,天地恢复如初。
  五、结语
  丁先生对于《女娲补天》的翻译译文确切,通俗易懂,且行为简洁,丁先生的翻译语言不仅传递了文化的精髓,而且保留了译文的美感。在当下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如何向外传达中国传统的文化精髓,如何让世界人民共同享有中国先人创造的文化结晶,同时又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本真,丁先生的译文做了这样一个范例。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依然保留较高的现代价值。
  参考文献:
  〔1〕Bassnet, Susan and Andre Lefevere. Constructing Cultures: 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2〕Nida, Eugene A. Language and Culture: Contexts in Translating .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3〕Venuti, Lawrence.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4〕邓薇.从英汉语对比角度看古典小说《瑞云》的两个译本[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178—181.
  〔5〕丁往道.中国神话及只怪小说一百篇[M].香港:上午印书馆,1988.64-65.
  〔6〕高嘉正.《孔子论语一百则》英译赏析[J].上海翻译,2005(3):76—80.
  〔7〕王宏印.中国文化典籍的英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25—29.
  〔8〕袁影.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的典范—评丁往道教授的两本书[J].山东外语教学,2004(3):78—80.
  (责任编辑 徐阳)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用民族志的研究方法,从教育人类学的视角论述并展示了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学校教育的现状,从一定层面上揭示了蒙古民族文化在蒙古民族学校中的传承方式。  关键词:民族文化传承;民族学校;学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8-0232-02  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地区民族学校为例,针对我国民族教育问题进行系统性研究,力争填补该研究领域的
期刊
摘 要:中央歌剧院排演的瓦格纳歌剧《汤豪舍》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这部歌剧主演队员都是中国歌唱家;另一方面,这是瓦格纳歌剧在中国的首次排演,标志着中央歌剧院的演出能力和水平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在改编后的《汤豪舍》更加符合中国人的心理特点与审美特征,这也是俞峰领导的中国歌剧院演出的中国歌剧史上第一部集中几百号人、多个团体、多要素为一体的综合性乐剧作品。  关键词:中央歌剧院;《汤豪舍》;独唱演员  
期刊
摘 要:随着网络传播的普及和自媒体时代的到来,照片在新闻报道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与此同时,“有图无真相”的危害愈演愈烈。本文从媒介环境学的视野通过对照片的似热时冷的媒介特性、瞬间性与文本的互文性等特征探析“有图无真相”的成因。  关键词:有图无真相;热媒介;冷媒介;瞬间性;互文性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8-0198-02  照片是新闻吸引观
期刊
摘 要:长春电影(以下简称长影)作为建国以来的三大电影厂之一,被称为新中国电影的摇篮。长影历史上拍摄创作了很多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这是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选取长影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从中国主流价值观与民族政策之间的关系这一角度,综合各方史料,分析二者的相关关系。  关键词:长影;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主流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8-
期刊
摘 要:本文根据明清文学专业基础课与明清小说研究专题课的具体内容以及两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探讨了如何在教学过程中避免专业课与专题课内容的重合,以达到重新整合与优化教学内容。  关键词:明清文学;明清小说;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8-0263-02  一  “明清小说研究”是赤峰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第六学期开设的专业选
期刊
摘 要:2015年7月5日至10月15日作者有幸参加美国中田纳西州立大学与内蒙古赤峰学院洽谈合作的TESOL英语教师培训项目。现将个人访学经历从访学期待、访学准备及访学过程三方面进行详细汇报,以期与他人分享,同时希望为下一期访学老师提供些许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访学期待;访学准备;访学过程  中图分类号:G64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8-0250-02 
期刊
摘 要:邓小平的人才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年谱(1975-1997)》这部著作中,邓小平关于人才的发现、使用、培养等方面的论述为我们了解和认识邓小平人才思想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广大人民群众和领导干部深入学习和研究该思想,对我国人才数量和质量的提升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
期刊
摘 要:英语语法是英语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只有熟练掌握基本语法规则和语法结构,正确运用语法规律去指导语言实践,才能提高实际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笔者针对赤峰学院外国语学院三届蒙古班英语基础的调查实际,提出有针对性的策略: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方法,并将语法教学与四级考试及其他专业课的学习相结合,以达到帮助学生使用语法规则去指导语言实践。  关键词:蒙古族学生;语法教学;自主学习;合
期刊
摘 要:“逻各斯”在哲学和神学研究中都是一个无法避开的概念。本文以赫拉克利特和斐洛为例分别从哲学和神学角度对“逻各斯”的内涵进行简要梳理。在哲学中,“逻各斯”具有客观规律性、永恒性、本原性和对立统一性;在神学中,“逻各斯”主要显现人与上帝的关系、人与灵魂的关系并具有永恒性。在此基础上,本文总结出两者之间的异同。  关键词:逻各斯;赫拉克利特;斐洛  中图分类号:B9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 要:天坛为圜丘、祈谷两坛的总称,二者皆为圆形的三重坛台建筑,都映衬着中国古代“天圆地方”、“奇数为阳”的思想。关于祭坛的形制,最早的来源似乎是《周礼》,但于1983年发现的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将其来源大大向前推进了,不同于文字资料,遗址中的远古祭坛以实物资料的形式震撼着学术界,种种迹象表明,在中国文明历程中,形制继承的深刻程度可能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中出现的圆形祭坛与北京天坛的
期刊